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中三国动画文化及其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3-08-15 00:48杜嘉鸿郭黎岩
关键词:动画片暴力动画

杜嘉鸿,刘 凌,王 剑,郭黎岩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一、引言

动画是用图画表现电影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影片,曾沿称“卡通片”。摄制时,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将人工绘制的许多张有连贯性动作的画面依次拍摄下来,连续放映时,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这种影片可以展示形体的任意变化,动物、景物、器物的拟人活动,充分发挥真人实物所难以表达的想象、夸张和幻想。[1]动画源于静态的绘画艺术,人们将自己的想法加以创作,展现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场面。动画作为视觉文化传播的形式之一,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吸引力。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下,动画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交流,逐渐成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和图画,对人们的审美倾向、消费抉择、文化走向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动画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动画文化”,它是人们根据动画本身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同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传统习俗,形成的动画文化也各不相同。世界各国的动画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动画文化。例如,美国的动画文化传播了一种个人和自由主义精神;日本的动画文化向世界介绍了亚洲的神秘和本国的武士道精神;而我国的动画文化则传递着一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等等。

中国国家法律将未满18周岁的公民定义为未成年人。中国未成年人的总数有四亿之多,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建设时代的中坚力量。0岁~18岁未成年人的身体、思维一直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对周遭世界充满了好奇,生理和心理在这一时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动画作品是一个集现实与幻想于一身的学习内容,观看动画正是一个提升自我的途径,能够在动画中学习,并从中发掘自身潜能,提升自己知识和精神的层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动画以及动画衍生品几乎是每天都会观看到的。网络、电视的普及让更多的儿童、青少年看到了不同国家的动画作品,这些动画文化也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同的影响。现如今,除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国产动画有一定的观众群体观看外,如针对低幼儿童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大部分孩子更喜欢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作品。那么,各国的动画作品到底传递着怎样的动画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二、美、日、中三国动画文化对未成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美国动画文化及其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问题:美国人在全世界范围最强大的东西是什么?答案自然有很多种,有人说是遍布各地的美国军队,有人说是无处不在的可口可乐,还有人说是美国人传播的政治理念。但最终的答案让人大跌眼镜,居然是《米老鼠和唐老鸭》。[2]细想之下确实如此,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上的所有儿童无不被这部动画作品所折服。

什么是美国文化?朱世达认为,美国文化渊源有三:一是清教主义,二是自由主义,三是个人主义。[3]美国的动画文化自然源自于它本身的文化,我们在美国动画作品中经常见到这样一种题材: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最终成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也就是美国人所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纵观美国动画发展史,会发现美国动画作品很多是改编名著,如《狮子王》改编自《哈姆雷特》,而《花木兰》则改编自中国民间故事,等等。但是不管怎么改编,也不会脱离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以2008年的《功夫熊猫》为例来说,熊猫阿波的爸爸希望他能继承家族的面条生意,但是阿波却想成为功夫英雄,最后是阿波爸爸的一番话,使阿波悟出了武学的真谛:相信每个人都有差异,要坚信自己的能力。这恰巧正是个人主义的核心。全世界所熟知的动画作品,如蜘蛛侠、蝙蝠侠、超人等均体现了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除此之外,在这些动画作品中,随处可见各种幽默情节,也与美国的自由主义文化大为相关。因为美国没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因而人们敢于向权威挑战,追求一种自由与和平的境界,所以在美国的动画作品中,结局大多是圆满和快乐的,过程也是充满欢乐的。自由主义还体现在美国动画常出现颠覆常理的情节,如在《料理鼠王》中,老鼠成了厨房里最厉害、最受欢迎的厨师。

美国的动画作品受众年龄定位于6到60岁,年龄跨度如此之大,不禁让我们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未成年人能否理解美国动画作品的内涵?彭聃龄等人在1994年选取动画片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动画片中显性信息和隐形信息的理解,得出了儿童对隐形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并且儿童有理解隐形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的结论。[4]就此可以得出,未成年人群体观看美国动画作品的时候,同样可以理解到作品中传达的动画文化。

未成年人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和青少年,从美国动画文化中学到的是那种自信、开放的自由精神,并且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扩宽了眼界,强化了自身的正义感,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同时,美国的动画文化也带给中国未成年人一些困扰:中国人讲究含蓄内敛,这与美国的自由主义相冲突;中国人没有深厚的宗教信仰,一些美国动画中的情节不容易理解,比如《埃及王子》的故事就着眼于信仰的力量,摩西王子带领人民离开埃及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信仰魅力,就无法被我国的未成年人所理解;中国自古以勤劳、节俭为传统美德,这与美国的文化截然相反,如《猫和老鼠》中,汤姆猫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当它抓住了杰瑞鼠的时候,并不急于把它吃掉,而是先好好把玩一番,就充分体现了美国人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的性格特征等。未成年人观看美国动画的同时,颠覆了自己的世界观,对世界又加深了一层认识和思考。

(二)日本动画文化及其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日本被称为“漫画之国”。1958年,日本影史上第一部长篇彩色电影动画《白蛇传》公映,这部取材于中国古老民间传说的动画片,对此后日本动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优秀的日本动画人,诸如我们熟知的宫崎骏。日本的动画文化也基于他们的传统文化,即武士道,但日本的动画不同于美国,他们的故事大多自己构思、创作,较少改编名著,而且日本的动画有自己的年龄分层。著名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就曾说过,我讨厌迪士尼的作品,正是因为它的入口和出口都是同样低的,我认为它在蔑视观众。[6]他指的入口和出口很低的意思是:什么样的观众都可以看,但看过之后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启发。正因为宫崎骏等大师一直倡导日本动画文化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才有了日本动画今天卓越的成就。

如果说,美国动画简单的剧情符合儿童群体的观赏习惯,那么日本动画则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成人作为受众群体。日本的民族文化可以用“菊与刀”来代表:“菊”代表了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揭示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即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7]日本文化的双面性造成了日本动画文化的双面性,我们既能看到一些热血励志类的作品,如《足球小将》《海贼王》;也能看到一些消极厌世的作品,如《新世纪福音战士》。我国未成年人接触日本动画较多,许多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中,前十位里日本的作品占较大比例。那些积极向上的动画作品传递着一种正能量,能够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通过心灵的陶冶,影响其情绪表达风格,使儿童更加可爱,更具有活力。动画片中的行为规范教育,教会儿童适应社会的技巧,调节其能力与目的之间的差异,并将外在的约束整合为更高级的行为模式。[8]但是,动画的自身特点导致动画中的人物行为与现实生活有极大的不同,这也降低了未成年人自身的应变能力,直接影响其人格的发展。日本动画中也有许多带有大量消极色彩的作品,尤其是日本自古有一种卑生亲死的生命观,导致他们对死亡极其迷恋。在各式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死亡和暴力的欣赏和崇拜,如《海贼王》中海贼王蒙奇·D·罗杰走向行刑台的路上露出了得意的微笑,他用自己的死宣告自己宝藏的位置,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竟然欣喜若狂。动画作品中的暴力内容,对于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他们极易模仿那些暴力行为,导致脾气变得暴躁,叛逆性增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易出现更为严重的人格表现,如不信任周围的事物,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最终形成愤世嫉俗的人格特点。

(三)中国动画文化及其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1922年开始,中国动画从萌芽到繁荣发展,此间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动画作品,如《铁扇公主》(1941)《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骄傲的将军》(1956)《大闹天宫》(1961、1964)等。[9]中国动画与民族特征联系到了一起:内容题材上,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创作风格上,吸收了民间艺术手法,如皮影戏、剪纸、木偶戏、水墨画等。中国的动画文化也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中国动画文化传递出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强调社会和人民的团结,传播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在电视上就看到了国产动画的总体形式——正反人物清晰明了,故事情节简单,重视教育性。

儿童的社会化观念最开始是父母等家庭成员传递的,随着思维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他们更多地运用社会手段来获得丰富的信息,如传播媒介。媒介对教育未成年人具有重要作用,即充分地发挥未成年人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培养未成年人对父母、自身文化、语言和价值观的认可;培养未成年人对国家的民族价值观、文明的尊重,等等,这些内容被称为“有益于儿童”的信息。[10]我国的动画始终坚持培养未成年人积极向上的人格,并且以未成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目的,所以我国的动画文化也坚持传播一种“有益于儿童”的信息。

“寓教于乐”是我国动画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曾经被西方冠以“东方学派”的美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接触了外界更多的新鲜事物,思想观念早已发生改变,但我国的动画却始终拘泥于“教”,作品表现出教与乐的失衡,动画文化呈现出“低幼化”的趋势。我国的动画作品喜欢用简单的故事教育儿童,不能反映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而且作品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避免爱情情节的出现,这与美国动画截然相反,致使这类国产动画更适合低幼儿童,不能满足高年级儿童和青少年的需求,导致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关注国外动画。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动画开始走转型之路,主要是模仿美日的动画作品,尤其是模仿国外动画中的暴力成分。纵观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国产动画,几乎每一部动画片都含有一定的暴力色彩,似乎带有暴力场景的动画片才是大场面的动画片,带有暴力镜头的动画片才是能够与国外动画片抗衡的动画作品。随着2006年中国第一部大型中华传统武侠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的问世,国产动画的制作离不开暴力成分的情况愈演愈烈,电视上播放的著名国产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秦时明月》《神兽金刚》等都有暴力因素的渲染,且这几部动画片都是深受未成年人喜爱的国产动画,它们的暴力镜头也较多。由于这些动画片播出之后反响很好,所以随之又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动画电影,更是在电影中将暴力元素发挥到极致。但是近几年,国产的动画作品只是在国内电视台播放、在国内的电影院线上映,始终没有什么作品能够搬上国际舞台。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中国动画界对于动画内容的改革众说纷纭,始终没有讨论出一个具体的方向;中国欲模仿美国迪斯尼动画作品的大众性,即动画内容定位于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但具体制作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摆脱“寓教”“给小孩子看”的观念,故事情节处处体现着“说教”的意味,导致小孩子都开始反感;民族文化精神的缺失,纵观本文可以看出,美国与日本的动画都是基于本国的文化,并结合新时代的动画内容去创作的,而我国对民族文化的抱残守缺是不能求得新的突破的,必须将民族化与时代感相结合,才能探索出更符合新时代人们审美需求的动画作品。归根结底,还是我国对于动画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加之人才短缺,才造成国产动画持续低迷,长期停滞不前。

三、小结

当今世界是文化全球化的世界,动画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并逐渐成为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力军。中外各国动画经过岁月的积淀,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动画文化,这些动画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化形成。未成年人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动画文化中传递出来的一种观念、精神会直接影响未成年人人生观的形成,而动画的主要收视群体又是未成年人,因而关注动画文化是当今教育界、艺术界的重点话题。

美国、日本、中国的动画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点,即暴力内容。美国的动画暴力是现实和科幻的结合;日本的动画暴力是血腥和武士道精神的结合;而中国的动画暴力则是正义和传统的结合。有研究证明,现如今的动画内容以奇幻、暴力为主,这样的内容危害着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儿童在观看了动画片中的暴力场面后,特别是男孩子会增加其暴力倾向,他们日后或许会喜欢打架,喜欢破坏胜过创造,把勇敢和威力等同于破坏和伤害。[11]动画尤其是未成年人常观看的动画片,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观看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会引发儿童的学习行为,而儿童与同伴或家人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暴力倾向会直接导致其他人的疏远,长期下去,儿童会形成反社会行为,不利于其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美、日动画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冲突,但是受到了我国未成年人的欢迎,究其原因,正是源于动画本身的艺术魅力。具体来说,动画作为一种集合了文学创作与视听享受于一身的艺术形式,本身具有展现时代精神、体现创造力、发展潜力的特点,而美、日动画文化的审美取向恰好满足了中国动画文化的审美理想,它们都符合时代的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成熟,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而中国的动画文化目前仍旧停留在农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底蕴,自然不被现代人所认同,也很难符合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展现不出深层次的生命本质意义,吸引不了观众。重新定位中国的动画文化,是每一名中国动画制作者目前面临的挑战,重塑中国动画的文化形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期待着中国动画重新起跑、历久弥新。

[1]张骏祥,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2]胡燕.从美国动画片看美国文化传播[J].电影文学,2009(19).

[3]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彭聃龄,江泓,薛其林.儿童对电视节目中显性信息和隐形信息的注意和理解[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

[5]冯文,孙立军编著.动画概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6]宫崎骏.宫崎骏:思索与回归——日本的动画片和我的出发点[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3).

[7]张建敏.从美日中动画片特征看中国动画片民族化之路[J].电影文学,2010(4).

[8]韦陀.电视动画片与儿童教育 [J].中国电视,1996(6).

[9]李惜.冲破束缚 发扬传承——中国动画的“中国特色”之路[J].电影评介,2011(1).

[10]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新华出版社,2002.

[11]齐蔚霞,韩卫娟.动画中暴力因素对儿童的影响[J].中国电视,2007(6).

猜你喜欢
动画片暴力动画
反性别暴力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暴力”女
我的动画梦
推荐一部动画片
暴力云与送子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