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方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我国人口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理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人口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运用和发展。比较研究毛泽东和邓小平人口观的异同,借以重新审视当代中国人口理论及政策的经验教训,对当前的人口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邓小平人口观和毛泽东人口观一脉相承。在邓小平人口理论中,许多观点和理论可以在毛泽东人口思想中找到源头。尽管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人口观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但他们在人口问题上的立足点、思维方法和部分内容是一致的。
(一)毛泽东邓小平都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立足点,实事求是地看待人口问题
毛泽东的人口观是在中国人口状况的基础上形成的。1949年的中国有5.4亿人口,这样的人口数量并没有超过当时的土地资源容纳能力,而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面对战后出现的补偿性生育高峰,毛泽东和党中央并没有认识到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反而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措施。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拥有的人口数量为5.826亿人,远远超过了原先估计的“四万万七千五百万”。这一数字引起了毛泽东的忧虑,促使他开始思考如何控制人口。1956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时指出:“过去有些人批评我们提倡节育,但是现在赞成的人多起来了。夫妻之间应该订出一个家庭计划,规定一辈子生多少个孩子,这种计划应该同国家的计划配合起来。”[1]153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2]。显然,毛泽东在这时开始明确提出要计划生育,主张要像对生产计划那样对生育也实行计划。然而,随着1958年后国际国内形势的日渐复杂和“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毛泽东逐渐改变了控制人口的主张,而逐渐转向认为“还是人多好”。自1962年开始,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出现,毛泽东又开始提倡计划生育,在他的倡导下,国务院于1964年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并在国家预算科目中增设“计划生育支出”,专款专用。“文化大革命”中,计划生育工作受到干扰和破坏,导致人口迅速增长。针对这种状况,毛泽东在国家计委制定的《关于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中加上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批语。毛泽东人口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些曲折,但也是我国人口状况的反映,同时也表明毛泽东在人口问题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邓小平从我国人口实际出发,深刻地分析了70年代以来日益严峻的人口状况。他多次强调人口多的基本国情,人口的过快增长必须得到控制。1979年3月,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80%是农民……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成为严重的问题。”[3]164邓小平认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考虑到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它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1987年,他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一文中再次指出:“中国科技落后,困难比较多,特别是人口太多,现在就有十亿五千万,增加人民的收入很不容易;短期内要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很不容易。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4]120人口多、底子薄是我们国家的最大国情,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了我国人口多的严峻现实,因此他提出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正是在邓小平人口观的指导下,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从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毛泽东邓小平都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学原理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中国人口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分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两大部分,其中,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为养育自身和延续后代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即恩格斯所说的“种的繁衍”。人类自身生产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生产,两种生产既相互制约,又互为条件。毛泽东很早就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观辩证地看待中国人口问题,他说:人多有多的好处,人少也有少的好处,人多可以为社会生产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5]151。我国拥有六亿人口,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本钱,但人多也有人多的坏处,人多的坏处就是吃得多。“中国的好处是人多,坏处也是人多。”毛泽东不仅强调人力资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而且在人口过快增长的时期果断地提出节制生育的主张。由此可见,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学原理对中国人口问题作了哲学上的思考,是运用矛盾双重性原理所作的“一分为二”的思考,他既看到了人口多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了不利的一面。
针对过去存在的“人多力量大,是好事”的片面观点,邓小平指出,不能只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作为劳动者的一面。在生产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人口过多导致“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了严重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把人口数量多视为一切困难的根源。比如,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活水平低等等,以致人口多成了一切问题的托词。邓小平的人口观处处体现着辩证法的思想,他把人多看成是一把双刃剑,人多本身潜伏着积极的因素,我国“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但“我们的人口问题,现在已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人多是中国的最大难题”,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大障碍。
(三)毛泽东邓小平人口观部分内容是一致的
1.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从实质上讲,计划生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它至多只能缓和一下原来已经很沉重的人口压力。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口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5]1512这充分体现了他在解决人口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思路。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最终解决人口问题。我们曾经长期忽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从1957年起,生产力的发展非常缓慢,多数地区的农民只能够勉强维持温饱,这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标准的。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的问题是要自己发展”,当前中国“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4]173。在他看来,提高生产力水平,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2.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马克思在论述人口问题时认为:“社会的条件只能适应一定数量的人口。另一方面,如果说有一定形式的生产条件的扩展能力所设定的人口限制,随生产条件而变化,收缩或扩大……人口究竟超出它的限度多少,这是由限度本身来决定的,或者确切些说,是由设定这个限度的那同一个基础决定的。”[6]105因此,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和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的结果。毛泽东在批判艾奇逊的言论时指出,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不是因为人口太多,国民党统治区的人口问题“完全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残酷无情的压迫和剥削的结果”。在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将人口问题与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只要进行革命,建立人民政权,变革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就可以解放生产力,一切失业问题即吃饭问题就可以完全获得解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5]151所以,毛泽东深信社会主义制度完全有力量解决人口问题。邓小平认为,要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他指出:“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决不了这个(人口)问题……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7]215-216“中国现在有10亿人口,到那时候12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1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4]64-65所以,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够找到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制度保证。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识到,坚持社会革命和推动社会改革,变革和调整落后过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能够解决一定时期的人口问题。这既是毛泽东邓小平所信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他们的人口观的理论核心。
3.要提高人口质量。人口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人口的质量和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历来非常重视提高人口素质,他在谈到我国的教育方针时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让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和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者。毛泽东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口思想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关于人口质量“三要素论”即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思想理论渊源。在新的形势下,邓小平从国家的发展大局出发,强调既要重视控制人口数量,又要注重提高人口素质。他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所说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的,运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邓小平不仅重视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也很重视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他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要协调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努力培养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二
邓小平和毛泽东的人口观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但两者毕竟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人口背景下形成的,它们在内容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毛泽东邓小平对待我国人口问题的态度不同
毛泽东对我国人口问题持乐观态度。毛泽东看到了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双重属性,但他更强调人作为生产者的一面,强调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建国初期,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还有较大的影响。马尔萨斯认为,人口以几何数列增长,生活资料以算术数列增长,并最终得出了不受控制的人口增长必将导致社会人口相对过剩的结论。他主张用战争、瘟疫来减少人口。毛泽东批判了这一带有悲观色彩的理论,他曾指出,人口再增加多少倍也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人口问题,目前还不严重,可在达到八亿时再讲人口过多。”[2]在1958年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在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发言时插话说:“要破除迷信‘人多了不得了,地少了不得了’,多年来认为耕地太少,其实,每人二亩五分地就够了,宣传人多,造成悲观空气,不对。应该看到人多是好事,实际上人口七亿五到八亿再控制。现在还是人少,难教农民节育……”[8]131毛泽东的这种乐观心态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振奋。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毛泽东对人作为消费者的一面估计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作为消费者则是无条件的。这是毛泽东在人口问题上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
邓小平对我国人口问题持谨慎态度。邓小平认识到人口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优势,但他更强调人口多已成为国家的一个沉重的负担。虽然人多也有好处,但是从当前看来,人多的弊端更为凸显,我们的困难就在于人口太多。他认为:“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困难比较多,特别是人口太多,现在就有十亿五千万,增加人民收入很不容易,短时期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很不容易。”[9]邓小平反复强调:人口多,资源少,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它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邓小平不仅指出人口多所带来的困难,而且强调要下决心克服这个困难。他说:“总之,中国的事情难办,人太多,这个问题非解决不行。”显然,邓小平已经深刻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以及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他的人口观充满着控制人口增长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毛泽东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政策必要性的认识历程不同
毛泽东虽然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中主张实行计划生育的第一人,但他对计划生育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毛泽东曾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言支持马寅初关于控制人口增长的言论,他说:“人类要自己控制自己,有时候使他能够增加一点,有时候使他能够停顿一下,有时候减少一点,波浪式地前进,实现有计划的生育。这一条马老讲得很好,我跟他是同志。”[8]132然而,在大跃进运动中,毛泽东更强调“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在1958年1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一面说:“现在人多一些,气势旺盛一些……我是不怕的,再多两亿人口,我看问题就解决了。”一面又说:“我是赞成节育的,并且赞成有计划地生育的。”[8]132毛泽东到了晚年的时候,又意识到人口过快增长所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开始再次提倡计划生育。
邓小平始终坚定地主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早在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后,邓小平就率先提出要实行节育措施。在改革开放时期新的人口形势下,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且把人口控制的好坏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他说:“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战略任务,一定要抓好。”[8]137在邓小平的坚持下,中央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三步走”战略每一阶段发展的指标要求,这样就把人口控制指标列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面对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动辄以人权为借口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恶毒攻击,邓小平不为所动,而且要求大家一定要坚持“提倡每对夫妇生一胎”的做法,决不能有半点动摇。可以看出,邓小平一贯主张采取有力措施来控制人口。
(三)毛泽东邓小平在如何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认识上存在差异
毛泽东主张的计划生育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政策。在他那里,计划生育还只是一种领导者的号召。毛泽东提出要广泛宣传计划生育,教育广大群众,主张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要进行试点逐步达到普遍计划生育。计划生育要公开做教育,无非也是来个大鸣大放,大辩论。”“将来要做到完全有计划的生育,没有一个社会力量,不是大家一起做,那是不行的。”[10]471毛泽东意识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社会和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只有群众自觉自愿才能保证计划生育政策得到有效实施,这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但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包括运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手段来推行。然而,当时人口政策只是领导者个人意志的体现,缺乏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再加上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计划生育工作在当时实际上没有得到认真执行,导致我国人口迅猛增加。
邓小平主张计划生育应该走上法制化轨道。他科学地分析我国人口生产再生产周期长、惯性大的特点,意识到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他说:“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实行节育。”[11]17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将计划生育纳入法制化轨道。1979年3月,邓小平就提出:“人口增长要控制……在这方面,应该立些法限制人口增长。”[12]112在邓小平关于计划生育应该立法的思想指导下,我国计划生育立法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逐渐走上法制轨道。198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等条款。经过多年酝酿,2001年12月9日,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地方立法工作也迅速开展,1980年2月,广东省率先颁布了《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到1992年4月,有28个省、市、自治区颁发了计划生育条例。把计划生育措施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使其具有一种强制力,从而保证了计划生育政策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这也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特之处。
三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只是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人口观,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既一脉相承,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不能苛求毛泽东把人口思想发展到更成熟更完备的程度,毕竟每个人都受限于他所处的时代。随着历史的前进与发展,邓小平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口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理论和人口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计划生育政策得到推广和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在马克思人口理论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的,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稳定我国人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邓小平的人口观丰富了我国的人口理论,对解决当前的人口问题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纪晓华.毛泽东与计划生育[J].党的文献,2001(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8]彭佩云.中国计划生育全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
[9]计划生育通讯[N].1981年增补.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1]路 遇.新中国人口五十年(下)[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12]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