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3-08-15 00:50李永卫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德育政治思想

阚 铮,李永卫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千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回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当前社会和民众生活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今后人才培养确定科学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劣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适应和加强新形势下人才队伍建设、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前进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制于社会大环境影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善。

一、社会理论素养滞后于社会实践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由来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制于社会大环境影响,问题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素养是社会时代精神在理论层面典型的显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不少问题,但说到底还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是经济全球化生产力发展伴生的对理论健康的忽视。当科学技术成为首要发展的目标时,物质追求便具备了合法性,随即人们会形成一种被动的盲目,盲目于物质的获取和享受。从校外到校内,为了顺应这种盲目的潮流,为了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大家不再从价值理性的源头上寻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而是选择具有工具理性意义的生活方式。争名逐利成为积极的代名词,比房比车自然成了比成功的演示,在这种工具理性至上的氛围中,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高校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势单力薄。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大于内容,根本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思想政治公共课,二是各级党团辅导。思想政治公共课涵盖面广泛,课时较多,在宏观层面上具有统摄力,但实际上它的作用并非想象中的好。这门课程自小学开始一直到研究生阶段往往重复多于创新,形式大于内容,授课教师自身的懈怠和学生的审美疲劳造成了尴尬的局面。此外,应试化的上课方式和模式化的考核方法造成了这门课缺乏生机与活力,没有显现出它应有的价值。各级党委、团委的思想政治辅导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它由于落实细化,教育方式灵活且具有针对性,在微观层面上更能把思想政治工作推向深入。然而,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养的薄弱也直接影响了教育效果。辅导制度的不到位,职能划分的不合理导致辅导员队伍责任不明晰,缺乏积极性,由此造成疲于应付的现实。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过于单纯和世俗。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上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是单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产生的理论幼稚化;另一个是信仰世俗化产生的错误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是崇高而神圣的,它是历经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是在充分的学习体悟中渐次升华的情感,是需要穿过经验丛林的荆棘后才拥有的淡然,不是激情一喊,振臂一呼的轻浮举动和幼稚认识。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大多脱离实际,通过灌输陈旧的意识形态推诿理论经由实践升华的艰辛,教师没有了思辨之苦,学生也没有了体味之乐,理论说教由于缺乏实践智慧和时代精神显得苍白无力。再就是信仰世俗化,当刻苦学习是为了出人头地,获得高人一等的现实优越感时,整个教育体制便成了培植错误价值观的最好胞体。世俗化的信仰根源于社会大背景,终究也是理论素养不够高的表现。

二、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培养思想过硬、素质优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根本上是要培育有品德的各种人才。德育具有自律意识、示范机制和连带作用等特点,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环节。

以自律意识为原点,确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1]自律意识是德育的出发点。孔子也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见自律意识也是德育的归宿。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从自律意识这个原点出发,培养具有自律意识且能主动学习、主动矫正、主动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学生。这个主题的确立需要教育主体和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主体自身的努力,既要积极诱导自律又要保障自律本身的持久性。

以示范机制为抓手,确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思路。发挥德育的作用主要通过树立道德楷模的示范作用。首先是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强德育组织领导工作“以德治校”,动员全校道德资源,树立模范典型,深入开展宣传、学习和争先工作,努力完善以党委为领导、以行政为保障、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其次,形成道德楷模评选机制,设立道德模范基金,表彰先进人物和事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手都要抓,引导全员参与,形成道德示范良好氛围。再次,在学生中全面开展选优推优活动,加大德育考核的比重和力度,落实各项荣誉和奖励均于德育考核挂钩。加强德育考核与文化课成绩密切结合,加大联名推荐品学兼优学生在毕业、考研、就业等环节享有优惠政策的力度。

以连带特点为依托,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前面说到高校的思想政治素养根本上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也是高校德育连带特点的表现。高校德育并非独立的教育单元,它必须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履行教育义务。只有当三方德育力量共同协调、各尽所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形成长效的增长机制。所以,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就要建立由高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组织机构,加强三方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形成问题研讨和意见反馈机制,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重在培养自律意识,家庭教育重在规范行为习惯,社会教育重在大环境建设,逐步形成点、线、面立体教育格局。

三、机制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要改革机制,发挥制度的优越性,需要理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协调各部门和各教育主体的职责和职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统一于教育实践中。

以稳定性为依据,规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一经形成就具有了稳定的边界,机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正确处理好各方稳定因素之间存在的张力,使之处在一种总体稳定相对活泼的境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高校各级党、团委员会干部教员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等。要明晰各自职责和相关任务,做到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的教育路径,统筹部署,科学分工,使各教育单元既能在统一的规范框架内按部就班又能发挥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取长补短。与此同时,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考核机制,对各教育主体和教育单元定期量化考核,考核标准以实际状况和学生反馈为主。这种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既能充分发挥多层次、多方面的合力作用,又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步调一致。

以实践性为着力点,加快教育形式多元化步伐。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提供的解释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2]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对当前社会上不和谐的现象和错误的价值观予以准确、深刻的解释,需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用立体多元的教育形式体现现实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打破“一言堂”式的教育模式,在确保大方向不偏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级党团委员会干部教员、思想政治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通过不同视角对问题进行不同侧重的解读。切实改变教育主体多元但教育方式一元的尴尬局面,弱化思想政治课笔试获取学分的比重,着力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能力。考察方式可跳出校园范围局限,面向社会大环境,通过设计针对性课题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论认识的飞跃。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强化价值观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在课堂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形式,完善校园文化机制,强化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们随时在丰富的活动中体认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定期组织的校级文体活动中结合时政教育和价值观导向,通过举行专题辩论会、主题演讲比赛、思想者沙龙、社会热点研讨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发树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形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良好氛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文明院系创建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行动,适时恢复周末义务劳动日,服务社区,敬老扶困。坚持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机制,在高扬道德风尚的同时,使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和体会社会主义价值观,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1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9 页.

猜你喜欢
德育政治思想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