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虚拟交往异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3-08-15 00:48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现实道德心理

兰 岚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

伴随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进入网络世界,热衷于网络交往。然而网络交往在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虚拟交往异化”一词是建立在异化基础上的理论拓展,也体现为人的对象化客体对于人的主观意志的背离。具体表现为:对“对象”的依赖,即对虚拟交流对象的依赖,人与人的关系演变成单纯的符号化交流,甚至演变成“人——机”的关系,因此削弱了人的主体性。

一、大学生虚拟交往异化表现与特征

(一)虚拟交往语言暴力

调查显示,在网络聊天中接触过语言暴力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50.6%,实施过语言暴力的所占比例为31.4%。交互分析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的相关数据,呈现出一定的数据分布趋势,即在网络中接触不良内容越多,现实中的语言暴力、身体威胁和耍流氓等行为发生几率也趋于增多。例如,对在网络聊天中“是否给别人起难听的外号,说脏话”与现实中“是否辱骂某个同学(两人在场)”进行交互分析,“从不”在网上“给别人起外号,说脏话”的群体在现实中“总是”“辱骂某个同学(两人在场)”的比例为0.2%,而“总是”在“网上给别人起难听的外号,说脏话”的人现实中“总是”“辱骂某个同学(两人在场)”的比例达到15.4%。对其他网络行为包括网络游戏、网络音视频的交互分析,也呈现同样趋势。可见,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在虚拟空间也需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网络道德伦理、法律意识在虚拟空间被忽视。

(二)沉溺虚拟交友

哈贝马斯指出:“个体在与自身的内在自然,以及互动伙伴乃至交友相处过程中,通过禁欲来压制自己的内心世界。”虚拟交往减弱了人们在传统交往中感受到的世俗和功利化的压力,人的心灵获得片刻的放松和慰藉,人与人之间交往倾向于非理性。韦伯指出:“所谓的‘非理性’并不具有一些永恒的东西,而是随着‘合理’视角的改变而改变。”在互联网交流沟通方面,大学生的博客和即时通信使用率分别为64.6%和72.4%,均高于整体网民相应水平。可以说,通过博客和及时通信等网络工具进行交流,扩大了交流范围,但是也减少了大学生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使其容易沉迷于同虚拟世界中的网友相伴,长此以往导致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周围的亲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少。如果沉溺于虚拟交往而忽视现实交往,大学生的实际交往能力将会逐渐下降,进而加剧了人际关系的恶化。在虚拟空间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变成“符号化”的交流,进而导致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疏远、冷漠和难以沟通。

(三)虚拟交往中道德失范行为

大学生在虚拟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在对大学生的一项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6.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5.1%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可见,由于大学生出现网络认知的偏差,在虚拟行为表现得极为放纵,丧失责任感。由于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大学生往往会在网上做出现实中不敢去做的事。网络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化环境,已经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培养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大学生虚拟交往异化的原因

(一)寻求精神慰藉与宣泄解压

国外的一些调查(如美国和瑞士等相关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成瘾易感群体,这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逐步增强,但缺乏自制、自立行为。他们追求个人的自主行为和个人需要的满足,对社会规范置若罔闻,缺乏对人生的自我规划能力,尤其是对时间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人际交往的需要强烈,渴望被理解,但又带有闭锁心理,情绪波动较大,任意妄为的行为比较明显。因此,在互联网的诱惑面前,一些大学生会表现为缺乏自我监控能力,不能合理地控制好自己上网的时间,容易沉溺于虚幻世界而不能自拔,最终成为网络成瘾易感群体。在种种压力面前,大学生无法用现实的方式去排解内心的苦闷,于是借助网络把自我心中的郁闷爆发出来,借此释放心理压力。大学生在一种无监督的虚拟世界内,文明、道德、伦理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只为贪图一时的心理舒适。

(二)娱乐消遣与逃避现实

虚拟交往有隐蔽性、广泛性、间接性等特点。大学生可以通过虚拟交往扩大交际面,可以与各类朋友畅所欲言,而不必暴露个人身份。因此,相对而言,这些虚拟交流可以使大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他们在虚拟世界获得的快乐比在现实世界多时,就可能会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虚拟交往中。尤其是当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遇到各种挫折时,便容易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希望在网络中寻求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恶性循环很可能造成一种后果:虚拟主体愿意在网上寻求完美的人生,而消极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据调查显示,五成以上大学生心情不好会选择网络方式进行缓解。据调查,大学生心情不好或是烦闷的时候,找朋友谈心(58.1%)是被选择最多的缓解方式,选择通过上网进行缓解的比例达64.1%(其中上网溜达占17.1%、玩网络游戏25.6%、写博客21.4%)。同时,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时,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聊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等等。网络已经成为一些大学生逃避现实的工具,致使一些大学生整日沉湎于网络娱乐而对其他事情都漠不关心。

(三)逆反心理的驱使

逆反心理又称受众逆向心理,属于情绪和态度的范畴。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在接收信息或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传统观念或受特定的信息背景或教育情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认知对立、心理抵触和心理抗拒状态。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学校的宣传和教师的教导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这样就容易被网上不良信息所诱导。二是对不良行为倾向产生情感认同。比如,一些人在网上上传一些不良视频,而这些不良视频却得到大学生的认同。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喜欢与家长、老师的教导背道而驰,越宣传网络的危害性,避免大学生过多接触网络,大学生就越要逆向行之。一些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热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认为网上的虚拟生活是为所欲为的。

三、大学生虚拟交往异化矫正的对策研究

(一)积极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预防网络心理障碍

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网成瘾。在网上开展心理知识传播、心理心理咨询辅导和心理训练等活动,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其次,是对已患上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通过网络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活动,旨在帮助对已经产生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和调适,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从而使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人际交往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离线时能够保持心理的平衡,能够较好地把握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其人格的成熟及人际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自律性网络道德主体

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塑造大学生虚拟社会主体人格,提升大学生的虚拟主体性。建议相关部门建立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德育工作与网络时代紧密结合的产物,是顺应大学生德育工作信息化要求的重要体现。

网络道德教育应该把大学生引向生活,开展情感体验式生活的学习实践,让大学生在践行网络道德的同时,获得生活的完满,提高他们网络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律性。

(三)培养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一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交往心态,及时调适各种异常心理,培养主动与人交往的态度,通过激发大学生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帮其开启人际的互动链。二是让大学生懂得善待别人是人际交往的金钥匙。人际交往的过程,既是一种认识上相互沟通、情感上相互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行为上相互作用、人格上相互影响的过程。对大学生而言,思维已近成熟,所以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起步,主动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主动与人打招呼,做到“我敬人,人自会敬我”,从而打开人际交往的新局面,重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学校和班级要通过集体性活动加强现实生活大学生之间的联系,在共同的学习、工作、劳动中建立正常健康的人际关系。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学会与人正常交往,学会与人合作。

[1] 乔一飞.探析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现状[J]广角,2011(1).

[2] 高忠丽.虚拟认知中的主体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3] 曾令辉.虚实社会人的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

[4] 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现实道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心理感受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