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绍兴,杨翠华
(1.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政法部,安徽 芜湖241002;2.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3)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而长大的一代人。所谓新媒体,它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而言,主要包括互联网、手机媒体、微博等。进入新世纪,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力,新媒体迅猛扩展,使得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媒体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媒体化的社会。
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彰显,它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他们成长环境的一部分。新媒体具有“时空无障碍”和“资讯无极限”的特点,使得人人都手握麦克风,人人都是作者或记者。QQ聊天、网上发帖或跟帖、观看手机视频,已成为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大学校园里,没有QQ号、不带手机、不看微博的学生如同“天外来客”。
新媒体无处不在,也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学校园里,手机就像饭卡一样,已成为每个大学生随身必备品,建微博、每天浏览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喜欢或不喜欢,都已自觉或不自觉新媒体环境当中。只要你是一个大学生,就无法摆脱新媒体的环境当中,新媒体影响并深刻改变着当代大学生,为他们学习、生活、交友、娱乐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帮助他们认知世界。
新媒体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然而,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的隐忧,如果大学生新媒体素养不高,将会造成诸如身体机能的挑战、获取知识碎片化、人生价值观的模糊与缺位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等诸多后果,成为新媒体“不能承受之重”。正如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所指出的:“大众媒体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更大”。[1]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们的当下生活。大学生在学习之余,通过新媒体得到各种资讯,可以获得快乐和放松,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展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些益智性的游戏还能使大学生的能力与毅力收到锤炼。然而,物极必反,大学生如果过多消费媒体,必然给他们的学业乃至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有的大学生对网络依赖过度,沉湎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以至于患上了网络依赖症,它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电子鸦片”。早晨一起来,就习惯性地打开微博,将QQ挂上;好不容易到了课间休息,仍下意识地翻阅一下手机;晚自习时,特别想复习一下功课,却又像得了强迫症似的,去检查一下电子邮件……一部分大学生发生网恋,在亦真亦幻的世界中享受着逃避现实的虚幻快感。一部分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中失去了理性,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有部分大学生自制能力差,猎奇心理严重,刻意搜索暴力、淫秽信息,不仅个人情绪受到极大影响,也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危害。上网时间久了,实在无聊,就无理由的跟帖,一个空帖子“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了”竟传播了60多万人。权威机构调查表明,目前有16.4%的网民表示一天不上网就感觉难受,也有17.4%的网民觉得与现实社会相比,更愿意待在网上,平均每6个网民里有1个有上网成瘾的倾向。与此相应的是互联网娱乐功能过度使用——网络音乐 85.5%、网络视频 65.8%、网络聊天 72.2%、网络游戏 64.2%。[2]这一比例在大学生中更高。极个别的大学生吃三顿饭都靠外卖送,熬灯夜战上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给他们的身体机能带来挑战。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媒体即讯息”理论,可谓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新媒体成为年轻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促进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在“任何时间”,大学生只要登录百度网或GOOGL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资讯,但手机也好,微博也罢,都只限于提供信息而已,几乎不涉及更高级、更系统的知识和理论。新媒体直奔结果,不管过程,造成大学生获取知识的碎片化。
获取知识的碎片化让人无法全神贯注于某个事物,使得大学生“思想迷失在网络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指出:我们这一代是看书长大的,书本给我们以概念;我们的子女是看电视长大的,电视给人的是印象。当代的大学生则是阅读新媒体长大的,他们已不再阅读鲜活、生动的文本,而是扫描与搜索一串串的关键词。也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强化了大学生的同质思维,造成知识生产趋同化。“太阳底下无新事”,方便、快捷的关键词代替了深度思考,大学生在不动脑筋地接受媒体信息,不自觉地随着媒体的倾向思维;由于缺乏思考,网络提供的信息呈几何级的增长之势,但知识收获极为有限。
阅读方式的转变,即传统的细嚼慢咽式阅读已被“跳跃式”阅读取代,大学生由知识的学习者蜕变为信息的收集者。大学生们获得了信息,却丧失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新闻周刊》作者尼尔·弗格森针对当下学生的读书现状表示出了忧虑:“好消息是,当今的青少年是热心读者和高产写手。坏消息是,他们所读和所写的是短信……最新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结果显示,中国上海地区的15岁学生与美国同龄人的阅读能力差距相当于美国与塞尔维亚或智利的差距。不读书的孩子会与祖先的文明隔绝。”[3]新媒体融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于一体,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堪忧。因而,一些学者发出呼吁:“要停止百度(谷歌),开始独立思考。”
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双向、交互、开放的特点,宣泄情绪、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懑之情,试图为缓解压力找到一个出口。新媒体在一定的程度上也确实起到了减震器的作用。由于新媒体就是自媒体,即虽然信息是原汁原味的,但信息质量低下,粗制滥造。一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错误倾向性的导向致使大学生价值观模糊。
CNNIC的调查表明,“在上网人群中年龄越高,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比例越低;从职业身份分析,中小学生比大学生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比例更高”。[4]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一旦个人诉求得不到回应,一些网民寄希望用网络舆论的压力解决社会问题。恶意的“网上通缉”、“人肉搜索”、“网络攻击”,一旦极端的情绪在网上发酵,大学生网民受到感奋,极易造成一些极端性意见,诸如语言暴力现象,疯狂的网络攻击、不负责任的网络日记等。
无序、非理性表达,已成为新媒体的一个重要负面特征,并引发语言谩骂、群体极化等现象。美国传媒学家麦克卢汉指出,我们正进入到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一些新媒体好坏不辨,价值颠倒。习惯于消解、解构传统主流价值,思维方式非黑即白,较为单一:谁是官,就向谁开炮;谁富,谁就会被丑化。“沉默的大多数”一俟集体爆发,有时引起严重的群体性事件。为了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各种“三俗”现象不时见诸新媒体当中。有的甚至拿英雄人物开涮,胡编乱造英雄人物的桃色新闻,并美其名曰“消解崇高”。
“神马都是浮云”成为网络流行语,折射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缺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的事例说明,急需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每一种媒体都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新媒体也不例外。新媒体时代,要高度警惕新自由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消解。胡锦涛同志指出,“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5]冷战已经结束,但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大肆鼓吹新自由主义思潮,强化信息霸权。欲消解、颠覆直至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网络话语权。
一些大学生容易被意见领袖的观点所左右,宁可跟风、相信与盲从意见领袖,也不信任主流媒体的权威深度报道。“意见领袖”,包括某一方面的专家、各类明星等,鉴于其所谓“利益无关性”的中立立场,信任度高,骤然获得无上的话语权,“粉丝”动辄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几百万。当然,“意见领袖”并不意味着他们能代表和垄断真理,充其量也只能代表一个特定阶层或特定群体的意见。鉴于当前我国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的严峻性,要警惕西方国家收买的“网络水军”在网上的恶意炒作,不惜“谣”(妖)言惑众。由于网络谣言很难及时根除,浮躁、浅薄之风一时盛行,再加上一些新媒体哗众取宠,肆意渲染对争端的另一方动武的主张,使一些大学生受其煽动,形成偏激的民族主义情绪,高调的民族主义可能会绑架政府。
由于新媒体素养教育强制性和被动性的特点,新媒体素养教育理念存在滞后现象,再加上当代大学生令人堪忧的新媒体素养的现状,决定了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刻不容缓。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应携起手来,形成合力,全方位、全过程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力争新媒体“为善服务”。
依法加强新媒体管理,构建一个良好的新媒体生态,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强调了“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的重要性。新媒体是一个新兴事物,出现生产关系迟滞于生产力的现象在所难免。新兴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很大的自由性、随意性,客观上加大了政府监控的难度。因此,要成立专职网络监督部门,及时删除有害信息,设置防火墙,强化政府的“把关人”职责,打造干净、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信息公开制度,坚持疏导结合,提升社会凝聚力。新媒体是构建我国信息社会的基石,是我国参与网络空间的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政府必须站在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高度出发,主动承担起新媒体引导者和规范者的角色,为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新媒体“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至关重要。要提高社会团体与科研机构、各级网络媒体“自净化”能力,涵养良性媒体心态。一是充分发挥会团体与科研机构的作用。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媒体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种民间团体、科研机构,积极举办相关培训,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生交流,千方百计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二是优化新媒体资源,发动大众传媒深入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新媒体素养教育方面,大众传媒也可大有可为。首先,在社会舆论的引导方面,大众传媒更具人性化、更具亲和力;其次,像手机等新媒体普及率高,借助手机平台,可以及时了解与掌握政府信息,不受小道消息影响;再次,新媒体的互动性可以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意识,所有这些都能使得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得以提升。
鉴于新媒体的各种负面不良影响,迫切要求在高校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所谓媒体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在学生正确理解网络的前提下,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体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6]新媒体素养教育的主旨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讲道德的、理性的与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人。英国在中学阶段就开设了新媒体研究选修课,加拿大则早就将媒体素养课纳入大学必修课,而在我国,虽然这几年由于学术界的呼吁而受到重视,但是我国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总体上处在自发状态,除个别高校零星开设了新媒体素养课外,大学生媒体素养的教育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
将媒体素养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通识课程势在必行。首先,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媒体素养高、懂得新媒体技术的师资队伍。高校是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主战场,媒体素养教育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有大学生的地方就要有广大教育者的声音。其次,要借鉴英、美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新媒体素养课程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素养教育体系。再次,要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新媒体素养实践教育,千方百计拓宽新媒体教育基地,如建立思政教师博客、辅导员论坛、教师信息站等,通过示范、引导和及时答疑等方式,激励大学生提升新媒体素养。最后,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大学生新媒体教育氛围,强化大学生关于新媒体认知教育、新媒体价值教育和新媒体伦理教育,建立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评价体系,确保新媒体素养教育不走形式,不走过场。
父母是当代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第一老师,家庭环境的熏陶是提升媒体素养的第二阵地。尽管大学生已经离开父母,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毕竟高校大学生一年当中至少有三个月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父母决不能将对孩子的媒体素养教育让渡给高校,致使家庭社会化职能迁徙。
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新媒体影响的重要场所。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父母不具备一定的新媒体知识与技能,是很难让孩子们信服的。家长必须要放弃传统媒体时代所承担的“指导者”和“监督者”角色,不断提高自我新媒体修养。以自身新媒体素养率先垂范,就各种新媒体的正确使用,主动与大学生交流、探讨和对话,培养他们良好的新媒体行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人人自媒体,大众麦克风”的时代,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必须注重外在必然性和内在主体性的统一。
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反映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有的理论说教和道德教化必须要落实到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切身体验。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应该坚持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大学生应端正利用媒体资源动机,自觉抵制新媒体的负面影响,批判的理解、建设性分享媒体资源,主动参与公共讨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意识,引导网络生态走向文明。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基于网络舆情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项目编号:SK2012B527);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院级科学研究项目《“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1KYR03)
[1]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13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net.chinabyte.com/zt/CNNIC200907/,2009-07-16.
[3]尼尔·弗格森.短信使你愚蠢[N].参考消息,2011-09-2l.
[4]叶冲.网络时代下的美国NIE工程——以《迈阿密先驱报》网络版为例[M].传媒,2007,(2).
[5]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6]秦永芳.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