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滕兴林
传统的备课一般是课上讲什么、怎么讲,都是由老师说了算。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传统的“学生围绕老师打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立足于今天的新课堂。新课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课上的见解和问题层出不穷,我们老师惊慌失措、尴尬之局时有发生。也许你会说:“那是你备课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可我又试问:“我们的学生是有个性的主体,他们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和见解各不相同,而我们的教师只身一人又怎能将众多学生的想法尽收心底、面面俱到呢?”
为了摆脱以上困扰,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师生合作备课”的方式,下面就是我“师生合作备课”的具体做法:
方法一:课前自学,作好记录,同时进行思考并猜测揣摩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然后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对自己已备好的课进行“二次备课”。这样就可以弥补教师课前只身备课时所未考虑周全的方面,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我在准备上《妈妈的账单》一课前,上交的信息中有一个学生猜老师会问彼得应不应该向妈妈要报酬,后来我找到这位学生问其有什么看法,他说:“ 彼得应该要报酬。理由是:彼得付出了劳动就应该得到回报。”从他的回答中我体会到了他懂得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已经具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正是我经常采用课前“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激活了,学生学习投入了,猜问题积极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也明显了。
方法二:根据学生课前自学,在备课前找来几个知识层次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对学生的见解和问题加以分析,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在准备上《一面五星红旗》一课前,我找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各2名,让他们发表对文中“我”和“面包店老板”的看法。没想到一名同学说:“‘我’当时在那种快要饿死的情况下可以用红旗‘换’面包,因为‘我’应该先保住性命,以后为国出力的机会多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另一名同学还说:“‘面包店老板’真笨,他因小失大了。因为他要一开始就给了‘我’面包,后面就不会为‘我’付出比面包贵很多倍的医药费。”孩子的这些看法,在“以人为本”和经济为主的今天,也不无道理。可是,在我初步备课时根本就没想到这一点。学生的这些感悟,对我备课很有启发。也许你会说,这样的学生的感悟具有特殊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能说出这样的感受,发表如此的见解是不多见的,但我要说这些特殊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正是他们个性化的体现,正是自读自悟、探究发现的过程,是值得我们教师珍视的。仅仅几个学生参与了我的备课过程就对教学设计带来了意想不到启发,对我的教学观念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要是有更多的学生参与,那启发和促进的收效就不言而喻了。
方法三:在出示导学案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与教师出示的导学案结合,从而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可使学生在课上交流时有话可说,打破无言以对的僵局,有时也能让老师走出窘境。我在上《月球之谜》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月球的知识(可以是图片、诗句、文章,也可以是科学资料)。课上交流时,有的学生找到了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等诗歌中的优美诗句;也有同学收集到了月球的别称,如“玉兔、蟾蜍、玉壶、冰轮”等。还有一名学生突然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月球到底有多大?”完蛋了,课前没考虑到,也不知道具体答案,咋办?这回肯定是下不了台了。急中生智问了一句:“有谁知道?”没想到救星来了,佳宇同学举起了小手,有条不紊地答道:“它的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十一分之三。”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我感激他使我走出了困境。从那以后,布置学生课前和老师共同收集资料,成了我备课和教学中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总之,师生合作备课,符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的渠道,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