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城黄州名贤胜迹的开发(四)

2013-08-15 00:45王琳祥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竹楼栖霞黄冈

王琳祥

(黄冈市赤壁管理处,湖北黄冈438000)

(续本刊2012年第5期)

二、恢复名贤胜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一)古城黄州的时代变迁

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结(719-772年)在《西阳城》诗中说:“江北有大洲,洲上堪力耕。此中有五谷,不及西阳城。城畔多野桑,城中多古荒。衣食可力求,此时何所望。”(《元次山集》)。

元结诗题的西阳城是唐宋黄州城的前身,北宋王禹偁诗言“齐安古郡废,移此清江头”,即移建的新城是建在西阳城旧址之上,后世的文人皆以“孤城”称之。唐宋黄州城始建于唐太和年间(827-835年),由黄州刺史刘嗣之创建。

唐代诗人方干(?~约888年)《过黄州》诗云:“弭节齐安郡,孤城百战残。傍村林有虎,带郭县无官。暮角梅花怨,清江桂影寒。黍离缘底事,撩我起长叹。”方干字雄飞。

北宋人刘敞在《临皋亭》诗中说黄州:“比屋皆编竹,孤城半践山。”

苏轼在《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诗中说:“更随落景尽余樽,却傍孤城得僧宇。”《送任伋通判黄州》诗云:“黄州小郡夹溪谷,茅屋数间依竹苇。”[1]

张耒在《泛江偶成》诗中说:“洪波廻赤壁,苍野带孤城。更想孙郎战,临风动壮情。”又在《旱谣》诗中说:“七月不雨井水浑,孤城烈日风扬尘。”在《宿樊溪》诗中又说:“北风吹疏雨,夜枕舟屡撼。齐安不可望,灭没孤城暗。”

古城黄州座落在年龄已有108.74万年的丹霞地貌——赤壁山的南侧,由于长江沿着山势在此形成半圆形的走向,其上游自北向南,其下游由西向东,故古人既将其称之为山城,又称其为江城。王禹偁有诗云:“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也喜欢。”又有诗曰:“江城五月江雨晴,荷花到处红交横。”苏东坡在《初到黄州》诗中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在《安国寺浴》中说“山城足薪炭,烟雾蒙汤谷”,在《徐君猷挽词》中说:“山城散尽尊前客,旧恨新愁只自知。”在《寓居定惠院》诗中说“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等等。

张耒在《癸未元夕,谪居齐安……有感于秬、秸》诗中说:“齐安江上渔樵市,谁料今年身到此。大江绕郭风涛翻,城中冈垅无平地。”在《明道杂志》中又记述说:“黄之陋特甚,名为州而无城郭,西以江为固,其三隅略有垣壁,间为藩篱,因堆阜揽草蔓而已,城中民居才十二三,余皆积水荒田,民耕渔其中。”这个说法与他的恩师苏东坡谪居黄州于城内的故营地东坡躬耕十分契合。

事实上,张耒所见的黄州城是北宋末叶的黄州城,而北宋初期,黄州是有城郭的。

宋真宗时代,大文学家王禹偁出守黄州时曾修葺当时颇有声名的月波楼,在《月波楼咏怀并序》中,他清楚地记述:“齐安古郡废,移此清江头。筑城随山势,屈曲复环周。”“筑城随山势,屈曲复环周”,是说当日黄州城依黄冈山之高下而建,弯弯曲曲已连成一体。

遗憾的是,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鉴于“自五季乱离,各据城垒,豆分瓜剖七十余年”之弊,遂令江淮诸郡毁城隍,收兵甲,撤武备,黄州城的军事设施因此被全部撤毁,城墙也仅存残垣断壁,形成的局面正如王禹偁在《黄冈兴建小竹楼记》中所说的——“雉堞圮毁,榛莽荒秽”。

王禹偁在黄州之日,曾在给真宗皇帝的《请修城垣疏》中指出:“今江淮诸州,大患有三:城池堕圮,一也;兵仗不完,二也;军不服习,三也。”当宋真宗批准王禹偁“渐葺城垣”的上疏之后,王禹偁在黄州开始着手准备。可惜的是王禹偁在黄州只呆了两年,黄州城垣的修葺半途而废。

苏东坡谪居黄州之前的黄州城,北宋安陆人郑獬《黄州重建门记》说得十分清楚:“治平三年,予佩荆州印,浮舟跨长江,西南道出于黄,往见刺史陈侯。入其南门,榜轶下枝,隤然其将颠,引鞚疾驱而后过之。予意陈侯甚才而敏于为政,是将葺之矣,而不以告也。明年春,果有书来:‘新作州门,幸遗我数十百字以识之。’”治平三年即公元1066年,苏东坡当年三十一岁。时隔十三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在城南门楼上为王朝云填词,名之为《菩萨蛮·七夕,黄州朝天门上作二首》。

上距王禹偁出守黄州将近百年的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言黄州无城郭合乎当时的实际情况。

古城黄州滨临大江,座落在赤壁山上。北宋人刘敞《临皋亭》诗云:“春秋黄子国,楚越穆陵关。比屋皆编竹,孤城半践山。岸泥观虎迹,云水暗荆蛮。三入承明客,那能鬓不斑。……远国江千里,荒城水一涯。居人愁避虎,过客竞乘槎。秋雨吹天暮,寒涛浸日车。从来迁谪地,卑湿是长沙。”(《公是集》)

张耒曾在《齐安行》诗中说:“黄州楚国分三户,葛蔓为城当楼橹。江边市井数十家,城中平田无一步。土冈瘦竹青复黄,引水种稻官街旁。客樯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哳来湖湘。使君丽谯涂垩赭,门狭不能行两马。满城蛙噪乱更声,谷风榖榖黄鸦鸣。最愁三伏热如甑,北客十人八九病。百年生死向中州,千金莫作齐安游。”

唐宋时期的黄州城,依黄冈山的高下而建,弯弯曲曲,虽然有四个城门,按东、南、西、北分别名之为怀化、朝宗、向日、龙凤,但不是正对东、南、西、北的四个方位所建立。实际情况是,除东门之外,其它的三个门分别位于东南、西南、西北。由于后来城墙被毁,四座城门有其名而无其实,故苏东坡谪居黄州时,除有曾在城南朝天门上填《菩萨蛮》词二首的记述之外,怀化、向日、龙凤三门不见一字,其中将怀化门仅以“东门”称之。不过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古迹”门下尚有“赵龙图忠显庙,在城东怀化门之外。……临皋馆,在朝宗门外”的记述,明代万历《黄冈县志》亦有“夏澳,在城西南隅二里。……今为洗马池,其傍有旧城向日门遗址”的记述[2]。宋元黄州城东门名怀化,南门曰朝宗(一作朝天),西门名向日,史书昭然。

除了城池之外,宋代的黄州城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物。

据《宋史·孟珙传》记载:“珙至黄,增埤浚隍,搜访民实,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贷。又虑兵民杂处,因高阜为齐安、镇淮二砦,以居诸军。创章家山、毋家山两堡,为先锋虎翼、飞虎营。”孟珙抗蒙,时在南宋端平二年,即公元1235年。

元至元二十四年,即公元1364年,岁在甲辰,朱元璋自称吴王,改黄州路为黄州府。二月,任命部将陶安为黄州知府,并令指挥黄荣率部屯守。陶安抵达黄州,见战乱后的黄州城残破得不堪入目,于感慨万千中写诗一首纪实说:“初入黄州市,萧然荒芜村。刈茅低缚屋,剖荆密编门。寒鸦草丛落,野尸鸟兽争。廛民来一二,无泪啼荒魂。”

明代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提出“高筑墙,缓称王”的政治纲领,黄州府指挥黄荣亲率军民拓展黄州城,其间,将黄州城墙向玉几山顶扩张,以致赤壁矶被横截成内外两半,即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此时的黄州城与宋时的黄州城迥异。明代的黄州城墙周长七里有奇,历时十七年才竣工。城墙的厚度多依山势的高下而决定,城外则以护城河环绕。因城墙坚固,有“金汤甲诸郡”的美誉。黄州城门有四,因旧址而立,东曰清淮,东南曰一字,西南曰清源,西北名汉川。

宋元时期的黄州城其地址、大小,明清地方志的记载与宋人的记述大不一样。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一“古迹”下记载说:“府旧城,在今城南,其西临江岸,为水摧倾,其南今平为民居,其北、东城迹犹存。旧城门曰朝宗、向日、龙凤,余无可考。洪武元年,指挥黄荣移筑今城,近北高阜固地,以易旧城。”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一“城池”门下记述说:“本府城,宋元在今城南二里许,西临大江,东傍湖泊,水涨湮没。本朝甲辰年指挥黄荣于此展筑。洪武十七年指挥曹奉、永乐六年指挥郭显前后修理,高二丈一尺,周围一千八百二丈八尺五寸,缭以壕堑,为门四,东曰清淮,南曰一字,西曰清源,西北曰汉川。”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宫室公署”条下记载说:“黄州府治在今城内之西北高阜,即古西坡也。洪武戊申,知府李仁创建,后累增饰,规模宏壮。”“黄冈县,在府前东正街,洪武初知县莫士安创建。”“黄州卫,在府治东,古迹西坡,甲辰指挥黄荣屯此,遂立卫所。洪武三年改千户所,百户宋兴戍守。洪武十二年,调凤阳指挥签事李后领军到此备立黄州卫。洪武指挥曹凤到卫修建。永乐指挥使郭显重修。”

明末清初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湖广二黄州府黄冈县“邾城”下记述说:“今郡城,明初因旧址改筑,南去故城二里许,西近大江,东滨湖泊,常有涨溢之患,永乐、正德间屡经修葺,周九里有奇。门四,东清淮,南一字,西清源,西北曰汉川。”“齐安砦,在府北。《九域志》云黄冈旧有齐安镇。……又有镇淮砦。宋端平二年,孟珙屯黄州,虑军民杂处,因高阜为齐安、镇淮二砦,以处诸军。”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三城池下载:“郡城(黄冈附郭),宋元遗筑在今城南二里许(张耒《杂志》云:‘黄名为州而无城郭,西以江为固,其三隅略有垣壁,间为藩篱,城中居民才十二三,余皆积水荒田,民耕渔其中’。)西临大江,东傍湖泊,水涨每齧于波臣(旧志云:旧城门曰朝宗、向日、龙凤,余无可考),今东北城迹犹存。明洪武戊申指挥黄荣拓其基,筑今处……门四,东清淮,南一字,西南清源,西北汉川,敌楼各三间,金汤甲诸郡。”

乾隆《黄州府志》卷之四“城池”门下沿袭此说:“黄州府城(黄冈附郭),宋元遗筑在今城南二里许(张耒《杂志》云黄名为州而无城郭,西以江为固,其三隅略有垣壁,间为籓篱,城中居民才十二三,余皆积水荒田,民耕渔其中),西临大江,东傍湖泊,水涨湮没不常(旧志云旧城门曰朝宗、向日、龙凤,余无考),今东托迹犹存。明洪武戊申指挥黄荣移筑今处。后指挥曹奉、郭显相继修理。”

清光绪《黄冈县志》卷之三《建置志·城池》下记述说:“宋元遗筑在今城南二里许。初无城郭,西以江为固,其三隅略有垣壁,间为藩篱,因堆阜揽蔓草而已。中皆积水荒田,民才十二三,耕渔其中(见宋张耒《杂志》),东傍湖泊,水涨湮没不常。建炎中,知黄州赵令峸奉诏修城,六月而毕。然贼张遇过城下,令峸度不能拒,出城见之,贼乃引去。其时之城可知矣。旧《志》谓‘东北城迹犹存’,今可考者惟城门,有曰朝宗,曰向日,曰龙凤三名已耳。明洪武元年戊申指挥黄荣移筑今处。……东曰清淮,南曰一字,西南曰清源,西北曰汉川。”“近城东北为聚宝山、龙王山,西北为赤鼻山,迤东为柯山、石牛山,正北为玉几山,城南为黄冈山,悉为郡城拱护。”又“沿革”门下说:“黄州黄冈县,后齐置衡州,陈废,后周不置。隋开皇三年改曰黄州。十八年改南安曰黄冈。大业初别置永安郡。唐天宝初改齐安郡。至乾元复为黄州,并治黄冈县。中和初,迁治永安城,在今治西北十里。宋迁治江滨,在今治东南二里。明初徙今治。”

以上明清时代的地方志书皆言宋元时期的黄州城在明清黄州城南二里许,然而宋代留存至今的大量史料证明,此说有误。

苏东坡在《记赤壁》一文中说:“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又与范子丰尺牍说:“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

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说:“黄州,江南流在州西。……去治无百步,有山入江,石崖颇峻峙,土人言此赤壁矶也。……南人谓山入水处为矶。”

陆游《入蜀记》说:“循小径,缭州宅之后,至竹楼,规模甚陋,不知当王元之时,亦只此耶?楼下稍东,即赤壁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故韩子苍待制诗云‘岂有危巢与栖鹘,亦无陈迹但飞鸥’。此矶,《图经》及传者皆以为周公瑾败曹操之地。”

苏东坡既言“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张耒亦言“去治无百步”即赤壁矶,且言黄州城“西以江为固”,陆游又言赤壁矶在竹楼稍东,而竹楼位于州宅之后,宋代的黄州城与赤壁紧密相连,当时人说得如此明白,明清人“宋元城在今城南二里许”的记述显然有失。

南宋人许端夫在《瑞庆堂记》中说:“齐安郡治,据依黄冈山,来自天柱。”所谓“齐安郡治”,即指黄州官署所在地。

南宋人祝穆在《新编方舆胜览》卷之五十黄州“题咏”门下引宋人董乂《望江南有诗》说:“缥缈烟中渔父桨,陂陀山上使君衙。”陂陀,倾斜貌。“陂陀山上使君衙”七字与北宋刘敞所言黄州“孤城半践山”的意义相似,即可知宋代的黄州官署建造在陂陀山上。

元丰四年(1081年)七月,苏东坡在《答李琮书》中说:“江水比去年甚大,郡中不为患。见说沙湖镇颇浸居民,亦江淮间常事耳。”沙湖镇,《元丰九域志》卷五黄州黄冈县下有沙湖镇。沙湖,苏东坡自述在黄冈县东南三十里。

苏东坡“江水比去年甚大,郡中不为患”的以上文字,表明宋代的黄州城因座落在赤壁半山腰,根本不受江水暴涨的影响。明代人“其西临江岸,为水摧倾其南”之说,明显不符合苏东坡笔下的记述。

南宋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说自己游罢东坡雪堂后,“出城五里,至安国寺”。安国寺位于黄州城南,古今地址不变,寺与黄州城南门既相距五里,足见明代黄州城与宋代黄州城址是重叠的。倘若如明清人所说“宋元遗筑在今城南二里许”,陆游的记述就没有办法解释。

很有意思的是,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言“夏澳,在州之西南二里许”,南宋人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夏澳,在州西南二里许”,而明清时代的《黄州府志》也说“夏澳在府城西南二里”。既然宋人、明人、清人皆言“夏澳在府城西南二里许”,说明宋城明城西南的位置一直没有变更。

清乾隆进士陈诗在《湖北旧闻录》中说:“黄州府城,周七里有奇”,“旧城门,曰怀化、朝宗、向日、龙凤。(《府志》)”又援引《大清一统志》的记载说:“明洪武初,因旧址改筑门四,东曰清淮,南曰一字,西南曰清源,北曰汉川,高二丈一尺。顺治四年修,雍正二年重葺。”所谓“因旧址”,即沿袭原来的地址。不独如此,陈诗还明确指出了《黄冈县志》的记述错误:“《县志》言:‘东坡、雪堂旧址,至洪武戊申展筑郡城,遂在城内。’考之本集,与杨元素及兄子安尺牍,并云‘于城中得荒地’,而巢元修又言‘牢城失火,雪堂亦危’,则《志》言未为的也”。他认为《县志》的说法也不见得十分准确。

清光绪《黄冈县志》卷之三“水利”门下有“淳熙井”条,云“旧街东岳庙内,石栏刻有‘宋淳熙七年’字,因名。”“县署,向在清源门内府署东。明洪武元年知县万士安建大堂三楹。”“府署,在县署西北高阜(即古西陂),明洪武初知府李仁剏建。正德间知府余贵、嘉靖间知府郭凤仪先后增修……崇祯末年尽为贼毁……”“黄郡城东北倚山,无池可凿,险已难峙。西南旧有濠沟,年久阏塞,竟成坦道,且民居栉此。在清淮门者多私占垦田,几为世业。未雨绸缪,急宜区画。”

近人王葆心深信宋代的黄州城与赤壁紧密相连,他在《黄州赤壁沿革考》中沿袭陈诗的说法:“及明洪武筑城,将赤壁横截内外各半,迥非宋旧,然濒赤壁处,亦开有门,曰矶窝,谓其在赤壁矶之窝,门外有矶窝湖也,可知宋时诸胜与州治并无隔别矣。”

明清两代的五百年间,黄州城墙曾多次维修,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大修葺。当时的黄州知府黄益杰在《重修黄州府城碑记》中记述说:“按城旧为门四,东曰清淮,南曰一字,西曰清源,北曰汉川,周一千二百九十四丈二尺,今皆增修,高逾旧城或五六尺,或七八尺,或丈有奇。”

明代的黄州城南门外有冈横亘,正对学宫,形家称之为“一字文星”,故城门以“一字”为名。与此同时,守土者根据堪舆家的建议,在城内外深埋铁石九枚,以镇州城,所谓“九铁镇黄州,万年永不休”指此。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三载:“附县旧志,城外有冈横亘,正对学宫,形家称为‘一字文星’,故城门以‘一字’名。城上东楼角(旧额为培风楼),久圮,形家称为‘县学巽峰’,又为郡县华表。”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明清时代的黄州城除一字门之外,其余三门都与水密切相关,这是因为黄州城座落在赤壁山上,赤壁为红色,在五行中属火,明代之前的黄州城经常发生火灾,明初展筑城时,改宋元黄州城四门的名称以水克之。

遗憾的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军的战机在黄州城的上空狂轰滥炸,黄州城被炸得破乱不堪。

民国三十五年(1946),黄冈县长朱怀冰提出“建设新黄冈”的口号,下令将黄州城墙拆毁,以城墙的砖石修建学校。在拆毁城墙的同时,为了拓宽街面,将黄州城内几十道牌坊全部拆除。1949年之后,黄冈地方政府曾组织专班又对古黄州城墙进行全面撤除,仅汉川门及其旁大约100米的一段城墙得以保留。

(二)楼台亭阁的新陈代谢

纵观古城黄州千百年来的名贤胜迹,存在着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即明代以前的楼台亭阁大多建在古城黄州的城西与城南一带,而自明代开始楼台亭阁逐渐向城西北的赤壁矶北移,最终形成东坡赤壁今日的格局。

北宋著名宰相韩琦年青时随兄长韩琚读书于黄州,其《涵晖楼》诗云“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诗句表明,当时的楼台亭阁皆面临大江,且次第排列在黄州城楼之上。

唐宋时代的楼台亭阁大都坐东朝西,如著名的四楼之中,栖霞楼、月波楼、涵晖楼明显有西向的涵义。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在《南堂五首》诗之一中曾写道:“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此诗应是当日楼台亭阁坐向的纪实。

古城黄州的楼台亭阁为什么大都坐东朝西呢?这是由于古城黄州的地理环境所致。由于黄州城南至西南皆与大江相接,楼台亭阁的建造者大都是性情中人,建造亭台的目的就是想览观江山景物。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快哉亭记》中写得最为明白——“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然而,古城黄州的楼台亭阁在千百年间的变化极大。

唐人杜牧在黄州有《早春寄李岳州》一诗,诗首开门见山地指出:“城高倚峭巘,地胜足楼台。”杜牧在任黄州刺史期间,曾修葺赤壁山南享有盛誉的横江馆,并题诗其上说:“孙家兄弟晋龙骧,驰骋功名业帝王。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北宋人李宗谔在《黄州图经》中说横江馆系晋龙骧将军蒯恩建造。

北宋真宗时代,王禹偁出任黄州刺史时,曾修葺月波楼,增建竹楼、无愠斋、礼贤堂,但在八十年后的宋神宗元丰年间,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却没有一字提及,两座名楼大概是当时已不存在了。

前苏东坡五十年的韩琦,在《涵晖楼》诗中说“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可以想见一定是指涵晖楼、栖霞楼、月波楼和竹楼,猜想月波楼与竹楼是在苏东坡谪居黄州之前的五十年间毁坏。

在苏东坡留存至今的诗词中,吟诵涵晖楼、栖霞楼的诗词不少,可以想见,二楼在北宋元丰年间为黄州的著名景物。与此同时,张怀民建造的快哉亭跻身于名胜之列,与涵晖楼、栖霞楼二楼相映成辉。

栖霞楼一直是黄州最著名的景观,但在南宋秦桧作宰相之时,曾被投机钻营者改名为庆瑞堂,其缘由是秦桧出生于黄州临皋亭下舟中。至秦桧失势,“栖霞楼”名又重新被取用。当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游黄州诸胜时,用了大量笔墨,状写其景,言其“下临大江,烟树微茫,远山数点,亦佳处也。楼颇华洁,先是郡有庆瑞堂,谓一故相所生之地,后毁以新此楼”。八年后,南宋位及宰相的范成大在《吴船录》中更加细腻地记述说:“栖霞楼,面势正对落日,晖景既堕,晴霞亘天末,并染川流,醺黄酣紫,照映上下,盖日日如此,命名有旨也。楼之规制甚工。其人则曰故相秦申王生于临皋舟中,黄人作庆瑞堂于其处,近年撤而作栖霞。”

陆游、范成大的记述相同,官至宰相的秦桧因出生于临皋亭下,栖霞楼被黄州官吏改名为庆瑞堂。秦桧卒谥申王,因其生前声名太坏,黄州人又将庆瑞堂撤掉恢复栖霞楼。

不独如此,当秦桧得势之日,黄州官吏还将临皋馆更名为瑞庆堂。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下》记述说:“临皋馆,在朝宗门外,元名瑞庆堂,以故相秦公桧之父舣舟其下,秦公于是乎生。又有临皋亭,东坡曾寓居焉。……东坡故居,即今之临皋亭及临皋馆。后又居雪堂。”秦桧死后,黄州人改瑞庆堂名为快哉堂。南宋人薛季宣《晚渡东坡》诗“浮生万事尽尘埃,瑞庆堂今榜快哉”说得十分明白。

不独如此,涵晖楼也受到改名换姓的待遇,南宋人张孝祥(安国)将其更名为无尽藏楼,取苏东坡《赤壁赋》“无尽藏”之义。据明代弘治《黄州府志》记载,涵晖楼及其后的坐啸堂、无倦斋、味道斋在明之前已全部毁坏。

北宋初年,王禹偁之所以建造竹楼,是因为当时的黄州楠竹特多,价格便宜,建造方便,但竹楼本身的寿命最多只能二十年。王禹偁建造的竹楼早已不存。元代郡守脱颖不花,鉴于大楠竹已不可得,便以木材陶瓦代之重建,儒人龙仁夫有记。但在元末时又被兵火烧毁。明初黄州知府叶宗在旧址重建。明代嘉靖年间,知府郭凤仪始将竹楼移建于黄州府治之西隅。清康熙年间,黄州通判宋荦又移建于东坡洗墨池之西,与重建之雪堂对峙。

雪堂在历史上变迁最多。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因“党锢之祸”起,雪堂被毁。

北宋宣和初年(1119年),诏追复苏东坡龙图阁待制,中大夫、直徽猷阁安咏信可出守黄州,下车访东坡雪堂见遗址虽存,其堂木瓦已为兵马都监拆而为教场亭子,呼都监责之,且命复新之。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黄州太守韩子美重建雪堂,理坡公旧路。洪迈《夷坚丁志》卷十八:“东坡雪堂,黄人何琥,东坡门人何颉斯举之子也。兵革后,寓居鄂渚。每岁寒食必一归。绍兴戊午,黄守韩之美重建雪堂,理坡公旧路。时当仲春,琥适来游,梦坡公告之曰:‘雪堂基址,比吾顷年差一百二十步,小桥细柳,皆非原所,汝亦正之。’梦中历历忆所止,不少忘。明日往白韩,韩如其言,悉改定。他日,有故老唐德明者,八十七岁矣,自黄陂来观。叹曰:‘此处真苏学士故基也。’右二事韩守说。”

明代的弘治年间,黄州知府卢濬将其移建于府治内东隅,与竹楼对峙。清康熙年间,通判宋荦又将其移回到东坡雪堂旧址,并将竹楼迁移在洗墨池之西,与雪堂对峙。后人又将雪堂移到黄州府治的西北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鉴于雪堂久已不存,黄冈地方政府又将其重建于赤壁龙王山下。

临皋亭是苏东坡当年的居住之所,然而在明代已不存在。临皋亭东边的停船港口——夏澳,早在南宋时就被官府填塞,加之江水远去,明代被改称为洗马池,继而改名为藕池。清康熙年间,黄冈知县李经政建亭于旧址之上,以憩行人。俗称四眼凉亭。昔日的江水上涨时离临皋亭仅有数步,而今因江堤将江水隔离,临皋亭旧址四周高楼林立,面目全非。

黄泥坂,因苏东坡而声名大盛。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说:“黄泥坡[坂],在高寒堂之西,‘过黄泥之坂’是也。”高寒堂的前身是四望亭。黄泥坂既在四望亭之西,即在临皋亭的东边,与夏澳相近。

北宋人张舜民在《画墁录》中记述说:“(黄)州在大江之湄,北附黄岗,地形高下。公府居民,极于萧条,知州厅事敝陋,大不胜处。国朝王禹偁尝谪此。”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二山川□黄冈县下记述说:“黄冈山,在府城南,度壕堑,绵亘而行。平冈迤逦,由便民仓至洗马池止,其北则接一字门西之山顶,遡县学、按察分司、军储仓冈而来,此即《赤壁赋》云苏子与二客所过黄泥坂也。以土色黄故名。而县名亦以此耳。《瑞庆堂记》:‘齐安郡治,据依黄冈山,来自天柱。’”令人遗憾的是,弘治《黄州府志》以上的记述原本正确无误,在“黄泥坂”条下,作者也说:“在县西,苏东坡先生作词,又《赤壁赋》云‘过黄泥之坂’。弘治庚申,新建亭,揭扁于其地之旁。”但在《黄州府黄冈县图》上,黄泥坂却被标在黄州城东清淮门外。图上的“黄泥坂”与前“黄冈山”、“黄泥坂”条有抵牾之嫌。

由于弘治《黄州府志》的记述与《城图》上的标识前后矛盾,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二以折衷的方式记述说:“黄冈山,在县左,平冈迤逦,而南至洗马池止,其脉来自天柱。”“黄泥坂,在清淮门外二里许,苏子瞻与二客过从处。明嘉靖间知府郭凤仪建一盼亭,今废。”此说与南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黄泥坂”条、明弘治《黄州府志》“黄冈山”、“黄泥坂”条的记述不一,错误极其明显。

清乾隆《黄州府志》卷之二山川门载:“东十里曰黄冈山,平冈迤逦,至洗马池而止。旧志云土惟黄壤,因以名县。按:县之得名,从旧州南安县改,不自此地始也。”此志言黄冈县名不因黄冈山而得,情况属实,然而说黄冈山在黄州城“东十里”却错得荒唐。光绪《黄州府志》沿袭此说。

光绪《黄冈县志》卷之一“山川”门下记述说:“黄冈山,在城南,平冈。南亘旧便民仓至洗马池,脉发天柱。旧《志》云土色黄,县名因之。前《志》县之得名从旧州南安县所改,不自此始也。”

黄泥坂是苏东坡自临皋亭到东坡躬耕的必经之地,而今已成为黄州城区十字街的西街,即今黄冈中学老校区门前的交通大道,当年的景象荡然无存。

明代的有识之士,鉴于唐宋时期的楼台亭阁因各种原因已不能在原址上得以恢复,为了改变古城黄州“清秀多而蓄积少”的贫穷局面,始建青云宝塔于安国寺侧钵盂峰上,旨在为本郡的文星起峰。又将纪念苏东坡的楼台亭阁移建于赤壁二矶头,目的就是给后人提供凭吊前贤的平台。其间,赤壁二矶头上增建了几十座楼台亭阁,其中著名者如羡江楼、水月亭、问鹤亭、东白亭、酹江亭、共适轩、浮春亭、临江亭、万仞堂、晏公庙、真武殿、大士阁、三贤祠、文昌阁等。令人遗憾的是,明末崇祯十六年(1643),当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扬言即将攻打黄州城时,黄州的官军害怕其利用赤壁矶头的高楼俯瞰城内的军事设施,自将赤壁之上的所有亭台楼阁付之一炬。

清康熙初年,黄州知府于成龙再次重建赤壁。康熙末年的黄州知府郭朝祚在修葺赤壁之后,始将赤壁冠以东坡之号,名之为“东坡赤壁”。此后,清代的黄州知府虽然多次修葺赤壁,但由于咸丰年间的战火,赤壁之上的建筑物再次焚毁殆尽。清同治七年(1868),黄冈人刘维桢捐资重修赤壁,今日东坡赤壁的楼台亭阁大多为此期间修建。

清光绪八年的《黄冈县志》卷之二十四“摭闻”门下记述说:“(黄州)八景诗载郡旧《志》中,断文蠹简,多不可读。今摭其可咏者,得邹吏部亮诗四首,聊复志此:‘齐安地连云梦泽,迤逦冈峦带阡陌。故垒萧条古戍荒,为吊英雄访陈迹。疏林烟雨秋溟蒙,宿云忽开天宇空。长江绕郭净如练,沙鸟风帆图画中。’(《黄冈晓霁》)‘绝巘凝烟扫空碧,天堑横分限南北。舳舻灰冷战气消,岸草汀花自春色。沉沙铁戟悲前朝,割据英雄魂莫招。兴来酾酒酬明月,醉倚酡颜吹洞箫。’(《赤壁春晖》)朝宗门外西风晚,临皋馆前烟景远。为忆秦家生宁馨,误尽苍生竟忘返。露洗明月光欲流,曾照人间千古愁。蹇衣徐步踏花影,老鹤一声天地秋。’(《临皋月皎》)‘砚池水暖龙睛泣,墨花暗冷金壶汁。蝌蚪浮波翠藻纹,香云蘸影淋漓湿。坡翁骑鹤上青冥,谁复笼鹅写道经。疏雨淡烟人不到,旧时行迹莓苔青。’(《洗墨云生》)‘古黄八景:一、黄冈晓霁;二、赤壁春晖;三、竹楼胜迹;四、柳港联芳;五、临皋月皎;六、洗墨云生;七、吴公义井;八、孟倅清泉。后增定八景:一、芦洲芳草;二、樊口轻帆;三、柯邱葱蒨;四、雪堂梅萼;五、宝山泉石;六、二崎云树;七、永安故垒;八、柳公琴台。’”按,“古黄八景”,始见于明弘治《黄州府志》“景致”门下。“后增定八景”,始见于万历《黄冈县志》。

(三)开发古黄州府治所在地,恢复栖霞楼、涵晖楼、竹楼、快哉亭等建筑

自唐文宗太和五年(831),黄州州治由南安(今新洲城关)迁徙至黄冈山即今黄州城址之上,黄冈县治亦随州治的东迁而附郭,今日的黄州城作为黄州府治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当民国年间废除黄州府的建制之后,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的黄州府署被民国黄冈县政府利用。直至今日,黄州府署的所在地被作为黄州区委大院。

古来享誉遐迩的黄州栖霞楼、涵晖楼、竹楼、快哉亭的遗址就在今日黄州区委大院及其宿舍区内,这块风水宝地而今被折腾得满目疮伤。站在赤壁广场上朝赤壁一矶头(古西坡)之上的汉川门古城墙仰望,城头上高楼林立,昔日雄伟壮丽的古城墙被拆毁成了破烂不堪的围墙,游人访客至此,雅兴大减;专家学者至此,为之悲哀;海外赤子至此,强烈呼吁:撤除这些宿舍大楼,恢复昔日栖霞楼、涵晖楼、竹楼、快哉亭以及宋元明清时代黄州府的官署,以凸现黄州的历史人文。黄冈人如果不抓住这么好的资源作好旅游文章,那可真正是怀抱着金饭碗却讨饭四方……

1998年,黄冈市人民政府委托清华大学为东坡赤壁的保护建设作了总体规划,其中已将恢复黄州府衙作为有待开发的内容之一。然而,“精明”的开发商在近几年里已将古黄州府治的边缘进行开发利用,修建高大的豪华居宅名之为香格里拉。涵晖楼的遗址——黄州清源门(原赤壁电影院旁)已日渐被商家侵占。如果黄州人再不清醒,这一块最能体现黄州人文,最能代表古城黄州特色的风水宝地——黄州赤壁一矶头(古西坡),迟早会流落外地的开发商之手……

古城黄州有深厚的人文资源,古代的黄州府治属于黄冈山的范畴,她是承载黄州几千年人文的聚集地。栖霞楼在古人眼中可以与黄鹤楼媲美,王葆心在《黄州赤壁沿革考》中说:“则当日之赤壁矶殆大类今之黄鹄矶,其上建竹楼及栖霞,亦如黄鹄矶上建黄鹤楼及北榭,但黄鹤(楼)面北,栖霞(楼)面西。”

在古人的理念里,黄州府治所在地赤壁一矶头与赤壁二矶头不可分割,宋元时代的黄州城北门称之为“龙凤门”,即是以两个矶头为称,即一龙一凤,龙凤呈祥。王葆心在《黄州赤壁沿革考》中说:“由栖霞楼一转,即竹楼,楼不过方丈,正在郡治后赤壁山上。……故竹楼、栖霞本与赤壁相连络,游必同游。……更按以涵晖楼之名无尽藏,其名沿至明末犹未改,则与赤壁联络者,又有涵晖楼矣。玩涵晖之旨,晖即落晖,而此楼能涵之,则与石湖(范成大)诂栖霞同旨,而其楼与栖霞相排列又可知。陆(游)《记》既称竹楼稍东即赤壁矶,而王禹偁《竹楼记》又云‘竹楼与月波楼通’,其《月波楼咏怀》诗‘右顾徐邈洞,左瞰伍员庙’之语,康熙《黄州志》本明《万历府志》,称徐邈洞在赤壁后坡,而月波楼可右顾之,是不独竹楼在赤壁稍东,即月波楼亦在赤壁左方矣。”

宋代的文人雅士一直把黄州州治的所在地看成是览观江山的最佳胜迹,它与赤壁摩崖——苏东坡泛舟于其下的赤壁相映成辉。正如王葆心所说:“韩魏公(琦)诗‘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之句,其位置非相排比,即相参差而甲乙之。其诗云‘楼压城首’之句,则诸楼踞城头面西并峙,可知宋时赤壁诸楼之胜尽此矣。陆记云‘栖霞在州宅后,由小径达竹楼,稍东即赤壁’,范录云‘竹楼在郡治后赤壁山上’,则诸楼与赤壁均在当日黄州郡廨之后。是则此诸胜也,乃赤壁矶绕诸楼,楼又绕郡治,治又绕郡廨,宋时州城内外大势,均可由此推知也。”

黄州没有大型矿藏,没有什么富有真正地方特色的产品,然而最富有的就是地方人文,开发利用黄州赤壁一矶头——古黄州府治(古西坡),恢复栖霞楼、涵晖楼、竹楼、快哉亭等景观于此是当今最有开发价值的高屋建瓴之举,更何况黄州府治上承唐人杜牧、北宋人王禹偁、韩琦、苏轼、张耒,下接清康熙年间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官至吏部尚书的著名文学家宋荦等。历朝历代的黄州刺史、太守、知府以及其佐吏名贤,在这里演绎着他们各自的精彩的人生片段,他们的政绩,他们的诗文,他们的人生理念,皆在这里张扬显露,这样丰富的资源,我们不利用,谁来利用?我们不将其传承彰显,谁来传承彰显?

今日黄州区委大院及其宿舍区,占有着昔日黄州府治(古西坡)这块风水宝地,实在是将此方佳境大材小用!将其开发利用,与赤壁二矶头——东坡赤壁的楼台亭阁连为一体,一定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善之举。栖霞楼、涵晖楼、竹楼、快哉亭以及宋代的黄州官署如能在原址上恢复重建,形成一组具有宋代特色的景观,黄州成为一个旅游大市可以说是指日可待!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当代城区建设的步伐加快,古城黄州内外的名贤胜迹面临着日渐蚕食、日渐被人遗忘的严重问题,如果不采取抢救措施,历史文化名城黄州将会名存实亡。

以上我们提到的众多名贤胜迹,除了东坡赤壁尚留存一部分清末的建筑之外,黄州城内外的名贤胜迹基本上已经消亡,其中与苏东坡密切相关的安国寺虽然仍在原址,但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产物,至于定惠院、天庆观、承天寺、临皋亭、南堂、雪堂、快哉亭、涵晖楼、栖霞楼、宋贤祠、洗墨池、君子泉、苏公祠等楼台亭阁皆荡然无存,其遗址亦被各种高楼大厦或民居宿舍占踞。

严峻的事实表明,人们要想见到黄州古代的名贤胜迹已经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与古代名贤相关的遗迹,总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绝,历史文明还必须国人一代一代传承。黄州历史上的名贤胜迹还有待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去研究、考证和重修。原址上恢复当然最好,确实不能,也可退而求次。

当务之急,除了保护好现存的古代建筑之外,古遗址也应得到保护。具体措施,一是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全民保护、爱护、珍惜古遗址的意识;二是将遗址的保护范围公诸于众,建立遗址保护标志,标志上注明遗址的简要情况。此举不仅仅是起保护遗址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黄州市民了解黄州的人文历史,热爱自己的家乡;为慕名而来的远道游客提供方便,让黄州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黄州。

有识者振臂呼吁:安国寺应给韩琦、苏东坡留有一定的空间;东坡赤壁的玉几山、龙王山、聚宝山已经是亟待开发的处女之地。唐宋元明清人都有保护前贤遗迹的传统,我们今天更应加倍珍惜前贤留给黄州人的福祉。守护好这块精神家园,肩负起我们应当肩负的历史重任,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绵延不息、世代传承。(全文刊载完毕)

[1]孔凡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M].成都:巴蜀书社,1985.

[4]王文诰.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孔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所.苏轼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4.

[7]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宋人长江游记[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8]黄冈县志编纂委员会.黄冈县志[Z].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9]黄州府志[Z].明弘治十四年刻本.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乾隆十四年刻本.光绪十年刻本,黄冈市方志办、黄冈市档案局2009重刊.

[10]茅瑞徽.明万历三十六年.黄冈县志[Z].黄冈市黄州区档案馆藏本.

[11]黄冈县志[Z].清光绪八年刻本.

猜你喜欢
竹楼栖霞黄冈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
用竹竿撑起的竹楼
丘陵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规划探讨——以栖霞古镇都村为例
赵学敏书法作品
赵学敏书法作品
川西南部大兴场地区栖霞组储层发育有利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