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代中国教案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13-08-15 00:43苏全有
关键词:教案研究

苏全有,张 超

(1.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2.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教案史研究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一个热点,建国后教案研究虽有所发展,但真正的繁荣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吴金钟[1]497-516、常润华[2]59-66、刘泱泱[3]114-120、赵树好[4]221-238等学者曾对近代中国教案史的研究进行过回顾评析,但是由于他们的研究综述成文较早,未能将近20年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总结,所以未能反映近代中国教案史研究的全貌。本文以20 世纪90年代至今学界发表的关于近代教案的10 余部著作和百余篇论文为中心,重新审视近代中国教案史的研究,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整体而言,近20年来的教案史研究集中于四个研究重点,即个体及区域教案研究、文化层面的教案研究、不同利益群体与教案研究以及宏观教案研究。就视角而言,主要有法律及政府、中外及古近比较、谣言及大众传媒、少数民族、区域差异及战争等五个视角。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重要的概念未达成共识;新视角研究应当继续深入;个体教案研究流于叙述,革命史观印记犹存,宏观论述减少;教案发生、减少的原因以及教案中的民众论述不充分;资料整理出版有待加强,海外的资料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等五个方面。

一 四个研究重点

(一)个体及区域教案研究

1.个体教案。在近代中国教案史的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教案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这其中以天津教案、山东巨野教案和梨园屯教案、福建古田教案、贵州贵阳教案、两湖地区的长江教案、武昌教案、湖南湘潭衡州教案以及南昌教案等研究成果较多,相关文章论述的重点多阐述教案发生的起因、经过以及影响。

在天津教案的研究中,董丛林[5]204-226提出,“迷拐”、“折割”传闻对于天津教案的发生来说,不只是一般性诱因,更是重要且直接的激发因素。雷颐[6]从清政府的决策及危机处理层面分析了此案。周伟蔚[7]着重对天津教案的起因进行了考察,提出天津教案的背景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直接原因是关于天主教的传闻。

山东是近代教案频发之地,巨野教案和梨园屯教案是 学者 关注 的焦 点。陈有 举[8]16-17、刘 向上[9]39-43等学者认为巨野教案是民众在官民冲突中,借制造教案以惩戒官员引发的。但刘薇[10]96-98认为这“纯属一起地方治安入室抢劫案件,但它却给对胶州湾早已虎视眈眈,并千方百计寻找借口要占领它的德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王如绘[11]等学者也持类似看法。在梨园屯教案的研究中,大多是将梨园屯教案视为义和团起义的源头,并进行细节追溯。但张广生[12]76-84从官方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官府、教民和非教民在梨园屯教案中的博弈。江斐[13]51-57则提出民教在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和财产权观念上的分歧,在帝国主义的干涉下,由于地方政府无法协调村社内部的矛盾,导致了教案的发生。程磊[14]分析了中西文化冲突在梨园屯教案中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1895年发生的福建古田教案是近代福建案情严重、影响较为深远的教案。谢必震[15]161-170提出古田教案的发生乃是下层贫民利益与封建统治者根本对立这一矛盾引发的一个事件,而斋教与外国教会之间的矛盾,并非引发古田教案的真正原因。刘国平[16]对古田教案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研究。王亮[17]325-326提出中西文化冲突是古田华山村教案的诱因,传教士横行是主导因素,国人愤怒和当权者畏惧是深层次的、潜在的因素。

在贵阳教案的研究中,林建曾[18]49-54提出传统封建势力力量强大,其与传教士的文化冲突是贵州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罗应梅[19]探讨了贵阳教案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教案处理中的制约因素以及其最终定案对贵州官府及教会势力的影响。张云峰[20]认为“贵阳教案是贵州官绅不满天主教传播对自身政治、文化权威的冲击,同时为转移贵州当时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引发的尖锐的内部矛盾而盲目排外所致”。此外,魏飞[21]22-27、苏萍[22]139-143研究了贵阳教案中清政府的外交政策。

除此以外,两湖地区主要有长江教案[23]618-619、武昌教案[24]114-115以及湖南湘潭衡州教案[25]90-93。马自毅[26]339-373、杨雄威[27]对南昌教案进行了研究。安徽皖南教案、安庆教案以及陕西三边教案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

2.区域教案。区域教案是以某一省域为研究范围,宏观地对这一省域范围内的教案进行研究。相关研究主要以山东、直隶、湖南、四川、广东、广西最为突出。

在直鲁地区教案的研究中,程玲娟[28]从空间、资源等方面对晚清山东地区的典型教案进行了论述。王栋亮[29]着重论述了义和团运动前后山东教案的特点和教案的存在形式即冲突形态、起因以及督抚的态度和行为对教案的影响。直隶的区域教案研究中,樊孝东[30]论述了晚清直隶教案发生的原因及时空和类别特点。温瑞[31]11-15探讨了同治年间直隶省教案中总理衙门与驻华公使之间的博弈。

在湖南地区教案的研究中,刘泱泱[32]111-116提出封建绅士是教案的主要鼓动者和组织领导者,探讨了绅士的分化及其对教案态度的演变。姚曙光[33]41-45讨论了湖南近代反洋教社会动员的乡土性。邓云霞[34]110-112等提出教案主谋者均系湖南官绅,但处理结果不同的两个教案,透视出湖南反洋教斗争中湘军的影响。王士民[35]将两湖地区教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东南互保时期该地区反洋教斗争的史实及其异同。

在川渝地区教案的研究中,唐毅[36]60-65分析了四川区域性反洋教斗争的原因和特点。梁勇[37]170-175从地域社会的角度探究重庆教案发生的缘由及意义,提出教会成为地域社会中八省客长与本地士绅两方争夺地方权势主导权的“道具”。秦和平[38]71-76分析了民间戏曲对清季四川教案的影响。此外,广东、广西、台湾、陕西、江西、江苏、云南、内蒙古、甘肃、绥远、东北等区域的教案亦有学者进行了研究。

(二)文化层面的教案研究

从中西文化冲突以及基督教与中国信仰、习俗之间的矛盾来审视教案,是继西方入侵与中国人民反抗这一视角之后较为重要的研究思路。

一些学者认为,中西文化冲突是教案发生的深层原因。王继平[39]89-94提出“近代中国教案与反洋教斗争,乃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制约与影响下发生的,民族矛盾与文化冲突酿造出教案与反洋教斗争的二重变奏;由士大夫、官吏、秘密会党和农民倡导并为主力的近代反洋教斗争,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爱国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杂操和交融。”胡维革、郑权[40]20-29提出教案的发生与中西文化冲突关系密切。“如:一神信仰与多神崇拜的冲突、平等思想与等级观念的冲突、追求来世与关怀现实的冲突、宗教仪式与伦理风俗的冲突、宗教慈善与传统秩序的冲突、外来宗教与土著宗教的冲突等,这些都是教案的重要起因。”在辰州教案的研究中,王佩良[41]10-11认为“英国传教士丧命辰州真的是一桩历史冤案,他们和教案‘凶手’一样,都死于中西文化冲突之中。”

有的学者并不赞同此说。李伟[42]68-71提出“把反对文化侵略的反洋教斗争解释为中西文化冲突,而且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文化抵制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这是极不恰当的,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表现。”其实,文化冲突这一观点是基于对官绅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群体对于教案的态度提出的,众多不认字也不懂得儒家文化的民众应当被排除在外。换言之,在官绅等知识分子以卫教、卫道名义掀起的教案斗争中,民众仅仅是配角。

在基督教与传统习俗之间的冲突方面,程歗[43]99-106等从教会、教民同平民之间发生的习俗扦格入手,探索了晚清教案的文化起因及其冲突的内蕴。温钦虎[44]47-48认为“基督教和中国习俗的冲突是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思想冲突的继续,而且是在更广泛层面上的冲突。”

(三)不同利益群体与教案研究

在具体的区域社会中考察教会与秘密社会、官绅等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教案研究中的第三个较为突出的思路。

1.秘密社会与教案。宏观方面,孙江[45]40-46等研究了民间秘密结社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反教的意向和前提,以及晚清社会对民间秘密结社与基督教关系的认知。赵树贵[46]63-66探讨了会党在近代教案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所运用的斗争策略。具体教案研究中,黎霞[47]80-84对谷城教案及鄂北地区秘密社会情况进行了考证与梳理,分析了秘密社会组织在谷城教案中扮演的角色,并探究了秘密社会组织反对西方教会的原因。吴善中[48]82-85等提出皖南、苏南等地的秘密社会分子,托身外国教会,打压非教民,欲从中渔利并制造混乱。这些挑起事端的秘密社会分子,其本身就是教民或“望教”者,因而不可能也不会反对教会,但他们制造的“妖术”,客观上导致了教案的发生。郑国艺[49]对斋教与古田教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古田斋教以下层民众为主的社会成份构成,决定了其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这是引发古田教案的主导因素”,而“民众的仇外情绪、斋教组织的排它性和其它偶然性因素也对这起教案产生过影响。”由于敌人力量强大,而斋教自身又存在着诸如政治上的盲目性、组织上的分散性等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性,使得举事最后归于失败。

2.官绅、民众与教案。官绅包括官绅群体与官员个人两个方面。在官绅群体的研究中,丛曙光[50]76-79等对封建士绅和官吏参加反洋教斗争的原因、形式以及所处的地位作了综合剖析。黄文治[51]23-26提出安庆教案中官绅阶层支持参与该次反洋教斗争主要是因为民族情感、信仰危机与文化冲突。王军青[52]认为处于转型中的地方官员在教案初期曾与教会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斗争,在交涉及策略上有时虽显守旧和幼稚,但不可否认其忧国忧民之心。“在国际国内势力的多重挤压下,地方官员只能以妥协退让而告终。”常畅[53]103-105认为封建官绅参加反洋教斗争的动机各异,他们中间大部分人站在反动、落后、保守的立场上来参加这场具有反侵略、反奴役性质的运动。虽然官绅参加了反洋教斗争,但斗争的性质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参加而改变。贺琤[54]94-96则提出衡阳最初的反洋教运动由官绅发起,但其利害、感情和文化观依附于清政府,运动中,官绅渐渐退缩、妥协,从而使衡阳民众成为斗争主力。邓常春[55]通过对四川教务和教案的发生、交涉和结局的描述,展现了官方、绅士、未入教的平民和教会势力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官员个人的研究方面,以张之洞与教案的关系研究最为突出。田锡富[56]55-59探讨了张之洞教案观的多面性、复杂性。周孟雷[57]70-74研究了张之洞独特的教案政策,指出其教案政策不可避免地带有两面性。唐上意[58]61-65记述了中法战争后张之洞拒绝法领事借教案妄索之举的过程。其它研究涉及的研究对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家本、李秉衡、翁同龢、周家楣、康有为等。

民众方面,徐梁伯[59]71-76提出教案中“相当一部分为恶的主体是入教的中国人。故教案冲突除跟洋教士的矛盾外,还有入教与未入教的中国农民内部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传统内乱、斗争在近代的特殊继续。”张鸣[60]96-101等提出“近代西方侵略对于下层社会而言,感觉最强烈者是教会势力的扩张。几十年的反洋教风波,一方面使民众通过对清廷的亲和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另一方面,民众意识框架内渗入了近代国家观念,原有的‘天下观’开始动摇。”赵燕玲[61]51-56等就民众对基督教会和传教士侵华行径的仇恨心理、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卫道”心理以及对官绅的追随和附和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了近代教案产生的原因。

(四)宏观教案研究

宏观教案的研究主要包括总体性论述、关于近代中国教案发生原因的研究以及义和团运动的研究三个方面。

总体性论述中,廖一中[62]105-109等“就教案出现的原因、基本特点、教案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对教案的评价等问题,进行概括性的论述。”章开沅[63]等提出近代教案是随着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而发生的,其发生原因、性质和影响都具有不同于以往历史的特点。涂鸣皋[64]72-74提出中国近代教案,主要不是“中西文化冲突”。所谓的“中西文化冲突”,既不是近代教案的起因,也不是近代教案的性质。

在近代中国教案发生的原因的研究中,岑生平[65]115-118认为“综观中国近代反洋教斗争的发展过程,其间虽然含有中西文化冲突的因素,但根本原因乃是由于传教士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所激起。”常泽鲲[66]42-45等认为“近代中国因民教相争而酿成的教案经常发生,教案的出现涉及到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背景和中国在世界的强弱地位、中西文化的冲突以及中外关系的变化。它既是强权侵略与反抗自卫的产物,也是侵略性的基督教文化与处于守势的儒家文化冲突的产物,还是弱势的清王朝屈辱外交的产物”。赵树好[67]15-19认为“侵略是近代早期教案的先决条件,少数教士教民横行是直接原因,国人对基督教的疑惧是深层次的、潜在的因素。”何桂春[68]95-102提出近代中国教案是中华民族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义和团与教案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义和团运动奏响了近代500 多起教案的集结号,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义和团运动就是一次最大规模的教案,这次运动中,中国与西方彻底摊牌。孙长来[69]109-112提出“义和团运动确切地说是一个大教案”。戚其章[70]59-63提出“近代教案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义和团运动,是由于具备了各种条件,其中既有其内部条件,也有其外部条件,否则是不可能的。但是,教案与义和团运动,又各有其特殊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视同一律。”

二值得关注的新视角

近代中国教案史的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新视角有法律及政府视角、中外及古近比较视角、谣言及大众传媒视角、少数民族视角、区域差异及战争等五个。

(一)法律及政府视角

法律视角下,张瑜[71]从法律角度对《清末教案》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清末所发生的教案,包括清末与教案相关的法律规定、清政府处理教案的法律程序以及清政府在案件问题上的妥协与抗争等。柳宾[72]13-19研究了近代国际法视角下的德国占领胶州湾事件。郑取[73]对皖南教案进行了法制分析,对皖南教案的法律处理程序问题进行了梳理,探讨了皖南教案的法律意义问题。

政府视角下的教案研究可分为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教案处理政策两个方面。在中央政府方面,莫宏伟[74]19-23等提出“晚清政府对教案的预防和处理与清政府外交密切相关。清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来预防教案和由教案引起的中外争端,但效果不大,此后,清政府又制定了处理教案的政策。”王栋亮[75]72-75讨论了庚子战前晚清政府对教案的政策和措施。刘珂[76]探讨了和局思想对清政府处理教案方针政策的影响。董丛林[77]105-111研究了义和团“极盛”前夕的教案态势与清方对策。地方政府处理教案政策方面,李世众[78]39-47以温州社会为例探讨了晚清教会势力的楔入与地方权力格局的演化。刘立冬[79]探讨了1870年至1895年直隶教案中地方外交及政府官员交涉处理教案的情况。尹智辉[80]313-314提出“晚清直隶官员对教案的态度分为袒护教会和打击、限制教会两种,以前者为主;士绅在教案中作用主要是制造反教揭帖,参与教案。官、绅在教案处理中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矛盾。”

(二)中外及古近比较视角

中外视角方面,杨天宏[81]64-72探讨了普法战争对天津教案的影响,认为普法战争特别是法军色当败绩的消息传到中国的迟滞以及普法战争爆发后远东国际关系发生的变化等原因使得曾国藩未能利用普法战争的新形势采取强硬态度处理天津教案。戴鞍钢[82]208-215比较了基督教在中韩两国发展的差异,特别是教会与普通民众之间迥异的关系。

古近视角方面,刘丽敏[83]117-121辨析了明末清初士大夫与近代士大夫反基督教思想的异同,提出无论在明末清初还是在近代,士大夫一直是倡导反基督教思想、制造反教言论的主力军。明末清初士大夫与近代士大夫的反基督教思想的深层内容并无根本不同,区别只是近代士大夫的反教思想呈现出异于明末清初士大夫的特质。孟玉会[84]研究了明清之际与近代反教言论,认为“明清之际与近代的反教言论其内容大致相同,都是从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出发,以‘崇正黝邪’为己任,维护封建王权,这是由封建国家反教文人固有的社会职责所决定的。同时,由于两个时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差异,其反教言论又呈现出时代特色”。

(三)谣言及大众传媒视角

谣言视角方面,苏萍[85]由反教方法入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把反教谣言放在对反教“策略手段”的层面进行研究。邵建[86]104-110研究了近代上海反教会谣言的消解,认为谣言是士大夫应对文化冲突的手段。谣言折射出特定的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在报刊关于谣言的评论以及官府参与判定导致谣言的消解中,士大夫与官府形成了隐性对立。心理危机与社会危机通过现代传媒暂时得以化解,反映出近代教案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以及民众盲从心理的巨大力量。

大众传媒视角方面,黄顺力[87]92-99等认为“以大众传媒的视角考察可以发现,报刊传媒的广泛兴起不仅为有识之士对教案的理性认识搭建了表达的平台,而且它所发挥的‘能动性的倍增器’的作用,更使盲目反教所导致的危机和对国家自强的阻碍被更多的社会民众所了解。其传播效应,对清末国民的仇洋反教心理变化,乃至社会思想文化的变迁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杨雄威[88]106-118论述了1906年南昌教案引发的上海中西报战。

(四)少数民族视角

莫家仁[89]59-69研究了近代外来天主教士在广西民族地区的活动及各族人民的反洋教斗争。段云学[90]19-21提出“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凭借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基督教纷纷涌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传教活动。他们利用传教名义从事侵略活动,引起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掀起了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其另文[91]233-235分析了近代云南少数民族反洋教斗争的起因,指出它是一种正义的反侵略的自卫运动,是中国人反洋教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媚玲[92]119-123探讨了民族关系视野下的近代西南边疆教案,研究了“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冲突关系,反洋教斗争队伍的变化及其性质的演变所反映出的帝国主义列强、官绅群体以及西南边疆各民族民众之间的关系,传教士利用本土教民直接参与军事侵略而引发民教冲突”等问题。

(五)区域差异及战争等视角

区域差异方面,王锋[93]提出“山东作为教案的多发地之一,东西部又有所不同,发生在山东西部地区的教案又明显多于东部地区。无论是教案的发生,还是近代教育、医疗、慈善等事业的兴办,山东东部地区都与西部地区有着数量上和程度上的不同。这是由于两地区民众对待基督教及传教士的不同态度所造成的。”王守中[94]84-87提出山东教案的发生虽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天主教传教士的思想作风和传教方针的不同。”谢铭[95]13-15提出“在广西发生的教案特别是比较大的教案大多与战争有关,可以说战争是广西教案发生的催化剂,是影响教案发生的直接原因。当然,教案也可以引发战争,像西林教案就成为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乐里教案成为清末广西会党起义的导火线等等。”刘燕[96]将传教士要求清政府归还禁教时期没收的“教会旧产”的这类教案归纳为“还堂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三 存在的问题

近代中国教案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五个方面,即重要的概念未达成共识;新视角研究应当继续深入;个体教案研究流于叙述,革命史观印记犹存,宏观论述减少;教案发生、减少的原因以及教案中的民众论述不充分;资料整理出版有待加强,海外的资料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等。

(一)重要的概念未达成共识

教案的概念以及教案的上下限问题,学界虽有争论,但多是一带而过,未就这些问题深入讨论并达成共识。在笔者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百余篇有关近代教案史的论文中,既有将“教案”与“反洋教”这两个概念混用者,亦有区别对待者。这就使得教案史的研究呈现出混乱的局面。学界对两概念虽有辨析,但不尽如人意。董丛林认为所谓“教案”,是指在外国教会势力与中国人之间的冲突事件中“诉诸官方以司法和政治手段解决的案件”。其要素为:第一,当事人须一方是外国教会势力,一方是中国人员;第二,其间的冲突、纠纷,须是通过官方运用司法和政治手段处理而形成“案件”者。不符此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构成“教案”。而在“反洋教”当中,确有排斥与基督教有关而又非侵略性质的事物的成分。这种事物主要包括基督教纯粹的文化观念形态和教方从事的某些有益的科学、文化事项。[97]155-165这种辨析结论中存在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教案的发生,中国人会在多大程度上抗拒异质文化。单纯因文化认同而丝毫不掺杂西方侵略背景的反对基督教事件究竟在总体教案中占多大比重?所以,教案史的研究应当涵盖与教案密切相关的因教案而兴起的反洋教斗争。

关于教案的上限和下限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看法,一般认为上限是鸦片战争,下限则至义和团运动或辛亥革命结束,具体如何界定,目前没有统一的意见。这种自我限定,限制了对这一时间段之外的教案研究。如以义和团运动的结束作为教案研究的下限,那么包括1906年发生的南昌教案在内的313 起教案[98]93-95会被排除。如果以辛亥革命作为教案研究的下限,辛亥革命之后由白朗起义所引发的安徽教案[99]30则会被排除出研究者的视野。所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应当将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之后所发生的诸如南京教案纳入研究视野,明清之际的教案虽与近代的教案有具体上的差异,但其性质相似。教案的下限应当限定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之后教案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二)新视角研究应当继续深入

1.中西比较与古近比较的视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宽将会使固有的结论动摇。目前,虽已有学者对比了中国与邻近国家在基督教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教案的异同,也将明清时期的教案纳入到了近代教案史研究的视野,但毕竟这样的研究凤毛麟角,相关研究仍需深入。如佛教在传入中国时也遇到了和基督教相似的问题,僧团的传教活动与弘法目的以及个体僧人的生活方式在中国遭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僧人的活动危害政府的权威、国家的稳定、繁荣,士大夫认定这种“胡教”适合于未开化的外国人的需要。[100]327佛教与基督教在处理这些冲突上的异同值得进一步思考。佛教与基督教的对比研究显然不够。此外,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与中国民众产生的冲突也应当纳入教案史对比研究的范畴。

2.政府视角的缺失。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纠结在一起的时候,是解开这个结呢?还是降解这个结的危害程度?还是将这个结藏起来?甚或利用这个结:以国内外民族矛盾化解、转移国内满汉民族矛盾?对于无力阻止结的形成的政府而言,这样的选择不仅仅是智慧的考量,而且关系着生死存亡。政府内部各方势力在教案中依旧是你争我斗、意见不一。教案谣言的制造者默认教案发展,当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时,又充当教会势力的帮凶,导致自身公信力下降与权威形象动摇。

(三)个体教案研究流于叙述,革命史观印迹犹存,宏观论述减少

对比20 世纪90年代前后的研究,我们发现近20年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研究逐渐深入,细致。个体教案和区域教案的研究在80年代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在数量上有很大增加。尽管如此,仍存在着大量小型教案无人关注的情况,我们应当适当增加个案的研究数量,使相关研究能客观地得出普遍性结论。同时还存在着个体教案研究流于对教案过程叙述的问题。一些教案的研究在逐渐减少,如80年代对四川余栋臣教案、周汉反教案的研究较多,而之后则鲜有论述。第二,研究的视角虽有很大转变,但90年代初期的一些论文仍带有很明显的革命史观的印迹。用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落后去评判近代中国的教案,将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这种评判方式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从文化殖民主义角度出发,宣泄对西方的不满,这只是革命史范式制约下的批判情结,其宣传价值要大于学术价值。中外文化交流初期以冲突为主要表征,血雨腥风乃常态现象,今天的人们应该也有能力秉持达观、理性、超然的心态,去审视、探究百年之前曾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既不必以受害者、落败者的心境去斥骂、抱怨、宣泄,也不必有意或无意陷入西方中心论的窠臼去区分文明的先进、落后。第三,关于教案史的宏观性论述呈现减少的趋势,以1990年发表的宏观性论述最多,其后较少。

(四)一些问题的研究有待深入

1.教案发生的原因。教案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侵略与反侵略、中西文化冲突、地方利益冲突这三个研究思路,目前这三个思路的研究均存在一定局限。首先,教案的发生究竟是西方侵略引发国人正义的抗争还是中国人的内斗引发了外国人的趁火打劫?巨野教案是村民借杀传教士以对抗官府,梨园屯教案是民众的地产冲突而引发,中国人利用了外国人,外国人却也得以有借口入侵中国。教案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侵略与反侵略的研究思路有局限。其次,以文化冲突作为教案发生的深层原因也是单薄的,原因有三:其一,中国文化是具有包容性的,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宗教信仰均已融入中华文化,基督教也不例外;其二,中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提出文化冲突论者的研究对象是当地官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是反对教会势力入侵的主力,但民众亦是教案自觉或不自觉的推动者。民众信仰是中西文化冲突有别于知识分子群体的另一个方面,相关研究尚未深入;其三,没有国家利益冲突的文化冲突是否存在?基督教有国界而传教士有他的祖国。文化冲突论者没有很好地解释国家利益与文化冲突的复杂关系。再次,教案发生的关键是复杂的利益冲突,而地方上各方势力的利益冲突与西方教会势力、军政势力交织缠绕,需要研究者抽丝剥茧地逐步探寻区域个案中的真相。此外,环境因素与经济因素也应当考虑,如山东地区运河淤积导致运丁及其家属生活无着从而引发这些群体以秘密结社的形式联合起来对抗官府与西方侵略势力。建国以来的教案史研究始终没有说清楚这个问题,相关的研究不应当用简单的结论予以终结。

2.教案减少的原因。晚清教案产生的根源,国内已多有著述,但是关于教案消亡的原因,却鲜有论及。相关研究存在着缺乏研究以及未能重视前人研究成果的问题。为什么清末舆论放大功能下教案却呈下降趋势?晚清教案最终走向消失的原因是什么?知识分子(维新派)反对反洋教及其最后支持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这一变化与教案减少有怎样的关系?中日矛盾突出以及国际局势的转变(帝国主义之间的重重矛盾)与教案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相关缺乏大量的实证性研究。另一方面,后期研究并未重视前期的研究成果,如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的数量究竟是增加还是减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有论述,但未引起重视。有学者认为“官绅和知识分子认识水平提高后,积极投身于要求立宪,兴办教育、实业等自强活动中,不再支持反教斗争,使此类斗争基本局限于下层民众,力量大大减弱,反教斗争逐渐滑入低谷。”[98]93-95但此说未免牵强,因为“1910年湖南发生的反洋教活动中,木、泥匠和会党势力是反教主角;士绅表面上不再反教,却暗中支持普通民众的反教斗争;湖南官吏是护教和镇压反教的主力。”[101]88-91前人研究成果的被忽略恰恰反映出学术研究画地为牢,缺乏呼应与交流。

3.教案中的民众研究不充分。教案史的研究多着意于分析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对立,研究的主体是西方传教士、中国的官员和士绅,自上而下的研究范式使得教案中的大多数民众被忽视了。由于研究对象的缺位致使相关问题没有深入进行,例如什么原因使得下层民众即使在社会习俗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依旧信奉基督教?太平天国这场以上帝之名发起的运动其民众信教情况如何?为何短短几十年之后,中国再一次掀起了反对上帝的义和团运动?民众在教案中究竟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历史运动中可有可无的路人?为什么有人信奉基督教而有人信奉民间信仰?他们是和平共处还是矛盾重重?民众对基督教是虔诚地信仰还是现实地利用?在千余起教案之后,信奉基督教的民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是中国的文化风俗变了,国民的爱国心淡漠了,抑或是基督教自身改变了?

(五)资料整理出版有待加强,海外的资料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近代中国教案史的研究若要有所突破和创新,除了转换研究视角之外,更要依靠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有关近代中国教案的资料整理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近二十年来除《清末教案》等资料出版外,相关研究资料特别是港澳台、日本及欧美的研究资料在国内出版较少,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在大量小型教案无人问津的情况下,档案资料的整理出版对于研究非典型教案的意义更为重要,教会一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助于我们更完整地看待教案中对立的双方。

[1]吴金钟.近代中国教案史研究综述[A].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四川省近代教案史研究会.近代中国教案研究[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497-516.

[2]常润华.近代中国教案史研究述评[J].北京社会科学,1988(3):59-66.

[3]刘泱泱.建国以来教案研究述评[J].求索,1995(2):114-120.

[4]赵树好.建国以来反教会斗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苏位智,刘天路.义和团研究一百年[C].济南:齐鲁书社,2000:221-238.

[5]董丛林.“迷拐”、“折割”传闻与天津教案[J].近代史研究,2003(2):204-226.

[6]雷 颐.“天津教案”的隐喻[N].经济观察报,2008-05-12(44).

[7]周伟蔚.对于天津教案起因的考察[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陈有举,王东山.巨野教案[J].春秋,1997(4):16-17.

[9]刘向上.震惊中外的“巨野教案”[J].文史春秋,2007(8):39-43.

[10]刘 薇.“曹州教案”新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5):96-98.

[11]王如绘.巨野教案与德国侵占胶州湾[N].联合日报,2010-07-24(02).

[12]张广生.日常生活、权力与真相——玉皇阁庙产之争的历史记忆[J].开放时代,2001(9):76-84.

[13]江 斐.梨园屯教案与冠县乡村社会[J].济南大学学报,2005(1):51-57.

[14]程 磊.中西文化冲突与梨园屯教案[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谢必震.古田教案起因新探[J].近代史研究,1998(1):161-170.

[16]刘国平.1895年古田教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7]王 亮.浅窥清末福建古田华山村教案(1895-1897年)——以严复的教案观为视角[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5):325-326.

[18]林建曾.东西方文化冲突与清末贵州教案[J].贵州社会科学,1990(2):49-54.

[19]罗应梅.贵阳教案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0]张云峰.贵阳教案再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1]魏 飞.从贵阳教案的处理看晚清外交的困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4):22-27.

[22]苏 萍.由贵阳教案试析清政府的羁縻外交[J].江海学刊,1999(2):139-143.

[23]陈 显,黄永昌.1891年长江流域教案与湖北育婴[J].法制与社会,2007(3):618-619.

[24]刘 元,方 文.从“武昌教案”看地方官员的应对与处境[J].社科纵横,2011(6):114-115.

[25]刘泱泱.1862年的湘潭衡州教案[J].湘潭大学学报,1990(2):90-93.

[26]马自毅.1906年“南昌教案”研究[J].中华文史论丛,2008(2):339-373.

[27]杨雄威.杯酒之间:1906年南昌教案的叙事、考证与诠释[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8]程玲娟.空间、资源争夺与晚清山东教案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9]王栋亮.义和团运动时期山东教案初探[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0]樊孝东.晚清直隶教案论述[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1]温 瑞.直隶省教案中总理衙门与驻华公使之间的博弈——以同治年间为中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11-15.

[32]刘泱泱.近代湖南绅士与教案[J].求索,1992(3):111-116.

[33]姚曙光.论湖南近代反洋教社会动员的乡土性[J].云梦学刊,2003(3):41-45.

[34]邓云霞,简姿亚.从田兴恕到贺金声的教案处理结果看湖南反洋教斗争的一大特色[J].湘潭大学学报,2005(S2):110-112.

[35]王士民.“东南互保”时期两湖地区教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6]唐 毅.四川反洋教斗争概说[J].三峡学刊,1995(3):60-65.

[37]梁 勇.重庆教案与八省客长:一个区域史的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07(1):170-175.

[38]秦和平.试论民间戏曲对清季四川教案之影响[J].清史研究,2000(3):71-76.

[39]王继平.近代中国教案与传教士之文化观照[J].湘潭大学学报,1994(1):89-94.

[40]胡维革,郑 权.文化冲突与反洋教斗争——中国近代“教案”的文化透视[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1):20-29.

[41]王佩良.1902年辰州教案的真相[J].文史博览,2008(4):10-11.

[42]李 伟.反洋教斗争与中西文化冲突[J].山东师大学报,1994(3):68-71.

[43]程 歗,张 鸣.晚清教案中的习俗冲突[J].历史档案,1996(4):99-106.

[44]温钦虎.从近代教案看基督教和中国社会习俗的冲突[J].甘肃社会科学,2000(3):47-48.

[45]孙 江,黄东兰.论民间秘密结社与晚清教案的关系[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0(7):40-46.

[46]赵树贵.会党与近代教案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1998(5):63-66.

[47]黎 霞.晚清教案中的秘密社会——以1892年谷城教案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80-84.

[48]吴善中,周志初.“妖术”恐慌中的民教冲突——关于光绪二年(1876)皖南教案和苏南闹教[J].扬州大学学报,2004(3):82-85.

[49]郑国艺.斋教与古田教案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50]丛曙光,孙长来.封建官绅与近代教案[J].辽宁大学学报,2005(4):76-79.

[51]黄文治,陆发春.安庆教案与近代官绅阶层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4):23-26.

[52]王军青.转型中的困惑与抉择——评析教案初期地方官员与传教士的交涉及策略[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3]常 畅.官绅参加反洋教斗争的原因及特点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2):103-105.

[54]贺 琤.晚清衡阳教案述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94-96.

[55]邓常春.晚清四川教务教案视野中的官绅民教及其互动(1860-1911)[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6]田锡富.张之洞教案观初探[J].江汉论坛,1993(11):55-59.

[57]周孟雷.张之洞教案政策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2):70-74.

[58]唐上意.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光辉一页——张之洞三拒法领事之妄索[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8(1):61-65.

[59]徐梁伯.反洋教斗争中的农民爱国主义探微——兼论教案中农民的非爱国主义行为[J].江苏社会科学,1993(2):71-76.

[60]张 鸣,吴静研.近代“乡村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新“十字军”东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2):96-101.

[61]赵燕玲,罗 韬.浅析中国近代教案的民众心理[J].韶关大学学报,2000(1):51-56.

[62]廖一中,李运华.论近代教案[J].贵州社会科学,1993(1):105-109.

[63]章开沅,刘家峰.如何看待近代历史上的教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09-29(3).

[64]涂鸣皋.对中国近代教案研究中几种观点的商榷[J].湖南社会科学,1993(1):72-74.

[65]岑生平.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的原因[J].求索,1990(2):115-118.

[66]常泽鲲,金飞飞.论近代中国教案发生的原因[J].北华大学学报,2004(2):42-45.

[67]赵树好.论近代中国早期教案的起因和特点[J].史学月刊,1998(2):15-19.

[68]何桂春.试论近代中国教案发生的根本原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0(4):95-102.

[69]孙长来.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关系略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6(3):109-112.

[70]戚其章.近代教案与义和拳运动的兴起[J].贵州社会科学,1991(4):59-63.

[71]张 瑜.〈清末教案〉的法律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2]柳 宾.近代国际法视角下的德国占领胶州湾事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3-19.

[73]郑 取.皖南教案的法制分析——以一种法律的眼光解读[D].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

[74]莫宏伟,郭汉民.清政府与近代中国教案[J].贵州文史丛刊,2003(2):19-23.

[75]王栋亮.略论庚子战前晚清政府对教案的政策和措施[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3):72-75.

[76]刘 珂.和局思想对清政府处理教案方针政策的影响以贵阳教案、天津教案、巨野教案为中心[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7]董丛林.义和团“极盛”前夕的教案态势与清方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105-111.

[78]李世众.晚清教会势力的楔入与地方权力格局的演化——以温州社会为例[J].史林,2005(5):39-47.

[79]刘立冬.1870年至1895年直隶教案中的地方外交[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0]尹智辉.晚清直隶官绅与教案[J].聊城大学学报,2011(2):313-314.

[81]杨天宏.如何看待普法战争对天津教案的影响[J].近代史研究,1990(4):64-72.

[82]戴鞍钢.近代中韩民教关系比较研究[J].韩国研究论丛,2001(8):208-215.

[83]刘丽敏.明末清初士大夫与近代士大夫反基督教思想异同辨析[J].唐都学刊,2005(1):117-121.

[84]孟玉会.明清之际与近代反教言论之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5]苏 萍.谣言与近代教案[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86]邵 建.近代上海反教谣言的消解[J].社会科学,2005(10):104-110.

[87]黄顺力,段颖惠.论清末大众传媒视野下的反教思想变迁[J].厦门大学学报,2009(6):92-99.

[88]杨雄威.南昌教案与上海中西报战[J].历史研究,2009(2):106-118.

[89]莫家仁.近代外来天主教士在广西民族地区的罪恶活动及各族人民的反洋教斗争[J].广西民族研究,2000(4):59-69.

[90]段云学.近代中国少数民族的反洋教斗争[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4):19-21.

[91]段云学.近代云南少数民族的反洋教斗争[J].云南社会科学,2001(S1):233-235.

[92]张媚玲.民族关系视野下的近代西南边疆教案[J].思想战线,2010(5):119-123.

[93]王 锋.清代山东东西部接受基督教之差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4]王守中.山东教案与义和团散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84-87.

[95]谢 铭.战争与近代广西教案的发生[J].黑龙江史志,2008(11):13-15.

[96]刘 燕.晚清咸同年间“还堂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7]董丛林.中国近代的“教案”、“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和“反洋教”辨析[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155-165.

[98]赵树好.义和团运动后教案特点的量化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1998(6):93-95.

[99]夏侯叙五.龚心湛处理安徽教案[J].民国春秋,1998(5):30.

[100][荷]许理和,著.佛教征服中国[M].李四龙,裴 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27.

[101]曾耀荣,王 玲.1910年官绅民在湖南反洋教活动的态度[J].零陵学院学报,2004(5):88-91.

猜你喜欢
教案研究
九年级unit 1教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