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军
(韶关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韶关 51200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多元发展,宗教信仰开始在社会上升温,在高校也不例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境外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大学生以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重要场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宗教活动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境外敌对势力加快了对我国高校的宗教渗透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是部分大学生信仰多元化和对宗教认同的上升趋势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教学面临着挑战和考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在21世纪初加入WTO后,西方一些社会思潮和价值理念不断传入我国,宗教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明显加强。据《新时期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2001-2006)广东卷》(广东省教育厅编)对广东高校师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显示,2002-2006年,广东高校学生信教人数的比例依次为:10.46%、7.02%、8.51%、10.1%、13%, 所信仰的宗教涉及佛教、基督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1]。从调查中可知,在我省高校中客观存在着大学生信教现象,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且信教比例总体呈上升态势,这使得高校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产生了动摇。
二是部分大学生对无神论教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面临着挑战和考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人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具有客观实在性,任何超自然的力量都是不存在的。世界上的宗教就其本质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宗教信仰者都是有神论者,只是信仰的神灵有所不同而已。传统观点认为,宗教之所以存在和发展是人们科学素养不高以及理性精神不足的反映,但这一看法却很难诠释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客观存在的宗教信仰现象,因为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公民中知识层次与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长期以来接受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熏陶,大学生们理应是不会接受有神论的。但从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调查结果来看[2],高校大学生信教现象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其信教人数的比例是呈上升趋势的。因此,高校部分学生理性上的无神与行为上的信教,这一现实中的错位与情感上的纠结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质疑。
三是境外反华势力利用宗教向大学校园进行渗透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挑战和考验。迈入21世纪,宗教不仅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行为取向产生影响,而且还常常成为境外反华势力打着“宗教自由”幌子干涉中国内政,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工具。近些年来,西方一些政治势力开始把传教的重点转向知识阶层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他们认为这一群体与其他人群相比“更能影响中国的未来”。例如,2004年揭秘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十条诫令》中,其中有两条就很具体地指明了如何利用宗教对付中国尤其是高校的青年人,即“第二条,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三条,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中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活动”[3]。因此,“利用宗教,同我们争夺群众尤其是青年,历来是国内外阶级敌人的一个惯用伎俩,也是某些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丢失政权的一个惨痛教训。”[4]177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潮,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是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
影响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因素很多,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然而,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视角,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宗教本身对大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缺失问题。
宗教本身具有的功能与自身的改革趋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首先,宗教本身所展现的道德教化功能令当代大学生对宗教日益关注。道德教化功能在不同的宗教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佛教教义中的“十善”、基督教中的“十诫”等,这些内容共同的功能在于通过宗教所倡导的行善与戒律来规范约束信徒们的言行,增强他们的自醒、自责、自律和自戒意识,进而把它当作为人处世的准则以不断提升信教者的道德品质与主观修养。这些要求中的某些合理因素往往会引起大学生们的关注;其次,宗教本身所呈现的精神抚慰功能令当代大学生希冀从宗教中寻求心里慰藉。美国学者梅卡霍在《宗教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宗教就像一个“避风港”,因为宗教具有心理调节能力[3]。宗教以超自然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了道德要求与行为准则,要求人们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使世俗的一些伦理道德借助于宗教的帮助从而得到实现,这也吸引着部分青年学生尤其是在心理方面有困惑的大学生以期从宗教中寻求心里慰藉与需求;再次,宗教本身所表现的社会批判功能令当代大学生对宗教充满期待。宗教教义中蕴含有不少合理的诉求,这些诉求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向人们展示了未来的美好愿景,如基督教指责富人的贪婪与社会的不公,伊斯兰教倡导信徒间要互助互爱,批判为富不仁以及滥发高利贷等,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充满仁爱、社会应彰显公平与正义等。这些批判引起了一些大学生的共鸣,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诸多非正义公平现象产生了不满;最后,宗教的世俗化改革趋向令当代大学生对宗教心生向往。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的变化,宗教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的改革,日益走向世俗化以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多元发展。宗教逐渐摆脱了以往至高无上的统辖权地位,由关注“神”到关注“人”、由关注“天堂”到关注“人间”、由关注“来世”到关注“现世”、由关注“神权”到关注“人权”[1]。宗教在走向世俗化改革过程中在形式与内容上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性与适用性,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尤其是一些在校大学生,当他们不能承受来自学习、生活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而感到迷茫与困惑时,往往也想从宗教中去寻求解脱。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缺失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阵地。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内容却很少,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就“理想信仰”问题单独设置了一章,强调了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重要性,但对宗教信仰和我国对宗教的相关法律规定却未涉及;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虽然提到了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对近代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但对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来看待此类问题却未展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只有一点宗教常识,却没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系统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内容也很少,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往往因为不是教学重点而一笔带过甚至不作讲解。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绝大多数高校也未设置宗教方面的课程,甚至有些高校还出现了“无神论无人讲,有神论有人传”的局面[5]。这就使得青年大学生对宗教知识的了解甚少,对宗教现象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进而导致一些大学生们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往往陷入到无序的状态,甚至许多学生根本弄不懂宗教、迷信和邪教之间的区别,从而也就错失了有效发挥高校德育机制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以及人生价值观引导的良好契机。
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但高校客观存在的大学生信教的事实表明,我们既要依法维护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以及正常进行的宗教活动,又要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来教育引导学生,坚持我国的宗教政策以及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原则,制止在高校校园中开展违法的宗教活动。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而言,我们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进而消解宗教信仰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的不利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否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相关的宗教知识密切相关。因此,“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是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前提。但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却缺乏系统的了解,对我国相关的宗教政策也不甚明确,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道我国宪法中有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条文,却不清楚我国教育法中有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规定;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甚至将我国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等同于宗教可以在高校自由活动,却不知道只有在国家批准的活动场所才能进行宗教活动,学校不允许开展此类活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只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我们党的宗教政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阐述现实中尤其是高校学生中存在的宗教现象,准确阐析宗教文化正、反两方面的价值与影响,能在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对比中阐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这样才能为大学生们所接受、所信服,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感染力与吸引力。对此,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不能因为我们共产党员相信无神论,就用‘左’的态度对待宗教信仰。反过来,又不能因为有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无神论、对培养‘四有’新人就不宣传了,这也是不行的。”[4]2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以及防范境外宗教向高校进行渗透的主渠道,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应加大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内容,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从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等方面引导学生,使大学生们了解我国对宗教的相关法律规定和依法管理政策,提升他们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意识和素质,进而避免盲目通过宗教来寻求慰藉,同时在实践中规范自己的言论与行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基于近现代以来的世情、国情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史实,引导大学生们认识西方宗教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从宗教存在的根源、发展的规律、消亡的条件等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宗教起源、宗教现象和宗教本质,进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民族政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如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等问题;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结合国内外发生的相关时事热点,教育和引导高校大学生学会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来分析和看待西方国家如何以 “宗教自由”为幌子,诬蔑中国“迫害宗教人士”,鼓动“政治异见者”信仰宗教,进而掩盖他们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利用宗教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于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及课堂教学中增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可有效弥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和知识空白点。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部门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协作和互相配合。为有效了解和掌握高校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现实状况以及境外宗教势力对我国高校进行渗透的方式、途径和影响,还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与联动,成立相关的高校宗教防范及应对协调机构,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交流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沟通,高校组织统战部门与学校各二级学院(系)书记、辅导员相交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构与本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相协调等。此外,还应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作用。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引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防御和抵制庸俗文化的影响与扩展。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活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方式展现出来,如组织学生开展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开展专题讨论或召开主题班会,开展诸如读书与演讲比赛、书法与征文比赛、美术与文艺表演以及电影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崇尚科学,拒绝邪教,反对迷信及非法宗教活动,适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总之,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未来,他们的信仰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对于大学生的信教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给予高度的关注。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对宗教产生敌对态度和心理,而应客观、准确地评价宗教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我们要在尊重大学生信仰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地加以引导。与此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也应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从生活、学习、就业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切实的关怀与帮助,引导他们用科学与理性的态度正确认识宗教,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1]夏泉,程强强.社会转型时期宗教影响与大学生成长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90-95.
[2]冼德庆.对广东高校学生宗教观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8(2):131-134.
[3]孟繁英,王勇.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及成因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3):79-8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5]王康.论大学生科学宗教观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2(3):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