政府主导和行业企业参与的职教发展模式研究

2013-08-15 00:47:13王德山邵剑平徐汇音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院校

王德山,邵剑平,徐汇音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31)

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多年的人才培养工作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在诸多环节和运行机制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向前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质量。“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机制改革创新的目标,如何建立实施校企合作发展的创新发展模式,职业教育究竟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需要去思考、去实施和研究的课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多元化的趋势已成各院校的共识,区域差异化导致教育模式的不同,我国不同省份、地区甚至院校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所采取的办学发展模式也不同。根据各地调研情况,专家把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为:天津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实验区”、浙江道路——“体制创新、特色发展、政府作为”、上海改革——“深层探索、开发课程、注重内涵”、河南现象——“职教集团、专业品牌、校企共赢”、四川做法——“服务三农、注重培训、导向就业”、青岛经验——“政府统筹、公民并举、校企互动”、沈阳特色——“特色双元、工作导向、校企并举”、江苏模式——“校企一体化办学、集团化办学、订单培养”等等。

国外目前流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与美国CBE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英国BTEC模式、日本“企业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等,每种模式都各有特点和优势。我国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职业教育与工作实际的关系。虽然引入了“双证书”制,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间“两张皮”的现象严重,个别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完全是取证行为。在发展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教学设计不仅学科本位的痕迹依然严重,而且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是导致以上现象产生的根源,目前职教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目标,也是解决目前瓶颈问题的关键。

二、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一)政府的角色扮演

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校企合作成功与否,都需要政府从政策层面牵引行业企业投身到职业教育中来,使办学主体由单元化变为多元化的格局。政府应该对职业教育提供经费和行政支持,公办院校更是责无旁贷,即便是民办院校也要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适当考虑此方面的问题,否则没有制度和经费保障,教育质量便无从谈起。

1.支持的角色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没有政府的支持是无力的,实践已得到很好的证明。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以及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遴选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支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政府在支持角色上的重点工作包括:资金的支持;以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方式鼓励企业介入职业教育;拓宽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路,分类指导和引领校企合作并予以分层推进。

2.统筹的角色

校企合作需要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应法规和政策;协调企业、行业和学校及其相关方的关系;指导学生就业和创业,如部分省市制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金的贷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另外,对各类资源要进行整合和配置,对校企合作要立法、监督和评价等一系列的统筹措施。

(二)政府的主导作用

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决定了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的职责。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人力和财政资源的供给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政府的主导是很难办到的。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是职业教育政策及其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2)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职业教育的权利;(3)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及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三、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办学模式

(一)行业指导的必要性

行业组织最了解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前沿、内在运作规律、人才需求等情况,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离开行业的指导所办的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甚至是错误的决定和判断。行业主管部门担负着本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最新的技术发展状况,只有很好地掌握这些信息的专业设置才具有科学性、市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行业部门的指导是职业教育办学成功的保障之一,是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必要环节,也是为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据。

(二)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由当初学生赴企业的参观性见习到目前的顶岗实习;由当初的学生围观群体动手演习到2-3人的真刀实枪小组实习,甚至于独立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多样性在全国各高职院校展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诸多模式和方式不断涌现,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就业岗位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不仅体现在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还要求企业参与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校企合作出版教材以及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毕业后的学生企业跟踪等全过程。

1.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

(1)学校主导型——引企入校。学校精心选择技术先进、规模较大、市场信誉好和管理规范的企业合作,在校内共建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安排专业相近或相同的学生顶岗实习。(2)学校自主型——生产实训。学校着眼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依托学校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安排校内实训;与企业共同管理和经营车间,实施产教一体化办学,把课堂办到车间,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现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使学生在工学中提高岗位技能,实施工学结合。(3)校企合一型——产教一体。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校的“前校后厂、前厂后校”模式,实现和解决学生实训实习、岗位对接和社会零距离接轨。

2.企业把车间建在学校的合作模式

各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如前校后厂,这种模式毋庸置疑,但是多年来笔者一直考虑,这样的提法本身虽没有问题,但是企业把工厂全部搬到学校会有以下问题:一是企业的规模偏小,无力在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落到学校办厂是以经营成本的降低为目的;一种是挂牌企业,只是将企业的牌匾挂到学校,根本没有实质性的生产运行;还有一种是租赁学校的场地,只是形式上称为校企合作办厂等等。以上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现象,不能够保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企业把车间建在学校的合作模式,是笔者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中感觉到切实可行的方式,这样的企业对象可以选择一些实力较为雄厚,有意愿和热情投身职业教育,同时又具有技能人才需求的发展中企业。这样的校企合作能够实现真正做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及合作发展”办学的宗旨。通过探索企业把车间建在学校的合作模式,可以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对接,具体体现在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课堂对接车间、师资对接师傅、校长对接厂长。

3.“校企融合、工学一体”双主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在一些院校也被广泛探索和实践,但是真正达到合一的目的在现行体制和机制下是句空话。怎么实现校企合一?一则学校的体制和机制与社会企业截然不同,不一样的类别非要合并同类项是难以办到的,实践已经得到无数次的证实。公办院校和企业达到校企合一是天方夜谭,民办学校情有可原,但是也难上加难,因民办校也是按事业管理的运行性质。解决以上矛盾,除非是院校自己办厂,自己管理自己。

在推行“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方面,我院机械工程系根据苏州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特征,经过市场调研分析,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实施了“双主体”办学的策略。于2009年开始陆续引进苏州创展模具有限公司、大智精密有限公司、无锡全能公司、苏州奕光薄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学校实训基地,按照“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从事教学、课程开发和生产实训,使课程内容融进生产任务元素,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大大缩短了人才培养与社会培训教育周期。“校企融合、工学一体”双主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融合,而非合一;二是双主体,而非单主体。几年来的合作实践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大幅度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得到长足发展,2012年依托奕光薄膜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立项市级科技工业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复杂工件表面溅射成膜制备技术的应用研究”,2013年又申报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校企合作的功效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对话交流,互培互训达到“教学相长”的发展目标。校企合作在办学创新模式的共赢基础上,还蕴含着更加深层的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具有打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开启良性全民互动的窗口,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

四、结 论

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校企合作的模式是关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学生的培养目标等都需要根据行业企业的要求适时调整,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离不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有效机制,经济转型升级视角下高职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目前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集团化办学、订单培养”等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力度。

[1]许远.再工业化趋势对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的影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5-7.

[2]杨克,李云飞.产学合作中基于利益契合点的企业参与激励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5):7-9.

[3]丁建石.天津职业大学政企校互惠互益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2,(16):78-79.

[4]王德山.高职专业建设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3):35-36.

[5]盛健,张衡.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若干基本问题分析[J].职教论坛,2012,(16):20-22.

[6]王德山.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模具数控加工》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1,(5):21-22.

[7]欧阳河.中国职教需要一场更深彻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10):18.

[8]王德山.“校企合一、产学一体”高职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39-41.

[9]赵红深.高职院校多元文化冲突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34-36.

[10]吴全全.为工作而学习——OECD国际职教研讨会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55-57.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院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校企合作五反思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