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建筑设计是一门复杂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最终的建筑形式往往又是建筑设计最直观的结果。建筑形式在实体与空间两方面都需要体现建筑的艺术性。[1]因此,建筑师必须是处理三维形体与空间感的专家,而设计过程所使用的设计工具也应该更为有效地帮助建筑师继续三维视觉判断。[2]《建筑模型制作与设计》是建筑学专业课程中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同时也是培养建筑设计方法的一门重要课程。文章对该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部分改革,以期获得更为有效、合理的教学效果。
目前我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构成是由建筑模型分类(占10%)、工具(占10%)、材料(占10%)、制作设计及基本技法(占50%)、色彩及配景(占10%)、模型摄影(占10%)等六个方面组成。现有的课程内容中工具、材料、制作、工艺等成为主要内容,多突出怎样去“做东西”。诚然动手做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也很重要,但是如何将模型运用于贯穿于整个建筑学专业五年的建筑设计中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生依然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建筑设计中出现了合理的平面、单一的立面、蹩脚的造型的现象,在建筑结构选型学习上总是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可行性上。严重地制约了对建筑形式的深入理解,也很难做出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
建筑模型一般可分为:方案模型和展示模型两大类。[3]其中方案模型主要包括概念草模和工作(研究)模型,而展示模型指的是成果模型。当把研究模型作为设计过程的一个完整的部分来使用时,研究模型可以产生有用的信息,在节省时间上可以与绘图相媲美,它们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最强大的探索方法。[4]这就是本课程改革的背景基础。新课程内容调整为:将建筑模型分类、工具、材料、制作设计及基本技法作为基础知识内容(占50%);将色彩及配景选择结合模型、概念模型及研究模型理解与标准、摄影及后期处理作为模型细化层级的理解(占20%);设计结合模型的方法(占30%)等三个大方面组成。重点是简化模型制作基础知识内容,调整模型制作层级的理解,增加设计结合模型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将原课程中模型制作基础知识进行了有效的缩减,更强调了学生掌握材料及相应制作方法和特殊工艺的使用。内容也从原先课堂讲授后再动手操作调整为依托一个具体的模型制作实例进行讲授与实操同步,授课地点也从教室改到模型实验室。这样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模型制作的基础知识,同时更能直接地掌握模型材料和制作方法及工艺。
将模型制作进行层级细化来理解模型制作的各部分相关内容。将不同类型的模型根据比例和内容特点来选择配景及制作深度,这样不但达到整体的统一效果,同时也使学生掌握配景制作也能理解其作为建筑尺度比例参照物的作用。模型色彩的选择不但要符合模型表达的要求和特性,同时也要与模型材料本身性质结合,使学生做模型的同时熟悉材料是建筑组成的重要部分。模型摄影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了模型照片的后期电脑处理,利用各种图形处理软件、绘图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等将模型照片更加风格化和艺术化。经过处理后的模型照片将更符合设计数字化的趋势。
这项内容是这次改革的重点,也使《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这门课从原有的单一模型制作逐步转换到设计结合模型的教学内容,更强调了设计过程中的模型化的方法。课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从概念草模——研究模型——成果模型的一体化连贯性过程并通过布置一个课程作业来体验和掌握。而这个作业课程任务书内容是做一个设计方案,但是在要求上和通常的设计课程有很大区别,不再要求进行图纸表现,而是将设计各阶段内容全部用模型的方式来表达。包括所做设计方案的各层平面模型、剖面模型、构造节点的放大模型、结构体系模型等对模型的要求也更加具体和细化。同时要求在选择制作模型材料上要体现和符合所设计方案实际建造的材料性质与颜色。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设计结合模型的思考方式和制作设计方法。
教学改革后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针对性,笔者经过对最近两届学生的实际教学后,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学生不但对建筑模型课程更感兴趣,而且在建筑设计中做到了建筑空间关系、造型形式、结构体型等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以至学生对与设计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理解更有深度,掌握并运用更加熟练,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批学生在已参加过的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取得了多个奖项。
学以致用是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目标。突破原有课程中只强调模型的常规性制作教学方法,突出将设计与模型制作的有机结合是这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1-2]黄源.建筑设计与模型制作——用模型推进设计的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郎世奇.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美)克里斯B·米尔斯 编著,尹春生译.建筑设计与模型制作——制作和使用建筑设计模型的参考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