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菲,许文鑫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2006年12月启动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同时国务院办公室也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8年,“迎奥运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议”召开,“阳光体育”研究成为教育部立项课题之一;2011年,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又成为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之一。总之,国家对阳光体育运动研究高度重视,因此对阳光体育运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阳光体育运动旨在促进广大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其体育锻炼的兴趣,促使其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以有效地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近五年来,在各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严密组织下,阳光体育运动进展较为顺利,对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阳光体育运动理论研究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主体之一,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也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研究现状及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在哪里等等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查阅2007-2012年间全国中文体育期刊中有关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运用逻辑学分类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研究。搜索到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有:图书2册,期刊186篇,学位论文13篇,会议论文3篇。通过深入分析研究五年间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及有关课题指南,展现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研究的新动向,揭示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检索查询2006-2012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研究的专著2部,论文总计204篇(包括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学术报告),许多专家及学者从不同深度、不同视角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研究提出各种见解。参照逻辑学分类方法将检索到全部论文分为5个大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按数量多少排列论文为:阳光体育运动现状及若干因素的研究(97篇)阳光体育运动与相关问题的研究(43篇)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研究(28篇),阳光体育运动监督机制研究(19篇)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研究(17篇)。从研究方向的分布可以看出,我国阳光体育运动研究还停留在微观层面,仅是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目前还没有人能从宏观,中观,微观多观层面来研究阳光体育运动,局限性比较明显,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强。
2007-2012年期间,有关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论文每年分布情况见图1,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研究从2007年提出以来就有良好的研究氛围,每年的文章数量呈递增状态,甚至成倍增加,2008-2011这四年为迅猛发展阶段,在这期间国家提出的相关政策以及教育部课题指南的相关研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进入了活跃期,可以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年阳光体育运动研究还会引起广大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图1 每年相关论文数量分布图
2.1.1 阳光体育运动现状总体研究
根据文章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是对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与阳光体育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等做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这类文章类似于调查报告,样本量大,面面俱到,但不足之处是没有侧重点,还不够深入细化。代表性的文章有:聂盼的“北京市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对策研究”,李正贤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以及李丽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第二类是在调查报告基础上侧重解决一个问题。代表性的有白凤瑞、彭延春(2009)的文章,重点指出高校实施阳光体育的重要意义、优势、尚存问题及其对策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马春建(2011)谈到河南省高校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监控力度不够,体育活动开展方式过于单一及阳光体育运动教师指导机制尚未建立等不利原因并提出对策。
2.1.2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若干因素研究
关于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若干因素的研究资料非常多,主要体现在对阳光体育活动认识上,体育资源利用上,还有实施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有;张键(2011)的文章,指出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学生锻炼意识薄弱;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与体育场馆设施短缺。杨书彬,张玉超(2010)主要指出了,学生和教师没有行成良好的体育观,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缺乏监督机制,容易引起体育伤害事故,并且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不够。李春田(2011)也有提到阳光体育运动在实施过程中“形式主义”倾向严重,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杜世全,盛治进(2010)指明:传统与现代教学不相融合,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不协调。还有一些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刘建生、方千华(2011)等人的文章,他们采取帕累托分析截取影响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8个因素:相关政策因素﹑学校实施因素、体育课程因素、学生观念因素、教师素质因素、场地器材因素、生活方式因素。梁立启,栗霞(2009)认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还受到社会体育氛围不够浓厚、学校体育工作思路不够通畅等不和谐因素的困扰”,王彩平(2010)提出开展阳光体育项目上没有考虑同学们的体育兴趣取向,开展的体育项目没形成多元化。通过以上专家、学者对高校阳光体育活动中某个环节深入细化研究,给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改革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但问题是,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很多,但在大部分是泛泛而谈,缺少可操作性措施,所以实施过程中还是困难重重,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思索。
从阅读陈雁飞,刘海原(2010)主编的专著中了解到从宏观层面解读体育教师在阳光体育运动上的认识和困惑,帮助体育教师理清阳光体育运动的人之脉络,获得阳光体育运动的正确认知。李鸿江(2009)主编的专著中谈到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应试教育的障碍性,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动和安全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刘海元,袁国英(2007)结合中央7号文件,提出要充分发挥体育部门和共青团部门的作用,发动基层做起的活动,为阳光体育运动的考评做好准备。以上研究主要围绕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不足展开研究。还有一些关于阳光体育异化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刘孝成,金成平(2010)等人的文章认为“由于人们对阳光体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读,当今阳光体育在实践中出现和潜在着若干种异化现象:本质的异化、关系的异化,这些异化现象对未来阳光体育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李燕燕(2010)提出: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发展态势并不乐观,异化现象突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目标定位模糊,流于形式,长效监督管理机制缺失等。
总之,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相关问题研究还比较有针对性,这为阳光体育运动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研究虽然不多,但比较有针对性,具有代表性的有许文鑫(2009)的文章,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内涵,时代背景,现实意义以及如何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等方面展开探讨。李再(2009)的学位论文中以上海市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软硬环境的长效机制为主要内容,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宣传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学校体育的安全机制,阳光体育运动的督导评估机制,体育考试制度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井红艳(2012)从多元视角下分析发现: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即是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石,阳光体育运动不仅推动校园体育产业的发展,而且二者互为补充和促进。刘强(2012)研究认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制度体系包括完善法律制度、构建政府职责制度、建立财政支持和人才培养制度。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来强调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这部分文献资料数量明显少于现状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董丽丽(2009)的文章提到:为了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落实,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监督体系,具体表现为在制度上实施切实可行的方案,教育部门要发挥职能,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体育能力和体质健康为双要素的学生体育成绩监督体系。张垦(2011)谈到,通过多渠道共同监管阳光体育运动的运行情况,有利于阳光体育运动长期、有效地开展,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构建提供监督保障。以上专家和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阳光体育运动监督机制,但具体的实施方案还不明确。
这一部分的研究旨在为新一轮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完善评价标准,为实践操作提供工作依据。姚旭霞、赵强(2010)的文章中运用AHP法构建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比较有代表性还有杨广辉,李国强(2011)等人的文章,他们从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杨华薇,王德炜(2011)的文章中使用菲特尔法选取与阳光体育密切相关的指标综合评价高校阳光体育开展情况。李生民、王波(2011)等人通过层次分析法给出了阳光体育运动各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方法。以上专家、学者从阳光体育运动评估理念,评估内容,评估方式较细化的研究了阳光体育运动评价。
1)从各研究方向总体分布看,阳光体育运动研究很不均衡,现状及若干因素研究偏多,相关问题研究以及监督机制,长效机制研究较少。随着高校体育的深化改革,加强与高校体育改革目标相一致,与社会接轨,协调发展。2)从研究内容总体看,现状调查为主,理论研究偏少,相关问题研究主要以围绕阳光体育运动不同视角出发,模式研究为围绕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单一。高校阳光体育的发展应根据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育观,教师的教学方法,学校的体育设施,经费等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3)从研究总体看缺乏深度。从高校阳光体育发展需要的角度,尤其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实施视角,审视当今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细化细致,尤其不同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内陆贫困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体育阳光运动研究仍需深入细化研究,根据各地区、各群体不同特点,发挥他们的优势,探索适合他们运动的活动模式,防止生搬硬套,促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朝着良性方向发展。4)从总体研究的价值来看,阳光体育活动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无论理论发展需要,还是实践客观要求都理应有很多研究内容,从多角度、广范围研究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所以整体研究价值非常大。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还很不系统,尤其缺乏对阳光运动监督机制、长效机制和评价体系的深入研究,而完善和发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对促进高校阳光体育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小康社会阳光体育运动的和谐发展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1)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多观层面的研究,使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实施更具操作性、针对性。从而使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2)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实验模式的研究,在全国实施阳光体育运动5年来,各层次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涌现出很多好的做法和成熟的经验,当务之急是把好的做法和值得推广的经验提炼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加以全面阐述,从而构建适合当代青少年心理特征和体质发展实际的阳光体育学校实验模式理论体系,为高校阳光体育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做应有的贡献。3)加强阳光体育长效发展机制研究,阳光体育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和健康问题,为了彻底扭转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状况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它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新世纪学生课外活动的新形态,它具有长远性,时代性的特点,主要从学校、社会、家长联动机制来实现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并构建高效运转的长效机制。4)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国家倡导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如何落实这一要求才是关键所在,我们应传承地方民间游戏,创建阳光体育特色。例如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它可进一步吸收民间游戏体育的精华,使以民间游戏为主要内容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更丰富,更有趣,更精彩,从而打破了生搬硬套的模式。5)加强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课、早操、课外体育锻炼、竞赛相结合的研究,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广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1] 聂 盼.北京市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1.
[2] 李正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7):70-76.
[3] 李 丽.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1).
[4] 白凤瑞,彭延春,郑柏香.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30(2).
[5] 马春建.河南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5):184-186.
[6] 张 建.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11,30(1):36-38.
[7] 杨书彬,张玉超.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阻滞因素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3):29-32.
[8] 李春田.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开展的因素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1(3):81-83.
[9] 杜世全,盛治进.安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1).
[10]刘建生,方千华,黄子宜.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实施路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6):106-110.
[11]梁立启,栗 霞.阳光体育运动主体不和谐因素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3-5.
[12]王彩平.影响山西省大学生阳光体育开展因素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1):230-231.
[13]陈雁飞,刘海元.阳光体育运动理论实践解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14]李鸿江.阳光体育总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15]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14(8):10-14.
[16]刘孝成,金成平,钟永锋.对阳光体育异化现象的审视与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3):26-28.
[17]李燕燕.论我国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1):203-204.
[18]许文鑫.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研究 [J].科技信息.2010(36).
[19]李 再.上海市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9.
[20]井红艳.多元视角下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长效机制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8(4):25-28.
[21]刘 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构建[J].体育学刊,2012,19(3):97-100.
[22]董丽丽.阳光体育监督机制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2):117-120.
[23]张 垦.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监督机制研究:基于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建设视角[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5):34-37.
[24]姚旭霞,赵 强.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
[25]李生民,王 波.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
[26]杨华薇,王德炜.陕西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估体系构建及实施[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3).
[27]李生民,王 波.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