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归在丹霞山别传寺营建发展中的重大贡献——以《徧行堂集》为视角

2013-08-15 00:44李明山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化缘丹霞山道场

李明山

(韶关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韶关 512005)

澹归在丹霞山别传寺营建发展中的重大贡献
——以《徧行堂集》为视角

李明山

(韶关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韶关 512005)

澹归禅师于1662年进入丹霞山,开始了他连续五年的丹霞山别传寺营建工作。举凡运筹谋划,勘察地形,运水搬柴,无不胼手胝足,亲历亲为;为了化缘,经常走州撞府,送往迎来,应酬唱对,五官幷用。他为丹霞山道场的营建和发展鞠躬尽瘁,不遗余力,时常带病服勤。由于劳累过度,晚年病魔缠身,未老先衰。澹归对丹霞山开山、道场营建及后续发展,贡献无与伦比。他在岭南粤北新辟了一爿与曹溪、云门鼎足而三的弘禅道场,还留下了《徧行堂集》等著作,也为后人开辟了一个自然与人文得到美妙结合的揽胜佳境。

澹归今释;《徧行堂集》;丹霞山;别传寺;营建;禅宗道场

澹归今释(1614-1680),姓金,名堡,字道隐,又字澹归,号卫公。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法名性因。因为开辟丹霞山别传寺道场,并通过探险勘察发现舵石岩,又自号舵石翁。金堡在明崇祯九年(1636)参加乡试中举,崇祯十三年(1640)考取进士,初选州牧,出知临清。清军人关后,他随南明隆武帝,任礼科给事中。在广东端州,事永历帝,授兵科给事。因正言敢谏,不避权贵,又为群小所诬,曾受严刑拷打至体无完肤。发配充军途中,适値清兵追至,他们逃到桂林茅坪庵,剃发为僧,得法号性因。清顺治九年(1652),他又从广西行脚入广州,礼天然禅师于雷峰海云寺,复受具足戒,易名今释,字澹归。曾任伙头、知客等职。顺治十八年(1661),明朝遗臣李充茂在复明无望的情况下,将其兄李永茂在仁化县的隐居地产业丹霞山施舍给了佛家。康熙元年(1662),澹归至丹霞山开辟道场,建佛堂精舍,名为别传寺。澹归自充监院,亲撰《丹霞山新建山门记》,《丹霞施田碑记》。后又建曲江会龙庵、仁化准提阁、始兴新庵、南雄龙护院,合为丹霞四下院。澹归在丹霞山弘法10多年,学者景从。别传寺鼎盛时,常住僧众数百人。澹归幼读经书,文武双全,精通诗词、书法,尤其擅长草书。他又是一位忧国忧民、深明大义的爱国僧人,每每以诗文言志,撰成《徧行堂集》、《岭海梵余》等著作,流传后世;还曾参与《韶州府志》、《曹溪通志》的编修,为地方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澹归的传世代表作就是《徧行堂集》。他在《徧行堂集·缘起》中说,“予以壬辰(1652年)谒雷峰,涤器厨下,尽弃笔研。俄充化主,未免以诗文为酬应,迄于甲寅(1674年)。凡四十八卷,目曰《徧行堂集》。阅之自笑,登歌清庙,与街头市尾唱莲华落并行千古;若一派化主梆铃声喧天聒地,则昔贤集中所未有者,不妨澹归独擅也。”[1]8澹归最初落发在桂林,后来才又拜谒天然和尚为师,成为天然的十大弟子之一。在天然门下,他只是一个杂役,充当后厨洗碗工,后来才又做了知客。在此期间,他几乎完全停止了笔墨文字创作。到了天然派他到丹霞山当了别传寺监院、住持以后,才又得以重新发挥他的文字创作才华。不过这时他自称为“化主”,实际上是丹霞山别传寺的营建负责人。从1661年李充茂将其兄李永茂在仁化县购买的丹霞山产业施舍予佛家以后,别传寺的营建工作于第二年就开始了。康熙元年(1662),澹归至丹霞山开辟道场,自充监院。《徧行堂集》中诸多应酬作品,在澹归自己看来,就是一些他在为丹霞山别传寺的化缘文字,是在街头巷尾化缘时伴随着梆铃响声,随机唱出的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作品。

澹归从1662年开始赴丹霞山营建弘法道场,经过5年努力,别传寺落成。澹归并不因此居功自持,而是礼请天然禅师来丹霞开缘说法,主持别传寺法席。从澹归《徧行堂集》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别传寺的营建发展而呕心沥血,东奔西走,鞠躬尽瘁,不遗余力。丹霞山别传寺禅宗道场的开辟,其功厥伟。

一、亲自掣划丹霞山建构布局蓝图

对于丹霞山别传寺的营建,澹归十分上心。在1661年李充茂施舍丹霞山给了澹归以后,他就启动了丹霞山别传寺的营建工作。“故虔抚孝源李公辟地于此,辛丑十月,令弟鉴湖君来穗城以舍余,严事三宝。今拟于最中一麓之中,建大雄宝殿,殿前左为天王殿,后左为库,后又为禅堂,殿后为法堂、方丈。座长老峰下,诸山罗立,一江如带,绕岸西流,自然有法王据座气象。旁左一麓天然岩,前为厨,厨前为食堂。旁右一麓,俯视芳泉,为首座寮;寮右为影堂;又右为海山门所从陟也。长松数百余,中建弥陀殿,修净土者居焉。左结戒坛,为受戒诵戒之所。右为延寿堂;又右则竹林岩,修竹千竿,中建观世音大士阁。……天然岩左更一麓,旧为鉴湖重修六祖堂,堂上为楼,奉诸檀越香火,下栖云水,其前为客堂,其后为藏经阁。”[1]293丹霞山在李永茂、李充茂兄弟作为避难隐居产业时,并无太多营建。即便有一个六祖堂,也比较简陋。澹归的这一规划蓝图,基本上撇开了丹霞山李氏兄弟的避难功能,完全按照禅宗道场的规制和弘法需要进行重新规划,既便于弘法,又能够交通便捷。

为了使丹霞山别传寺的营建规制更能被人理解,在《丹霞营建图略记》完成之后,澹归又有《丹霞建置说》之作。他说:“营建图略写结构之宜,与山水相映发,其势不得详,故复出此说。盖创立道场,一合时,一合地,一合法。……丹霞之山峻拔僻远,不必为巨丽之观,但取坚致,足以经久。”[1]60别传寺的营建,既要合时,又要合地,还要合法,也就是说,要适合时宜,又要适合地形结构变化,还要适合禅宗法制规矩,缺一不可。韶州知府赵霖吉与澹归禅师在丹霞山相会。澹归禅师还请赵霖吉为领袖来创建别传寺,并将别传寺营建图略给赵霖吉看,赵霖吉对澹归师依山就势、巧夺天工的布局大为赞叹。赵霖吉后来有匡助别传寺营建之举,并撰《丹霞别传寺记》。

设计蓝图,论证其营建布局的合理性,这对别传寺的营建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进一步的运作构建。接下来便有澹归的《募建丹霞山别传寺疏》,来募集善款,以助其成。“今释近住丹霞,见其山川奇秀,与天台、雁荡争衡,便拟梵刹崇修,与曹溪、云门鼎峙。自释迦弥陀天王诸殿、禅法诸堂、厨库诸寮、大士藏经诸阁,凡丛林所宜建置,具体而微,费亦弘巨。誓毕此生之心,集诸外护之力。……诸宰官长者与今释同发一心,同开一眼,同出一手,与庄严华藏世界海无二无别。载果酬因,极天亘地,耀古腾今,烹佛锻祖,无大无小,无寡无多,无浊无净,无延无促,无二无别,都不是自家分外事。因甚诸宰官长者与今释脚跟下得如许广阔?量等太虚犹有量,从来不尽一微尘。举起册子云:却请就这里点笔疾书。多少省力!”[1]228丛林道场的营建,是十分艰难的。蓝图设计容易,开工兴建困难。举凡建筑材料,运费,人工,用度开销,样样都得筹划募集。李永茂、李充茂兄弟舍予的丹霞山,只是一片山岭丛林,一个据险可守的避难场所。最初这里只有简单的隐居陋舍,它只是便于栖居生活,便于隐蔽防守,离弘法道场还有很大距离。澹归要改建成一个大规模的禅法道场,谈何容易!因此,他来到丹霞山,必须从基础开始,一点一点做起。没有经费得去募集经费,没有材料得去采集、购买材料。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不会自己到来,都得靠澹归及同门亲历亲为而后得来。

二、为丹霞山建设东奔西走,化行方外

澹归是一个方外之人,人地生疏,开展丹霞山的禅宗道场营建工作是很艰难的。他不得不放下身段,走州撞府,四处化缘。他必须要到处寻找关系,被迫攀炎附势,结交名流,特别要和清朝的地方官员打交道。因为在一个地方,又是开展开创性的禅宗丛林营建,如果得不到地方官府的支持,那是难以想象的。澹归是浙江人,他便和浙江籍的南雄州太守陆孝山时相过从,密切关系。并通过他为丹霞山争取到诸多布施和方便。不仅如此,澹归除了正常的禅宗界内部活动,还要和当时周边地方、远近官员士绅进行结交,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方便。为此,澹归写了不少书信、疏文、诗词,来和官员进行应酬,反映在《徧行堂集》中的诸多序说疏记、传赞颂偈、题跋书牍、诗古文辞等等,有很多就是应酬文字,是为了给丹霞山争取到一些裹腹粮米、保暖衣棉而作。为了获得布施,澹归最多的是写一些应酬文字,写不少书信。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对象(护法、檀越),写些书法,送上一些应酬诗词、祝寿文字,抑或是寄送自己的著作作品刻本,再就是寄送一些丹霞山中的茶叶、竹笋等土产。当然,也为澹归引来了后世人们的非议。甚至有的认为,他作为一个逃禅的明朝旧臣,虽然没有降清做官,却大量结交清朝地方权贵,民族气节若有所失。殊不知,清朝统治者对于澹归和尚的作品著作不仅很不放心,而且在他去世近百年以后,仍然揪住不放,横加挑剔,多方株连,要求全国各地禁毁澹归著作,甚至将对澹归的墓碑也要椎碎推倒,对澹归的墨迹全部销毁,地方志乘所刊的澹归诗文也要尽行铲削,参与刻书及作序之人也受到株连和惩治,别传寺改作十方常住,澹归支派数百僧人全部被逐。清朝是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对明朝旧臣处处都怀有戒心,进一步希望通过文字狱等高压手段,来杀鸡儆猴,来消弭汉族人民的反抗。《徧行堂集》中隐含的忧思故国的反清复明思想,也是出现澹归文字狱案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此看来,《徧行堂集》的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具有反清复明的经历和背景,另一方面,由于反清复明的成功无望,用逃禅来寻求自己的出路。即便是逃禅出世,也不是能够清净的,更不是世外桃源。他同样还要面对和适应刚刚建立起来的并且逐步稳定强大的清朝封建统治势力。

为了禅宗事业的发展,澹归后来不得不面对现实。为了创建丹霞山别传寺,澹归不惜放下身段,使出浑身解数,奔走游刃于庙堂和官场之间。不过,澹归作为出家人,东奔西走,都是为了一个丹霞山别传寺道场的营建,全无个人的私心杂念。正如他所言:“如今出家人,最要把自私自利之念一刀两断,全副身心向十方三宝上做去,更不寻是非、逞人我,则根基便坚固,识见便解脱,度量便广大,现现成成一个菩萨。”[2]157其实,一心向佛,全无自私自利的私心杂念,这就是澹归在丹霞山别传寺期间的一种思想境界。

澹归到岭南瞻礼天然,然后再到丹霞山营建别传寺,他就感觉到,自己好像骑在老虎的背上,到了身不由己的地步。当然,这应该也是出于他的自愿,也是澹归此时(明末清初)能够求得解脱的迫不得已选择。他自从上了丹霞山,“只为一座丹霞山牵着鼻头,东来西去,无一日闲。客冬始得奉迎天然老人入院,依旧东来西去,牵着鼻头,此本等愿力,非人所能缚,亦自不求脱也。”[2]260在丹霞山上,不时出现困难,尤其是在他累得病魔缠身不能下山化缘,山上又等米下锅、停工待料的时候,更让他心急如焚:“丹霞修造未能歇手,老病相寻,无由奔走托钵,遂成坐困。……僧家建丛林,便毕一生都不能了,不知古人何以有一生成就。数丛林之事,福德既有重轻,功勋不无难易,弟岂能不愧修行之薄!所愿吾兄以其余力,掖我暮年,使无缺陷于暝目之际,感玉成之恩不浅矣。”[2]254澹归接手丹霞山别传寺的营建工作以后,就开始为它操劳,一直不能歇手。他本来就曾在晚明朝中受到构陷,身体经过酷刑摧残的人,加上长期奔波,体力严重透支,所以是经常病魔缠身。在澹归进入中老年以后,难以为丹霞山托钵化缘,还要通过写信来请求得到有关方面支持。在上述他的《与沈詹山明府》尺牍中,化缘的口气几乎到了低声下气的祈求地步。可见,澹归为了丹霞山的建设,为了化缘,是不再去在乎其他了。

三、老年身体孱弱,经常带病操劳

澹归为丹霞山奔走忙碌,不是一般的忙碌,而是真正的忙碌。“僧家为三宝经营,直是脚跟无线,去年坐卧山中不满五十日,归来无一日闲,今又当下山矣。”[2]241澹归为了丹霞山营建发展而四处化缘,直跑得人未老先衰,体弱多病,病魔缠身。尽管如此,仍然没有休歇的道理和安排,经常都是带病坚持服勤。他在《与公绚兄》的尺牍中言道:“客冬仗庇,安稳还山。今月复下山化缘,直是脚跟无定,再走得三五年,或有小歇时,但恐线断耳。”“弟在雄州抄化,得孝老为山门护持委屈详尽”。“卧病十余日,殆无人间之意,今已小愈,然値沙汰之时,亦不必为人间意也。化主梆铃理须收拾,即买舟还山矣。所恨者,世法、佛法中大变故,皆以一身亲历之,何其薄福之此也!小诗留别,要自泪出痛肠,不足为外人道也。贱体绵劣,末由面别……”[2]194澹归为了给丹霞山化缘,不得不经常下山四处奔波。一年365天,有时只能住山50天。即便住山,也不能得闲。有时是累得在化缘途中得了病,有时是在山上累得得了病。虽然有苦衷,又不便向外间人说道。偶然能从他留给亲朋好友的诗文中,可以窥见实情。丹霞山修造任务紧急时,澹归即便是有了病,也不愿意对外说出来,而是带病坚持化缘,跑办修造钱粮:“此月初一日,忽吐血十余口,体中至今不佳,然不敢言病,盖修造钱粮甚急,无歇手处,今已往仙城矣。”[2]226“弟正月二十八日一病至今,绵延未愈,以常住事迫,勉强赴海幢,尚不能酬应如宜也。……吾辈年将六十,觉劳苦为难。前论欲请告,恐事势亦未易得,若弟之于丹霞,又是不能请告者,日来多病,念之悄然。”[2]229澹归由于过度劳累,不到60岁的年纪,已经是未老先衰,体弱多病。“弟已于前月十八日还山,贱体犹弱,扶杖而行,未能数十步也。拟图谒谢,自觉蹒跚可厌,且俟双足稍稍轻健耳。日来时事纷纭,未雨绸缪,益费神思。”[2]233澹归化缘回山,病体还没有恢复过来,就又开始劳作了。“病魔日深,嬴乏少气,筋骨俱软,不能强步,但坐卧一室中,为无关之闭耳。”[2]238“弟以病魔相爱,遣之不肯去,已成废人,然常住大众事事累心,恰是一个极忙境界。明知忙之无益,而又不得闲,病魔因此一发盘桓,始信‘闲’字是却百病之方,但苦无汤使咽不下耳。”[2]239这年春天,澹归从庐山回来丹霞山,途中又生重病:“春正从庐岳返棹,至章门时,正在大病弥留之际,不得一相闻,良用歉然。狼狈还山,卧疴至今,倚杖而行,人扶乃拜,龙钟极矣。”[2]240“弟去夏大病几死,季秋方愈,奉本师老人唤,一往庐山。今春还舟,抵章门,复病尤剧,盖三十日始能起立。入丹霞,调理半年余,拖条拄杖子,不能行百许步,老景龙钟,至此已极,待尽而已。”[2]255在《徧行堂集》中,澹归关于上述类似的生病卧床的记述非常之多。澹归生于1614年,进入丹霞山还不到50岁,是康熙元年(1662),一般应该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但由于丹霞山别传寺的营建,几乎是白手起家,山上时常又有二三百人的衣食起居,都要和澹归说事。使他的体力和精力出现了严重透支,他本来就受过重创的体质,于是在接近老年之际,开始衰弱多病,最终也未得长寿,只活了67岁。也正像他自己所言,无数把铁锹向他一个人身上挖窖,他将情何以堪!一个人毕一生心力还难以完成一个成就,他用了五年时间,就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禅宗弘法道场——别传寺,其中还包括有几个下院,分布在雄州、韶阳(今韶关)等地。一直以来,别传寺在粤北一带,形成与曹溪南华寺、云门寺鼎足之势。可以说,丹霞山别传寺的营建和发展耗尽了澹归大师的后半生心血,而且为了丹霞山别传寺的建设发展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率众勘查丹霞山,开辟舵盘岩

澹归禅师为了全面地开辟丹霞山为粤北禅宗道场,感到仅仅在长老峰下营建一座别传寺还不够,还要开辟丹霞山的周边景观。正如澹归大师所言:“尽丹霞之上,不尽丹霞之下,不足以得天之全。”[2]297澹归于是亲自率领众人绕行丹霞山勘查,一行20多人在某月五日绕丹霞山一周而还。休整数日,至九日又绕行丹霞山一周归还。澹归对考察的路线和实况做了文字记录。“下天梯,度护生堤,左行小攫浪山,深碉如劈,有小石岭障之。过岭成土坪,与左攫浪对峙如双阙,左尤绵亘,江流至此,为一逥向乃去,土人谓之南华墺。望紫玉台,耸秀尊重,郁郁悤悤,有霓旌玉节、真灵呵导之势。”[2]297澹归考查记述描写的地方很多,记录有名称的地方除上述外尚有:中岩、雾隐岩、雪岩、乳泉、梅子坪、黄沙坑、浅碧池、七如来峰、枫树岙、鲇鱼坂、伽蓝石、宝塔峰、大坑冲、片鳞岩、海螺岩、焰慧峰、宝盖峰、通天岩、舵石峰、歇马屿、鹅公埂、朝阳岩、人面石、窑塘、白虎岭、鸡鸣石、右攫浪山、云洞、梦觉关、海螺墩、青云石、云狮子、锦岩、芳坑洞等。关于丹霞山的描写记述,有比喻、有想象,极尽自己的文学创作艺术和智慧才能。他在丹霞山重新勾画出了一个“法苑桃源,胸中丘壑”。在他看来,这一蓝图“予自谓未让古人,无如此一只穷相手耳,记之以告天下万世之揽胜者。”[2]299澹归在丹霞山的勘察,还不止此。他在《片鳞岩记》中对丹霞山的描述,极富文采,极其形象。“行小龙脊尽,自左上右折而下,一石如兽,褰鼻,上颔欲张而未得,如老蚌出半壳泥途中,如赤龙一甲微露于烟云杳霭之际……循石壁更左,为浅碧池,前上为负翼岭大龙脊。予因目之曰片麟,盖在两龙脊间,真有得于于烟云杳霭之际者。岩南向,群峰立其下,献奇供秀,目不给玩。枫树岙一势夭矫,自左方振鬣直上,望之悚然。”[2]297-299澹归一行20多人绕丹霞山勘察,条件非常艰苦,他们自带刀镰斧镢、米菜果饵,釜炉碗杓、坐具火枝,各有所携。他们在丹霞山勘查过程中所记述的名称,有的是早就有并且是大家熟知的,有一些是他们随机命名的。这些新的名称的记录,有的具有随机性,有的还加上了佛性,有的具有形象性特点。

在别传寺尚未落成的1665年,有一天,澹归的两个同门勤进和石吼告诉他,又发现了一处奇妙的岩窟,坐落在朝阳岩顶。既让人很兴奋,又难以言表。因为它甚为奇异,难以攀登,又不可不游。澹归先派了六个人前去开路,随后他和众僧“登海山门,过水帘右,东面行度小龙脊,上虹桥顶,至片鳞岩。茶点罢,循石壁上,观浅碧池,陟负翼岭,度大龙脊,蜿蜒平直,千有余丈。至御风亭,至新开径。径尽,一壁凛然,六人者已悬绳而待矣。壁长三丈许,急持之乃过。穿凿筱中,又一壁二丈许,亦以绳行。将下,倚壁稍憩,望岩上千仞特立,气象雄壮,知其所挟持不小。径报竣,从壁侧转一坡,初狭渐宽,卉木错杂,入岩轩敞,高八九尺至一二丈,深一丈至二三丈,长七八十丈,前拥土坪,纵广十余丈,横抱岩而止。……予将开岩凿池,面壁筑室,为终焉之地,真可长揖人间矣。出岩上两壁,则盘绳较易,迤逦历岩顶。稍下得一石脊,长三丈余,广不三尺,缘其旁而过,或呼为龙颈。”[2]296有意义的是,他们在四肢悬空,只靠绳索在悬崖绝壁穿行之余,还浮想联翩,把丹霞山比喻为普渡众生的“大法船”。澹归的随从比丘勤修对他说:“此山如船,紫玉台如梁头,长老峰如桅,海螺、草悬诸岩如舱,龙尾石如舵,俯视群峰,点点如波浪,绕山皆水,非胶浅者,则今日新岩一舵盘也,因名之曰’舵盘岩’,丹霞宜别名’法船’。”[2]296-297澹归也未曾见过真正的龙,他当时认为,“长老峰如尺木,舵石如尾,海螺如项,草悬一带如腹,大龙脊之旁两坡如翼,与小龙脊连延夭矫,出海搏云,俯视群峰,点点如波浪,绕山皆水,非痴非蛰,今日新岩又贴尾之扇鳞也。西域诸尊者现龙奋迅三昧,非龙不得体,非奋不得行,非迅不得智,宜别名丹霞曰’龙奋迅’。”[2]296-297澹归是把这种拟人化的比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境界。在他看来,丹霞山既是他们普渡众生的法船,又是神奇的龙。此时的澹归禅师,年纪已过六旬,腿脚不很灵便。但他为了丹霞山的营建发展,还是冒险勘察那些人迹罕至的佳景,努力为禅宗道场开辟新的神奇圣地。由于有了这一发现,后来,澹归禅师还自号舵石翁。或许是在这次探险发现过程中,他的年纪最大的缘故吧!

这些勘察记述,不仅在当时对丹霞山的开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即便是在后来,对丹霞山的旅游开发也有重要的意义。

五、续建别传禅寺辅助设施

澹归禅师进入丹霞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建立别传禅寺弘法道场。从康熙元年(1662)到康熙五年(1666),澹归率领僧徒经过五年披荆斩棘、创榛劈莽的艰苦努力,别传寺建立了起来。澹归禅师等通过呕心沥血的努力,终于在绝壁之上建成了别传禅寺,寺庙规模也比较完整,大雄宝殿、弥陀殿、天王殿、观音大士阁、禅堂等建筑错落有致地罗列在山间绝壁之上,寺旁翠竹林立,松木葱茏,怪石嶙峋,山泉潺潺,不闻喧嚣,是一个幽静神奇的弘法佳境。丹霞山地势险峻,远离尘世,不仅是战乱中可得一避难所,也是净化心灵不二选择。然而,澹归并没有居功自持,而是礼请天然老和尚来主法席。“壬寅,李文定公弟仪部李充茂舍丹霞地,公始开之,充监院,拖泥带水,行乞五年,经营甫竣,公叹曰:’新梵刹居然古道场矣。’乃迎天老和尚主之……明年乃受记莂,举西堂立僧,仍充化主。天和尚赴归宗请,而丹霞未了之缘,盖尽在公矣。甲寅春,公入主方丈,奉天和尚命也。”[3]在请来天然老和尚主持别传寺的法席,澹归仍充化主,继续担任丹霞山别传寺的钱粮筹措 (化缘)工作,直到天然和尚答应归宗寺的请求,离开了别传寺很久,他才于1674年当上了别传寺的方丈。尤其是在丹霞山开山之后,澹归又继续为丹霞山做了大量具有开创意义的实际工作。丁未年(1667),即康熙六年,丹霞山开山别传寺后的第二年,职事僧有置买仁化田庄(计租1200石,价値860金)之议,但没有成事。到了戊申年(1668)春天,澹归在韶阳见了同乡好友陆孝山,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很快促成了田产的置办事宜。在澹归看来,他能够开辟丹霞山,多亏了南雄太守陆孝山的襄助。澹归说:“自有丹霞以来,予充监院七载,使君为檀越亦七载,山中缔构,下及米盐琐屑,无不共区画,视予如手足,视丹霞如其家。”[2]290澹归一直将同乡好友陆孝山称为使君。澹归禅师和地方官建立了必要的良好的默契合作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在几乎一穷二白的丹霞山丛林中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禅宗弘法道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会有很多的后续建设和辅助工作要做。在澹归禅师完成了丹霞山别传寺开山弘禅的第一阶段的功能之后,还有诸多后续建筑和辅助设施需要建设。这也成了澹归禅师的丹霞未了之缘。在丹霞山别传寺道场经过天然禅师开法弘禅之后,澹归禅师继续进行了诸多后续建设。“丹霞既奉菩萨像,两载未有阁。岁在戊申(1668)春,南雄陆使君孝山,以学使者冯公苍心静檀五十金至,即自捐五十金;故司李今莱阳令万公松溪,濒行留二十金;而南海令陈公试庵于初夏远寄一百五十金,始克集事,及冬而成。”[1]287-288在澹归禅师经手之际,便把这些檀越的贡献一一记录了下来。在丹霞山别传寺开山的当年,即1666年,澹归禅师还通过南雄陆孝山的支持,营建了丹霞山的山门。澹归在《丹霞山新建山门记》中记道:“丹霞之山,所谓八方无路,一门深入者也。入此门者,悬梯而登,望者得奇,陟者得危。予以昔贤辟地,殆于设险以守,今为道场,所与人正大平易而已矣。岁丙午,南雄陆孝山使君捐俸成之,于是梯以木者磴以石,可双舆并进也。磴道之上为平台,台有门,门上有楼。门有内外二重,外者俯见拾级于前,内者俯见拾级于后。……使君治南雄,当往来之冲,庾关峻险,民亦劳止,一切惟正大平易,与斯人以安,十余年如一日;今推其余以安吾山,苦行之僧、乐游之客,喘息减半,虑无不颂使君德者。”[1]288南雄太守陆世楷,在澹归禅师住山期间,对丹霞山多所贡献,自然要对他的功德记下一笔。丹霞山开山之后,澹归禅师又经手续建过韦驮殿、华藏庄严阁、丹霞地藏殿等,均有他的亲手文字记载。如澹归禅师在1669年作《丹霞新建韦驮殿碑记》,开始就说:“予初结丹霞,卜建娄至阁于大雄宝殿之前,七年未有檀越。……己酉秋,予谒制府大司马周公于端水,以兹阁请,公许之,发府金五百为助。”[1]290他在《华藏庄严阁记》中云:“大中丞刘公填抚东粤,至化所被,予无以拟诸其形容。……公未尝有意位置此阁,然不得不以此阁为位置,亦毗卢性海不见身而身见,不见世而世见之一端也。阁始于庚戌秋九月,成于辛亥夏四月。”[1]292这是澹归禅师通过化缘建阁,得到了粤东地方长官柳公的赞助,在1671年完成了华藏庄严阁的建构之时而做的记述。他还在《丹霞地藏殿记》中云:“予以庚戌春至肇庆,太守史公庸庵发地藏阁之愿,约韶州太守马公子贞共成之,阅辛亥秋九月落成。”[1]292

丹霞山别传寺的营建是十分困难的。它不仅难在处在深山老林,高山之巅,还难在费用的极难筹措。丹霞山别传寺的所有建筑费用,大都要靠澹归禅师的躬身化缘才能得来。

六、结语

澹归大师到达丹霞之后,全力筹建别传寺,不遗余力。在建寺期间,亲自运筹谋划,亲历亲为,胼手胝足,运水搬柴,躐州过郡,送往迎来,人事轇轕,五官幷用,别传寺最终得以落成。澹归并没有居功自持,而是又礼请天然老和尚入丹霞山别传寺主法席,并尊他为丹霞开法第一代祖。天然至丹霞不久,澹归便累得重病缠身,几至生命垂危。幸得天然老和尚榻前,握手诀别,说到“汝前所得,到此用不着,只凭么去,许尔再来。”澹归闻听,于病中大生惭愤,然后回光返照似的起坐正观,万念俱息。进而冷汗交流,碍膺之物,与病俱失。后来庐山栖贤寺石鉴长老(今覞)公以所出舍利子千粒献别传寺。天然老和尚又卜地于海螺岩建塔。接着又有张宝谭、许孟超、刘秀卿居士等将在南雄府城内居仁街朝阳坊的龙护院送给别传寺为下院。南雄陆孝山太守还捐俸重修。是年,天然老和尚在丹霞作《元日与诸衲泛舟江上》、《中秋前五日与诸衲宿片鳞岩》诗。终于,天然老和尚付澹归以大法,为第四法嗣。后世文献虽然把天然禅师奉为丹霞山别传寺开法祖师,但同时也公认澹归为丹霞山开山祖师。因为,澹归师对丹霞开山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无人超越的。

[1]澹归和尚.徧行堂集(一)[M].段晓华,点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2]澹归和尚.徧行堂集(二)[M].段晓华,点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3]陈世英.丹霞山志:卷六[M].仇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

Dangu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of Biechuan Temple in Danxia Mountain——In the Perspective ofBianxingtang Works

LI Ming-shan
(The Editorid Department of Journal,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s he went to Danxia Mountain in 1662,Buddhist Dangui had been wor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work of Biechuan Temple in Danxia Mountain for consevutive five years.He worked hard by himself for the stractig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investigation of terrain,or water and firework carrying;and used to engage hismself in visiting different counties and provinces,busy socializing with guests by singing and writing poems.He tried his best and dedicated himself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shram in Danxia Mountain,and even served while sick.He suffered from constant chronic illness in the old age and became senile prematurely due to the overwork.Dangui had made uncompar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Danxia Mountai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shram.He newly developed a Buddhism ashram which dominated as one of the three powerful rivals with Caoxi and Yunmen in South Guangdong Province.The writings Bianxingtang Works he left leaves the descendants a wonderful prospective combined with nature and humanity.

Dangui Jinshi;Bianxingtang Works;Danxia Mountain;Biechuan Temple;Buddhism Ashram

K249

1007-5348(2013)03-0005-07

2013-01-16

2011年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慧能韶州弘法行考”(SGSK2011-K);2012年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澹归今释与《徧行堂集》研究”(Z2012007)研究成果

李明山(1951-),男,河南尉氏人,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明 远)

猜你喜欢
化缘丹霞山道场
仁化县助力环丹霞山环境整治
墙壁
化缘与布施(大家拍世界)
仁化·丹霞山
PE告别“化缘模式”
情系丹霞山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证研究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
二间高夹新解
凡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