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化视野下英语科技词语的特性及认知机制

2013-08-15 00:43张建伟欧阳双龙
关键词:范畴经济性隐喻

张建伟,欧阳双龙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教育技术与语言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4;2.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410012;3.湖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科学技术词语专业面广、数量大、增长速度快。对科技词语的研究工作大体集中在翻译、统一术语和构词特点三个方面。前人对科技词汇的翻译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无法解决科技词汇的专业性与具体语境意义之间的矛盾。对来自不同文化或语境的同一科技现象的术语的界定已备到关注,但由于术语的推行往往是通过某种强势语言团体完成的,因此术语的统一工作不可避免地陷入“语言是描写还是规约”的争论。尽管研究的理论背景不一样,但是对科技词汇构词特点的研究实质上几乎都是归类研究,结论大同小异,而且,对这些构词规律的总结几乎都忘记了解释科技词汇构词手段之所以相同的原因。科技词语大量衍生意味着它们应该符合或遵循某种发展规律。基于这种假设,本研究从认知心理和范畴化的角度出发,以2003年出版的《英汉科技大辞典》和1998年出版的《汉英科技大辞典》收集的描写科学与技术的单词和短语为语料,对20 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出现的部分科技词语进行研究,分析其范畴化过程中的主要特性,并试图找出科技词语范畴化的主要语义认知机制。

一 范畴化

范畴化是人类感觉、知觉、言语和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对繁杂世界自主和直觉的认知反应,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和功能的分类。范畴化实质上是个命名(naming)的过程。认知科学强调范畴的经验性和想象性。经验性源于人类生理的感觉、动觉和社会文化等特性。想象性是基于相似或相关的人类经验的转喻、隐喻投射。范畴化的方式受客观事物的不连贯性、认知主体与客观事物互动的方式以及认知主体的知识经验和现实经验等因素影响。对于同一认知对象的范畴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互动方式都会导致不同的范畴化结果。范畴的形成基于两个要素:一是范畴的大部分信息能通过最少的认知努力得以实现;二是范畴的大部分信息的构建是源于人类对事物认识的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经济性是范畴化的基本原则。经济性要求范畴化过程用最少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这样一来,命名过程通常会以基本范畴为基础,并借助家族相似关系进行认知。

范畴化是依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或相关联系对新事物总体特征进行的分类。在分类过程中,首先被认知的是事物的总体特征或功能,激活被认知的事物特征之间的相似或相关关联。通常情况下,相似或相关关联是以某种现存事物为原型。事物之所以被范畴化不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特征,而是因为它们的特征存在很多的相似或相关。在范畴化中,人们倾向于发现与新事物相似或相关的现存事物。在比对新、旧事物之间的关联后,人们就会确定一个原型。借助原型,新事物的特征会得到更好的认知。当新、旧事物的相似或相关关联得到甄别,新事物就可能被范畴化到原型的范畴。一旦新事物进入某一范畴,我们会以范畴的原型为认知参照点,并以概念隐喻或概念转喻的方式对新事物与原型之间的相似或相关特征进行投射,进而形成某种概念结构并对其实行语言表征,且最终使其词汇化。范畴化还是一个验证假设的过程。同一对象的语言描写存在多个概念假设。经验、社会文化规约以及价值观念会帮助人们筛选相似或相关关联,进而裁减概念假设的数量,并决定概念结构的语言表征及词汇化形式。

二 科技词语范畴化的动因

语言的共性是人类的感知机制和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自然结果。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语料,英、汉科技词汇的构成从形态上看大体都可分为简单词、合成词和缩略词三种,意义上也可分为新创、旧词新义和通过合成创造新词新义。对科技词汇的共性特征,我们将从客观事物的不连贯性、人类与外在世界的互动方式以及交际的经济性三个方面解释其范畴化过程的动因。

(一)客观事物的不连贯性

客观事物的不连贯性指新事物的产生或现存事物的发展变化。现存事物的发展变化为范畴化提供了全新视点。客观事物的不连贯性扩展了词语的语义范畴,在催生大量新词的同时扩大了许多旧词的语义范畴。由于改变了范畴化的视点,客观事物的不连贯性会直接导致原型与范畴成员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科技词语是对科技领域出现的新事物、新发明和新技术进行语言范畴化的结果。客观事物的不连贯性有三个主要表现。第一,大量新事物的产生。新事物的范畴化会催生大量的科技新词语。如:codon(密码子)、kron(K 介子)、quark(夸克)等。第二,现存事物因发展而变得和以前不一致。科技活动涉及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两个环节。无论是技术发明还是创新都会导致科技认知的系列性、多层面性和连续性。这就使得科技认知有两个特点。一是一项科技认知必然涉及其它相关认知。二是一项科技认知必然涉及相关子认知。科技认知的特点是科技词语呈现出家族相似性特征,[1]即,以某个词语为基点出现大量与之相关的词语进而形成一个词语家族。如,当“气隙”被范畴化后,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人们需要对“气隙”的其他特征进行系列的、多层面的和连续的认知。这就催生了“气隙磁通”、“气隙磁化线”及“气隙磁通分布”等词语。英语的例子有circuit components(电路元件)、circuit diagram(电路图)及circuit parameters(电路参数)等。科技认知的系列性、多层面性和连续性还会要求同一科技现象的认知既要有整体认知又要有局部认知。即,既对科技现象所涉及的相关现象进行认知,又对该现象及其相关现象进行整体认知。如发电机充电指示器,既体现了对发动机、充电及指示器三个对象的局部认知,又综合了三者的整体特点。更多的例子如:宽带网络、搜索引擎、微软视窗;diet pill(减肥丸)、induction machine(感应式电机)、power amplifier(功率放大器)。

科技词语的范畴化过程是以现存的词汇为原型,通过相似或相关的转隐喻投射而形成新的范畴的认知活动。客观事件的不连贯性导致大量新事物的出现,从而催生大量的新范畴。因发展而和以前不一致的现存事物必然促使现存的范畴增加新成员。对某一客观现象进行系列、多层面、连续的认知使得描写某一客观现象的范畴成员激增或成员地位发生变化。因此,科技词汇的范畴化过程实质上是新范畴或范畴内新成员的产生过程。这种认知活动产生的范畴或范畴成员不太可能成为我们日常认知活动的参照点(reference point),更不太可能成为原型。因此,在非科技群体的认知实践中,这些新的范畴或范畴成员只能属于边缘范畴或范畴的边缘成员,被认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二)互动方式

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为人类认知积累了大量的概念结构和认知模式。[2-5]互动方式的变化会改变范畴成员的范畴地位,使范畴中的某个成员的地位得到凸显,并被选择为视点和被当作认知参照点来范畴化类似现象。以绿色范畴为例,当食品、蔬菜等成员的地位发生变化并被凸显后,这些事物就从绿色范畴的边缘成员变化成中心成员。如绿色食品、绿色蔬菜等。再看pollution(污染),该范畴的中心成员主要通过看得见的污染来表征,当看不见的污染进入人们的互动范围后,该范畴的某些边缘成员开始取得中心成员的位置,如noise pollution(噪音污染)、spiritual pollution(精神污染)等。随着人与科技事物互动活动的多元化,互动方式也会随之多样化。科技事物的形态、性质、功能等各种特征也会相应成为互动的对象。这样一来,科技范畴的成员就会不断增多。如HIV 范畴就产生了HIV 病毒、HIV 试纸等30 多个成员。互动方式的变化也会促使范畴边缘变化,使某些科技词语范畴从专家范畴(expertise category)演变成民众范畴(folk category),如interface(接口)。当interface 频繁地出现在人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中后,该范畴的认知人群就从专业人员扩大到普通人群。更多的例子有NOT(“非”逻辑算子)、OBOL(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等。另外,科技词语的概念结构也会随互动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如golden rice(黄金粮食)。golden rice 的概念结构通常表征粮食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当golden rice被检测出含有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后,该概念结构被投射了有害食品的义素,表示“有害健康的食品”。同样的例子还有format(开本格式化)、monitor(监视器)等。

互动方式的变化使得现存范畴成员的地位发生变化,范畴内成员数量增加,成员特征得到具体和详细的认知,从而导致科技词语在数量上的激增。

(三)交际的经济性

经济性原则指Zipf[6]的省力原则,即在不影响成功交际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表达同样的内容,用最少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交际效率。经济性是范畴化的目的和基本原则。[1]对科技词语进行缩略,形成缩略词就是交际经济性的最好例证,如Aids(艾滋病)、CD(光盘)、SARS(非典)等。伴随交际经济性的是科技词语的范畴化通常以基本范畴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性来实现认知。如electric(电子),由于该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交际的经济性便要求该词具有缩略形式,electric 便有了e-的缩写形式。作为电子范畴的原型,e-通过相似或相关投射可以形成更多、更大的词语范畴,如e-mail(电子邮件)、ebook(电子书)等。其它的例子如video(视)、-tron(器)等范畴的认知也说明了这一点。

经济性对范畴化的作用表现为人们依据相关原则通过已知概念结构对新信息进行范畴化。[7]“相关”有两个涵义,第一种是指新信息和旧信息的某种相关性,这个层面也是新信息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是指对新信息进行处理时必须使其与已有的旧信息存在关联。借助新、旧信息之间的关联,科技词语的范畴化就会更加便捷和高效。如circuit branch(支路),通过对circuit (电路)和branch(支线)两个信息的范畴化,我们能轻松地产生对circuit branch 的认知。再如汉语的电子技术、信息工程;英语的transsexual operation(变性手术)、keyboard(键盘)、beam weapons(光束武器)等。

科技词语是人们通过用相关的概念结构推导新信息,并获得对话语的理解和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借助与普通词语相同的形式和意义建构新词语是经济性在科技词语范畴化中的重要表现。科技词语的快速增长是科技交际的经济性的必然结果。

由此可见,客观事物的不连贯性、人类与外在世界的互动方式以及交际的经济性在科技词语范畴化中的作用巨大。科技事物的不连贯性诱发了科技词语的专业性,互动方式及交际经济性导致了科技词语的快速增长。

三 科技词语的语义认知机制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体现认知的心理策略。科技现象的范畴化是以原型为参照点、以概念隐喻或概念转喻为认知方式、对科技现象与现存原型的相似或相关特征进行投射的认知心理过程。

概念隐喻是不同上、下位经验域的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概念投射。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概念隐喻以某种方式对世界经验进行概念化,因而在语义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概念隐喻思维与躯体有关,它把人类的概念系统和源于躯体的经验(bodily experience)联系在一起,使之以这种经验为基础产生意义。概念隐喻思维具有格式塔(Gestal)特征结构,它是在人类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有组织的统一整体。概念隐喻具有跨域扩展的能力,能把具体的意义结构投射到较抽象的意义结构,并使投射得到较好的识解。Lakoff 和Johnson[2]认为:概念隐喻不仅影响语言行为还影响思维过程。新隐喻归根结底依赖于概念隐喻,意向图式的相似性在语境中的认知是新隐喻产生的主要途径。概念隐喻所揭示的目的域和源域之间的概念距离可以通过假想来弥补。科技词汇的范畴化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概念隐喻的思维活动。以focus(焦点)等词为例,Focus 表物体的中心,当它被投射到地震域时,表示地震的中心,就产生了科技术语“震中”。再如coffin(棺材),当投射到其它域时,其重、装运物体的特征被凸显,因此,在科技词汇中,coffin 就表“运送放射性物质的重屏容器”。科技的变化导致科技现象呈现出不连贯的发展态势,从而赋予了科技词语很强的专业性特征。然而,在与科技现象的互动中,交际经济性促使科技词语的范畴化立足于熟知经验,并利用熟知经验认知科技新经验。因此,概念隐喻是科技词语主要的语义认知机制。

对于概念转喻,认知学界没有一致的定义,但有一个共识:概念转喻是同一个经验域或概念结构中的投射。很多认知理论强调概念转喻是同一域集或理想认知模式[4]或框架中不同关系间的投射。概念转喻的特点是在一个域内,通过可见的相关性理解且不需要假设获得。概念转喻的本质在于共存于一个概念结构内的要素有着相互的联系。科技词汇的概念转喻通常有四种模式。部分代指整体是最常见的模式,部件的功能被用来代替整个事物的功能,如USB(通用串行总线)代Universal Serial Bus、UPS(不间断电源系统)代Uninterrupted Power System、VOD(视频点播)代video on demand。整体的功能特性也可代指其构件的某个特性,如Wafer(圆晶),这种材料被用来代指由这种材料做成的产品。再如ZIP 代指该公司生产的高容量磁碟机产品。科技词汇的语言表达形式中还可看到部件+整体或整体+整体两种形式。部件+整体通常表现为科技词汇中有一部分是一个词的缩写形式,而另一部分是一个词完整形式,如eco-crisis(生态危机)、3D now(三维现在)等。整体+整体形式通常采取完整词汇的组合来实现,如building and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建筑和土木工程结构)、construction works(建造工程)等。科技现象的不连贯性要求对出现在科技领域的事物、发明、创造或改进等现象的描写必须详细而且严谨,因而,整体+整体的认知模式在科技词汇的范畴化中比较普遍。交际的经济性要求科技词汇也具有经济性。因此,科技词汇中的整体代部分或部分代整体就成为主要的范畴化手段。转喻也就成了科技词汇的又一主要语义认知机制。

域内投射产生的意义是概念转喻意义,域间投射产生的意义是概念转喻意义。通常情况下,意义最初是在一个域或域集中创造。最常用的意义通常能激活该意义的某个面(facet),而这个面又会被再投射用来产生新的意义。这是语义的基于概念转喻的概念隐喻认知机制。很多科技词语通过基于概念转喻的概念隐喻投射对现存词语实现语义认知。如白色污染,白色代指制造污染的物质的颜色,这是概念转喻认知,当被投射到污染域时,喻指“影响环境美观,会导致潜在危害的污染”这是基于概念转喻的概念隐喻认知。再如mouse(鼠标),老鼠的整体特征被其嘴巴运动的动作所转指,当被投射到计算机的一种输入装备时,这种装备像老鼠嘴巴运动的特点就得到了认知。更多的例子如trip,在普通英语中指“旅行”,在机电英语中指“短路”;fish 在普通英语中指“鱼”,而在石油业中指“落鱼”。科技词语的范畴化过程就是借助概念之间的相似或相关联系进行概念隐喻或概念转喻投射形成新词语的认知过程。

由此可见,用熟知的经验来范畴化科技现象是科技认知活动的根本特征。科技词语的产生和使用是基于原型的概念转喻与概念隐喻,或基于概念转喻的概念隐喻投射的认知结果。

四 结语

科技词语的范畴化过程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科技词语的范畴化是以原型为基础,以概念隐喻或概念转喻为认知方式,对新旧事物之间的相似或相关关联特征进行的投射。事物发展的不连贯性催生了大量的新鲜事物,进而导致了大量新范畴的出现。因发展而与以前不一致的现存事物必然促使现存的范畴增加新成员。对某一客观现象进行系列的、多层面的、连续的认知使得描写某一客观现象的范畴成员数激增。互动方式的变化使得现存范畴成员的地位发生变化,原先典型的成员变成边缘成员,或原先边缘的成员变成典型成员。这是对非科技人员而言科技词汇之所以既非常熟悉又在具体的语境中难以准确描写的理据。科技词语还是认知经济性的结果。用相关的概念结构通过隐喻或转喻投射推导新信息以便获得对话语的理解和对世界的认识就是经济性的主要体现。对原型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或基于概念转喻的概念隐喻认知是科技词汇的主要语义认知机制。科技词语的范畴化是基于原型的概念转喻与概念隐喻投射的认知思维活动。

[1]Taylor John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G.& 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ne Ming[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4]Lakoff,G.Woma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Langacker,R.W.Grammatical Traces of Some“Invisible”Semantic Constructs[J].Language Sciences,1993(15):323-355.

[6]Zipf,G.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M].Cambridge:Addison-Wesley,1949.

[7]何自然.Grice 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猜你喜欢
范畴经济性隐喻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经济性探讨与分析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2)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1)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600MW超临界机组热经济性定量分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