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产能提升为目标的高职校企合作路径思考

2013-08-15 00:47徐建平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技能型校企职业

徐建平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6)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对高职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进入十二五,各地纷纷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我们看到,面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各地方的优势产业正不断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正积极推进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积极培育,资源型产业也逐步延伸产业链、谋求深化拓展。在各方协同努力下,新的产业集群正不断形成,产业结构正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转变。

由于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各行业企业自然会因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而在人才质量方面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了新的机遇。作为一种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地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必须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主动探求校企合作的途径,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促进经济转型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应主动迎接挑战,实现服务产能提升的目标

如果对高等职业教育十五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溯本求源,那么我们首先应将其归结于产业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教育部2011年提出了《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当前职业教育应服务经济转型,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科学发展,这为我们指明了高职教育现阶段的目标。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助器。

1.主动实现观念变革,进一步增强服务产能提升的责任感

在新的时期,教育观念更新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先导,树立正确的、开放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合作观和服务观,对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认识到:企业对人才、智力和技术的需求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只有树立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以企业为中心,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不断满足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才能赢得企业的信赖和支持。因此,学院顺应趋势、遵循规律,彻底转变传统教育环境下“以我为主”的思维定势,有机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潮流。同时,拓宽视野、站在行业产业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应承担的使命和职责,增强了责任意识。学院不仅把行业企业作为毕业生未来就业的最主要市场,更看作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是为产业服务的教育,人才是为企业输送的人才。学院主动适应皖江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积极拓展合作的渠道和深度,在继续深化学校与成长型企业合作的同时,主动服务“三农”及县域经济、积极推助中小微企业,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地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优质人力资源,全面提升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

2.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必须使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因此,我们应当在了解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建立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专业建设发展机制。

我们看到,随着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不断深化,安徽省先后实施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等大型项目,这不仅为安徽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扎根区域经济,紧密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积极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培育高端技能型人才;围绕奇瑞公司的成立及新型建材产业的形成,学院先后开设了“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服务与营销”和“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等专业;围绕芜湖港和芜湖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学院开设了“港口运输与管理”和“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围绕芜湖市动漫产业基地的形成并着力打造旅游、制药产业,学院开设了“动漫设计与制作”、“涉外旅游”和“生物制药”专业。学院成功地建设了汽车检修、电气自动化、高分子材料应用和园艺等5个由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重点示范专业以及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一批地方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优化了专业结构、凝练了专业特色,打造了专业品牌,优化了人才培养质量,更有效提升了学校的专业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使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了从“以学校教学为中心”到“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的转变,更好地满足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

3.主动深化校企合作,实施体制机制创新

国际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高职教育应当是社会多主体共同举办的一个教育类型,政、校、行、企,合力参与,缺一不可。在当前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较大拓展空间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应当一方面以企业为主导,依据企业发展规划和人才规划、围绕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为产业经济的发展培养、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实施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双赢互利。而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机制体制创新,既是我们当前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安徽,我们应根据本省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特别是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资源优势,发挥示范高职院校引领作用,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构筑多方协作、互惠互利的合作体系。我们可以探索形成职业教育与国家重点发展产业之间的“产教对话机制”,努力构建以行业指导委员会为平台的“产教产协作机制”,深化改革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机制”,形成政府搭台、教产对话、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我们可探索董事会、理事会、多元主体的职教集团制等多种合作形式,实现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筑就形式多样、互利共赢、充满活力的崭新格局。

近年来,本院根据企业的人才战略规划,选择优秀的成长型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成立了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教育理事会”。理事会连续四年成功举办由政府领导、开发区、工业园区和行业、企业参加的校企合作大型恳谈会。理事会依据“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的精神,统筹规划、决策校企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对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办学经费投入等多方面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指导、监督,全力支持学校办学,力促校企紧密合作。与此同时,学院在合作中因企制宜、分类合作:与大型、特大型企业共同“校中建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同“校中办班”、为中小型企业“订单式代培”;先后与县区政府及知名企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了“美的学院”、“大浦学院”和“电线电缆学院”。学院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将图书、网络、实验室等优质资源向企业开放,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满足了企业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学院走进开发区、走进行业企业、走进县域,走进中小微企业,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合作之路。

实践证明,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学院的专业特色得到了强化,专业内涵日益丰富,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新型模式和新型关系已经初步构建。而例会制度和联谊会的召开,更为理事会成员互相了解、共同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学校了解企业、接触社会、掌握政策起到桥梁作用。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了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有效地激发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服务能力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能力。

三、地方政府应积极履行职责,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环境下,要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和谐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地方政府在统筹当地职业教育发展中肩负重要责任。单就校企合作而言,地方政府在履行宣传发动、宏观指导等职责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引导、管理、评估等职能。我们建议,职业教育的主办者——地方政府能够以科学的态度面对产业积聚带来的技术与人才需求,积极履行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的职责,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不断建立保障机制,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国家目前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全国性的政策可能也比较难以出台。尽管现在有专家学者计划在人大上提出《校企合作促进法》的建议,但笔者以为,如果能有这部法固然很好,但能否在地方上得以实施和操作还存有疑问——这样的法律法规在经济发达地区也许可以行得通,但是在全国层面上运行恐怕还暂时难以实现。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一些产业集聚的城市,在承担国家战略的核心城市,随着城市成长性的提高,企业迫切地需要高端技能型人才,他们希望政府能够为企业人才的培养和输入提供政策支撑。所以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在一些新兴的、有产业集聚的城市,由政府出台一些诸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这样的地方性引导性政策法规,引导企业逐步形成长期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肩负起对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责任;调节、约束、鼓励企业通过参与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明确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与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与此同时,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等合作教育协调机构,为校企合作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建立职业教育发展基金、校企合作专项基金、对中央投入的专项资金给予配套,不断建立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扶持、推进校企合作。

目前,福建省和浙江宁波市已经先行一步,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基金;安徽省也出台了“合芜蚌产学研合作税收减免”政策,这些都是可以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的,值得提倡。一个城市是一个点,若干个城市合起来就形成一条线,进而组成一个面,凝聚成合力,就可真正做到创设有利条件,推动校企合作,扶持高职教育,积极促进高职教育支撑产业发展。

四、结 语

面对区域产业经济飞速发展的趋势,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树立学校与市场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与需求对接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以行业企业为主导、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主线,大胆实施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职业院校服务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新一轮建设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Z].教职成[2011]11号.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

[4]陈喜梅.安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生共振关系研究[J].江淮论坛,2010,(4).

[5]万伟平.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衔接和融合[J].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1):92-94.

猜你喜欢
技能型校企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