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群众路线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3-08-15 00:51胡增勇
世纪桥 2013年9期
关键词:实体性官本位程序性

胡增勇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4)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取得了伟大的业绩,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以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新时期,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或有效化解,长此以往,势必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威胁党的执政地位。本文试图分析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有效的对策。

一、新时期群众路线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党员干部以各种借口不愿意走群众路线

不少干部认为在群众面前是干部,有组织任命作为后盾,有相关机构作为保障,缺乏对群众负责的动力和压力;不少干部自认为有较高的文化,见多识广,思考问题比群众水平高,群众想到的自己能想到,个人意见足可代表群众;不少干部认为现在的发展机遇瞬息万变,征求群众意见的时间周期较长,没必要花精力、费时间去征求他们的意见,等征求到群众意见后机会已经逝去;不少干部认为征求群众意见也是个形式,最终还是要照各相关部门制定的计划办,能省去的环节尽量省掉;部分干部认为搞建设、抓工作关键看政策,有政策就在群众中推行,不必考虑本地区本部门的群众意见,等等。这些现象严重淡化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伤害了群众感情。

(二)部分党员干部不敢走群众路线

实际工作中,不少干部怕吃苦,没有艰苦奋斗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害怕群众指责,不见群众;一部分干部回避各自工作领域中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敢触及工作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见群众如同见苦主,因而遇到问题绕道走;部分干部在任期间人为造成了一些矛盾,害怕暴露出来而影响自己,就千方百计回避群众意见,躲着群众;一些干部求稳怕乱,不敢进取,安于现状,关进办公室不接触群众,自我陶醉于一种虚假的封闭的太平景象;部分干部中存在不会走群众路线的问题,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错综复杂的新问题、多层次的利益需求,不知道如何在群众中求得解决的方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支持力量,因而也不愿意走群众路线。这些问题日益积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党群干群之间的隔阂。

(三)部分党员干部片面执行群众路线,造成政策走样

一部分党员干部强调一切依靠群众,忽视一切为了群众,有问题有矛盾让群众自己化解,化解不了的让群众忍耐,接受现实;一部分干部将群众分类,为了发展经济,在老板中走群众路线,往上面跑得多,往下面跑得少,对于普通群众不闻不问;一部分干部在民主程序上动手脚,控制相关环节,不用群众基础好、能力强和党性原则坚定的人,挖空心思控制选票,确保与自己个人私利相关联的人上位;一部分干部为了让听证结果切合自己的意愿,花钱雇佣人员扮演群众参与听证会,推动原本不合理的提案通过;部分干部不重视从群众中来,只重视到群众中去,自己决策,依靠各种行政手段强行在群众中推行,结果致使群体事件数量上升;一部分干部不用说服、教育、引导、服务、协商、经济等办法和手段做群众工作,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动不动就是行政命令、强制执行,简单粗暴,伤害群众感情,损害干群关系。

二、新时期群众路线执行出现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官本位思想影响根深蒂固

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意识。“官本位”是以“官”为本的价值取向,“官本位”意识是封建官僚制度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其遗毒一时难以清除。作为一种错误价值观,它会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外在行为具有不良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在新时期现实生活中,官僚主义即是这种思想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形式有: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滥用权力、官气十足、专横跋扈、压制民主、互相推诿、不负责任、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等。伴随着官僚主义进而又会产生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形象工程等形式主义;互相攀比,贪图安逸,恣肆行乐等享乐主义;奢侈淫逸,花天酒地,铺张浪费等奢靡之风。这种以“官”为本的官本位思想同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思想严重相背离。如果官本位思想不能有效转变,官僚主义等行为不能彻底改变,本应是人民公仆的党员干部就容易走上损党和政府形象的不归路,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也就无从谈起。

(二)相关的制度建设滞后

制度建设是抓好工作的根本。邓小平同志曾极其精辟地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P.333)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不仅要求思想意识到位、行动到位,而且要求制度到位。在实际运行中,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方面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有关程序性的制度建设滞后,造成了群众路线执行容易出现偏差,容易被忽略。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党和国家虽然制订了一些制度,如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信访接待制度等,但这些制度的约束力有限,而且大都是实体性的制度。而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程序性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导致现实生活中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过程中具有主观随意性,甚至变样走形,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甚至引起群众不满,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三)群众民主监督机制失范

人是制度的载体与实践者,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来遵照执行。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已经确立的一些制度要求乃至于相关政策,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群众民主监督机制失范是一根本原因。虽然我们自上而下设有相关的监督机制,但大都是内部监督,缺乏监督的力度,没有引入群众的民主监督机制,难以形成上下互动的监督合力,致使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情况不能进一步深入。不受监督的公权力容易被滥用,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也如此,缺乏有效的监督,便会走样变形,既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又招致人民群众的不满。早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与毛泽东同志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谈话便点出了监督的至今令人警醒,“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毛泽东同志当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P.204-205)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三、应对新时期群众路线执行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党员干部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的教育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这与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相一致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切实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要始终保持正确的价值观,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摆正自己人民公仆的位置,时刻牢记手中掌握的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群、干群关系非封建社会的官民关系,而是人民公仆与人民主人之间的服务关系。在行为上,少点机关病、官僚作风,特别是现阶段我国即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1943年毛泽东就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3](P.899)邓小平也曾经说过:“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也比不发展时少。”[4](P.1364)新时期时常出现的群体性事件更加警示各级党员干部要真正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展开调研,真诚地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要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忌那种形式主义的走基层,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二)完善和创新群众路线制度建设

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应包括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实体性制度一般规定“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制度一般规定“如何做”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实体性制度,程序性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程序性制度,实体性制度也得不到贯彻实施,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要做到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的统一。当前,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原先的一些好的制度,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建立完善新的群众路线制度,如各级党委的群众工作统筹领导机制,全党参与机制,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活动机制等等。另一方面,更应该积极研究实体性制度的贯彻落实问题,也就是程序性制度建设问题。有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制度规定,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才有可靠的制度性保障。如在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中,可以探索建立科学的考核奖惩机制,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全面、客观、准确、公正地评价干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依据。近年来,各地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探究创新出的一些好的制度,特别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制度值得借鉴与效仿,如山东省临沂市制定实施了关于建立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制度,使干部联系群众常态化、制度化;福建省诏安县试点的“干部倾听群众诉求常态化工作机制”,这一机制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实现机制的一种有益探索,以程序化、公开化和回应性的制度规范,使群众路线化为一种可操作的常态化工作方法,特别是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三)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应引入群众民主监督机制

人民群众才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真正践行群众路线的唯一评判主体。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内容中就有一切依靠群众,也就是说我们既要相信群众,更要依靠群众,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这就需要发扬民主,引入群众民主监督机制。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就开创了“草根民主”的先河,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行使选举权,不少地方甚至使用了“碗里放豆”、“香头烧洞”等便于操作的选举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时期,随着人民群众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过程中更应该引入群众民主监督机制,坚持“大家的事大家办”、“大家的事大家议”,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评议权,切实把群众评价纳入到制度的轨道上来,把对政府机关、政府官员的评判权、表决权交给群众,群众不满意的部门让其整改,群众不满意的官员让其下课。对党员干部形成一定的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使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摒弃官本位思想、官僚行为,接受群众民主监督,转变工作作风,切实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黄炎培.延安归来[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社,1991.

[4]邓小平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实体性官本位程序性
从实体性存在到规范性存在
官本位思想不该在孩子的心田萌芽
“人的自然性与实体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区域的“实体性”及其政策含义
高校要走出“官本位”的误区
扶贫项目成“伤民产业”根在官本位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程序性细胞坏死及其信号通路
试论企业中文件的定义与分类
浅析程序性知识教育游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