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2013-08-15 12:17李芙蓉罗小兵王大平付晓芬
湖北体育科技 2013年7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教学活动

李芙蓉,王 斌,罗小兵,王大平,汪 毅,付晓芬,朱 青

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即是“学会共处”[1],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以及“培养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2]。在创造性智力时代来临之时,未来的创造会更趋向于集体性、系统性的合作型创造,越来越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需要协同作战、集体创造和综合协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主题。

高校体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有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全面实施,进一步完善了体育课程的目标,充分挖掘了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比起来,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3、4]。

在体育领域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研究已经展开,但多偏向于理论研究。也有结合体育项目进行实证研究,如在篮球、排球、健美操和体育俱乐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5-8],但研究局限于从体育自身的功能出发谈对体育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和其他教学资源开发和研究的不够深入。同时,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应充分开发、优化、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在于大学生对合作意识的改变和合作技能的提高,所以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而团体心理辅导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发挥个人潜能、增强适应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其特色在于团体的情景更能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并由对团体的信任感扩展到对周围的人的信任,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国家的认同和归属[9]。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探索性的把体育教学活动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合起来,以体育教学活动为载体,采用团体辅导技术,通过对体育课程的设计,改变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进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合作能力。

1 课程设计

1.1 团体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团体辅导对象

团体心理辅导对象的选定常见形式有两种,一是以自然班级的学生为对象开展相应专题的辅导活动,二是通过宣传招募学生并运用相关的测评工具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并以自愿为原则开展相应的辅导活动。本研究的辅导对象为华中师范大学参与健美操、篮球、羽毛球体育自主选项的大一、大二部分学生。其中健美操、羽毛球选项课班级为大二年级学生,篮球选项课班级为大一年级学生。

1.1.2 团体辅导教师

团体辅导教师由相应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担任,在团体辅导开展前经过严格的培训,积累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团体辅导开展中有心理咨询师定期对辅导教师进行督导与协助。

1.1.3 团体辅导活动时间及场所

团体辅导活动为每周一次,每次90 min,持续时间为12周。活动场所分别固定在相应的篮球场、羽毛球馆和形体房,每次课根据需要配置相应的器材以满足团体辅导活动的需要。

1.2 教学设计

1.2.1 教学设计理念

团体心理辅导的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个体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生活方式会导致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偏差,通过改变个体的自我认知,就能改变他们的情感和行为方式[10]。而大学生合作能力的缺乏表现为合作意识的淡薄、合作精神的缺失和在合作交往中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交流困难等合作能力缺乏[11]。而团体的情境中,成员之间的分享、体验、感受能够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本教学设计理念在于,借助体育教学活动这一情景,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等手段,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促进个体从认知层面进行改变,进而改变个体的合作技能的提高。

1.2.2 教学目标设计

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目标,而融入团体心理辅导的体育教学活动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自觉、科学的参与体育锻炼,进而提高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自觉通过教学活动认识自我、悦纳团队、改变学生合作意识,促进合作技能的改善,进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对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一部分为团体辅导目标设计。体育教学目标为:①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对终身体育锻炼有明确的认识;②能比较熟练的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③了解自身体质状况,能结合自身体质有针对性的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有健康的体魄;④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坚毅的品质。团体辅导活动目标为:①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和改变合作意识;②认识自我、悦纳团队;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和团氛围,培养团队归属感;③改变错误认知,促进合作技能改变。

1.2.3 教学内容设计

体育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持续12周次,每周进行一次,每次上课时间为90 min。整个内容分为7个活动主题,12个热身内容,12次主题体验。其中7个活动主题分别为微笑面对面(1周次),认识自我、接纳他人(1周次),团队认同(1周次),互助共进(2周次),人际交流(3周次),信任之旅(3周次)和放飞希望(1周次);12个热身内容分别为微笑握手、松鼠与大树、连体赛跑、绑腿跑、隔空传球、巧解手链、坐地起身、生命履带、万里长城、盲人行路、信任百步行和团队总结[12、13、14];12次主题体验分别是健美操、篮球、羽毛球各项目教学大纲规定的各单元必须完成的内容。

1.2.4 教学组织设计

教学组织是课程开展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各项目组织上一方面通过体育活动来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对话;另一方面,把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通过团队合作、组内合作、组间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课程的时间安排、组织形式等如表1所示:

表1 体育教学中团体辅导时间安排、组织形式和辅导步骤

课的准备部分既包含学生身体的热身,也为是主题的引入;团体辅导的展开和深入以及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是通过课的基本部分来体现的,此部分是整个课程设计的关键,作为课程的主导者教师,在此部分担任着多重角色,作为体育教师,要通过讲解、示范、纠错等方法教给学生相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作为心理辅导者,要通过引导、启发、鼓励、共情等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探索和领悟;作为管理者,教师既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又要能掌控全局,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善于调控。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又是平等、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教师需要认真倾听、真情表露,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课的结束部分,既是学生身体的放松,也是心理的放松与沉淀,在此部分,教师还需要对此次课做适当的点评,既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又要促进学生更好的完成课外作业。

1.2.5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分为评价指标、权重和标准等级三部分。其中评价指标分三级,一级指标包含学习结果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二级指标包含多元化评价、教师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自评;三级评价指标为各二级评价指标的细化。权重为各细化指标所占的百分比。等级标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和较差,分别对应5、4、3、2、1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展使得其“省时省力、效率高”的优势更加突出;在体育教学团体辅导中,学生通过多向沟通与交流,使自己有了可比的对象,为不断反思、了解自己提供了参考;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形成的团队凝聚力,对辅导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团体辅导也拓展了体育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寓教于乐,有针对性的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活动浓缩的真实的社会生活,学生在团体辅导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成果,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扩展到日常生活中。

3.2 建议

3.2.1 明确活动目标

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目标,在活动目标的制定上,要两者兼顾,既要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又要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制定明确、可观测衡量、可达成、有关联性、以及连贯性的目标是活动开展的关键。

3.2.2 营造团队氛围

团队氛围分为团队内部氛围和外部氛围。放松而专注、自由与安全的内部氛围是团体运作所必须的。外部氛围是指开展团体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氛围的营造,一方面依靠师生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外部环境。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与其他团体辅导活动在外部氛围的不同点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场所相对集中而固定,在比较开放的篮球场、羽毛球馆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进而影响内部氛围的稳定,因而辅导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适时适度的引导,而相对独立的授课场所(如形体房)更利于良好团队氛围形成。

3.2.3 打造教师辅导风格,完善辅导技能

教师的辅导风格和辅导技能是团体辅导开展的关键因素。体育教师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担任着多重角色,作为体育教师,在主题体验部分要通过讲解、示范、纠错等方法教给学生相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以便学生更好的完成主题人物;作为心理辅导者,要通过引导、启发、鼓励、共情等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探索和领悟;作为管理者,教师既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又要能掌控全局,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善于调控。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又是平等、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教师需要认真倾听、真情表露,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为了形成良好的辅导风格,提高辅导质量,体育教师可以从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知识的学习、团体心理辅导专业伦理道德的学习、技术技能的培训、自我成长的剖析、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接受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六个方面加以完善。

3.2.4 形成团队凝聚力

团体成员间的影响是立体的、交互式的,当团体的凝聚力尚未形成时,会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这种负面效应的感染力也是巨大的。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并给与正确全面的评估。

[1]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edu.cn/20011114/3009834.sht ml,1999-06.

[3] 叶绍凡.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126-127.

[4] 江 菊,刘晓川.高校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10(24):51-53.

[5] 刘军萍,郭红兵.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4):52-53.

[6] 王宝平.篮球教学中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12):189-190.

[7] 王 丹.利用高校排球教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合育”的探讨[J].内江科技,2008(10):84.

[8] 韩 军.俱乐部式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合作意识及行为的影响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4):112-115.

[9] 邢秀茶,王 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10]罗京滨,曾 峥.大学团体心理辅导实操指南[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11]李卫东.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办),2001(6):29-31.

[12]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M].北京:商务印务馆,1993.

[13]樊富现.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14]魏春燕.提高大学生合作能力的操作性探索[J].职业圈,2007(15):162-163.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教学活动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