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梅,凌四立
(湖南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研部,湖南 株洲 41200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根据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四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其中学分最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和标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比较多,是一门比较难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突破重点难点问题,是教好这门课程的前提和关键。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处理方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主要是根据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常用的方法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处理重点和难点时要特别注意系统梳理,整体把握。如果只讲具体观点,不讲具体观点之间的关联,就很难把问题讲清讲透。
例如,关于发展问题的教学。首先,以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问题的认识深化为线索,系统介绍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关于发展问题的主要观点。从毛泽东的“落后就要被开除球籍”到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然后紧扣发展背景、发展宗旨、发展思路、发展方法和发展得失几个环节,系统梳理几代领导人发展思想的脉络,揭示其内涵实质。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这一问题就有了一个比较系统、清晰、辩证的认识。
教师运用一些典型的案例(包括应用性案例或反思型案例)来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关于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第八章第四节)的教学,可以运用二个案例:
第1个是“鼠标现象”。一个在我国苏州生产,品牌和技术来自美国罗技公司,售价是40 美元的无线鼠标,苏州装配厂只占3 美元,罗技公司凭借品牌和技术占8 美元,13 美元给掌握芯片技术的零部件供应商,剩下的是渠道商的。从这个利益分配链中,靠简单装配所获得的利益是最少的,而反映鼠标核心技术的芯片制造商是最高的,明显反映了自主创新的价值。第2个案例是我国航天和航空的例子。我国航天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从国外引进技术,从一开始就几乎完全靠自主创新,现在已经跻身于世界的前列。和航天相比,我国航空工业特别是民航一开始就是靠引进合作,至今没有铸造出中国制造大飞机的核心能力。这个案例让同学们认识到跟在别人的背后亦步亦趋是没有前途和未来的。
“概论”课教学中有非常丰富的案例资源,只要教师精心挑选和科学运用,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的大学生处于互联网普及的信息时代,好奇心成为其求知欲的重要支撑,而新闻时事所涵盖的信息量能在课堂上极大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听到又一知半解,或不得其解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充分表达、一起分析,教师做点评、归纳总结,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对一知半解、认知模糊的疑难问题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例如,对于新中国成立走过的历程,学生常常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一是后30年能办好的事前30年为什么不去办?例如,实行对外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是前30年能办好的事为什么后30年却办不好?例如,反腐倡廉、打黑扫黄。
围绕重点难点开展课堂讨论,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的归纳总结、提炼升华很重要。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言论、行为的引导。
通过设置一个生动鲜活的情景,以新颖活泼的形式把理论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系统掌握,从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第二章第一节)时,谈到当时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笔者找出三个学生,让他们分别扮演顾客、售货员、生产队长等角色,表演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典对话,让学生对当时教条主义个人崇拜的情形有一种切身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邓小平批判“两个凡是”、倡导真理标准大讨论。
组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辩论,充分阐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在辩论中提高认识。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时”(第六章第一节),了解到学生对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的剥削现象有些不能理解。笔者在课前布置好辩论题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剥削现象存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引导学生查资料,做好必要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点评。学生在收集资料、论证观点、听取教师点评的过程中认识到现阶段允许剥削现象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存在的合理性。
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例如,在讲第七章“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时,通过对中苏改革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错误观点进行辨析,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的变种,不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翻版,也不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沿袭,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创造。
教师在讲授重点难点的过程中,一方面制作多媒体课件,显现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附加影像资料或相关信息,加强学生的感知。例如,在讲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时,笔者就放映电视剧《上海的早晨》片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第十二章“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关于钓鱼岛、台湾问题的最新资讯和图片,使同学们在兴趣盎然中理解问题,提升认识。
指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
一是写心得体会、反思回顾。学完一些重点难点的章节之后,要求同学写学习感受。二是开展网上冲浪。例如,讲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这一重点内容时,笔者提供网址,让学生了解日本并且在线观看《大国崛起·日本》,借用他山之石,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科技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三是根据重点难点内容开展社会调查。例如,为了讲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笔者布置了有关“三农”问题的社会调查,并要求写出调查报告,这些对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大有裨益。四是通过E-mail、QQ、博客等网络工具进行答疑、交流、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
“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成果,内容丰富而且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教师必须从全局性视野出发来组织教学。如果不能站在一个整体的角度,以高屋建瓴的气度去审视每一个具体问题和具体观点,很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泥淖中而难以自拔,教学效果肯定不会理想。
另外,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课程特色。和其他必修的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概论”课具有更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动态性,和社会现实联系最紧密。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概论”课上成了“纲要”课,过分拘泥于各种观点来龙去脉的详细介绍,而忽略了对各种观点的系统整合和对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把握;也不要把本课讲成了“原理”课,过分专注于理论的推演铺陈而忽视了生动鲜活的现实内容。
(1)与理论产生时的社会历史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密联系理论产生时的社会实际,这样才能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比如,在讲“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时,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和国情,分析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合理性,并分析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以及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必要性,并实事求是地指出市场经济存在的不足。使学生懂得两种经济生产方式都是根据当时的客观要求实行的,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
(2)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相结合 第一,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要求学生随时把自己最关心和希望解答的问题写出来。经过整理,把大多数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解答。例如,对我国现阶段出现的个人收入差距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就业难问题、腐败问题、三农问题等社会难点热点问题,笔者会结合教学内容,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讲清道理,帮助学生提高全面辩证看待这些问题的能力。同时,笔者在“概论”课教学中,开辟“时事新闻评说”环节,让学生对时事进行报道、点评。第二,及时地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宣传和讲解“十八大”的精神就成为“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在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对教案及教学课件进行增补和适当的修改,把党的新思想、新政策具体落实到各章的教学中去。第三,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学校的社团党团活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和认识上的疑难问题。
(3)坚持与学生自身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教学中注重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入手,让学生从伟人的生命轨迹中,从他们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中去思索人生的价值,感悟人格的力量。第二,用理论指导学生的成才和发展。例如,针对目前有些大学生想成才又不愿意吃苦的现象,笔者在教学中把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成才结合起来。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要求学生思考怎样使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讲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时,让学生谈谈:毕业时如果面对不同性质的企业,他会怎样选择?毕业后如果准备自己创业,应该做哪些准备?讲到党的建设时联系学生关心的入学问题,这些问题因为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很容易引起共鸣。
学生不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全部,包括他们既有的经验、智慧、知识、情感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是我们教学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它不仅很丰富,而且价值高,它可以使我们集思广益,更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例如,第一堂课讲授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进程”时,因为笔者了解到班级有分别来自伟人故乡湖南、四川、江苏、安徽的学生,笔者就请他们分别模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言论,亲切的乡音,一下子就拉近了伟人与同学们的距离。接着笔者又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谈谈心目中这些伟人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踊跃发言。学生原本以为呆板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就要注重学生参与,笔者的体会是:首先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其次,要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包括参与时间、民主的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等;再次,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包括说的机会、做的机会、看的机会、思的机会。[1]
讲“概论”课时,首先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在“晓之以理”的同时,一定要做到“动之以情”,因为通情才能达理。教师要以自身对理论的坚定信仰和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对真理的热爱和激情。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饱满的激情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让同学们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体会和领悟道理,使正确的理论观点鲜活而不苍白,亲切而不生硬。另外,“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来合理选择,有效运用。
[1]姚冬梅.学生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