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亚梅
(济宁市委讲师团,山东 济宁272000)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济宁市要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建设“美丽济宁”,必须走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循环经济”一词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封闭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调控手段是物质流的分析与管理。它要求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必须自觉的遵守自然规律并加以合理利用,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物质投入总量和最终废弃物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物质循环量,做到废水、废气等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从而达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三赢”。
循环经济的重要特征是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求人类社会活动根据自然生态系统模式,组成一个从自然资源到各种产成品再到二次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的过程,使资源得到最合理利用,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拥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发展循环经济,就要使得经济的发展速度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一致,即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的承载能力协调一致,保护原有资源生产技术,并进一步完善资源生产和环境自净技术,循环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利用和污染都在自然可吸纳的范围之内,达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平衡。循环经济的最主要内容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其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循环经济强调按照生态规律利用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保护日益稀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济宁市是较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开采利用自然资源而发展繁荣,作为资源型城市,资源的开采量和利用程度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资源供给的有限与需求的无限使得资源枯竭成为必然。而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这种供需矛盾将会大大影响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做到未雨绸缪,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去那种对资源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和低产出”的传统模式,走循环经济之路,这对济宁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优化升级,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济宁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决条件。首先,济宁作为传统产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富含煤、稀土、大理石、花岗石等三十多种矿藏,尤以煤炭的储量、产量比较突出。但是,长期的开采,使济宁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问题。其次,济宁是一个工业主导型城市。济宁工业门类较多、基础雄厚,主要分布在煤炭、电力、造纸、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还有较大的挖掘潜力。第三,济宁城乡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非常迫切。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上述认识,济宁具有发展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摆脱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推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济宁是一座工业主导型城市,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对发展生态经济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已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循环经济在我市的探索已在不同层面展开,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解决三个层面问题,一是企业内部层面循环即建设生态企业,它是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单元,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所谓生态企业就是让生产工艺流程中一个环节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个环节的原料,通过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层面循环,就是将一家企业生产的废弃物变为下一家企业的原料,努力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间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与园区内废弃物的 “零排放”。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企业与企业层面循环的重要载体。三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层面循环,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进而打造生态城市。我市循环经济还处在企业内部层面循环的起始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依然很大。
在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下,资源的循环利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计成本的进行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由于开发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这些原因导致了一些部门和企业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社会效益,只顾当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法律法规的制约和规范不健全,那么,循环经济的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较之发达国家,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起步晚,也较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强制性不够。这都不利于我市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是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落后。目前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依然较低,高新技术产品技术研究成果领先程度不高,企业自主开发新技术的能力较弱;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存在技术障碍。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有技术做支撑,缺乏先进的适用技术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障碍。
据统计,我国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等微观方面没有建立关于循环经济的整体资金支持体系,特别是在金融、税收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的政策支持。短期内由于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的支出和排污费的投入总体上低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资金投入,所以在这种短缺经济情况下,企业向循环经济投资的积极性和力度都比较低。
废物的资源化是循环经济的重点。从更广阔的方面看,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消费资源的减少的难度大和企业关于资源再利用环节的不健全,提高了“循环”的经济成本。例如:垃圾分类放置设施在一些大城市已经得到普及,可是济宁市分类放置设施较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济宁市提出“五城同创”,建设“美丽济宁”,必须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科学研究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其中包含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国内国外发展情况的研究,经济政策、法规的研究,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的研发。可以大胆借鉴西方发达国际的先进经验,如德国双轨制的运作方法、日本的社会静脉产业。为了根本上扭转经济结构层次较低的局面,加快与外部优势资源对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12年济宁市政府与天津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利用天津大学的主要学科和科研方向的优势,与济宁的优势产业寻找更多的切合点,与天津大学建立起更加稳固、紧密的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特别是在我市的经济战略转型、主导产业振兴、科技专项实施、创新成果转化、急需人才培养和高校学科建设等方面,建立了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和办法途径,借助天津大学的诸多优势,为我市经济转型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政府的推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受到一些发达地区省市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项目及工程,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路线。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可借鉴发达地区先进城市的经验,因地制宜,考虑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区位、区域等六大因素,以及不同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和重点,着手制定循环经济法规政策,积极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加快编制《济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分步建立循环经济的总体布局,制定出不同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确定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把建立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系统(如杜邦化学公司模式)作为当前的首要目标,内部从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做起,把构建生态工业园(如丹麦卡伦堡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为中期或者长期的目标,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实现物质循环,逐渐改善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厂内循环的不足,形成共生的工业体系;把建立社会静脉生产(日本比较典型)作为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要大力发展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
首先,在企业圈内形成循环。企业内部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另一环节的原料,通过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与企业间实现废物-原料的循环利用,如,污水处理厂从味精厂的废水可提取菌体蛋白,废水处理后产生的活性污泥可提取水生蛋白,废米渣可提取大米蛋白,此举可降低有机污染物和污染治理费用,增加直接经济效益,提取物可出口创汇。其次,实现产业圈内的循环。搞好产业之间“循环链”的延伸与对接,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质量。要在动物的规模养殖、饲料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加工企业的原料-产品的链接上下功夫。再次,实现区域圈内的循环。围绕济宁“三市两区”组群结构大城市的建设,在工业集中的高新区建设由共生企业组成生态工业园区。如发电厂的热供给制药厂,发电厂脱硫生产的硫酸钙是石膏板厂的原料,粉煤灰用来铺设公路,并供给小型水泥厂生产水泥,制药厂的废水可供发电厂作冷却水用。这种循环利用资源的区域化,可实现循环经济在地域上的规模经济。
我市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体,企业间合作关系较少,产业体系不够完整,功能布局不全面。因此,要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重点发展具有我市特色的优势产业,以发展节约型工业产业为重点。通过规划和合理布局引导企业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产品,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产品。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产业,用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将传统产业升级。限制和关停粗放型经营的企业,以减少过量的资源消耗。根据生态经济理论和科学发展观要求,使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型、集约经营的方式转变,即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从而构建覆盖三个产业整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即新型生态工业、绿色生态农业、环保型第三产业。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保证是制度环境与政策环境。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资源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以及对废弃物的控制都会增加成本。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够健全,企业则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证以消化这一额外成本。比如可以从基础性制度(产权、价格)、规范性制度(生产、采购、消费和贸易)、鼓励性制度(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考核性制度(国民经济核算、审计和会计)四个层面来规范引导经济运行。同时在政府采购目录中增加节能节水产品,支持节约技术的开发和示范,加大公共政策的扶持,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引导、鼓励和扶持作用。贯彻《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加强对排污收费的管理,利用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根据我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市场情况,逐渐构建包含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环保、技术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