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

2013-08-15 00:48魏建丽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事故职工文化

魏建丽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唐山 063000)

一、关于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伴随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深刻,外延也十分广泛。因此,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安全文化,还没有一个大家都完全接受的统一定义。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认识、发展安全文化,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 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英文为“Safety Cultrue”。而“Cultrue”一词,中文一般译为“文化”,但是该词还含有“教养、陶冶、修养、培养”等意思。按照INSAG 和HSCASNI 对安全文化所做的定义来看,将“Safety Cultrue”翻译成“安全修养”或“安全素养”似乎更确切。

实际上,我们不是为了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促进安全文化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而安全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和重视,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安全健康的要求。人的这种对安全健康价值的认识以及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的行为规范的表现,正是所谓的“安全修养(素养)”。安全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是安全文化的本质,或者说是大力倡导推行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

二、煤矿安全生产的特点

探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对煤矿安全生产特点的分析。与其他行业比较,煤矿事故多、伤亡大,属于高危行业。我国是世界上生产伤亡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百万吨煤炭死亡率是美国的近200 倍,印度的10 倍,死亡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全世界每年矿山的死亡人数是1.3 万左右,我国就占了近一半。尽管党和各级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但收效甚微,安全状况并没有明显改观。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认为这与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特点息息相关。从物和人两个方面分析,煤矿有如下特点:

(一)物的要素特点

一般来说,煤矿在物的方面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环境的恶劣性。煤矿属于采掘业,是人类最早涉足的行业之一,特点是人直接与自然打交道,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远远不尽人意。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冲击地压以及各种地质变化直接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威胁,由此造成的事故最多、伤亡最多。尽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是,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比如冲击地压、地质变化、以及水、火、瓦斯的突然涌出,给煤矿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二是设备的不确定性。由于环境的恶劣性是当前科学技术所不能完全排除的,于是人们就企图在设备的不断投入和改进上下功夫,这在一定程度消除了环境的恶劣性因素。但是这种排除仍然是很有限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设备的技术性能目前还不可能达到完全消除隐患的程度;第二,设备从引进、检修、运输到使用,一直是受人的因素影响,很容易在某些环节上出现漏洞;第三,环境的恶劣,不仅影响人,也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正常寿命。

(二)人的要素特点

一方面,现代工业事故的研究表明:70%以上的事故原因与人的因素相关;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恶劣和设备的不确定性对安全构成威胁,于是更多的企业不得不强调在人的能动性上下功夫,研究如何管理和如何操作才能减少事故。因此,人的要素可以分为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这两个方面。

从管理主体方面分析:一是利益的驱动性促使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于是,管理者——尤其是决策层,往往因利益而减少安全的投入,这既是人的本能,又是对人的否定,因为它忽视了生命的价值。导致减少安全投入的直接原因是安全投入的成本远远大于伤亡的成本。一般说,死一名员工,企业支付20万元左右,而安全投入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几千万,面对巨大差额,老板们如何选择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还不仅如此,重要的是,减少投入并不必然造成事故,而多投入也未必就一定不会出事故。这样就必然带来决策者的侥幸心理。实践中,这种侥幸心理在事故中是无处不在的。二是管理制度的覆盖永远是有限的,虽然说,规章制度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但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更由于生产力始终处于发展之中,使得规章制度不得不始终不但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这样就必然是指始终处于成长和完善之中,也就是说,任何规章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三是管理者本身素质的缺陷,使得管理不可能非常理想,事故分析表明,几乎所有事故都有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四是受管理资源稀缺性的限制和降低管理成本的需要,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形成管理主客体的一比一配置,这就给不安全行为造成很大的空间。

从管理客体方面分析:一是个别操作人员那种以x 理论的“经济人假设”为特征的原发惰性和自私性以及由此派生出来习惯、侥幸、从众、逞能等不利心理,在管理出现真空时会引导出不利于安全的行为。二是由于行业苦、脏、累、险的特点和煤矿用工制度决定,从事井下一线生产的员工大部分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安全生产应具备的知识和技术系统。三是管理主体对违章行为熟视无睹,长此以往,使操作人员违章行为得到了“负强化”。

三、安全文化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

对于煤矿来说,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这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不包括纯粹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违章堆放的物料、私自焊接使用的压力容器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因此,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这主要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来实现。但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水平发展不够,另一方面可能是经济上不合算。从全国煤矿发生的重特大事故看,企业为伤亡事故所支付的费用,要远远低于安全硬件投入的费用,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人们(老板)必然会选择低成本,即:在安全投入上偷工减料。对于国有大矿来说,从进入市场那天起就背着沉重的包袱,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安全欠账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完全满足安全硬件投入,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是有些东西是脱离了现实的。近期煤矿中特大事故不断出现就是佐证。

正是由于安全设备的有限性,使得控制、改善人的不安全行为更显得十分重要。控制人的行为一般采用管理的方法,即用管理的强制手段约束被管理者的个性行为,使其符合管理者的需要。企业安全管理应该是在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工程技术基础之上,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制度、规程等,约束企业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职工学会安全的行为,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有了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还是不够的。技术装备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被管理者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漠视或抵制,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然而不安全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相反可能会给他带来相应的利益或好处,例如省时、省力等。这会进一步促使他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并可能“传染”给同事。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同时管理是“冰冷的”,缺乏人性化的制度有时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悖的。正因为如此,安全文化概念的应运而生。

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安全文化与技术装备相比具有成本低的优势;与管理制度相比更具人性化,而且,与后两者相比更具有根本性和长期性。

当然,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有人甚至指出,倡导安全文化的效果可能要在2—3 代人的身上才能显现出来,必须从孩童时期抓起。另外,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装备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就可以让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重大的改变,这是天方夜谭。

四、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前文已经指出,安全文化可以补充安全管理的不足,就象安全管理可以补充安全技术的不足一样。因此,安全文化绝不应该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如何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事业,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安全管理干部都进行了论述,笔者在此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地探索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早先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模式等,必然会对以后的安全文化产生影响。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总结、宣扬现代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摈弃陈旧的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

(二)在企业各项工作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前者是企业发展的途径,后者是企业发展的目的。因此,在企业全部工作中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把他贯穿和体现在各个环节之中。表面看,这似乎与安全文化建设相去太远,实际上,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不是独立于其他各项工作的,而是融合在企业的全部活动之中,而安全文化本身基本上很少有外显功能。另外,一个企业的各项活动是相互影响的,各项制度、规章、办法等等即使是与安全无关的,也在实际上影响着安全文化的建设。

(三)以良好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

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往往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则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提高安全修养的工作氛围应该以班组建设为基础。

(四)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

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立独行的事务,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和开展单独的活动,而是应该在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企业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的词语,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

(五)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结合职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

[1] 方文.建设安全文化领导要“带班”[J].企业文化,2010(11)

[2] 周子云.打造企业文化氛围的通路[J].现代企业文化,2012(1)

猜你喜欢
事故职工文化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中文
废弃泄漏事故
谁远谁近?
小恍惚 大事故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