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苗
(浙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普通高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不可缺失的环节。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了解国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自身素质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也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更好地上好这门课,取得较好的教学实效性,众多一线教师和相关教学研究人员积极探索教学改革。
许多教师和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相关的调研,有学者发现通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改进,可以达到提高本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目标①。也有学者从教学原则、教师素质、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学科建设、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八个方面,对提高教学实效性进行深入研究②。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是制约和影响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并概括了高校思政课十种教学方法类型:课堂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思政课教学的心理学方法、思政课教学的艺术化方法等③。综合来看,这些代表性观点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学效果最优。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05”方案)中特别指出,要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很多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根据此方案,也在积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以提高教学实效。有的学校“概论”课充分运用多媒体条件,将生动的教学素材如图片、图画、影视、动画、电脑课件等综合运用,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有的教师为了使思政课生动、具体,将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内容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易于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还有的教师开设相关的原著导读课,让学生了解与课程相关的经典文献,更好地配合教学;像专题教学模式近年来就为很多的学校和相关教师采用,也被证明能够提高概论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也使教学有了进一步的针对性,学生也有了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反映了他们探索新的形式去推进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教学改革的效果经过验证大部分比较理想。
关于现有的此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中,也有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认识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与教学效果的相关性这个问题。有的学者提到,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再辅之以教育环境的优化,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也有的教师提到,教师要开阔教学视野,拓展教学思路,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这种思维影响下,不少教师已认识到了本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初步具备这样的教学思维和理念。有的教师提出课堂的理论传授与课外的研究探讨有机结合④。其所在学校在本课程教学中,尝试把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过程。他所提到的研究性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供学生深入研究的问题或案例,由课外学生小组写作研究报告或论文,后由教师点评作理论补充和阐述。还有教师提出,实施研究型教学,必须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机制⑤。其所在学校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概论课”推进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手段,确保“概论课”的一些重要理论均能找到实践基地的诠释。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小岗村社会实践基地对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全国十佳生态村”当涂三阳村实践基地对接,“构建创新型国家”与芜湖奇瑞汽车制造厂实践基地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对接等。这些教学改革的努力,反映了大学和一线教师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效果。而且,这些教学改革的实践也反映出了一个趋向,就是对于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化有了初步的关注,这成为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进行教学改革在大学教学阶段非常必要,是渐进地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的必经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思维的转化?有学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改革不仅是教学系统及教学实践方式的改变,更应去注重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变化。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来看,如果教师的知识观不变,那么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的尝试,无疑都是徒劳的。教师应从旧有知识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生才能相应获得解放,课堂才有可能成为开放的课堂,教学也才有可能成为充满活力的、对话的、创造性的教学。所以,该学者提到了后现代知识观所倡导的几种教师教学思维方式,如,关系性教学思维方式、人文生活存在性教学思维方式、生成性教学思维方式、开放性教学思维方式及多元化教学思维方式⑥。从教师行为对教学思维方式的依赖性来看,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是主导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所以,该学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对于认识“概论课”的教学改革还是很有价值的。从现代大学教育的实践来看,教师的教学思维和观念、教师本人的知识体系,教师本人对于教学本质的认识和对于教学规律的把握,都是主导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这个居于主导位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片面地从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客体角度去考虑解决问题的关键,似乎是本末倒置了。这也反映出了现有的关于“概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出现的一个偏向,这个问题足以引起从事该课程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反思。
“概论课”教材经过多次修订更为成熟,理论内容也更为繁重,非常具有厚重之感。承担此课的老师,几乎都会感慨此门课所涵盖内容之丰富。如此厚重的教材,怎样通过浅显生动而又不失理论水平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这个问题,是所有从事此课程教学的老师们普遍认为的一个艰巨任务。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此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好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一直在进行,至今,同行们已总结了如小组发言、课题制、自由讨论等教学方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单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教学效果的空间仍然有限,对于一些问题的讲解也过于浅显,学生的抵触情绪较大。教师墨守成规地传授基本理论内容,学生也缺乏分析问题的自觉性,形成了双方的思维惰性。课堂活跃不起来,教学实效就差些。
上文提到的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反映了本课程教师教学思维上某种程度的进步。但是,这些研究性教学基本上属于课外作业,与课程内容教学的联系还是不够紧密,所以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这也体现出了现有的“概论课”教学思维局限对研究性教学实践的制约,与真正的研究性教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长期以来,研究性教学提得很多,但真正做到的其实很少。实施研究型教学,与教师教学思维的相关性最强,直接影响其实践效果。其次,研究性教学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密切相关,反映了教师对于这个综合的教学过程的主导性和把握度。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处于理论前沿,具有相关的多学科综合背景,对社会也有充足的把握和分析,否则,教师很难主导课堂。
其实,仔细研究“概论课”教材的相关章节,可以发现教材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政治、文化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理论等领域的相关问题,而且与当代中国的现实联系更为紧密。这些领域所涉及到的学科广泛,知识体系新颖,对大学生的实际理解也更为重要。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是否可以为“概论课”学习和教学所用,成为一个很有价值去探讨的问题。这也是考验教师教学思维能否创新的关键问题。避免说教色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扩大知识面和丰富知识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内容是一次创新。教师的教学思维和理念需要这种转变。
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等内容在教学中需要有机整合。因为,现在学科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学科相互影响的程度加深,而且交叉学科可以发挥作用的前景已非常清晰。所以,高校这门基础的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思维上应该有所创新,尝试用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政治发展理论以及政治生态学视角去切入综合讲解,对学生而言会耳目一新。而且,使学生经常用多个视角去思考问题成为一种常态,对于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师目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其实就在于教学思维的局陷,照本宣科,理论性不强,没有深度。高校教师更应主导学生去思考,切忌就课程讲课程,缺乏丰富和扩展。从教师自身来说,应该经常充电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业务能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本身是经受了实践的检验的。所以,它是科学。“概论课”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对于大学生的普及版本。它本身是科学的,是可以经受实践检验的。所以,也应该欢迎大学生运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认识,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也应该具有积极自主的精神。目前,从事此课程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对此问题的关注反而更为缺乏。从研究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效果来看,最能说明问题。所以,从事此课程的教师与研究人员在教学改革中,首先最应该创新自己的教学思维和理念。
教学思维的创新建立在教师的知识储备上,建立在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认知基础上。所以,教师首先应具有不断学习的认知能力,通过知识的创新实现教学思维的创新。关于教师的学习,有很多途径。个人看书自学,可以丰富知识面,加强知识储备,是一种常用的基本学习方式。目前,教育部开展的网络培训课程,是又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在线学习、也可以集中观看网络直播课程。通过视频可以观看名家名师的教学风采,学习他们授课的基本技能。从与自己所授课程的相关课程的教学观摩,进一步增长知识储备,学习教学技能。
这方面,本人就有很深的体会。刚刚结束了教育部网络培训课程《发展政治学》⑦的学习,我感觉收获颇丰,心中所感甚多。从教学方面来说,通过在线学习,我发现老师们在课堂上对学生问题的处理,教学的设计等都有足够说明。这些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是本人可以很好地在教学中去实践的。例如,在对一些问题的案例教学中,采用了对比的教学研究方法,学生所做的生动案例对展示学生是一种锻炼。这些案例可以让学生用PPT来展示,提前作准备,展示之后组织课堂讨论,并作为平时成绩。这样,既加大了平时的考核力度,又吸引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于听的同学来说,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空间。总之,为他们进行下一步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另外,发展政治学结合发展研究的一些成果,在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现代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和政治文化理论的综合研究中,从多学科的角度对问题的探讨更为全面。与实际的联系更紧密,使得课程也更为吸引学生。也使本人印象深刻,本人也在考虑以后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教学中很好地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与我国的各方面发展参照作用明显,可以吸取的经验更有价值。所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对比教学与研究,使发展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更具现实意义,需大力挖掘。从《发展政治学》本身的研究和教学来说,是可以达到研究性教学的层次的。
那么能否从“概论课”这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的角度进行教学思维的创新,既扩展知识内容,又对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国情条件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学生理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的个性与共性,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中国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比才能学习,对比才能发现问题,对比才能解决问题。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得到明确发挥,可以推荐学生去读一些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的相关书籍,教师主导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学生作为主体积极行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地理解我们的发展道路。这样的课堂完全可以发展成为研讨性地教学,这也是大学教育的趋势所要求实现的目标。避免单一地灌输和说教,用事实和案例作为研讨的对象,共同讨论,正确的结论是能够得出的,也是能被认同的,能够引起共鸣的。这样的课堂才体现出了大学课堂的研讨色彩,才有深度,才能得到师生关于我国社会科学的深度理解和社会认识的共同提高。
从另一方面看,与之相关的一些学科的前沿还是应该去积极关注,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也可尝试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去解决。以后学科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综合性的比较研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趋势。而“概论”课程的内容特色正是包涵了广泛的多学科知识,因此,通过多学科的知识贯通的研究方法进行研讨性的学习,应该能够成为“概论课”教学思维创新的真正起点。
创新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能够创新的人才。创新是实现大学生科学精神与知识水平的结合。教师去追逐学科发展的前沿,组织热点问题的探讨,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同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避免跳跃性太大,辅以足够的相关性分析,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和认识。在现在大学教学条件改善和教学设备不断更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很大这个有利条件,在知识的更新上加快速度。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系统的深刻性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的统一、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选择同学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完整地灌输知识,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才是遵循了大学教育的真谛,这才是大学课程教育以后应该坚持的方向。
注释:
① 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解释,见丁贞栋的硕士学位论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效性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 2006 级本科生问卷调查(2008年通过).
② 张雪飞的博士学位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2011年通过).
③ 雷儒金的博士学位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2012年通过).
④ 岐晓峰.“概论“课研究性教学[J].运城学院学报,2009(1).
⑤ 阮超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研究型教学的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⑥ 见古丽萍的硕士学位论文《教师教学思维方式优化研究——一种后现代知识观的审视》(2010年通过).
⑦ 此课程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杨龙等教师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