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 彰显特色

2013-08-15 00:45文/王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汪伦李白古诗

文/王 丽

古诗教学 彰显特色

文/王 丽

古诗词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要让他们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却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而我们更多的只是让他们读读背背,要求他们会背诵、会默写、会说出古诗的意思,可他们真的能对古诗的意境心领神会吗?现在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积累拓展、古诗活学活用

在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可联系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使学生明确“诗史”美名的由来。可适当举《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欢快激扬,《春望》对国仇家恨的“感时”、“伤别”,《石壕吏》对时局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春夜喜雨》久经挫折、仍不消沉的积极等等。在理解了作者这些诗的诗风后,再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由此可看出作者曾经经历过哪些事情?这时再联系历史课当中学过的有关唐朝安史之乱的内容,了解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经历:由诗反映出当时人民的劳苦、时局的动荡、国家的兴亡。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也对学生进行了历史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国主义思想。

二、以诗作画、培养学生想象力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可说是字字珠玑。可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很难将学生带进诗词意境,不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所以我把一定的时间花在指导学生改写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改写后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且选出优秀范文在全班朗读,让学生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容易掌握知识,同时也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常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文并茂,更有利于学生揣摩诗中蕴涵的意境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幅多么生机勃勃、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边吟诗,边作画,以画促解。如在教学《天净沙·秋》中,“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浅唱低吟完诗句,一副色彩斑斓的秋景图便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先是鸦雀无声,接着便是欢呼雀跃,相信图画和诗句一起铭刻在了他们的心上。而教学《泊船瓜洲》时,我让学生画画,明确“瓜州”、“京口”、“钟山”的具体方位,王安石临岸眺望家乡的方向,家乡近在咫尺却因公务在身不能回家,多少思念尽在一望中!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的兴奋、投入。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背诵速度,真是一举两得。

三、情景意境、深刻领会古诗

古诗的意境往往是极为抽象的,年幼的学生因为阅历不丰富,更不易于体会古诗那抽象的意境。而情景的再现,则可化抽象为直观,从而使学生更易于体会诗里面的所蕴涵的含义。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不妨通过情景的再现,来帮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意境。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当课件巧妙地连接成了一幅完整的村居图后,就问学生:“面对这样的画面,你都想到了什么?”案例中的窦老师就先为学生创设出了情境,再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体会意境。

四、思想开放、营造学社展示空间

古代诗文的作者由于受到自身认识和历史条件等的影响,其诗作中往往有复杂的感情。因此教学中应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科学地学习古诗。如学习完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我营造了一个假设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想象、思考、辩论,即:“李白对汪伦充满了感激之情,请问,如果你是李白,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学生想到了很多,有的说因为他在桃花潭做客期间受到了李白的盛情款待,有的说他为汪伦能唱着歌来送他感到很激动,有的同学甚至联系到了当时李白遭贬,却受到汪伦如此礼遇,非常感动,从而引出了对世间权势、金钱、地位等皆为过眼云烟,只有友情弥足珍贵的感慨,对人生的认识已经突破了教材本身。再如教学古诗《示儿》,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继而从“九州同”一词引申开去,围绕“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这一话题写一文章。这种思想开放性的提问,不仅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创新意识,更能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而言之,我们要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文化之旅,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犹如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要让他们学得争先恐后,学得欲罢不能。

责任编辑 张晓楠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七小学

猜你喜欢
汪伦李白古诗
“拟古诗”之我见
赠汪伦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品读古诗
赠汪伦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