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先锋,严 星
(1.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2.长江大学 一年级教学工作部,湖北 荆州434025)
我校涉油专业包括:石油工程学院的石油工程和油气储运专业、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的地球物理学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科学学院的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以及化工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不久前,我们组织了一次本校涉油类专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调查,旨在了解当前我校涉油类学生思想状况,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就我国目前资源状况而言,石油、煤炭等能源行业一向被称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其发展如果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会对各行各业产生全面的制约作用。因而国家对能源行业的发展一直非常重视,对石油类专业人才有较大需求。
我校是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其中石油工程学院、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是我校相对而言办学实力最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也是少数几个享有博士学位授权资格的院系。石油工程学院拥有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拥有地球物理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2个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学院的资源勘查工程是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第一批品牌专业,还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据统计,近年来,三大院系的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7%,本科生考研率达26.7%,硕士生就业率达100%,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一大批毕业生成为了油田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为此,客观上造成了我校石油类专业的热门和强势,我校涉油专业类学生普遍认可其专业优势,对所学专业前途和就业很有信心。
由于我校涉油类院系及专业(包括化工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总体实力较强(科研、师资、教学、办学软硬件等方面)造就了专业选择的热门和生源选择上的优势,很多学生由于分数的问题被迫调剂其它专业,而能够如愿所偿的学生往往较其它院系专业录取分数高,客观上造成了三大院系生源素质较高。
2006年5月份,学校颁布校发[2006]75号文,批准成立一年级教学工作部,正式实施“1+3”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颁布《长江大学普通本专科学生转专业若干规定》,一年级结束后,如果学生必修课考试成绩排名居前20%,可于第二学期末根据学校公布的转专业计划,重新选择专业。为此,大批的学生可以通过成绩优秀重新选择专业,使许多学习成绩在院系排名前列的学生流入石油类专业。
2009年,我校石油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三个专业实行一本招生,组建“石油基地班”,事实上有意识将石油类专业招生放在高于其它专业的地位。同时,学校对于石油基地班给予了特别的政策支持,如: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承担主要课程的教学;选派责任心强、经验丰富、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基地班班主任,注重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石油基地班优秀学生,学校优先推荐“学士—硕士”连读;学生享受奖、助学金的比例为基地班学生总数的60%;学生享有优先出国留学的资格。如此,享受优质教学和优先机会更是增强了学生们无限的学习激情和信心,促进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学习。
就我校涉油专业学生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关心国家,关注社会,思维活跃,视野宽广,对我国当前政治和经济形势的认识比较客观,肯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也看到了石油对于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从而对自身专业形成较强认同感。石油是经济的润滑剂,与自身专业联系紧密,客观上影响同学们关注时事和经济形势,以及石油行情。
同时,石油类专业专业性较强,重实用操作和实践动手,客观上强化了学习动力。为此,涉油类专业的毕业生自学上这一专业起,就有意识练就了不怕吃苦、不贪图安逸的良好精神状态,具备适应艰苦工作条件的能力。石油类毕业生到企业后,一般都要到基层单位和环境较为艰苦的地方锻炼,这些地方一般远离大城市,生活比较艰苦。毕业生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也是石油类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很高的原因。
家庭经济较为宽裕也是我校许多涉油专业学生的相似背景因素,据统计,我校涉油院系每年约有35%学生来自全国各大油田,相对而言家庭经济环境较宽裕,有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平均月消费1500~2500元,是普遍家庭学生的4~6倍。客观上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了相对优越的资源和平台,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不必为学费与衣食住行而烦忧的同时,还可购买大量学习资料、文体用品,使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优越性和自豪感。当然,弊端也较为明显,许多学生因此养成了好逸恶劳,大手大脚的习惯,将钱花在了吃喝玩乐,购买奢侈品方面,除了经常出现在娱乐歌厅和饭馆外,还随意购买高档视听播放器、手机、电脑、品牌时装、鞋类和包裹等,从而浪费了大量学习时间和精力。
(一)就业压力增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涉油专业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而许多石油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又因为学生素质不够而得不到满足,石油类专业毕业生几年前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局面已被彻底打破。就我校涉油专业毕业生思想状况而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尽管毕业生相信自己最终能够有一个去向,但普遍感觉到了来自就业市场的严峻、用人单位过高期望、同辈竞争的激烈所带来的压力和紧张氛围。二是从往届毕业生最终就业省份、就业领域、就业职位、就业后收入等方面分析,涉油类学生的就业形势处于下滑状态。三是自我定位不准,不能全面准确看待自己,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造成他们在择业时存有自我认知过高、盲目攀比、消极观望等待等心态,错过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二)学习压力过大。随着石油领域不断发展,高新尖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造成了涉油专业学生很大的学习压力。最初的学习优势和动力,瞬间极易转化为过大的压力。尽管涉油类学生总体学习能力较强,还有学校给予的相关政策支持,但依然极易导致二种结果:一是学生之间的学业竞争压力逐渐变大,人际关系紧张,身心疲惫。二是过强的理论课程学习,导致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交际水平有所削弱。当前,石油企业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看重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而不是一时的学习成绩。因此,过大的学习压力往往导致大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滑坡。
(三)不能吃苦耐劳。学习石油专业的学生许多都是油田子弟,经济环境相对较宽裕,许多学生极易形成养尊处优,奢侈懒散的习性,导致缺少那种到艰苦环境工作的精神和毅力。学生自身也不愿远赴人稀地荒、环境恶劣的地方从事基层工作。而石油专业的工作特点就在于工作环境一般较为恶劣,这无疑与报着享福舒服的初衷的学生的想法相距甚远,此种心态如果不能尽早调整,必将影响到自身长期发展。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我校涉油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以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些都得力于我校坚持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各方面压力(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的不断加大,使得一部分同学感到压抑、烦恼、空虚,自己找不到解脱的办法,一些学生由此而对大学生活感到迷惘。现实与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有了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使他们的心理负荷不断增大,以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在调查访谈中一位同学说到,大学生活使我感到很苦闷、很累,很想逃脱目前的环境。因此,增强大学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以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大学学习和生活,已成为我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压力。不少学生缺乏面对压力的经历,害怕困难与挫折。我们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压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压力与动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它们共同成就了辉煌人生。一个人只有面临压力,化压力为动力,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当前大学生普遍是90后的一代,是充满自信而优秀的一代,然而也是普遍心理不成熟和脆弱的一代。要注意对他们学习激情和探索的积极性予以保护,不断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一旦遇到压力的时候,只有自信心能够让他们从容面对压力,成为解决困难的不竭动力。还要让学生们学会勇敢地面对前进中的困难,努力克服因压力产生的悲观沮丧的消极态度,采取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坦然面对。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只有那些敢于竞争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生活的强者。要让学生们明白,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必要担心谁会超过你。深入思考一下,你也许会发现真正激励你不断进步、超越自己,真正让你坚持到底,促使你最终成功的,可能不是顺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也不是朋友和亲人,而是那些前进路上的竞争伙伴,还有那些让你喘不过气的压力。
(四)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帮助学生渡过心理危险期。学生在遇到困难所带来的压力的时候,是很希望得到老师和朋友们的理解和帮助来缓解压力的。作为教师,应随时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给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特别是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与他们及时沟通,帮助他们渡过心理危险期,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五)进行情境教育,加强社会实践。我们不能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勇敢的面对压力,还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独立地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比如模拟职场招聘、组织科研团队、参加社会调查等等。让学生在面对真正的社会现实之前,体验一下可能遇到的种种压力,在心理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充分准备。
[1]王红艳.石油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力的提高途径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0,(9).
[2]吴伟.油气资源勘查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5).
[3]金广春.浅析具“石油”特色的地球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J].科技咨询导报,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