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盈霞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临沧 677000)
2012年12月笔者对沧源佤族自治县会计人员随机发放了11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95份。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对沧源县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会计持证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以沧源县财政局2011年统计数据来看,沧源县会计证持证人员共计632人,全市一万余人的持证人数相比所占比例不足1%。从民族构成上来看,汉族持证人员为319人,占50.47%,少数民族持证人员为313,占49.53%。
从学历结构上分析,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为零,本科学历为80人、大专学历为290人、中专171人、高中54人、初中以下为47人。从会计职业技术资格上看,具有中级会计师资格的只有4人,仅占持证人数的0.6%。这4名中级会计师资格人员中,仅1人通过考试取得,其余为评审取得;68人具有初级会计职称,其中27人为评审取得该资格,41人通过考试取得资格。无职称人数为506人,占到了总持证人数的80%。
25岁以下人数为33人,25-35岁人数为177人,36-50岁人数为369人,50岁以上人数为53人。36岁以上人数占到了67%,持证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年以上。
从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对继续教育的管理方面来看,45%的被调查者反映自己单位没有制定相关的培训规划,40%的被调查者反映单位虽然制定了规划,但是执行不够理想,只有15%的人认为所在单位制定了培训规划,并能按计划开展培训。被调查者们虽然深知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从调查中不难看出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并不强,76%的人认为进行继续教育是迫于每年的会计证注册检查要求而为之。会计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采取网络继续教育形式,被调查者主要是通过到当地财政购买学习卡在网上完成学习,此外也有少部分的面授学习。对继续教育内容的调查中,5%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学习内容与从事工作基本没有关系,60%的被调查者认为其联系为一般,只有35%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与从事工作较为紧密。对于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效果的调查中,50%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是满足了会计从业年检的需要,3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的效果,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效果。
1.单位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没有形成制度,或虽然有制度并没有实际实施。对于通过继续学习取得一定会计职称等的会计人员没有任何的激励机制,对其与未取得会计职称的会计人员没有区别对待。单位的不重视,是会计人员主动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2.培训的效果不高,会计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
一方面是由于单位以及会计人员对于会计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对培训存在应付性,由于当地主要采用网络学习,因此甚至有请人代学习的现象存在。对于面授学习方式,也存在人在心不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由于培训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与会计人员工作的联系程度不够密切,因此使得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
3.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单一
培训内容主要注重规章制度的较多,而对于基本原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侧重不够,在培训方式上主要是集中培训和自学为主,由于没有专业的培训师团队,沧源县主要的继续教育方式是持证人员零散无序的自学为主。自学方式主要依赖会计人员的自觉性,由于沧源县经济文化较落后,在会计人员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与学习习惯,学习的自学性不高。同时网络学习的监管难度较大,往往存在请人代学等现象,而集中培训方式一味的追求参训率,往往忽视了教材的选用和内容的选择,存在着不能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的问题;由于没有专业的培训师团队,授课教师教学技能不高,存在着照本宣科,学员被动听课,缺乏交流和沟通等问题。
1.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
目前各级部门、单位和相当多的会计人员及其他持证人员对继续教育并不重视,存在认识上的差距。多数领导认为会计人员现有的知识足以承担现有的工作,对于一些新知识、新内容靠会计人员自学也能解决问题。沧源县会计管理部门要切实搞好宣传工作,让各单位负责人、每一名会计人员都明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使各单位负责人积极支持继续教育工作。
2.充实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一方面要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培训,另一方面,加强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现代会计科学迅速发展,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要在培训中及时将这些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培训,使会计人员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同时还应当注意结合沧源县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县情,其会计培训内容与经济发展地区的培训内容应当有所区别。
3.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方式
应在集中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拓展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即可通过学习传统的面授、函授、研讨会、讲座等方法,也可运用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在教学方法上,要针对在职人员的特点,尽可能采取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形式,增强内容的可听性、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