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红
抚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辽宁 抚顺113006
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是当前针对未成年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三个主要途径。这三个途径彼此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且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三者若能做到优势互补,合力发挥德育作用,进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三维立体德育网络,必将大大提升德育效果。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倡议。倡议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有障碍。分析21世纪中小学德育联动机制的主要障碍,完善中小学德育联动机制,对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中华民族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1世纪中小学德育联动机制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学校——家庭德育联动机制、学校——社会德育联动机制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德育联动机制。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思想道德影响,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
家庭德育是中小学德育机制中重要的一环。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教育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学校这一专门的教育机构产生以前,家庭教育充当教育的主体。时至今日,不同级别的教育机构虽占据教育的主要地位,但家庭教育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学校——家庭德育联动机制以学校和家庭之间真诚和良好的互动关系为基础。学校和家庭之间通过各种媒介和交流方式彼此沟通和传递信息,从而共同对学生的德育实施起作用。当前,我国中小学学校——家庭德育联动机制主要表现为家校通讯、举办家长学校、家校互访、召开家长会以及成立家长委员会专门指导学校和家庭开展德育工作等形式。该机制的工作重点是学校以实际行动让家长真正介入学校德育活动,使家校之间对于学生的德育形成一致的意见和看法,最终达到加强学生德育实效的作用。
社会德育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对学生施加的道德教育。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思想道德的培养,不仅受学校内部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外部大环境,即社会环境的影响。21世纪,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社会舆论、名人榜样、社会风气等会通过各式各样的渠道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产生影响,有时这种影响要比来源于学校和家庭的影响更明显。因此,社会德育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1世纪,学校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功能。学校德育逐渐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开放,做到双方彼此依赖、直接对话,力求相互参与,使学校的德育视野延伸到社会大环境中。社会可以借助学校德育培养品德良好的公民。学校可以通过社会德育来改变和扭转不良社会风气,力求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从而为学校德育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学校——社会德育联动机制可以通过优化社会德育环境、开辟德育基地、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建立校外德育团体组织和机构四个方面起作用。其根本目的是优化社会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与社会共同打造良好的针对未成年人的德育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德育联动机制是一种多渠道、多层次、整体性的德育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通过有机结合,彼此间沟通互动,形成一个庞大的德育网络体系。在这个网络体系中,学校德育居于主导地位,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基础,社会德育是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调作用,互为补充,促进德育整体力量最大化,最终实现德育目标,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良性发展,实现德育实效的提高。
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德育联动机制的运行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平等尊重原则。教师、家长以及社会成员都是德育工作的主体,需共同承担未成年学生德育的重任。只有三方成员的相互尊重和互相信任,才能调动起相互间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性。其次,要遵循主动参与原则。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无论哪一方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再次,要遵循协调统一的原则。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虽是实施德育的三个重要途径,但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若其中任何一方脱离,必将弱化机制的合力作用。最后,应遵循互动优化原则。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主体须通过密切的交流对话和一系列沟通、协调手段,增强合作紧密性,减少误会和分歧,力求实现德育联动机制整体最优化,以发挥其最优、最大的功效。
在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全面进入国际社会的同时,由于社会意识多样化和多元文化并存,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其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出现了认同危机,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政治制度以及青少年的思想、心理等产生了冲击。21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联动机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得我国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则实施多年来,同样反馈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逐步演变为21世纪中小学德育联动机制的实施障碍。具体分析如下:
学校德育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重智轻德、德育工作弱化、德育方法不当、生命教育空白四个方面。
1.重智轻德。无论是国家总体教育规划还是学校的办学目标,无不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德育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尴尬局面。当前,受市场经济主导,社会大众对学校质量的评价标准多以升学率、教学成绩和学生学习成绩为标尺,德育实效成了难以量化且无关紧要的软性指标,思想品德被逐出考核指标的体系,德育的首位变成了缺位。国家虽全面号召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但终究未能改变“一切围绕分数转”的教育目的。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只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畸形人才。反而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
2.德育工作弱化。受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的影响,长期以来,德育在中小学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为数不少的学校将德育工作视为走形式、走过场,消极响应国家的有关号召,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平日里,德育通过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方式开展,教师在课堂上领着学生读课本,不理会教材内容是否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待到期末,为了保证学生的数、语、外等所谓“重点科目”的成绩,德育课的时间更是常被其他科目的课程所取代。德育工作的考核制度也不够健全。由于德育效果形成于人的意识之中,很难量化,这便给德育工作的考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评语多是“热爱集体”、“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同学”等字眼,毫无新意可言,也难以获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而对于三好学生的评选,也多以学习成绩优秀为主要考察标准。
3.德育方法不当。当前中小学德育方法过于单一,难以突破传统的说理式教学方式,不仅具有强烈的闭塞性和灌输性,还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体验和品德的自主发展。特别是很多教师未能将德育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课外实践等教学手段有效结合,主要采取老师讲、学生复述这样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严重影响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态度。
4.生命教育空白。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能做到自尊和尊重他人,才能主动自发地遵守社会公德,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假如一个人连生命都不尊重、不珍惜,那么他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生命教育理应成为中小学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生命教育在我国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将生命教育引入中小学德育课堂理应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首要考虑。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的影响将伴随孩子一生。当前,家庭德育存在教育观念有误、教育方法不当以及情感教育欠缺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育观念有误。受市场经济和人才选拔标准的影响,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往往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可以说,除了学习,其他的事情都由家长一手包办。子女在家里不需要做家务劳动,不需要接待亲友。此外,家长普遍忽视对子女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以及青春期性教育,使得子女的全面发展受到消极影响,从小养成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2.教育方法不当。这与家长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有很大关联。很多家长在孩子哭诉自己被同学欺负时并没有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起因以及谁对谁错,而是告诉孩子以后别人怎么欺负你,你也怎么欺负别人。孩子捡了钱原本想要交给老师,家长却让孩子自己留下。还有些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官本位思想,告诉孩子想办法在班里当班级干部以及如何拉关系,这些都对孩子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消极的不良影响。
3.情感教育欠缺。在情感教育上,家教方式简单和家庭教育空白是当前家庭德育存在的两大问题。家教方式简单体现为两种极端:一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什么都不用子女做,使子女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骄纵性格;另一种则过于严厉,动辄打骂,引发子女的逆反心理,甚至离家出走,过早地踏入社会。家庭教育空白主要体现在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这两种家庭,子女几乎受不到正轨的情感教育,从而容易导致情感的不健全。
中小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如果社会风气是好的,道德观念是正确的,必然会对德育实效的提升有多助益。然而,当前社会仍存在不良社会风气和倡导错误英雄观的现象。
1.社会风气不良。当前,不良的社会风气逐步蔓延至校园和学生的生活之中,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很多不良的影响。首先,受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侵袭,加之学生赶“时髦”的心理,导致中小学生随意请客、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不断发生;其次,由于网络的普及,致使暴力、黄色等不良信息更易侵袭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诱因;再次,各类“造星”运动也让中小学生的“明星梦”急剧膨胀。有些学生为了当明星,将精力耗费在美容化妆、寻找星探,更有甚者将自己的暴露照片传到互联网上,以求得到富商的资助或是星探的赏识。
2.倡导错误英雄观。长期以来,敢于牺牲的“小英雄”的事迹一直被广为传颂,但时至今日,这种英雄观导向是正确的吗?答案是否定的。2000年6月4日,浙江温州市黎明小学一名13岁学生徐振满和其他几名幼龄儿童在水闸玩水,其中一名儿童不幸落水后,徐振满明知自己不会游泳,但仍选择跳水施救,结果淹死在水中。事后媒体对于此事的报道并没有集中在呼吁家长、学校、社会教会学生如何自我保护上,而是传颂徐振满的英雄事迹,说他不会游泳,从而突出他的奋不顾身;强调他牺牲时年仅十几岁,进而引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为他申办各种各样的奖项、称号,号召青少年向他学习。生命是如此可贵,社会应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精神,不能盲目提倡这类自我牺牲的少年英雄行为,否则对学生的危害是极大的。
完善中小学德育联动机制对增强德育工作实效,促进全民道德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不利影响是21世纪中小学德育联动机制实施面临的首要障碍,也是最至关重要的障碍。针对上述中小学德育联动机制实施障碍,对其完善可以从分别克服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利影响展开。
首先,针对重智轻德的问题,学校应进一步明确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转变德育理念。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被普遍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贯穿于日常生活始终。
其次,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弱化的问题,可以从更新德育评价予以完善。更新德育评价主要工作是确立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该体系应能涵盖学生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并且可以分别采用考试、问卷调查、设置道德两难以及评估日常表现等手段予以考察。
再次,针对学校德育方法不当的问题,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完善。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需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并贴近于实际生活。第二,要将知识灌输与学生自律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第三,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正如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最后,学校应实施生命教育,填补德育内容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其实在一些发达国家,生命教育早已纳入中小学生的德育内容之中。例如在英国的小学课堂上,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或护士会告诉小学生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并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我国应尽早将生命教育写进德育课本,并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完善中小学德育联动机制,克服来自家庭的不利影响,首先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其中的关键是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应使家长正确认识“德”与“智”的关系,改变以往“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此外,家长应该在家庭中倡导社会普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从而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品德并教导子女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要做到充分关怀但绝不溺爱,要让子女学会自尊、自强、自立,为子女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要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家长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子女观”,在日常生活中,视子女为最亲密的朋友,并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自由成长。此外,家长还应做到言传和身教的统一,以自身行动作为孩子的榜样,做好子女的表率。学校还可以开办家长学校,家校之间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彼此交流,分享成败经验。
最后,应发挥道德情感的有利作用。在家庭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骨肉联系,这使得家庭教育难以撇开情感因素。家长在进行德育时,要做到晓之以理,更要做到动之以情,使子女产生道德情感的认同。同时,在德育过程中,针对子女的进步表现,家长要适时、适度地予以表扬,培养子女的道德行为。
首先,应净化社会风气,将不良影响因素隔绝于学生日常生活之外。这有赖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的努力。大众媒体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媒体道德意识,满腔热情地宣传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批评、鞭挞背离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绝不能为了迎合某些观众或读者的庸俗或低级趣味而渲染色情、暴力;绝不能为了所谓的“市场效益”而放弃自己的社会良知和道德责任。特别是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此外,还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实有效的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并与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德育环境。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少年英雄观。今天的英雄观应是自立自强、敢于挑战命运和为人机智勇敢。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应能正确地面对。人的一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不畏失败,在逆境中奋斗,自强不息的青年才是今天的少年英雄。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做到机智勇敢的青年才是今天的少年英雄。
[1]谢慧.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德育网络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2]马焕灵,荣雷.论教育主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3]李洪军.当代未成年人道德教育问题初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2.
[4]霍尔巴赫.教育学讲授提纲 [M].商务出版社,1999(3).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6]吴文菊.积极寻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途径[N].光明日报,2004.
[7]史守中.浅析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因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