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美国的认识及其策略

2013-08-15 00:51赵凤欣
世纪桥 2013年9期
关键词:司徒雷登马歇尔中共中央

赵凤欣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

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迎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战胜利后,建设一个怎样的中国成为国共两党争论的焦点。在国共两党尖锐的争论中,美国则成为两党争取的对象。为了争取美国保持中立的态度,毛泽东与美国积极建立联系,但随着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进一步暴露,毛泽东决心将革命战争进行到底。

一、中立美国,孤立蒋介石

抗战胜利,举国欢庆;美苏妥协,国际形势缓和。毛泽东认为,利用美苏的介入,避免内战,争取国内的和平、民主是有可能的。对美国要采取避免冲突的政策,力争合作。

1945年8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关于日本投降的“一号命令”,要求所有在中国(除满洲)的日本陆海空军都只能向蒋介石投降。[1](P.530)同日,蒋介石发言人在重庆记者招待会上指责共产党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认为“违反者即为人民公敌”。[2](P.7)毛泽东对此指出,这是“蒋介石公开发出的全面内战的信号”,我们要做的就是“由人民解放敌占大城市解除敌伪武装”。[2](P.7)但斯大林认为,如果中国发生内战,中华民族则有“毁灭的危险”。[3](P.95)毛泽东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在目前情况下,苏联“不可能也不适于帮助我们”,和谈不可避免,我们应争取“和平、民主、团结”。[4](P.4-5)

28 日,毛泽东飞抵重庆。在重庆期间,毛泽东曾专程访晤赫尔利并应邀与赫尔利共进午餐;同时,在红岩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会见美国驻华十四航空队总部的霍华德·海曼等三位士兵,希望他们把“在中国所见到的、听到的一切,回去告诉美国人民”。[5](P.54)毛泽东的这一系列活动,一方面表达了他对美国在国共谈判中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加强对外宣传,因为有许多外国人“同情中国人民的力量”,[6](P.1158)我们在全世界“是有朋友的”。[7](P.108)正是根据毛泽东确定的对美国与蒋介石区别对待的方针,中共中央在9月1日《关于对美外交政策的指示》中明确表示如果美国军民与国民党特务一起在解放区活动,“也仅扣留国特,勿牵及美人”。[8](P.262)

但是,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抢占战略要地,美国第7舰队更是大规模把国民党军队从华南运到华北和东北。[9](P.288)美军的行动,对华北和东北的解放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国共和谈正在进行,中共中央仍然对于美军有“反我行动”,[8](P.302)也只是加以公布。中共中央对美军采取谨慎态度,一方面是因为重庆谈判正在进行中,同美军的关系紧张不利于政治谈判;另一方面是避免激化与美军的矛盾,以致在国共冲突中造成新的障碍。[10](P.219)

随着美军继续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中共中央认为,在美蒋坚决进攻下,我们“只有进攻一法”。[8](P.413)但随着11 月中旬苏联利用撤军问题同国民政府达成协议,中共中央认为“我企图独占东北,无此可能”。[8](P.447)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也不得不调整对美国的政策,认为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是“扶蒋、打共、反苏”,我们目前对蒋斗争时,“一方面固应表示与苏联无关,另方面有时(甚至只是形式上的)也可中立美国”。[8](P.455)这种“中立美国”的策略,并非不反对美国干涉中国的政策,只是为了减少美国寻衅的借口,缓解中国共产党处境上的困难。

总体而言,在战后的这几个月内,毛泽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七大”对美国本质的认识。毛泽东对美国采取缓和态度,固然与国际上美苏缓和有关,但更多反映出毛泽东希望美国在国共争端问题上保持中立立场。积极与美国接触,避免美国直接介入内战,对在国共谈判问题上赢得主动是大有好处的。

二、欢迎调停,争取和平民主

赫尔利顽的顽固政策导致中国国内形势异常严峻,这与美国维持战后和平的政策相违背,杜鲁门遂任命马歇尔使华调解国共冲突。毛泽东对马歇尔来华寄予厚望。但面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毛泽东也不得不认清现实,做好斗争的准备。

1945年12月22日,马歇尔抵达重庆,周恩来前往机场迎接。1946 年1 月10 日,在马歇尔调停下,国共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同日政协会议开幕。政协的召开,对于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具有重大意义,表明“中国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11](P.62)这年3 月份,三人军事小组(国民党方面张治中接替张群)访问延安,毛泽东表示中共方面将遵守停火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决议等方案,马歇尔则对合作的良好开端表示欣赏。[12](P.501)至此,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关系进入了一种友好的气氛,中国国内也一度出现了“和平、民主”的曙光。

在马歇尔调处东北冲突时,美国政府继续给予国民党援助,仅1946 年6 月14 日的一项协定,国民党政府就获得价值5170 万美元民用装备和物资。[9](P.313)毛泽东指出,美国实行所谓军事援助,实际上是武装干涉中国内政。[7](P.120)随着内战全面爆发,毛泽东认为对于马歇尔“不要公开说他好,也不要公开说他不好”,因为谈判还需马歇尔“来缓和局面”。[11](P.230)虽然没有同美方公开破裂的意思,但对美国的反动政策也不能不揭露。7 日,中共中央为纪念七七事变发表宣言,指出,我国反动派为什么能在人民爱国战争胜利后继续独裁和内战,这是因为“美国反动派的军事干涉”,“没有美国反动派的所谓‘援华’,我国就早已得到民主”。[11](P.230)在这里,毛泽东对美国助蒋打内战进行了尖锐的揭露与批评。

8 月10 日,马歇尔与刚刚上任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发表联合声明,声称国共双方无法就停止冲突问题达成协议,实际上是承认调处失败。[9](P.315)14 日,《解放日报》就马歇尔、司徒雷登的联合声明发表社论,指出“是美国政府自己破坏了马歇尔的工作”,以致蒋介石在美国军事援助下“完全不把任何和平建议放在眼里”,如果没有美国以“‘调处’其名援蒋其实”,中国人民早已获得“独立和平民主”。[11](P.674-677)中国共产党把美蒋视为“两个结合一体的敌人”,[11](P.333)就是从“美国政府的实际行动中受到了教育”,从而认真总结“争取和平民主斗争中的经验教训”。[13](P.399)

1947年1月7日,马歇尔发表离华声明,宣告调处失败。29 日,美国驻华使馆宣布退出三人小组。次日,国民党宣布解散军事三人小组及军事调处执行部。2 月1 日,中共中央宣布不承认1946 年1 月10 日以后国民党政府缔结的一切外国贷款、条约、协定和谅解。[7](P.128)至此,马歇尔调处彻底失败。

毛泽东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推动和平民主的进程,但国际形势的变化却宣告了这一希望的破产。美苏关系恶化,反映到中国国内就是国共之争。受美国“扶蒋反共”根本政策左右的马歇尔调停也是必然失败的。在与马歇尔交往的这段时间,也再次加深了毛泽东对美国本质的认识,深化了毛泽东的外交策略。

三、丢掉幻想,将革命进行到底

马歇尔调处失败,国共两党展开了激烈的内战。毛泽东认为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制约,美国直接介入中国内战的可能性很小,完全可以以革命的力量打倒一切反动派,将革命进行到底。

随着1947年人民解放军的大反攻,美国会不会出兵干涉成为当时共产党内部讨论的一个话题。毛泽东以他对世界形势的了解,认为美国直接出兵的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4](P.329)但美国还没做好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准备。因此,对于1948年2月18日杜鲁门向国会提出援蒋特别咨文,中共中央发言人严厉批评美国是在“延长中国的内战”,号召解放区全体军民和全国人民把蒋介石集团“坚决彻底干净全部的消灭掉”。[14](P.60-63)

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迅速进军和国民政府的不断溃败,1949 年3 月,司徒雷登向美国政府建议,由他在适当时机与中共领导人会晤。他的建议得到美国政府的认同。毛泽东也认为,“如果美国(及英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2](P.490)6 月28 日,南京市军管会外侨事务处处长黄华转告司徒雷登,同意其北平之行。司徒雷登认为这有助于他为华盛顿带去关于中共意图的最权威报告,有助于双方的互相谅解。但美国政府对此予以否决,并指示司徒雷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访问北平。面对美国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也再次把寻求友谊的眼光投向了苏联一边。30 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公开提出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一边倒”的方针,对美国的“等待”策略无疑是当头一棒。对此,司徒雷登认为双方已经失去了谈判的可能性,于是提出回国述职,获准。8月5日,美国政府发表了《美中关系白皮书》及艾奇逊的一封附信。在信中,艾奇逊指责中共公开宣布服从于一个强国——俄国,并说中国革命的胜利造成一个悲惨结局。[10](P.339)对此,毛泽东亲自撰写了五篇文章,从近代以来中外关系入手,指出是“帝国主义驱使全世界的人民大众走上消灭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的历史时代”,[6](P.1483)并提醒对帝国主义存在幻想的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10 月1 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15](P.116)但美国表示不予承认。1950年1月13日,毛泽东批准了中共中央关于征用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兵营,接收并征用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留沪物资,以及准备将美国所有在华旧领馆全部挤走的计划。随后,美国国务院宣布关闭所有在华官方机构,撤走全部在华官方人员。从此,中美围绕承认新中国和联合国代表权的问题,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较量。

随着中国革命迅速发展,美国并没有采取更加实际的行动来缓和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新生政权最终选择了与苏联结盟。面对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尖锐对立,中美除了对抗也没有太多回旋的余地。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美国的策略因形势的发展也显得更加灵活多变。

结语

纵观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美国的认识也由争取的对象变为彻底的“反动派”,并采取了坚决对抗的政策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这时期对美国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深刻总结的基础之上的,是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外交策略。毛泽东这时期对美国的认识,深刻的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走向,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FRUS,1945,VOL7.

[2]毛泽东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中共党史大事年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毛泽东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张万禄.毛泽东与新中国的诞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唐洲雁.毛泽东的美国观[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五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上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牛军.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1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六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2]FRUS,1946,VOL9.

[13]沙键孙.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2000,(37).

[1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七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5]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司徒雷登马歇尔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生于杭州归于杭州的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下级面前心虚气短
司徒雷登和他的中国事业——司徒雷登在华经历与人物评述
借题发挥
马歇尔的“小黑皮本”
为你早起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
中共中央在长征中召开的十次重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