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恶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2013-08-15 00:51董捷
世纪桥 2013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传统大学生

董捷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一、“网络恶搞”的含义及分类

“恶搞”是一个新词,它最早来源于日本流行语K U SO,音译为酷索或库索,最初源于日本游戏界SS主机上的一款超级经典游戏《死亡火枪》中的主角越前康介遭受敌人攻击时的惨叫声くそ(K U SO),在日文作“可恶”的意思,也是“粪”的发音。通常也拿来当成骂人的口头禅,后来传入台湾,经由香港传入大陆,在港台的网络环境中渐渐演化成“恶搞”之意。“网络恶搞”是一种大众娱乐方式,通常以讽刺或嘲笑为手段,以热点新闻事件或名人、名作为目标,进行解构或是颠覆性解读。它充分利用图文、音频、视频等丰富的信息元素,采用诙谐、调侃的方式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借此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根据“恶搞”对象的不同,“网络恶搞”可以大致分为:文字类、文学类,这类“恶搞”多利用移花接木、篡改词句等手法,将名著经典、历史名人等作为“恶搞”主要对象;图片类、照片类,这类“恶搞”多利用东拼西凑、夸张联想等手法,将名家名画、名人肖像等作为“恶搞”主要对象;影视类、视频类,这类“恶搞”多利用配音剪辑、角色反串等手法,将经典影片、影视剧集作为“恶搞”主要对象;歌曲类、戏曲类,这类“恶搞”多利用歌词串改、混唱曲风等手法,将经典音乐、流行音乐作为“恶搞”主要对象;游戏类、动漫类,这类“恶搞”多利用联想替换、剪辑重组的手法,上述历史名著、文学作品、经典名画、甚至游戏本身等等都能成为“恶搞”的创作对象。

二、大学生“网络恶搞”成因分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这些新媒体往往最先受到青年人的青睐和追捧,这与他们喜欢追求新鲜刺激事物不无关联,这一群体还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如好奇心理、发泄心理、跟风心理、求名心理等等。具体来看,首先,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经历了中国人从来没有过的物质条件,形成和上一辈完全不一样的物质态度。其次,大学生出生在自由、宽松的空气当中,思想空前解放,文化更加多元,社会更为包容,他们更倾向于在娱乐中生长,追求轻松生活,试图颠覆老一辈的思想。再次,大学生生活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当中,技术日新月异,竞争与日俱增,生活节奏加快。最后,大学生所面临的包括学业、爱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轻松娱乐的方式来化解烦恼、排解苦闷,“恶搞”文化的幽默、诙谐为他们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大学生感受到放松的同时还可以肆意宣泄。

因此,“网络恶搞”文化之所以能在大学生中快速成长,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给了年轻人太多的拘束与规范,大学生所受的无形压力比从前大,意志力却远没有过往几代人强。长期以来的情感压抑在当今这个情感速食的时代,己经成为了一种障碍。压力日积月累的积淀,积攒到一定程度便会爆发,使得大学生不得不寻求一种安全简单的发泄方式。这是大学生追捧“网络恶搞”文化的直接目的,也成为一种吸引外界注意、表达观点、宣扬自我、展现个性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三、“网络恶搞”对大学生的思想危害

当“网络恶搞”逐渐风靡网络、社会浮躁的娱乐化氛围渐浓,对社会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的阅读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使得大学生与传统文化越走越远,失去了可贵的阅读习惯和思考的耐心。“网络恶搞”对大学生思想方面产生的危害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优秀文化成果的篡改。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三国演义》等历史名著和《蜀道难》等著名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基本上所有人都是在这些名著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然而近年来网络上对名著、名片、名剧的“恶搞”不绝于耳,把经典亵渎为庸俗不堪的段子。今年4月,著名诗人杜甫也不幸中箭,一时间以语文课本杜甫像为基础的“恶搞”涂鸦风靡网络,有网友甚至调侃说“杜甫很忙”。这不仅是对作者和相关人员的不尊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轻视和侵蚀,甚至是道德上的一种流失。长此以往,社会庸俗文化的风气渐长,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传统道德教育都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2.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小兵张嘎》、《刘胡兰》等经典的革命题材影片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红色经典影片取材于革命题材,有的是根据历史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对于人们理想信念的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和积极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今网友对红歌、红剧以及革命英雄人物进行“恶搞”,肆意损害英雄榜样形象,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亵渎,这对老一辈革命前辈以及对红色经典怀有深厚感情的观众造成了极大伤害,也对大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的确立造成冲击,也从某种角度上颠覆了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不利于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的弘扬,长此以往,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易陷入混沌之中。

3.对法制意识的削弱。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思想上普遍不太成熟。“网络恶搞”不仅对历史优秀文化成果进行篡改,对传统教育价值观进行颠覆,社会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亦受到冲击。比如,有的“网络恶搞”作品屡屡碰触法律的底线,容易对知识产权、肖像权、名誉权、著作权等造成侵犯,这些“网络恶搞”作品在匿名、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得以广泛传播,对大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大学生上网主要靠自觉意识规范其行为,而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以至于“网络恶搞”作者即便出现肆无忌惮的行为,也不能得到应有的制裁,大学生法律意识便日渐淡漠了。

四、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分清什么是重点,全力增强传统文化意义的实际性。“网络恶搞”是网络划时代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对我们的网络文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革命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教育以及五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的“恶搞”行为是我们更加极力反对的。因此,我们既要对大学生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红色经典,激发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又要与时俱进,创作更多适合现代大学生性格特性以及网络传播特点的优秀民族作品,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的前提下,把握时机建立一套适合当下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流行时尚文化,将大学生网络自律的道德文化体系构建成功。以此做法,不仅增强了教育重点,而且也注重了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突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性。

2.看清什么是问题,大力加强德育美育建设的指向性。首先,我们要正确地使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刻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正面的引导,用主流的意识思维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开设网络教学课程,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在网上的道德行为。与此同时,更要注重网络教学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寓教于乐、情景交融的互动式教学启发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吸引他们发掘身边的事例参与到讨论中来,提高他们对德育美育的兴趣,增进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让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中自觉遵守网络秩序,懂得网络法律知识,严格要求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第三,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懂得他们的需求,利用文化媒介来吸引他们眼球,可以通过优秀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电影、微电影、电视剧、文学创作等作品,增强他们对网络产品的判断能力与鉴赏能力。

3.认清什么是法律,奋力确保规章制度的严正性。“网络恶搞”的“恶搞”行为,除了涉及到道德文化底线的问题外,而且有的更涉及到了个人隐私和文化知识产权。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依法行使权利,对于“恶搞”行为完善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另一方面,要强化网络监管与督察,发现违法者,严肃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时下网络上的“恶搞”行为像病毒一样肆意传播,归根结底的说是我们的监管不到位,发现不及时,法律不健全而造成的。对此,我们只有集中整治网络上的不正之风,对“网络恶搞”行为者依法惩戒,才能以儆效尤,警戒他人。此外,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性,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是今后要做的重要任务。

4.理清什么是思路,努力发挥媒体优势的先行性。如果要制止“网络恶搞”的肆意传播泛滥,就必须要营造好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一边要鼓励舆论媒体利用报刊、影音、户外公益广告揭发和讨伐“网络恶搞”违法者的责任,力显其先知先觉的先行性;一边也要利用媒体为社会创造一个纯净、美好、蓬勃的氛围,我们不仅要注重人文精神的营造,提高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以抵制“网络恶搞”的进一步传播,而且还要积极践行用科学的方法武装头脑,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心灵,用崇高的境界指引方向,用睿智的理性对待人生。

[1]王岚.对网络恶搞的几点思考[J].网络传播,2008,(4).

[2]郑焰英.浅析网络“恶搞”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

[3]杨春荣.网络恶搞:青少年集体狂欢的新主题[J].新闻界,2009,(2).

[4]聂晶磊.网络恶搞的特征、原因与对策[J].新闻界,2009,(8).

[5]叶青.抵制“三俗”之风,提高主流文化影响力[J].江西日报,2010,(8).

[6]马明辉.网络恶搞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分析[J].高教论坛,2011,(3).

[7]柯缇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红旗文稿,2012,(2).

猜你喜欢
价值观传统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