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两极心态”的原因及启示

2013-08-15 00:47陈胜震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心态情绪政治

陈胜震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300)

无论是在研究者的观察中,还是在青年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中,都认肯这样一种现象的存在,即青年大学生在心理方面表现出趋于两极化的矛盾心理:他们既成熟又显得幼稚,既理性又容易激动,既自信又有时十分自卑,既向老师、家长开放自己的内心而有时又十分自我封闭,等等。这种两极化的矛盾心理,如果出现在人生的其他阶段,往往可能会被认为是心理障碍的前兆,而在青年大学生身上,这种“两极心态”有时又相对和谐地同时并存,不会被认为是心理疾病。据此,需要我们探究的是:为什么青年大学生会出现这种“两极心态”?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正确解答这个问题,对于科学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概括起来说,造成青年大学生“两极心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社会背景原因:青春期延长

大学生正处于他们人生阶段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为一个成年人,人的智力也发育成熟了,逻辑思考的能力也明显地发育起来,可以说这是人的智力发育从量变到质变的时期[1]54。在这一时期,他们面临着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学习专门知识,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从一个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这个时期是他们社会化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阶段。此时,他们生理上的成熟带来了社会性成熟的要求。虽然在生物意义上,他们已经是成人,但是,在人格、社会方面仍然是父母护养下的孩子;同时,自己认为已经是大人了,周围的人却不这么认为,这些即所谓职能获得过程中的愿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或职能期待之中的自我和他人的差距(认知结构的分歧)。这些差距使得青年在社会方面停留在“过渡时期”的不稳定状态增加了。

现代社会是高度发达的产业化社会。一般认为,高度的生产力和高收入的富裕经济,以及随着生产技术的迅速提高和官僚制在产业社会的确立而出现的教育期间的延长,构成了大大延续青年期的社会因素。从社会实现产业化的结果看,所谓的成人们所构筑的社会现状及其未来并不是玫瑰色的。例如,以公害、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为代表的否定因素,尽管社会已经很富裕了,但在商业主义的影响下需求仍在无限膨胀并得不到满足。由于被纳入国际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经济发展不稳定以及国际政治形势的不可逆料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对现存价值的批判、价值的多样化以及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溃,使“成人”丧失了吸引青年的魅力,构成了“青年期延缓”的进一步原因。

青年期延长的结果就使得青年在更长的时期内处于“依附状态”和“边缘人”得地位,社会学家欧文·萨尔诺夫在谈到青年人的边缘性与社会政治权力的关系时说:“我们社会中……,青年一般说来不得不连续多年地过‘边缘人’的生活,这就是说,他们的社会状态是模糊不清的,因为,他们被认为既非成人,亦非儿童。他们既不能分享成人的权利,又不能停留在青年期以前得不负责任得状态;他们既不能受到成人的真正严肃对待,又不为成人所忽视。”[2]由于这种模糊不清、社会地位没有保障的状态,就使得青年人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端是广大青年的政治反抗,另一端是“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的行动。

青年时期是一个不安的时代。这种不安的形态,是随着个人的自我发展以及由青年的社会地位变化所引起的状况变动而不断地在变化着的[3]。

2 个体心理原因:第二反抗期出现

“第二反抗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词汇,也就是“断乳期”、“出窠期”和“反抗期”。“第二反抗期”是在青年期独特的反抗期。反抗期的出现是一个人的独立性萌芽和发展之后,在自我确立之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

青年期是从孩子走向成人的过渡期。然而,这个时期不是儿童期的简单延续。在这个时期,虽然已经否定了儿童期的世界,但仍不具有像成人那样稳固的精神构造,因而仍是不稳定时期。在这个时期不仅身体以及发育成熟,而且抽象的思维能力也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同时,要求独立的倾向也越来越强。因而,青年对自己本身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他们逐渐能够客观地观察自己,从一种依赖状态中走向独立。在这个时期,青年对现存事务的批判、否定、破坏的倾向性也是强烈的。他们进入了探索和确立真正自我的阶段。

随着青年期的到来,自我和他我之间出现了分裂,自己和他人明显地分化了,因而有时便意识到自己这个人以脱离了周围世界而独立存在。但是,虽说青年发现了自我,而那又不是完全成熟了的自我。因此,青年从自我中发现的是内部剧烈的动摇和混乱。他们有时既把周围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又不完全认为自己是脱离他者存在着的。在这里,增加了与他人拉大距离的心情和不能彻底分开的心情,可以说这是双重感情的交织。由第二性特征所代表的生理变化,使青年本身产生出以往没有体验过的内部欲求,同时,破坏了心理上得平衡状态。因此,青年对自己和周围变得更加神经过敏。由于这种敏感,出现了对自我和周围现实的否认和自我嫌恶,还会出现对自我形态的妄想性思考等。对自我的发觉,和与他人对立的姿态,更增强了对于一些人的不满情绪,而且这种不满不仅针对始终寄以信赖的父母,并发展到了针对整个社会。不满情绪的积蓄,会带来怎样的行动呢?在最极端的时候,会出现否认从前自己最受影响的集团持有的价值体系,通过选择完全相反的对象,企图重新构成同一性。一般说来,青年试图抵抗和反抗,但由于这个时期的敏感和精神上的不稳定,再加上憧憬的感情,有时甚至会选择死[1]67-68。

在抽象思考能力发达的青年期,由于缺乏实际经验,而易于忽视现实,在青年中简单地对事务下结论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为何在许多的学生政治活动中,理想主义一步到位的政治解决方案是如此之盛行了。也能发现,为何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大学生们,在他们的政治行为中很难看到一种经过理性思考的思想。

3 自我调节原因:认知与情绪失衡

关忠文说,“与其说青年的情绪是不成熟的,倒不如说这就是青年的情绪本身。”[5]72人们也常用“疾风怒涛”这个词来比喻青年情绪的特征。这是被称为青年心理学之父的霍尔在形容青年期时的说法。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因其内分泌系统尤其是性腺处于空前活跃时期,性激素的大量分泌,大脑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与压抑不平衡,内制力较差,因而容易形成冲动。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看,大学生的情绪“同其整个心理过程一样,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即由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并且,一般地说,情绪的成熟比之认知的成熟要晚一些。”[4]因而具有冲动性、爆发性、两极性、心境化、倾向性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冲动性、爆发性和两极性构成了大学生情绪的基本格调,冲动性、使大学生对刺激情境比较敏感,容易受情景气氛的感染,轻微的刺激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体验,不太容易的情景变化也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情绪波动。爆发性,使大学生情绪的变化,在时间上没有过渡和酝酿,来势凶猛,具有突然发作的性质。并且,一旦发作,就冲力巨大,难以驾驭,不易控制。两极性,则使大学生的情绪表现不仅强烈,而且极不稳定,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完善,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常常矛盾,耐挫能力较低等也都使大学生的情绪常常不可控制并表现出情绪化。至此,我们可以发现为何学生政治具有极为明显的易发性、为何学生的政治态度通常都是非左即右。

4 大众传媒原因:问题直接暴露

大众传播媒介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众传媒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其重要作用一直都为统治者所重视。因而在许多国家,对于媒体的控制,成为统治者进行政治社会化、灌输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极为重要的工具。毛泽东把新闻媒体称为党的喉舌,就可以说明这样的一个道理。大众媒体的最明显和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使得政治事件引人注目。对于极权主义政体来说,他们保留了对媒体的绝对控制权力,因而使得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能够引导人们走向统治者所预设了的道路上面去。而在权威政体国家,媒体并不为官方完全控制,媒体也有可能引导人们对统治者的政策目标与实施过程表示怀疑与批判,而且,他们还会传递新的政治价值观念。这点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就可以得到明证。当时,在国统区,还是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进步媒体,诸如《观察》等等。大众媒体对政治社会化所起到的作用,已经为研究者们所认同,在此不作赘述。对于大学生而言,大众媒体不但向他们传递了流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更为他们传递了大学外的社会和国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大众媒体,他们获取了对国家和社会认知与理解的最为直观的材料。无所不在的媒体把种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摆在了他们的面前,不同价值取向的媒体同时也把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灌输给了学生们。充满热情、理想、但缺乏深刻的判断力和理性分析能力的大学生们,在接触到这些信息之后,焦虑、失望、愤怒、冲动等等情绪盘绕着他们的大脑。在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后,个人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总的看,青春期的延长,本身就已使得青年大学生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而第二反抗期的到来,则加剧了这种不安,使得青年大学生的情绪发生了激烈的内在冲突,认知与情绪的失衡,使得情绪化占据主导,而问题的直接暴露,则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发泄、爆发的对象。明了这些原因,对于科学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在于:

4.1 强化基础理论课的基础地位

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现实问题和理论热点问题,是高校基础理论课的基本任务。因此,基础理论课教学应引入人文历史、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基本的理工科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渠道,采取座谈会、辩论赛、报告会、社会调查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培育和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强化基础理论课在调适大学生各种心态、促进心态和谐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基础理论的理想信念教育作用,把握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在需求,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基础理论课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明确目标,积极思考。

4.2 创建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

创建一个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青年大学生“两极心态”的调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他的著作《民主和教育》中指出:“社会环境无意识、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5]大学校园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是高校师生共同创建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人文精神环境。客观环境对大学生心态的调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应当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校园,创设一个博雅的人文环境,使学生们在一个满载人文关怀的氛围中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环境,要注重校园物质文化与人文精神并重。一些经典的建筑和人文景观能够有力的激发学生向上、奋斗的追求,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唤起他们对自由与真理的呼唤及渴望,从而感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的认知。

4.3 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咨询

调适青年大学生的心态问题,离不开对他们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是调适大学生心态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重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形成个性化的心理满足机制。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师资队伍,强化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体制。要提高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的针对性,帮助大学生摆脱思想、认知、情绪困惑,塑造健全的人格。

4.4 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青年大学生懂了一些理论知识,似乎有了一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水平,最容易批判现实,感慨激愤,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年轻人有朝气、有霸气,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情感和言语行为,避免走向极端。一旦走向极端,就难以与他人相处,难以融入社会。要鼓励、引导青年大学生进行自我调适,思想上有困惑,心理上有压力时,可以找同学聊聊,找老师请教,这都是正常的宣泄方式。关键是要学会自我调适。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调适自己的心态,是一种能力,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众多自身能力之中最高的能力。

[1] [日]关忠文.青年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 [美]欧文·萨文诺夫.人物的变化与发展,纽约:1960.转引自杨桂华、汪新建.青年小群体[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231.

[3] [日]荫山庄司.现代青年心理学[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34.

[4] 李庆善.青年情绪调节论[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19.

[5]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34.

猜你喜欢
心态情绪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还是“看掐架”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