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小微信贷——兼论银行与电商平台的竞合关系

2013-08-15 00:51:28
时代金融 2013年5期
关键词:贷后信贷小微

彭 涛

(中信银行总行信息技术部,北京 100026)

一、引言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其特点是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或服务种类单一、市场占有率很低或只在小范围有较高市场份额、规模组织较小。银行在开展小微贷款业务时,一般将贷款500 万元以下的划为小企业,100 万元以下的划为微企业。小微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小微企业的一个问题。据统计,有近六成的小微企业因资金紧张而有借款需求,但其中只有10%的企业借到部分所需资金。而大中型企业获得了银行近70%的贷款,小微贷款在全部企业贷款中的比重不足30%。

近年来,电子商务得到迅速的发展,小微企业纷纷“上网”,同时催生了更多的小微企业。电子商务中海量数据的沉淀为互联网金融创新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解决小微企业的贷款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小微信贷面临的困难

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具有规模小、频率高、时间急和风险高的特点,但这种需求常常难以得到满足,这既有小微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银行以及相关体系不健全的原因。

小微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小微企业一般缺少土地使用权、门面房、商业用房、工业用房等银行普遍愿意接受抵押的财产,同时存在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等问题导致难以获得担保。据调查,我国小微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拒贷的比例为23.8%,因无法落实抵押而拒贷的比例为32.3%,合计总拒贷率为56.1%。

缺乏信用评价机制,信用标准与信用评价制度滞后。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乏竞争力,市场风险高,管理水平落后,经营风险大,信用观念差,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使得金融机构不能把握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不敢向其发放贷款。

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目前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机构少,并且担保基金的种类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民营担保机构受到所有制歧视,只能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而无法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由于担保的风险分散与损失分担及补偿制度尚未形成,使得担保资金的放大功能和担保机构的信用能力受到较大制约。

银行交易管理成本高。由于小微企业贷款“额小、面广、期短、工作量大”,与大额贷款相比费用高,同时也没有成熟规范的财务制度,银行需要花费不少的财力、物力去调查客户信息的办理业务,不能很好地形成规模经济。

缺乏合适的信贷产品。针对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的特点,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信贷产品。即使小微企业成功获得贷款,由于手续过于繁琐且申请周期长,也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

贷后管理问题。由于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对于已经发放的贷款,存在贷后管理困难、贷款不良率较高的问题。

三、大数据给小微信贷带来的改变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迅速,2012 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8.1 万亿元,阿里巴巴旗下的电商平台淘宝和天猫的销售总额突破了1 万亿元。根据《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到2015 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达80%以上;应用电子商务完成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0%以上;网络零售额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以上。

与此同时,由于电子商务公开、透明及数据可记载的特点,在各种电商平台(B2B,B2C,C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经营信息数据。这些数据具有“大数据”的四个特点:数据体量大,数据种类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依托于开展电子商务所积累的数据,一些电商平台如阿里巴巴已经开展了小微信贷服务,为小微信贷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改变:

1. 建立依赖于大数据的信用评价机制。根据电商企业的经营数据和第三方认证数据可以辨析企业经营状况,反应企业偿债能力,从而解决了传统金融行业针对个人及小企业贷款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流程复杂等问题。以阿里金融为例,阿里金融与阿里巴巴、天猫、淘宝网、支付宝底层数据完全打通,小微企业在阿里巴巴、天猫,淘宝店主在淘宝网上经营的信用记录、发生交易的状况、投诉纠纷情况、每年的经营状况和业绩等百余项指标信息都在评估系统中通过计算分析,最终作为贷款的评价标准。对小微企业而言,重视数据,而不是依赖担保或者抵押,不仅降低了融资的门槛,也让小微企业在电商平台上所积累信用的价值得以呈现。

2. 通过建立“小微信贷流水线”降低管理成本。由于商户的信用记录收集起来比较便利,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同质化和标准化程度较高;有了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支持,小微信贷服务可以设计成像普通商品一样,成为工厂流水线上的批量化产品。与银行通过信贷员一家一户跑小微信贷相比,这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也简化了融资的环节,还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365×24 的全天候金融服务。

3. 开发与网上信贷相适应的贷款产品。网上小微信贷业务的开展,需要有与之特点相适应的贷款产品。例如阿里金融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为淘宝和天猫上的商户量身定制了定单贷款、信用贷款、天猫供应链贷款、天猫运营服务商贷款以及聚划算保证金贷,较好地适应了电商贷款规模小、频率高、时间急的特点。

4. 贷后管理。电商平台拥有的庞大的客户资源和数据,设计的贷款产品能够实现贷前、贷中及贷后的环环相扣,通过对客户信息的交易状况和现金流进行分析、挖掘,可以监控企业经营动态和行为,实现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的准确、实时把控,对可能影响正常履约行为进行预警;贷后监控和网络店 铺的关停机制,可以提高客户违约成本,有效控制贷款风险。数据证明,这种贷后管理的方式是有效的,与银行小微贷款2.4%的不良率相比,阿里金融在全部都是信用贷款的情况下不良率仅为0.9%。

四、网络小微贷款面临的问题

网络小微贷款的发展,需要电商平台、银行等各方面的合作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上,会碰到各种相关的问题:

1. 相关方的利益分配问题。开展小微贷款,需要较好地平衡参与各方的利益。早在2007 年,阿里巴巴就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在贷款业务方面开展合作。如阿里巴巴和建设银行合作开展了“网络联保贷款”,由3 家或3 家以上阿里巴巴平台上的诚信通会员或中国供应商会员企业组成一个联合体,共同向银行申请贷款,同时共担风险。但后来由于数据所有权和利益分享等原因合作中止,阿里巴巴自己成立了小贷公司开展小微贷款业务,而建设银行也自行开办了包含了个人商城和企业商城“善融商务”电商平台。

2. 电商系小微贷款业务的规模受到限制。电商开展的小微信贷现在多依托于其成立的小贷公司,但小贷公司存在如下缺陷,导致其在地域、规模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限制:

(1)资本金不足: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而且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规模仅限定注册资本净额的50%,从而导致杠杆比例较小,融资能力差,规模难以做大。

(2)税收政策:小额贷款公司的不按金融机构利差来征收,而是按普通的工商企业来缴纳,小额贷款公司还要支付25%的所得税以及营业税及附加等。

(3)经营地域限制:由于小贷公司的审批和监管都是当地金融办,无法跨省监督,导致小贷公司不能跨省经营。

3. 银行系电商平台在开展信贷业务方面约束较少,但起步晚、规模还比较小。以“善融商务”为例,截止2012 年底上线半年,累计注册会员50 万户,已认证上线企业客户数量近万户,实现交易金额30 亿元;与同期阿里巴巴850 万商户、7770 万注册用户,淘宝5 亿注册用户,阿里巴巴和淘宝2012 年合计1 万亿的交易额相比,差距还相当大。

五、解决网络小微信贷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电商小微企业的贷款难问题,需要实现银行的资金优势和电商平台的用户和数据优势的强强合作,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努力:

1. 创造条件实现对电商信用的认可。在之前银行与电商平台的合作中,小微企业在电商平台上所积累的信用不能获得银行的充分认可,仍然需要担保、抵押或者联保等形式,导致大量被电商平台转介到的银行的贷款得不到批准,这显然对满足电商小微企业的融资不利。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对大数据基础上对电商信用进行评估的信贷模型和服务,并获得相关各方的认可。

2. 确定适当的利益分配机制。电商平台依托相关数据提供的服务不可避免地会要求收取相关的费用,以从贷款业务中分得一杯羹。从银行角度,可能会相对减少收益,并且客户的信息的获得依赖于第三方,对银行不利。为实现小微信贷的发展,各方价值,包括电商平台所提供所据服务的价值应得到认可,并实现相应的利益分配。

3. 建立与网络贷款相适应的业务模式。各方在网贷业务中分工合作,电商平台为银行提供电商的信用评估、贷后跟踪等服务,银行也应该认同电商平台数据的价值,从而实现电商平台与银行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此外,根据贷款金额的大小,还可以由电商平台的小贷公司和银行为客户提供分层服务,小额的贷款由小贷公司受理,较大额的则转介到银行。

4. 开发与业务模式相适应的网贷产品,使之能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又能使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贷前、贷中、贷后的闭环管理,有效控制风险。

5. 开展依赖于大数据的担保服务。银行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时,需要让小微企业提供可靠的经济担保来保证贷款本息按期收回。在小微企业缺乏财产担保的情况下,第三方法人提供的担保是解决担保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电子商务平台公司具有天然的优势,由于他们掌握了企业的经营和信用信息,对企业的信用情况比较了解,可以通过成立担保公司来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大数据以及相应的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开展高效、低风险的小微信贷创造了条件,但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之为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1]彭凯、向宇.我国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的困难和对策[J].西南金融,2010(06).

[2]田志鹏 、张欢.美国富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甘肃金融 ,2012(03).

[3]胡熠 .技术脱媒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新金融,2012(03).

猜你喜欢
贷后信贷小微
小微课大应用
基层银行贷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管控建议
经济师(2020年7期)2020-03-01 07:40:19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小微企业借款人
抚松农发行开展贷后管理年活动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创业家(2015年6期)2015-02-27 07:53:35
福建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体系的思考与改进
浅谈信贷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