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子松
(淮阴工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223001)
党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这为社会动员组织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大学生是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据统计,至2009年12月,全国累计有4.03亿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向社会提供了超过83亿多小时的志愿服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社区服务取得了显著成就,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一种创新,它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带领青年服务社会的工作载体,是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
(一)坚持“广泛动员,自觉自愿”的原则,强调参与的自愿性。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志愿者自由选择基础上的自觉自愿的行动,是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而自觉自愿地为社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活动。它不靠权力指使,也不靠利益驱动,它的原动力是基于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意识完善之上的自觉自愿的奉献和付出。自愿性能够让大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唱“主角”,以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强调“义务服务,不图报酬”的宗旨,体现服务的无偿性。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无偿性是指志愿者不为报酬而工作,是非盈利性的、不收取物质报酬的,他们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无偿的奉献给社区的各项工作。大学生志愿者是基于自己的爱心、责任或者权利而不是物质报酬来帮助他人的,他们把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看作是应尽的义务,把回报社会看作是主要的信念之一。
(三)秉承“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理念,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发挥了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作用。根据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善于在教育活动中让大学生当“主角”,社区志愿服务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目的。同时,志愿服务能够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发现自身不足,克服缺陷,有效地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四)形成“人人参与,互帮互助”的氛围,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大学生志愿者与志愿组织之间、志愿组织与志愿组织之间、志愿者与受助者之间、志愿者与社区之间,甚至志愿组织与政府之间都有深刻的互动关系。双方或多方在这种互动关系中互相学习、加深理解,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这种互动的另一个结果是把社会各个相互分离的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复杂、丰富的社会网络,促进了社会整合。
(五)注重学习工作两不误,具有普遍的区域性。当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主要是在高校所在区域的社区开展,这对于活动开展的便利和成效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大学生对社区调研比较方便,对社区各方面的了解比较深入,从而结合自己所具有的技能可以更好地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同时,大学生的学习是他们的第一要务,学习任务比较重,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他们只能选择离学校比较近的区域开展服务活动。
(一)有利于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制落后的腐朽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道德的渗透和侵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我们建设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的社会指明了道路。志愿精神是被涵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精神层面的部分,是促进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也是推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大学生志愿者以高度的政治觉悟,通过脚踏实地的社区志愿服务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始终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大局,围绕着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大学生志愿者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技能,有效地弥补其他组织为社区提供服务的不足,在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中起到“微调”作用;它致力于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为打破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缓和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矛盾提供了可能;它致力于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社会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它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当今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是,当前社会道德滑坡、伦理价值缺失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社会主义道德发展和主流价值观的稳定。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广大青年参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生动课堂,是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的建立,有助于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助于社会风气的不断好转。大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会对周围的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和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中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相一致。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动的实践,大学生志愿者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实践相结合。他们“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不计报酬,扶贫助困,互帮互助,积极地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他们“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宣传科学知识,提倡诚实守信;他们立足基层,走向社会,从点滴做起,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多姿多彩的志愿者行动中感受生活,体验人生,提升思想,知荣明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和贯彻。
(二)有利于大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培养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在价值目标的指导下,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培养理想人格、塑造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宗旨和内容要求志愿者要以自愿和奉献的精神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项高尚的社会道德实践,它引导大学生摒弃金钱至上和贪图享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它以社会公益为基点,不计报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引导大学生抵御唯利是图、以权谋私等个人主义思想腐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它注重实践,面向社会,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了他们爱国主义精神和远大理想。
列宁说过:“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任的。”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要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实践的统一”、“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要求当代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奋发学习,注重自身品德,不断开拓视野,勇于进取创新,始终艰苦奋斗。社区是社会实践的熔炉,是教育锤炼人的培训场。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有利于检验和巩固理论知识,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的知识能力缺陷。实践出真知、长才干,参与服务活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追求进步,崇尚文明,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实施和效能压力也会使服务主体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人格、心理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地锻炼和提高,从而更易于成为较全面发展的个体。
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由学校到学校,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实际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引导,感性思维并没有上升为理性思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社会化迟滞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使高校教育进入社会现实生活,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了一条使大学生深入接触社会,与社会提前“磨合”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的一条新渠道,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据权威调查显示:有61.3%的同学认同志愿者进社区活动是“青年自身主动进行社会参与的新形式”。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开展和谐社区构建系列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了解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在为社区服务的同时,他们也获得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从丰富生动的社区服务中学会和理解了很多原来陌生的东西,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许多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之后都感受到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有助于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空间。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现实,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历练,激发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充满时代气息和人文色彩的思想教育方式更容易让他们接受,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实践证明,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契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必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从“单一的学校教育”走向“多样化的社会教育”,从“课堂教育的单向传道”走向“实践教育的双向互动”。同时也改变了过去人才培养的模式,由培养“传统型人才”变为培养“有现代意识的人才”,由培养“服从型的人才”变为培养“自主型的人才”,由培养“片面发展型人才”变为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
(二)有助于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格局。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一种寓教育于服务的崭新形式,也创新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采取实践育人的方法,为大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了解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了解国情民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丰富人生经历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宝贵的机会。这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志愿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这种思想意识正是一名党员所必须具备的。把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融入到具有积极导向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实现对人党积极分子的全方位考察,创新了大学生党员培养的模式,加大了大学生党员培养的力度,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手段。
(三)有助于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随着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他们通过服务社会和他人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思想境界。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自我肯定,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在这一过程中,青年能够更深入地接触现实社会、了解国情,体悟社会对青年群体的角色期待,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处理好自我发展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自觉以“和谐”定位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另外,“道德的基础在于人为精神的自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在内涵上就具有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功能,大学生在投身和谐社区构建的过程中获得的积极愉悦的心理感受,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自我教育活动。
[1]李潇潇.论志愿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休系中的功能[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
[2]安国启.志愿行动在中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06-10-1l.
[4]努力把青年志愿者事业做大做强[N].中国青年报,200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