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明,吴傲冰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东广州 510090)
2012年5月,某大学校长助理炮轰“实习影响大学生学业”,他甚至呼吁全国各高校经济学院负责人共同禁止学生参加实习,以矫正这种“变态工作需求”[1]。另外,在2012年6月份,某高校“09级大三学生被强制提前毕业”的帖子引起网民广泛关注。针对“被毕业”帖子,该校告诉记者,“大学4年课程提前到大三暑假结束,大四一年用于实习、找工作等,这只是一个涉及工商管理学院、财经学院等4个院系的课程改革方案,是个试点,正在征求意见,并没有付诸实施[2]。”
以上2个事件都涉及到同一个问题——“实习”,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到底要不要安排学生到单位实习呢?我们曾对国内11所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做过调研,结果发现,目前在校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需加强。要使我们的高等教育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是“要不要实习”,而是“怎么样实习”。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在教学手段、时间、地点上分开,教学方式多以教师单向传授为主,互动性教学较少,并且实验仪器设备相对较落后,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较少[3],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的需求等问题。为此,不少高校在积极探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中加强实践性教学是突破点之一,实习是有效的途径。
”设计“是艺术设计的实践,是筹划和产生未来作品的预想方案。实践和理论在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在一段时期将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教学等同于综合性大学或工科院校的实验教学,大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或将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教学等同于纯艺术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创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在设计理论课的教学时,理论讲得比较空洞。这些空洞的理论,学生很难将其用于设计实践,使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环节相脱离。近几年来,各高校在教学中都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增加了实习的学分和学时数。
企事业单位是我们输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终点站。学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为了使学生能更多、更快、更好、更早地与社会交流,也为了弥补学校实验室的不足,不少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重视与社会设计实践单位合作办学,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设备相对比较齐全的优势,把一部分实践性强、设备要求高的课程教学,直接放入社会设计实践单位进行[4],使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就业率。
校外实习着重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外实习能得到企业界设计师和生产第一线师傅的直接指导,有机会了解市场需求,直接面对客户,经历从设计构思到设计表达再到施工流程、从工程图纸到材料选用、从成品的实现到产品的营销推广等全过程。学生不仅要与设备、图纸、材料等打交道,还要与企业老总、部门主管及现场工人师傅进行沟通与交流,这一切对学生的沟通能力、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5]。
当今社会资讯发达,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激烈,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频繁。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些高校在4年的本科培养过程中,实行以“3+1”、“3+0.5+0.5”为主体的理论与实验结合的培养模式。“3+1”、“3+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前3年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本科教育水平为标准,兼顾行业实际,按教学大纲要求在校内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学习,第4年的教学环节设计要根据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能力结构的要求,包括研究继承与创新能力、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能动的适应能力、综合素质和持续发展的潜能,充分利用社会设计实践单位的资源进行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6]。实习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突破口之一。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物价上涨、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人力资源投入也越来越大,很多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来的员工是有经验的熟手。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很多学生注重在校期间参加实习,积累一点实践经验,希望能顺利就业。“实习”本身并没有错,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在这些年的教学运作过程中,“实习”教学环节既表现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一面,也出现了前面所提到的“影响大学生学业”和“被提前毕业”的消极影响,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实习”教学环节,要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
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只是实习,应包括4种类型:实验、实训、实操和实习。实验主要突出验证性的教学环节,是教师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对已有的材料性能进行验证,对新型材料性能进行试验的教学形式,如服装材料学、服装机械基础、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等;实训主要突出专项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特指绘画类写生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训练课程的教学形式,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课程等;实操主要是教师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在了解设备操作的基础上,能够把自己的设计方案以可视、可触的立体造型的实体制作出来,如模型制作、立体裁剪服装课程等;实习包括社会实践、专业认识和毕业前的教学实习,主要突出学生对专业的综合整合能力,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由之路。这4种实践方式有各自的特点,要把它们贯穿到本科教学中。
艺术设计教育要在艺术学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科学方面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设计艺术中富于创造力的艺术构思、源于生活并引领生活的设计理念、形于物质的艺术表现技巧以及生产加工技术,共同构成了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要素。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实践教学,需要在接触生产、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设计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7]。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重视艺术表现和造型教育,而对所设计项目的工艺流程、材料与客户应对的经验、技术统筹管理等知识缺乏[8]。所以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同步进行,让学生下到实习工厂或车间动手制作,把自己的设计作品变成现实,是艺术设计专业办学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设计作品具有可行性[9]。为学生建设和完善模型及样品制作的实验工厂,是艺术设计专业实验经费投入的主要方向之一。
现场实习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在学完基础课和专业课后,安排学生到企业亲身体验工作实践,有助于学生认识项目的运作,及时发现问题,如自身的设计能力、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等,能带着问题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这样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当前有部分学生在现场实习后就留在企业工作,有的认为在企业能学到更多东西,有的认为现在就业难,难得有一个机会先留下来工作[10]。还有一些学校在最后一学年,用整整一年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最后学生回校参加毕业答辩和办理毕业手续后就离校了。有的学校还干脆让毕业班的学生提前一年搬出学校,出现“被毕业”的事件。这都是对实习的曲解,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学生到单位实习是有必要的,关键是如何操作。学校要对实习加强管理,指导教师要注重过程监控,学生既要放出去,也要收回来。为了确保实习的质量,使实习有成效,需要学校及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共同配合。学校要高度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社会企业、单位合作办学,对实习的环境条件等要严格把关;教师要制定好实习计划和要求,并在实习期间深入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总结、及时辅导;学生对实习的目的要清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和工程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使下阶段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实习单位要系统地安排学生实习,在实践方面给予指导。
实习教学环节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是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不少高校创新教学模式的尝试。实习教学环节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加强管理,加强过程监控和评价,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成效。
(
)
[1]张航.北大校长助理呼吁禁止学生实习称影响大学学业[DB/OL].(2012-05-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7981376.html.
[2]南方日报.学校为扩招学生被“提前毕业”[N/OL].(2012-06-19).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2-06/19/content_7094912.htm.
[3]吴傲冰,王萍,黄华明,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06(21):84-85.
[4]黄华明,吴傲冰,王萍.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难点和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2-15.
[5]袁静.从大学生就业形势看艺术设计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9(8):56.
[6]黄华明,王萍,吴傲冰.艺术类专业实验课程设置探析[J].华章,2011(8):128-129.
[7]吕金龙,康帆.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美术大观,2010(10):160-161.
[8]舒磊.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J].艺术研究,2009(1):108-110.
[9]吴傲冰,王萍,黄华明.艺术设计专业强势本科的打造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艺术教育,2008(7):58-59.
[10]吴傲冰.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9):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