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

2013-08-15 00:52:14
关键词:符号思维文化

成 榕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语言文字、国家的等级秩序都具有象征的痕迹,中国艺术中的写意、宗教中的隐喻、哲学中的时空观和普遍联系的理念,都有着象征的血缘,甚至在中国人的心理活动中,都有象征投射的影子,含蓄和模糊性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可以说中国人的生活中充满了象征性,象征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

1.象征思想的发源

象征无疑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一种传达意思沟通交流的特殊方式。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一个民族思想的表现内容和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产力水平等的影响。雨量、土壤、气温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以生活方式为主的社会运行体系,又带来社会制度、社会思维方面的变化。

1.1 象征思想发源的环境原因

中国文明开始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是学界已经达成的共识。从世界范围内考察,在大河流域形成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以农耕文化为主。首先,先民们崇拜土地和植物,注重气候季节与植物生产和人的关系,这使得他们非常关注周围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从朴素的观念出发,本能地在这些事物之间构建一种联系,譬如天人感应等观念,这是象征思想发源的基础——延展思维产生的重要环境基础。其次,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决定收成的主要因素是外部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内在的人的因素,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经验成为了决定人的能力的主要因素,而年纪大的人成为了最受尊敬的,老年崇拜的产生可以说是明显的表现。农耕文化区域普遍都有贮藏、储蓄的习俗,有的甚至认为只要经过贮藏一段时间后,即使是原本普通的物件,因为得到了“日精月华”,也会变得不同凡响。从这一点延伸,先民们对时间有了更迫切的需求,认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是象征思想发源的很重要方式——时空的并存和转换。第三,中国在过去是一个农耕社会,大部分的人在田地里劳作,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掌握文字这种较复杂的交流方法,这正是象征符号发展的重要条件。符号被发展来帮助人们进行交流,进行譬如最基础的纪年、记算等,通过这种符号系统,人们能够保持对时间的了解。第四、由于环境的不同,还带来了中国艺术重表现、西方艺术重再现的区别,这一点在许多艺术论著中已有阐述。而艺术创作中个人精神表现的结果,使得欣赏者只能通过揣摸去体会作者的创作本义,而这时特别需要借助象征视角,因为作品充满了象征手法。这种艺术创作的盛行,回过头来又对人们的思维形成起来引导作用。

1.2 象征思想发源的文化社会学原因

1.2.1 观念产生象征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而形成各种认识的最初动力是本能,观念产生于本能。人是一种高级动物,本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始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所以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说”也把生存的需求作为第一层次的需求。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头脑中的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许多观念。如各式各样的图腾,其形状来自大自然,象征某一部落的公共观念。人的最基本本能有三种。即食物、安全和性。出于本能的需要,人类喜欢群居。由于群居,直接造成血缘氏族制的形成,继而向民族和国家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群居时代具有个人和集体二元合一的生命观开始相应分成以家庭为核心的生命观和以国家为核心的集体观。集体观的主要内容随着时间和历史的发展演化成等级观。此后,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更多的观念随之出现。例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对黄色的崇拜源于对土地的依赖,龙凤崇拜则源于对蛇和乌鸦的敬畏,“四合院”的建筑形制是源于“天圆地方”的观念,五行学说和十二生肖习俗是源于朴素的辩证思考和对动物的依存关系。

总之,生活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对世界、对人的初步认识,形成了人们的观念,这种内外因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中国社会中象征思想的普遍存在。

1.2.2 象征产生的心理原因

象征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形式之一。首先,人类具有想象的心理活动。人类参加社会劳动,在原有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如摹仿生物的特征创造各种艺术造型,如饕餮、鱼纹、蛙纹、鸟喙等。想象伴随人类的文化生活,想象使得一些涉及人类深刻的问题得到戏剧化和具体化,是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中国古代墓葬中的各种殉葬品,都是有其深刻的象征含义的,这是人类对另一个世界的想象的具体化。其次,人类能够联想,由于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即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相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过程,这对象征的本质特征及象征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如《易经》成为了中国象征文化的代表,它可以作为一个中介,引导联想在不同事物之间进行。象征的本体和象征体可能有多种,但是“阴阳”、“方圆”这些辩证的方式,却成为不同象征体之间联系的中介和纽带。五行与五色、五方、五味等成为一个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比附的象征系统。再次,人类还有幻想的心理活动,通过幻想创造超自然力量帮助完成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在中国古代神话、寓言中多有体现。暗示也是人类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间接而隐秘地表达意思,这在传统中国这个专制集权的过度普遍存在,宗教活动、神秘活动以及情爱活动与暗示关系最为密切。

1.2.3 交流和表现的需要产生象征

由于群居的生活方式,交流和沟通成为人们基本的需求。从简单图形,到抽象符号,再到象形文字,再到固定的构成合成字的方法,如指事、会意、形声等,汉字的发展过程蕴含着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象征思想。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通过字形使人们直接将它与所要标记的客观事物或观念联系起来,字形成为观念的外化表征。汉字就是以象征的手段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用图形建立起语言文字和思维的最初关系,汉字集中反映了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的习惯和思维特点。汉字富于象征,这不仅是中国文字的特性,也是中华民族认知思维的特性。其他形式的符号被发展来帮助不能读写文字的人进行交流,动物符号被用来纪年、计算年纪等。通过动物符号、五行元素等人们将意义同他们的生活、性格、周围环境等相连。另外,语言的修辞原因以及隐喻、寓言、拟人化、写意、对比等象征方式,这些充满“意味”的表现,使得表达过程中可以使双方摆脱许多尴尬,从而起到交际的目的。

中国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中国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表现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方画重形似。中国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总之,中国艺术更注重欣赏者和作者的心有灵犀。通过象征方式,可以使艺术表现赋予更深刻、丰富的内涵,赋予欣赏者更自由的心理空间,唤起人们的想象,当通过联想寻找到另一层意思时,会因与象征本义契合而获得心理的愉悦感。

2.象征的表现

象征方式是由人固有的思维活动方式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以及心理活动方式如联想、想象、幻想、暗示决定而形成,是人类理性与非理性思维、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共同的社会生活基础上形成的。象征文化通过隐喻、寓言、拟人化、符号、写意、对比等具体象征方式进行表意,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在各种表意形式中,符号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象征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象征符具有双层意义,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两层意义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

2.1 象征在语言交流中的表现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2.1.1 汉字的发展过程与象征

从简单的图和画,到抽象符号,到象形文字,再到固定了的构成合成字的方法,从象形到指事,再到会意和形声,从效果上说,是一个创造符号的过程,是一个从原始的、简单的到复杂的思想得以表达的过程。汉字的象征功能特别发达。古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视法于地”创造了汉字,在“天”与“地”这些自然形象中,古人创造出了“象”和“法”,并赋予了“天地”和“象法”之间的相关联系。汉字或由于字形的相近,或由于谐音,在人际信息交往中往往能表达出一种语句或单词直接意义之外的第二层意思,即喻义。从原始图画到汉字出现的过程蕴含着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象征思想。在由图画到字的逐渐符号化的过程里,符号的构成不是完全任意的,而是按照它所要表达的对象的自然形态提炼成现在的形式。符号的形式和它的意义之间的联系也不是牵强附会,在一个漫长的历程中、在一种共同的生活经历中我们看到一种自然的联系,人们赋予了符号与它们本身自然特征相关的意义。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联想和延展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

2.1.2 词语构成与象征

在字的基础上,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我们所说的词语的象征义,有两个特点:一是用生动具体、可以感知的事物象征抽象的意义;二是用客观事物象征主观心理和情绪。例如以“松椿”“龟鹤”象征长寿,以“松菊”“红梅”象征高洁,以“美人香草”象征理想等等。从词语的结构情况来看,偏正式、支配式、陈述式、补充式、附加式等都是以其中一个字(词)为主,而并列式则在意义的叠加或者丰富方面,较其他结构方式有更深的内涵。例如“运动”这个词是由“运”和“动”构成,现在释义一般侧重于“动”这个方面,一般理解为肢体、骨骼、肌肉的活动,而它的另一个系统的含义,即“气血运行”这方面则被人淡忘。正是有了这一层的含义,使得“运动”这个原本只有“外在活动”含义的词,有了更深刻的象征含义,到今天,“运动”的衍生含义已有许多了。再如,把“皮肤”翻译成英文,很简单就是“skin”。但是仔细想想,那只是“皮”的意思。其实“皮”就是表皮,覆盖身体表面,与外界直接接触的人体组织,同时也是毛发生长的地方。“肤”的繁体字写做“膚”,是会意字。说通俗了就是皮下覆盖的组织,也就是皮下脂肪、津液毛囊、汗腺,也就是介于皮肉之间的组织。也正是有了这层意思,也才有“肌肤之亲”这个象征性说法的出现。诸如此类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还有许多,这些词语的构成形式以及表现出来的象征含义,表现了古人朴素的辩证思维和系统论的观念。这是基于这种思考,当我们在交流传递信息时,要特别注意对原本意思的系统解读。

2.2 象征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符号与象征被广泛使用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一些物品像植物、水果、花卉、动物常被赋予意义,用来寄予希望和祝福未来。人们普遍关心的有生活幸福、人丁兴旺、财物丰饶、健康长寿等,即福、禄、寿,一系列的动物、植物、符图类的符号被用作生命繁衍、福气、财运的象征。中国符号里象征着无限无穷、永续团结的盘长结、代表“百年好合"的百合、代表多子的石榴和筷子、象征万事称心的如意都代表了人们对幸福、吉祥的祈愿。中国的符号里大量的动物、植物、符图、物品的符号象征了人们对生命繁衍、子孙昌盛、生活幸福的向往和祈愿。此外,“天圆地方”、“五行八卦”、各种色彩等,都被赋予了不同意味的象征意义。此外,“岁寒三友”、“四君子”、“和合二仙”、“太平万象”等对于人格品质和国泰民安的象征,也反映出中国人家国天下的理念和综合思维的特点。

2.3 象征在建筑中的表现

从夏桀、商纣王、周厉王的暴君统治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到清代文字狱,暴虐统治加上以“忠”、“孝”为核心,以“礼”为外在表现形式的的儒家伦理思想禁锢,造成中华民族含蓄、深沉、内敛的性格。含蓄和模糊性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透过表面的象征意义,对原本意义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是保存时间比较长的人工产物,有些在文字中无法表述、传承的意义,在建筑中也许可以解读出来。

古人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中,联想、类比、附会……等等象征思维方式使传统文化世界充满了象征性,象征思维对建筑的体量、方位、颜色、布局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迷信成分和某些晦涩的象征则加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神秘性。今天,我们解读建筑文化象征时,都是通过上述文化内容进行的。“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建筑物都包含着某种特定的意义。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一部非文字的历史书,所以,建筑的体量、方位、颜色、布局和园林中的山石、水池、软体植物、布局等建筑因素本身传达着某种文化涵义。

建于明朝的规制完整的皇城——天安门的左边是太庙,右边是社稷坛的建筑格局,这种形式暗示:天安门的左边是“太庙”,告诫帝王要牢记宗族发展这一条时间纵线;右边是“社稷坛”,告诫帝王要关注民生百姓这一条空间横线,每个人的定位,就是在这纵横的交点上。中国古人通过建筑这种形制和格局象征告诉后人,人生定位就在这时间和空间交错的点上,任何个人的快乐,都建立在家族的兴旺和周围其他人的快乐上,能力越大,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至于这两条线要延伸多长,能力有多大,就有多长的线。就是一般富裕人家,也是门口安排两只石狮子,一只足按圆球,一只怀抱小狮子,这也可以看做是天安门象征形式的的民间缩略版,这和中国人大一统思维和时空统一的思维的最好注解。

2.4 象征在音乐方面的表现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它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的结构形式。音乐在欣赏、创作以及表演过程中是由有象征意义的特定情感内涵的音响贯穿始终的。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音乐作品将其情感特征呈现给听赏者,以丰富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欣赏者也用自身的情感和想象去充实音乐的内涵。音乐中的情感,并不单纯是音乐作品的情感,也融合了欣赏者的情感。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是经验性的,在不少情形中,它更是特殊化、个人化、非一般意义的。雷声、雨声与自然界现象有直接的联系,而音乐声则需要通过共同的生活经历去领会,因此,象征的这种概括性只是一定程度的作用于欣赏者,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受我们自身修养的限制。

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把现实形象经过情感过滤以及变形,创造成新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处于“像与不像”之间。艺术形象不是对现实形象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充满了创造者情感的、变形的现实形象的相似物,创作者通过音乐艺术形象来表现其内 心的情感,这种形象其实是某种情感的临时外表。这种我们称之为“意象”的东西,实际上也是象征的一种形式。

在音乐表现中,象征只是作为音乐的一种概括性特征来引导欣赏者。有一些音乐作品有标题和主题,而另一些则没有,其实是为了引导欣赏着或者任由欣赏着发挥想象而设置的。

中国古人认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在19世纪,西方艺术家也在实践中逐步发现色彩与音乐之间有着类似的基源,当音和色作用于人的视听器官之时,对应地产生着相同的感情波动。色与音虽是通过人体的不同感官所感知,但感知为信息传到同一大脑,激起的情感却是相同的。艺术家只是成对地将它们进行类比,以说明色与音的确存在着如此相通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使视觉和听觉之间具有情感作用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又导致产生一种互换性,那么我们进而即可通过音乐去构成画面,或通过画面去谱成乐曲,自然也具有同样的感情内容。其实这种相类的亲缘关系就是人的象征能力在发挥作用。象征在这个时候发挥着“中介”的作用,引导欣赏者在哲学与其他自然社会学科之间,在人生理想、家国天下与日常生活之间,在情感与音色之间联动。

2.5 象征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在更高的和更广的层面上,人们用符号与象征来交流国家等级结构中的地位和权力的意义。国家建立了一个符号的系统来代表等级秩序,形制大小代表着等级,色彩成为地位和等级的符号识别,各种不同的色彩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动物符号被用来代表重要的地位,武官用动物作为等级象征,文官以植物作为等级象征。符号的使用延伸到更高、更重要的层次,人们在国家等级结构的交流中运用了象征的思想。“天圆地方”、“外圆内方”、“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成为中国文化象征的最常见、最顶层的体现。

3.象征思想中体现的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

象征有“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意思。而思维方式体现于汉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象征思想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企业识别系统)理论认为,整个企业,或者将其放大为整个国家,是一整套以文化为中心的,力求视觉识别、行为识别和核心理念三者的有机统一的体系,是企业或者国家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的完美结合状态。中国古代也有“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的理论,认为“道、形、器”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我们可以透过表层的象征形态,去了解中国文化深刻的内涵和思维方式。

3.1 辩证的思维方式

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象征形式。中国语言中的一种“联合结构”或者“并列结构”的构词方法,就是将对立的两个字并列,表达一个辩证的意思。例如:阴阳、虚实、动静、曲直等等。这种辩证有时表现为对立的,而有时表现为一种补充。例如“贫穷”,除了有经济困窘方面的意思,还表达了处境困厄的意思,有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意思。再如“肌肉”,完整解读的意思应该为“肌就是绷紧、刚硬、发力的肉,肉就是松弛、放松、柔软的肌”。

另一方面,“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中国人经常用某种器物作为象征,也表达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在内。儒家用“欹器”作为一种象征,欹器的特点是“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意思就是无论装满的还是空的,它都会倾覆,唯有在中间的状态下,才能保持周正,这就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外在象征。而中庸之中,意思是“尚和去同,执两用中”,就是在“满”与“空”的辩证中找到“中”,在“过”与“不及”之间的辩证统一中找到“中”,就是在“同”与“不同”的辩证之间寻求到“和”的解决方案。道家提出“上善若水”,就是对动与静、上与下、勇与仁等的辩证象征。法家以“规”和“矩”作为象征,其实也是对“规”和“矩”的辩证。佛家以“衣”、“钵”作为象征,也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的辩证。

3.2 时空结合的综合思维方式

从语言现象来看,我们知道,“宇宙”之“宇”是指空间范围上的无边无际,“宙”是时间范围上的无始无终,整个宇宙,就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再如中文中的“世界”一词,来源于佛教用语,“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世界”一词,地理学解释为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

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个“一”就是统一和综合的意思。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将部分与整体交融互摄的思维模式中,整体没有被分解为单个的原子,抽象的类也没有被还原为具体的个体,一切都是从整体来加以把握。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素来是尊崇“一”的。

在美术表现上,中国人喜欢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观察生活,用写意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思想,古代艺术家善于鸟瞰整体,而往往因此忽略了局部,很容易囫囵吞枣地作出不正确的结论。中国思想家喜欢用简短而有力的格言方式,说出一个由生活体验而得到的真理,这些道理往往是以语录、格言、故事、寓言的方式表现的。

在中国古代的图腾崇拜中“龙”的形象其实是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中国京剧的脸谱上,也是画满了各种线条,这些线条各有象征含义,综合表现了角色的特点;中国人读书的分类,是用享用食物的“三味”来比喻的,“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一方面说明了主次,另一方面强调文史哲贯通,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融会贯通。中国人重视玉而不重视黄金,还在于黄金是非常单纯的,而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3 延展类比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推理时不大用分析,而喜欢用类比的思考方法。它的特点是先直觉到某一种真理,然后用各种具体的比较和形象,尤其是取用历史的例子来加强这个真理的力量。从物与精神的一一对应方面看,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如“剑胆琴心”中的“剑”和“琴”就是“勇气、胆略”和“仁爱”的象征,“上善若水”中的“水”更是“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这可以算得上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象征之一了。

类比思维在中国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识,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推及“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异于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是中国人典型的类比思维方式之一,用一种自然现象解释说明相失的社会现象。

4.总结

除此之外,中国人在象征文化背后还体现了“注重感性直觉”、“注重中庸和谐”、“注重大同一统”等思维方式,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象征文化普遍存在于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既有中国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的原因,也有本能、观念、心理、语言修辞、艺术表达等方面的原因。象征思想的表达方式有以汉字为代表的语言体系,还存在于建筑、音乐和日常生活、国家体制建设等方面。这些象征思想的背后,表现了中国人注重辩证思维、注重综合思维和注重延展类比思维的特点。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A12466S)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2]J-L弗里德曼,等.社会心理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1984.

[4]张信锦.等译.世界艺术百科全书选译[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5]辞海·语言文字分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6][瑞士]卡尔·荣格,等著,张举文、荣文库,译.人类及其象征[M].辽宁教育出版,1988.

[7][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张燕云,译.梦的释义[M].辽宁出版社,1985.

[8][英]戴维·方坦纳.象征世界的语言[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9][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三联书店,1991.9.

[10][英]G·勃罗德彭特.符号·象征与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11][英]E·H·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

[12][法]让·谢瓦列埃,阿兰·海尔布兰特.世界文化象征辞典[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

[13]刘锡成.等.中国象征辞典[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14]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15]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16]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7]刘锡成.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M].学苑出版社,2002.

[18]王铭铭,潘忠党.象征与社会[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9]瞿明安.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符号思维文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维跳跳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学符号,比多少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符号的由来
谁远谁近?
变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