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研究的启示

2013-08-15 00:51井焕茹董玉茹
世纪桥 2013年5期
关键词:论语因材施教孔子

井焕茹,董玉茹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富平县美原中学数学组,陕西富平711706)

孔子,可谓是儒家的开山鼻祖,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用他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在了教育事业上,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原则以及教师自身修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我国教育历史上最宝贵的教育遗产。研究孔子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学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孔子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思想上,孔子非常重视后天经验的学习。主张以闻和见作为知识的源泉,“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获得知识的,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孔子的学习思想

孔子的观点认为,学习过程包含“学、思、习、行”几个因素。学习态度方面,主张“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生在学习上要虚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学习贵在有恒心,“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与习相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与行相结合,学以致用,多问多见,去伪存真。

(二)孔子的教师修养思想

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上,孔子主张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隐无私;师生互学,教学相长。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诲人不倦”也是孔子最可贵的的精神。无论什么向他人请教,他都毫无保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仁者爱人”的思想也贯穿了孔子一生的教学生涯。

(三)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关于启发式教学,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宋代教育家朱熹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指学生在对某一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时,急于解决但尚未搞通时矛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而“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思考,但是还没有考虑成熟,想说又难以表达出来的另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该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生动地体现了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志趣、能力等个性特点,有区别地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培养不同类型的各种人才。孔子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智力、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此外,孔子还善于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别才华,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3.循序渐进

孔子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循序渐进的原则。孔子认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学习是一个具有客观性的自然发展的过程,应该按照其自然规律的顺序进行。教学不应该超越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并且要注重学习的顺序。

二、对现代教学研究的启示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首先表现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在课程内容和培养环节的设计上,从“以学科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素质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上来;教学过程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学习目标从“知识观”向“能力观”转变;人才观由“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教学更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受到广泛的文化熏陶,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养成健全的人格,并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支配下,教师把精力重点放在了如何“传授知识”方面,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这种风气已悄然成为教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要改变这种不正常的教学局面,必须首先转变以讲授知识为中心的错误观念,确定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把“教”放在引发、指导、组织和鼓舞学生的“学”上,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他们发展自身的创造力,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2.以培养多元化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

在课程的设置上,开设有关国际政治、文化艺术、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的课程;加强外语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增加各种涉外专业,以培养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懂管理的,既具备综合的知识技能,又拥有智慧和情感的多元化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

3.以发展学生智能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阶段,是学生为自身今后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现代教学的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上。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对教学方法的启示

1.因需施教

因需施教是指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课程的教学思想。例如,很多学校都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开设了古代文学、古典音乐、外国风情、游泳、滑雪、保龄球等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素养;在文化课程方面,以我校为例,由于日本的电子及软件技术比较先进,为方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日本先进的技术及信息,学校为软件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开设了第二外语(日语)课程。

2.因材施教

在现代教学中,“因材施教”仍然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个性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以因材施教的思想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各因其材,即在保证同意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特长和优势等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及才能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虽然一直为人们所崇尚,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入式”教学却长久地支配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模式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式教学应当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并且要善于设疑、激疑、释疑,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必须要有透彻、深刻的理解;诱导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

4.注重教与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启发式教学思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只有主体和主导作用有效地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内在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现代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键是要做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改变在封闭的学校环境内组织教学的传统做法,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三)教师自身修养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身教比言教更重要,更有力。教师不能光口头说教,而是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举止行为作出榜样,以达到使学生潜移默化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及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结语

孔子的教学思想至今仍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启发诱导,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在教学内容上,也要趋于综合化。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各学科既高度分化、又趋向综合、广泛交叉、相互渗透。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科独立朝多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学术氛围,以拓宽学生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涵盖面,实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多元化综合性人才的教学目标。

[1]杨伯峻.论语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赵爱平.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开封大学学报,2008,(2).

[3]孙泽文.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J].2007,(3).

[4]刘景波.高等教育学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论语因材施教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