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开镜,董坤玉
(1.广西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 100009)
潜意识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潜意识,就是“无意识”,也叫“下意识”,一般指未被意识到的精神(心理)活动。
所谓“人性”,指人的天性。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儒家、法家思想的基础,也是研究人的一切活动尤其是政治活动的基础。《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可见,无论认为性善,还是认为性恶,其前提都是认为人性天生。
孔子认为性相近,而孟子认为人性善。孟子证明人性善良的根据在于人天生具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因此,人与人之间存在除了物质利益之外,还存在更为高尚的人格追求的关系。儒家的性善论并不否认社会上存在人的恶行现象,只是认为人的恶行是后天造成的。这样解决了社会上恶人存在的根源问题。
中国古代性恶论的始祖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以及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生而性恶,故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真正的仁爱信义等。性恶论承认人的极端自私性,而否定人与人之间存在共同的高尚的价值追求,否定了人格的高尚性,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利益关系。
一直以来,研究诸葛亮的学者甚众,研究成果颇丰。湖北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张海营先生,“筛选出1911年至2011年百年间,国内外学术界公开发表的诸葛亮主题研究的相关论文篇,总计有2140篇。”[1]12,张先生只是搜集论文,而没有搜集著作。可以断定,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棵长青树,还将受到中国学者长期的高度关注。据张海营的统计,近二十年对诸葛亮“家世背景考证、成长修为分析和艺术形象塑造”,是三个集中研究的方向[1]16。显然,研究诸葛亮的家世背景,要涉及到诸葛亮的政治人格问题。如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学者对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或襄阳的争论的重要原因,虽然存在“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用意,但是,根源还在于诸葛亮具备了中国传统政治人格的高尚性——值得当代学者和地方地府进行争夺。同样,研究诸葛亮的成长修为,就必须对其政治行为和政治人格进行解读。研究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就必须对其人格魅力进行阐发。由此可见,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对诸葛亮的研究,绕不过诸葛亮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人格的解读问题。
无论任何人,只要他作为研究历史的主体,就会存在一个研究的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问题。“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2]在研究诸葛亮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人格之上,“用来指导自己如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理论原则”[2]239的历史观即导向性方法,大体可分为二种:性善论下的诸葛亮解读和性恶论下的诸葛亮解读。
既然性善论与性恶论,属于历史研究的导向性方法范畴,那么,任何一个学者,他只要研究诸葛亮,就要对其行为进行价值性的解读。而解读诸葛亮行为的过程,就是对诸葛亮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人格进行价值估量的过程。在估量诸葛亮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人格之时,受性善论影响的学者,多会认为诸葛亮具有高尚的政治人格;受性恶论影响的学者,多会认为诸葛亮不具备高尚的人格,而只有卑劣的政治人格。天壤之别的解读,不能不让人追问:到底孰是孰非?
在潜意识的性善论影响下,认为诸葛亮政治人格高尚的学者,多认定诸葛亮与刘备父子及蜀汉众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关系。这些学者为何会认为诸葛亮的政治人格是高尚的?原因在于,这些学者认为君主与臣子之间、臣子与臣子之间,除了个人利益关系之外,还存在一种远远超越个人利益关系之上的高尚政治人格的追求存在。人的这种追求,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而儒家思想的基点,正是人性的善良。持这种观点有学者甚多,系当今研究诸葛亮的主流。如河南大学的朱绍侯教授、湖北文理学院的余鹏飞教授等,他们对诸葛亮的评价极高。这些学者对诸葛亮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个人志向——诸葛亮立下远志,以天下一统为己任,以儒家“三不朽”的人生观为指导,在事业的选择上,重视人主的选择,而不以低俗的人生富贵为最高目标。
其二,君臣关系——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君臣关系最为真挚的信任关系的典型。刘备充分信任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儒家高尚政治人格。
其三,政治谋略——身在山中而心系天下,制定了天下统一的《隆中对》,具有高超的政治远见。
其四,政治作为——作为丞相,诸葛亮执事公允,赏罚分明,堪为一代明相。
其五,诸葛亮重视人才培养,善于用人之长,表彰后进。
其六,个人修养——诸葛亮注重修养身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其私人生活也堪为千古楷模。诸葛亮重视亲情与友情,但公私分明。
与此同时,这些学者还对部分学者否定诸葛亮政治人格的观点提出了批评。如:有学者提出关羽被杀源于诸葛亮借刀杀人计,朱绍侯教授反驳说:“如果诸葛亮真是借刀杀人,自毁长城的小人,那么他所说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名言,就不值一文钱”了。[4]余鹏飞教授反驳说:诸葛亮和关羽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不存在所谓权力之争”[5]。凡此等等,恕不赘举。
在潜意识性恶论的影响下,认为诸葛亮政治人格不高尚者甚至卑劣的学者,多认为诸葛亮与刘备父子及蜀汉众臣之间的关系,是自私自利的政治关系。这些学者为何会认为诸葛亮不具备高尚的政治人格?原因在于,受潜意识性恶论的影响,他们认为君主与臣子之间、臣子与臣子之间,除了利益关系之外,不可能存在一种高于个人利益的精神追求的存在。当然,这些学者中,有人并没有直接指明诸葛亮不具有高尚的政治人格的问题,但事实上,他们研究的结论却“证明”了诸葛亮与许多政治家一样,同样是追求个人权力欲望的官员,并没有高尚的政治人格可言。
这些学者对诸葛亮的否定,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关羽之死源于诸葛亮的借刀杀人。
这个观点最早由章太炎提出,章太炎把诸葛亮、刘备都算作制订借刀杀人计的主谋。“如羽,世之虎臣……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全土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6]章氏突发奇想,搞出一个“借刀杀人说”,直指千百年来刘关张三人“恩若兄弟”[7]感情的虚假。当时章氏的“借刀杀人说”,并未引起学界多大震动,原因在于章氏的论据,只是推测。不过,到了近些年来,他的这种观点,受到部分学者的追捧。著名三国史专家方诗铭先生,认为章氏之说很“有见地”。[8]近年有学者又提出,关羽“北伐”败死,实乃诸葛亮借刀杀人之计。如上海大学的朱子彦教授就说:“诸葛亮不惜假吴人之手置关羽于死地。”[9]还有学者说,诸葛亮是“借用曹、孙力量杀害关羽。”[10]这些观点,从本质上说,是章太炎提出的“假手吴人除掉关羽”的翻版。
其二,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是不正常的关系,诸葛亮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野心家,刘禅对诸葛亮是不满意的。
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在性恶论的坚持者看来,诸葛亮并不是什么“相父”,并非大公无私,而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有学者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政治野心家,这以方诗铭先生为代表。甚至有学者认为诸葛亮是存在当皇帝企图的。如朱子彦教授说:“一旦时机成熟,诸葛亮仿效‘汉魏故事’,在蜀汉筑起受禅坛是极有可能的。”[11]
其三,诸葛亮贬废李严,原来是为了争夺中枢大权,而不是什么高尚的行为。
其四,诸葛亮的政治人格不仅并不高尚,而且卑劣,因为诸葛亮想做皇帝。此观点以上海大学的朱子彦教授、西安市委党校的胡觉照教授、许昌学院的洪卫中博士为代表。朱子彦教授的观点已如前述。胡觉照教授甚至建议国家教育部取消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刊诸葛亮的《出师表》,而代以华歆的《止战疏》。他认为要“对《出师表》须得给以正确的认识。对于被埋没的《止战疏》应该拭去蒙在它上面的灰尘,使之放射夺目的光辉。”[12]洪卫中博士曾撰文指出:“诸葛亮内心深处存有‘帝王之志’。”[13]
其五,诸葛亮被严重神化,其智能与政治人格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高大。诸葛亮的形象被严重的神化了,应当把诸葛亮从神坛上拉下来。朱子彦教授研究诸葛亮的专著《走下神坛的诸葛亮》,正是这类著作的代表。
总之,受潜意识性恶论影响的学者,与肯定诸葛亮具有高尚政治人格的学者相反,多对诸葛亮持以批判的态度。其中有些学者能够实事求是,努力还原被神化的诸葛亮形象,这有助人们辩证地认识诸葛亮。但是,另一部分学者,却走向了极端,对诸葛亮行为进行定性式的批判,几乎彻底否定了诸葛亮政治人格的高尚性。
大体说来,潜意识受性善论影响的学者,对诸葛亮行为的解读,以讴歌颂扬为主,而辅以少许的善意批评。潜意识受性恶论影响的学者,对诸葛亮行为的解读,以批判抨击为主,而辅以少许的赞扬,极少数人甚至没有任何赞扬。
笔者以为,前者对诸葛亮的解读较后者为佳。这是因为:
首先,前者的学术观点多能合乎逻辑,后者的学术观点多难合乎逻辑。
因为以性恶论的理论研究诸葛亮,同理也可以性恶论的理论研究三国时期的任何一个人物,以及中国历史及至世界历史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显然,这样研究的结果,很难解释清楚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关系。如诸葛亮的之兄诸葛瑾仕于孙权,而在刘备率领大军为关羽报仇之时,有人说诸葛瑾可能会降于刘备。但孙权却坚信不会。因为儒家的信义观,存在于许多世人之间。孙权与太史慈之间的信义关系,赵云跟从刘备,张飞、关羽与刘备之间恩若兄弟等事实,都说明人与人之间存在比利益更为重要的关系,至少在三国时期是这样。
以性恶论的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是人与人之间,除了个人利益关系外,更无其他关系的存在。显然,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如此研究,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诸葛亮政治人格的高尚性,并不只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个人意见,而是天下的公识。即便在晋朝建立后,依然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可。如果诸葛亮真如有的学者所说,要做皇帝,那么,诸葛亮就应该重点培养其子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而事实上,诸葛亮的儿子并没有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如果说诸葛亮故意借东吴之手杀掉骄横不羁的关羽,那么,诸葛亮的《隆中对》还存在什么价值?
其次,在潜意识性善论影响下对诸葛亮的行为的解读,并没有否定诸葛亮存在缺点。
诸葛亮毕竟不是神而是人,但是,缺点的存在却不能掩盖诸葛亮的伟大形象。相反,潜意识性恶论影响下对诸葛亮行为的解读,却容易掩盖诸葛亮的优点。因为性恶论的本质理论在于,人都是极端自私自利的。如果认为诸葛亮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的话,那么,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就是虚伪的行为了。因为他是在为个人利益做事,而非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更非是为了统一中国,兴复汉室。如有学者认为诸葛亮有当皇帝的野心。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对诸葛亮所做一切,都可以解读成这是诸葛亮为称帝奠定基础。
在潜意识的性善论下,对诸葛亮行为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对其伟大形象认识的加深,和对其崇高民族精神的认同。同理,在意识的性善论下,对中国过去其他英才的任何行为进行解读,也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楷模形象,彰扬民族精神的崇高价值,增强民族的自信之心。
而在潜意识的性恶论下,对诸葛亮的行为进行解读,则很容易推翻诸葛亮作为楷模的伟大形象;很容易消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伟人的高尚人格;并很容易颠覆诸葛亮的崇高精神的价值。同理,在潜意识的性恶论下,对中国历史其他英雄的任何行为进行解读,都可能会很容易推翻中华民族楷模的伟大形象;都很容易消解中华民族历史伟人的高尚人格。
在潜意识性恶论的笼罩之下,进行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政治人莫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从事政治活动。所谓的历史人物的光辉的形象,完全为性恶论而消解得干干净净,所谓中国历史民族精神的价值,优秀文化的价值,也就茫然无存。其最大的伤害还不只是对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扭曲,而是对中国历史价值的否定。一名话,很容易让当代中国人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之中。
在潜意识的性恶论的笼罩之下,研究历史人物,容易陷入“否定论”的误区之中。习惯于用“唱对台戏”的方法来否定社会普遍认可的历史人物形象,以达到研究历史有“独到之处”的效果。但凡历史中被普遍认可的伟大人物,在这种潜意识的性恶论的指导之下,都要受到置疑。诸葛亮的政治人格被重新定位,其他人如李世民、岳飞、林则徐等,其政治人格也都被重新定位。这种重新定位,不是肯定他们的业绩,而是要否定他们的历史地位。而否定他们的历史地位,所用的理论是潜意识的性恶论,所用的方法多为心理推测法。如有学者硬要说诸葛亮有称帝的野心,因为没有事实,只好进行推断:“若天假以年,诸葛亮长寿,且北伐成功,克复中原,诸葛亮本人,抑或其子孙,受九锡,登上皇帝宝座岂非顺理成章之事,我们又何心为之而惊讶呢!”[11]35-36
在潜意识的性恶论下,研究中国古代的优秀人物,还容易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合流。后现代主义本体论是文本本体论,“由此决定它在认识论上持一种具有极端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的认识论。”[2]77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虽然可以破除迷信传统和迷信权威的思想,推进历史研究的进步,但是,却完全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念。中国历史上毕竟存在“普世价值”,也存在拥有“普世价值”的人物,像诸葛亮、岳飞、林则徐等伟人,无论何时,其伟大的精神,都不能被颠覆下去。因此,潜意识的性善论下对诸葛亮行为的解读,其结论不仅不背离现实,而且其社会价值远远高于潜意识的性恶论下对诸葛亮行为的解读。
在潜意识性恶论的笼罩之下,研究历史中的负面人物,还容易陷入为其翻案的误区之中。如对三国吕布的行为,虽然学者普遍否定了他的政治人格,但是,有学者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吕布“性格直率,不拘小节,颇得人心,有容人之量,又无割地称王野心,其一生行为并无大恶。”[11]106还如对杨广、秦桧等人的研究,也都有类似的翻案现象。
总之,在潜意识的性恶论下来定量历史人物,不仅存在消解中华民族优秀人物伟大形象、消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危险,而且还存在混淆历史是非、混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危险。历史学的研究,以还原历史的真实为基本准则,任何拔高与降低历史人物的形象,都有违于历史研究的基本准则。
[1] 张海营.诸葛亮研究成果的定量分析[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7):12-17.
[2] 庞卓恒.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6.
[3] 诸葛亮.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28.
[4] 朱绍侯.试析《隆中对》兼论关羽之失[J].河南大学学报,2008(1):103-108.
[5] 余鹏飞.诸葛亮与关羽关系浅议[J].襄樊学院学报,2007(3):79-83.
[6]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卷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83.
[7] 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939.
[8] 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39.
[9] 朱子彦.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J].东岳论丛,2004(5):133-137.
[10] 仓林忠.破解关羽败亡的千古疑案[J].江汉大学学报,2006(5):98-102.
[11] 朱子彦.走下神坛的诸葛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4.
[12] 胡觉照.《止战疏》与诸葛亮《出师表》之优劣论[J].唐都学刊,1997(4):53-55.
[13] 洪卫中.诸葛亮“帝王之志”新探[J].池州师专学报,2004(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