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重阳
是什么因素让一批商业银行在金融与债务危机中依然生机勃勃?是什么路径引领着她们一步步从成熟、优秀走向了卓越?那就是执行力。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基层机构的执行力的坚定与否。
制度执行力不佳,一直以来是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发展中的“软肋”,历史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商行大都是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的产物,具有浓厚的政府色彩,创建伊始在制度安排上就存在缺陷。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大、中型银行相比,城商行缺乏自上而下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体系,在制度创新、绩效考核、激励惩戒、培训教育等方面相对薄弱。近年来开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专项治理活动,极大地促进了银行业制度执行力建设。但是,解决城商行制度执行力问题,并非可以“毕其功于一役”,银行案件时有发生的现实告诉我们,这将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探索地研究。
随着近几年信贷和网点双重扩张,银行业暴露的风险越来越多。2011年12月,业内同行齐鲁银行亏损了60亿元,相当于该银行2009年全年4.88亿净利润的12倍。董事长邱云章、行长郭涛“被抓”。时隔一年业内再爆出了两起“私售”理财产品的事件,虽然涉事的只是个别银行,但是,内部管理机制失之疲软令人忧虑。在多年来货币超发的背景下,银行过惯了“宽松”的日子,习惯于在流动性泛滥的环境下轻轻松松。一旦银根收紧,市场流动性偏紧,就会出现存贷比、资本充足率冲破警戒线,八个瓶子七个盖的问题立马原形毕露,令银行无所适从。
如同一张原本紧密的网,扯得越大,网破鱼漏的几率就越高。从近年来基层银行机构案件发生情况和调查结果来看,除了银行制度出台缺少精耕细作,制度执行力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意识、机制、手段等方面普遍表现为以下特征,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基层银行一般都把做大做强、通过扩张来实现规模经济、升格银行权限,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在摆布业务发展和制度建设时,往往把业务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对基层网点加大经营业绩的考核压力。此举直接影响了基层银行的经营理念和决策动机。由于考核业务指标带来压力,开拓业务、寻求快速发展,成为管理层实际关注的问题,因为只有业务上去了,业绩好了,其作为管理者的努力,才能得到现实的体现。至于合规建设等其他工作都退位其次。
尽管一级法人管理层对制度执行力的认识基本统一,紧迫感比较强,在考核中也已经或多或少注入了制度合规的内容。但是加强制度执行力的权重,还不足以左右基层管理者的决策思路。尽管对发生案件管理者也会严厉问责,但侥幸心理往往使基层的高管者“宁信其无”。基层机构在执行重要岗位人员定期轮岗轮换制度时,存在制度服从经营的问题。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往往因为没有理想的人员可以接替,而未能落实轮岗轮换制度。
随着内控意识的不断增强,各银行机构各项内控制度得到了逐步健全。但是,制度却未能发挥催生执行力的作用。往往是文件印发了事,对制度执行缺乏监督措施,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造成大量制度堆积,违规情况依然。原因一是制度制定的初衷是为了在制度上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二是制定制度本身不合理,缺乏可实施的现实基础,导致执行力低下,以至因“不便执行、难于执行”。有的制度设计过于理想化、过于严厉甚或不尽人情,以至在人情社会中被执行者人情化。三是制度制定者与制度推行者割裂。银行按监管部门要求建立合规部门或合规岗位,本身有利于加强制度的执行力。由于现实中银行设立了专门的合规部门,高级管理层、制度的制定者就把制度建设的责任移交了部门或岗位,至于制度能不能执行却成为“高高挂起”的事。例如:实行银企对账制度是从外部发现问题的主要渠道,虽然已经制定了完备的制度,但实际环节的对账细化,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使对账工作流于形式。在岗位设置上,未设立独立的对账岗和对账审核岗;在具体操作上对账不及时,未与企业进行业务发生后的追踪对账,综合对账率低下,在监督检查上,没有定期对网点对账进行总结分析。
对于基层机构而言,制度执行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内部执行力,即银行员工贯彻执行内部各项政策、制度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即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一是外部执行力,即银行机构整体作为执行者,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监管法律法规及规定的能力。
基层银行机构在权衡两方面的执行力上,利益的天平往往向内部倾斜,认为内部的制度执行关乎自己的“身家性命”,外部执行不过是应付监管部门。表现为贯彻监管要求,形式上及时行动上迟滞,即以简单的文件转发,替代贯彻落实。实际行动缺乏具体的手段和措施。在合规制度建设方面,重视业务操作层面制度,即对业务流程予以了规范,在涉及业务操作层面时,基层银行能较好地领会监管部门的“苦心”并认真贯彻,能与监管部门保持步调一致;但涉及经营层面时,对风险的理解和把握、对政策导向的效应与监管部门存在偏差。在政策执行上敷衍应付,对机构经营合规性却疏于考量。时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如在票据经营、房地产信贷、信贷资金入股市等方面,基层银行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采取变通的手法应付监管部门。
基层银行管理者对制度执行担心但不“耽”心。一方面担心出乱子、出案子,在制度执行方面只关心结果,缺乏防范违规案件的手段,听天由命地等待“不出事”。另一方面由于现实存在的考核体制,迫使其将大部分精力倾注于业务拓展、业绩提升,不愿将管理的心事“耽”于制度的执行。对制度的认识上更多地局限于“不要触红线”、“不要出事故”,即更多地注重合规的结果,对执行过程是否符合规范,缺乏自律和戒心。操作中应有的程序被简化,该有的监督被缺省,操作流程被习惯性、经验性所替代。柜台业务操作不规范,存款挂失未按要求进行身份核查,大额取现未审核客户证件,重要物品交接手续不完善,ATM机运行日志登记与实际时间不一致,加钞时未实行双人同出同进,上述违规现象依然存在,难以绝迹。
基层银行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都明确规定了对违规者的处罚措施,或轻或重,或直接罚款,或与绩效考核挂钩。但是,对如何将制度贯彻到各部门、各岗位和人员,缺乏切实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对员工的制度教育培训缺乏制度性安排。导致对违反制度被处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督查压力增大的时期,虽然不出现违规,一旦放松监督,就会死灰复燃。实地问卷及与员工谈话的结果证实,答卷者在回答“你认为影响制度执行力的原因是什么”时,选择“制度教育和培训工作不够”答案占据了最大比重。“惩戒处罚”呈现加重趋势,在内部稽核或日常监督发现违规行为,即不分轻重实施过滥过重的处罚,造成员工对制度抵触、对处罚疲倦。对基层银行在处罚力度上设计较轻,违规成本太低,起不到震慑作用。特别是集体违规时,容易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
处罚层次低,对操作人员处罚多,对管理人员处罚少。对具体责任人处理严,对相关领导问责轻。由于双线问责不到位,各级领导无须对下级成员的违规负责,放松了监督的责任心。制度执行只针对支行以下层级的具体责任人,对高管层的处罚约束并不明确。由于处罚不公,降低了制度的威慑力。轻与对领导问责,已经成为违规不绝、屡查屡犯的主要根源。当年中行哈尔滨分行支行副行长高山利用争揽存款盗取10亿资金,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罪犯虽然已经被我国和加拿大警方追捕归案,但是,五年过去了,理应承担用人失察的高层领导却未见被问责。
一家银行能设计再好、再多的政策,能制定再严、再全的制度,都需要依靠基层银行的成员去努力、去实践、去执行。“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银行的“执行力”是商业银行的能力水平的体现。重视执行力,提高执行力,是适应合规经营环境,强化内控管理的长久之计。“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要,贵在执行”。从实践来分析,拟应从以下方面予以把握:
执行力的提升首先要求有精练高效的组织架构与之相适应。把好高管任职资格审核关是前提。拟通过开发科学合理、功能强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考试系统,多视角对银行管理者的执行力素质进行评估,把良好的制度执行力作为银行高管人员的必备素质。加强对银行高管人员的合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银行管理层对制度建设的认识。强化管理者以身作则、率先执行制度的意识。纵向上压缩管理层次,横向上优化部门设置,深入机构扁平化改革,加强事业部制建设。一方面,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对银行现行业务构成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建立一套协调、简洁、透明、高效的业务流程,剔除繁琐、矛盾的业务流程,减小基层银行机构执行的阻力。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对同一客户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的统一管理和整体营销,提高对市场信号和客户需求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推进组织结构扁平化。在充分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前提下,根据业务需要或目标分解设置岗位,整合缩编职能相似部门,避免多头指挥,有机整合银行的人员、战略、运营三个流程,提升银行机构整体执行力。
绩效管理是由事前计划、事中管理、事后考核形成的完整系统,涵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多项管理职能。强调目标、辅导、评价、反馈的动态过程,核心是通过持续的沟通,使战略目标、企业、岗位、员工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促进执行力提高。在制定绩效目标时,进行充分沟通,避免单方行为,使目标成为上级与下级、银行与员工共同的目标;在执行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沟通,给予基层行、基层员工辅导与支持,帮助解决在实现绩效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提高业务能力和业绩。绩效评估应当坦诚沟通,及时向基层行、基层员工反馈考核结果,提供建设性意见,使之清楚地知道自身优势、不足以及努力方向。
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执行力的最大动力源。激励机制改造的重点在于:薪酬制度必须与基层行、基层员工业绩挂钩,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基本原则,按基层行、基层员工的实际绩效,而不是简单以职位高低付酬。对业绩卓著的基层行负责人、员工,在不提高职位的情况下提高薪酬,引导和刺激基层行、基层员工将精力放在提高工作绩效上,而不是如何升迁上。强化对集体的正向激励。把制度执行情况好坏作为考核部门的重要依据,只要一人违规,影响部门业绩。制度执行直接影响个人利益,必然增强员工他律的意识,从而打破“熟人文化”对制度执行力的侵害。为基层行、基层员工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建立良好的内部人员流动机制和内部人才选拔机制,真正实现“双向选择”,避免通过行政命令进行岗位分配,使基层员工能够干自己最想干的工作,使银行能够选拔合适的人到恰当的岗位。
基层银行机构要充分利用领导者的表率作用、管理制度的导向作用、细节影响的辅助作用,因势利导培育执行力文化,使执行成为主动、自觉的行为,进而达到强化管理、规避风险的目的。营造执行力文化的关键在管理层,管理者应当把执行力的培养看成是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对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调整,以提高执行的有效性。管理者应该更多地关心基层银行、基层员工,提高基层满意度。提供最佳的执行氛围和良好的执行环境,做到政通人和,化解抵触情绪和内耗现象,培育积极向上的执行文化,使执行成为主动、自觉的行为。通过制订完善员工职业规划等手段,加强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培育核心员工的忠诚度,带来更高的执行力。
培育执行力文化,应该与奖优罚劣的制度紧密结合,做到奖惩分明、有理有据,从制度层面保障执行文化的形成。一方面,强调监督制度化。通过改善和丰富监督的手段和方式,明确上级对某项政策措施执行的期望值,督促其制订执行计划,抓好计划执行的跟踪检查和督办,随时掌握执行进度和效果,对执行力低下的基层银行实施相应的约束。另一方面,重视日常管理过程中每一细节,包括对流程、制度、规范、考核、激励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剖析,形成标准,强化约束,使基层员工习惯并认同执行观念和执行方式,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使团队形成注重实效、目标明确、简洁高效、监督有力的执行文化。加强银行内部稽核检查力度,提高检查有效性。以经常性“飞行式”检查代替运动式、考评式检查,采取整体轮岗模式的突击检查,增强内部稽核检查的威慑力,消除员工违规的侥幸心里。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建立赔罚制度、完善走人制度和移送司法等制度,加大违规成本,使制度执行者在利益权衡之下不敢违规。同时,通过建立内部处罚听证的制度,提高处罚的透明度,协调严格的制度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增强制度的威慑力。严格落实问责制。建立健全覆盖银行经营管理全过程的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有责必问、问责到人。加强对领导责任的追究和制度监督人员的再监督。
法律法规的外在刚性,主要表现在约束力、强制力和震慑力。达到良好的监管政策执行效果,监管机构一是要严格按照规定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增加基层银行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成本,纠正侥幸心理、麻痹意识和厌战情绪。二是要做到“熟悉你的监管对象”,通过建立“驻行监管小组”、“驻行监管员”等制度,强化对基层走访频率,实时掌握基层银行动态,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三是强化对基层银行经营风险苗头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分析问题所在,增强对风险的把握和管理能力,提升经营管理成效。四是加强监管政策的前瞻性研究以及后续评价修正,激发基层银行的参与意识,增强其对监管政策的认同感,在认同的基础上更有效、更彻底地执行监管政策。五是落实激励相容监管政策,对执行力好、风险管控能力强的基层银行降低现场检查频率,支持其创新产品与服务,增强综合竞争力,使其成为其他机构跟进的“样板”。
提升执行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促进业务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要使已有的优势化为胜势,使积聚的能量得到释放,就必须进一步提升执行力,将制度建设融入到日常的经营管理实践之中,不断优化执行氛围,培育执行文化,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质量,推动城市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