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武
(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是其形成的历史条件
1.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尊重自然规律。儒家学派指出四季更替、万物更新的固有法则,“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2]。
其次是倡导生态资源节用。孟子指出:“数罟不入洿池,玉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3]
2.胡锦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继承
在十七大报告中他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4]
(二)马克思生态观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石
1.马克思生态观主要内容
其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二,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从事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的生产方式影响、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
其三,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2.马克思生态观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体现了马克思生态观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生态观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高度概括,马克思生态观是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石。
(三)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环境保护理论是其直接理论来源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环境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勤俭节约、积极治理的环境保护理论
1958年5月毛泽东曾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目标,他说:“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大力节约原料、材料、燃料和动力。”[5]毛泽东主张实行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求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和造价,努力倡导人们开发类似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邓小平依靠法制、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理论
邓小平对环境保护实施法制化管理,通过了《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结束了新中国环境保护无法可依的局面。会见美国驻华大使德科克时他也曾指出:“我们打算持续植树造林,坚持它二十年,五十年。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6]
江泽民加强保护,合理规划的环境保护理论
江泽民提出把环境保护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建立起有效的环境管理程序,江泽民强调:“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7]
2.胡锦涛对其的丰富和发展
胡锦涛指出:“必须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8]他继承了并扩展了江泽民的人口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理论,把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放到了对国民发展更加有利的位置。
(四)我国当前的生态危机是其形成的现实土壤
我国目前的生态危机总体来说是四个方面:
1.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空间结构不合理,人口资源环境的不均衡。
2.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利用方式效用低。
3.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
4.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滞后。
随着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胡锦涛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态理论。
(一)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活的灵魂,旨在追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和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培育壮大生态经济,推动生态发展。
(二)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核心理念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总要求,是胡锦涛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理念。
胡锦涛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9]
(三)以转变以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为根本途径
胡锦涛在200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经济发展战略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环境保护新的结合点,对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以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生态化应用为主要手段
胡锦涛指出:“改善生态环境,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研发和推广使用先进药具和技术,切实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10](P.825-826),他指出,推动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新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五)以两型社会的建设为战略任务
胡锦涛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11]
(六)以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和制度作为坚实保障
胡锦涛说:“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做到奖罚分明,要研究探索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12]
(七)以国际生态环境保护和交流作为重要内容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3]
2009年胡锦涛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时提出两个绿色领域:“一是加强两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天津生态城建设;二是同中国地方开展合作,发展绿色经济,探索新的合作模式。”[14]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全球性问题,是相互依存的,需要共同合作来保护生态环境。
(八)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归宿
胡锦涛明确强调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中“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15]
胡锦涛指出,要集中力量先后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包括生态利益),把坚持人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使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化和进一步完善。
(二)完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保证了人们有个舒心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公平与和谐。也为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重视科学发展观,主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社会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有这些构成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
胡锦涛生态文明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从而更好的实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杨任之.白话荀子[M].长沙:岳麓书社,1991.
[2]李耳,户育三译.老子释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3]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年谱(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胡锦涛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J].当代贵州,200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1]胡锦涛.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R].
[1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
[14]引自光明日报[N].2009-11-13.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