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62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高等教育在最近20年间,逐渐走向多元化、社会化、实践化。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对于实践教学的关注力度,但是由于自身条件、教学环境、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现实中实践教学仍然存在很多误区,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通用素质的培养无法整合、严重脱节,造成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差,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目前,从国内各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主要以三种模式为主:(1)以案例分析为主的课堂实践教学。即将实际案例作为实践工具融合于课堂教学中,在具体的课时安排上专门抽出一定的课时量来组织案例分析或业务操作实践教学。(2)校内模拟实习。即建设专门的金融实验室,开设独立或非独立的实验课程进行模拟实习与操作。(3)校外实习与实践。即安排教师带领学生或者由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到相关专业实习基地或者实习单位实习。这些方式的实践教学在金融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相适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现行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拟业务操作、互联网教学等,无法彻底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首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由于实践经验的限制,往往就案例说案例,难以起到引导性作用。特别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即使是在实践课堂上,仍是滔滔不绝地讲授理论知识。其次,模拟业务操作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仿真度低,一些应用型的课程反而不如理论性课程开展得好。而且,课堂模拟的模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专业能力培养的提高效果有限。
从金融实践教学的开展来看,很多高校所积极推行和建设的主要是这一块内容,而且这方面建设得好坏往往成为衡量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标准和尺度,也经常作为专业特色的项目和内容。但实际上,模拟实验室应用并不普遍,即使在已经花高价购买了实验设备、实验软件的学校,实验室的利用率仍然较低,一般只在有限的时间内开放,加之严格的管理、苛刻的环境甚至卫生要求,都将有实践积极性的学生拒之门外。而且,实训课往往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的流程,学生上了机,老师一旦查看不到就开始自由散漫,也失去了实训的意义。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保障就业率,都会联系很多实习基地,并定期推送学生前去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满足了校内实习实践性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要求高,像证券公司、银行等由于实习要接触到太多的客户资料,为防泄密,无法给高校学生提供更复杂和核心的业务实践。从学生的实习情况来看,联系实习银行十分困难,而且学生即使费尽周折进去了,也往往只能在旁边观看或送个材料、打打字,甚至只是打扫一下卫生,根本学不到真本事。长此以往,校外实习就只能流于形式。
我们在关注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时候,眼睛往往只看到我们自己的专业;在强调实践教学的时候,更多想到的是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技能的训练。未来的金融市场将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特征,金融投资人才不仅要懂证券,也要懂基金、期货,更要懂经济和金融政策。现代教育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四个学会”,把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作为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这就要求专业的实践教育和通用的能力培养相结合。而我们现在的实践教学,仅仅单纯考虑实践本身,并没有很好地规划设计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和职业适应性,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高校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封闭的教学场所,高校教师很难直接接触金融实践,因而对自己所教授专业真正的实际业务了解得很少,致使任课教师在缺乏专业实践的情况下直接指导学生实践训练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而且长期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也很难让教师有精力和时间去从事专门的专业业务训练。另外,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主要以课堂教学时数及科研成果为依据,加上高校在相关激励政策方面难有建树,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实践教学整体水平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相当有限。
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而普遍被弱化,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一些高等学校在尚未具备相关专业教育条件的情况下,扩大招生规模,甚至很多工科院校也纷纷开设金融学专业,导致金融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实验实训指导材料、实习计划和实验项目在制定和设计上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不科学,可执行性和应用性较差,不能真正起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大多数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更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活动基本上没有给予相应的奖励,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
基于以上诸多原因,实践教学虽然在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了起来,但就其实施效果来看,并没有充分体现出社会实践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没有将实践类课程的效果发挥充分。但更为让人担忧的是,作为高等教育的最基本要求:能力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在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体现出来。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能否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高质的智力资源,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本身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各大投资机构以及大型商业银行近来发现,招聘到合适的金融投资和管理人才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企业对金融人才的综合专业素养、管理能力却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金融投资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智能、高创造、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因而既懂得中国金融市场又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综合素质优秀又业务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才已经成为金融、投融资机构追捧的热点。
2009年5月,姜鹏飞、赵辉对北京联合大学等6所北京市属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显示:毕业生在校所学理论与工作岗位要求脱节,需要企业投入大量培训成本;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即便从事了基层工作,也缺乏耐性,跳槽率较高。对于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来说,要在众多高校的金融学专业中办出自己的特色,使其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体现出优越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性无疑是正确的途径。而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职业适应性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特征。它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职业适应性包括很多内容,但由于场合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强调要点,如工作效率、无事故倾向、最低能力和特性要求、熟悉工作速度、意愿适应、个人背景等。职业适应性可分为一般职业适应性(General occupational Aptitude)和特殊职业适应性(Special occupational Aptitude)两大类。一般职业适应性指从事一般职业所需的基本生理、心理素质特征。特殊职业适应性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需具备的特殊生理、心理素质特征。对个人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职业适应性测评包括一般职业适应性测评和特殊职业适应性测评两方面。专业的职业适应性培养应以专业能力为本位,符合专业能力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标准。
在实践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的元素,增强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和竞争能力,这在国外早有先例。国外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学和职业适应性教育在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较典型的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和北美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是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学校,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大大缓解了结构性失业带来的压力,还能较好地解决职业教育带来的经费问题。CBE(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意为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思想。能力本位教育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将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安排的主线,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以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以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标准。国外早在1934年就进行了职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和测试;我国近年来在部分的职业教育和心理学教育中引入了适应性测评和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教育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理论教育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也和现代教育注重素质教育相吻合。
从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来讲,增加职业适应性教育也有较多的优势。欧盟委员会的《1999年就业指导纲要》指出,要培养三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特别是要大力培养就业能力,鼓励自主就业,为青年创办企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金融专业的职业适应性教育应通过开设有关的实践课程,根据金融行业的职业特点,确定评价标准及指标,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专业的职业适应性得到提高,并通过定期的测评,发现不足及时调整课程计划和训练模式。实践证明,经过专业的职业适应性训练的学生在将来就业的时候更具竞争力和创新精神。职业适应性训练能够指导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特性和条件的职业、职务。与此同时,学生通过综合测试、评价,以及对照金融行业不同职业、工种的要求,可以提前判断自己适合于何种职业,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这样,就可以通过职业适应性教育密切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职业适应性教育,将使学生具有更强大的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金融学作为一门专业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其学科定位要立足于现代金融发展和金融行业实践的需求。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其适应就业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可以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加提高职业适应性的训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有效衔接。
1.完善化的专业培养方案。金融学课程微观化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趋势。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必须经过大量调研、论证,结合金融学专业课程发展趋势,在把握当前金融学专业建设发展前沿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并在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幅度地增加专业课的实践学时。还要设置一些相关计量和统计软件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到两种办公常用软件。同时,辅修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上种种尝试,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扬长避短,体现自己学校的教育特色。
2.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将实践教学看成一个系统,在系统中合理安排各子系统的构成和分布,同时加以规范化的考核、评估,并密切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提高职业适应性的训练和评价。不应把实践教学作为单一独立的内容进行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把实践教学和其他教学管理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在相互制约的同时,也提供相互的支持和帮助。
3.模块化的实训教学框架。一般的模块设计构成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基础实训模块。即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基本的实务操作,加深对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理解,通过学生反复的操作训练,掌握职业基础技能。第二,提高实训模块。进一步深化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将各课程整合在一起,形成体系,对系统化的交易技术分析、交易理念、操作技巧等内容进行深度教学,加深拓宽学生在实践操作上的认知力、理解力、应用力。第三,设计创新实训模块。教师提供给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训课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进行深度拓展。采用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训教学体系,要求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有明显的层次性,是根据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安排的相应实验。
4.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估。考核与评估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学的全过程。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与总结,是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是多元的,从不同方面、不同侧重点、不同阶段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单独地或与理论教学一起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估,包括对实践教学的制度与体系、实验项目、实践教学队伍、教风与学风、教学实验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效果等内容的考评。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考核一般侧重三个部分,即专业技术水平、应用技能水平、职业资格及职业适应能力。应根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合特点,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
5.规范化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具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地制宜、按需供应等优势。一方面,了解专业的企业专家和了解教育的学校教师之间相互的交流,会使实践教学计划、实验指导书、实验任务书的设计更能体现出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应就特定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的分析,对于职业适应性能力培养和测评分别得出若干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的指标,同时把这些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作为确定教学任务或项目的依据,并应用于对实践教学结果的检验。明确的项目内涵组成若干可自由选择的特定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取不同的项目组合。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在学校实验室形成金融业务全真模拟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校企项目合作还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实践水平,为学校跟踪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提供直接依据,使学校和企业相互支.、共同受益。同时,学校能够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配置教学资源,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分享。
1.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金融学专业课程业务实践性较强,适合案例教学。典型的哈佛案例学习是三阶段模式,即个人学习——小组讨论——全班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多媒体,对基本理论进行阐述的同时,设计好分析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使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在课堂上结合起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案例进行讨论、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样,能够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增强团队精神。
2.建立金融学专业实验室,进行模块化的教学。充分利用金融学实验室,大力开展模拟实践教学,使模拟教学实验成为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如在交易实盘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行情判断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等。可根据金融业务流程的需要,建立模拟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模块,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业务的模拟操作,切身感受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化,从而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要改变经济类学生知识掌握刻板僵化、实践和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进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高等教育的经验已经证明,一个专业想要长期发展下去,规范的社会实习基地是必不可少的。金融学专业实习基地主要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由于行业特点,较难深入,因而必须争取到外界的通力合作。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在于学校和企业的沟通方式。如果是以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先决条件的实习和考察,企业了解学生实习的目的,并据此签订相关培养协议和实习基地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并签订保密协议,相信企业也是愿意合作的。
4.强化教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素质是提高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教师的教育工作经历大多比较简单,很少有人从实践当中来,但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使之符合现代社会高质量的职业素质要求,就必须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技艺高超、素质优良、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管理规范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与水平,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积极安排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要完善教师考评制度,加大激励力度。学校特别要注重营造重知识、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优化教师成长环境。要选聘一定数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使两种师资类型优势互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为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对专职教师的某些不合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调节作用。要给专职实践指导教师提供金融行业挂职锻炼的实践机会。学校应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投入,鼓励、支持、引导高水平的教师参加金融实践教学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对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教师实施奖励。
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应坚持以培养适应金融行业发展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为目的、以职业适应性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有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新举措,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金融人才。
[1]王立人,顾建民.国际视野中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徐丽,孙艳萍.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高校教育研究,2008(14).
[3]史金联.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
[4]张舸,石炎生,刘利强.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切实培养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
[5]朱志德,李先庆.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经济师,2008(3).
[6]李岩,李志宏.强化实践环节 考核提升实习教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
[7]张淑贤,刘海洋.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8]刘筠筠,郝琳琳.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4).
[9]姜鹏飞,赵辉.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
[10]刘祥伟.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11]范玉红.高职管理专业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12]郭素贞.新办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