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敏兴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陕西西安 71010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西安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具有注重硬件建设,送文化下乡,开展主题文化活动等显著特色。深入开展西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对于充分发挥西安的文化优势地位作用,推动西安市甚至全国的小康和谐社会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1.围绕文化节点,建设综合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
从2006至2012年,西安市先后建成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书院门文化步行街、鼓楼西广场、小雁塔文化广场等一批文化景观、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城墙遗址公园、阿房宫公园、楼观道教文化区等集休闲旅游、书画艺术、戏剧音乐、体育与健身等一体化的大型文化场所,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服务与文化消费有机的融为一体,并使这种综合性场所在市区形成均匀的布局。
2.注重基层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与设施建设
截止2012年,全市实现了街道、乡镇有文化站,社区和村有文化室,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新建、更新了社区全民健身场所设施,新建了农村小型综合体育健身中心[1]。与此同时,以社区为单位,组建各种文化体育表演队,带动社区居民的日常文化体育活动。
3.围绕各种不同的主题,为广大大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2006年以来,西安市先后开展了“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实施“蓝天、碧水”和“大水、大绿”工程,“大唐文化遗址公园”工程,培育“长安古乐”文化精品,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启动“绿满长安、花映古城、三年植绿大行动”,开展“我为西安栽棵树”活动,“唱响红五月”群众歌咏比赛等主题文化建设活动,推动了各个层面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前发展。
4.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
例如临潼的“石榴文化”、闫良的“航空文化”、周至楼观的“道文化”、户县的“农民画”等策动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5.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于文化产业的开发当中,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例如“大唐芙蓉园旅游景区”开发,曲江公园建设,“大明宫旅游景点”开发与“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等诸多项目,均是以文化产业的开发带动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资源的提供,引导大众的文化消费,繁荣文化市场,振兴文化产业。
6.在经济建设与开发当中嵌入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加入相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项,将经济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
例如浐灞开发区与浐灞湿地公园建设项目,西咸新区建设项目,市辖新农村建设项目等,均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项统筹其中进行。
7.在城区以区域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主,在农村以自然村文化设施为主开展建设
市区建设大型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城墙公园”等大型设施带动街道社区建设,乡下自然村则以小场地体育设施、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为主。
8.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一体化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送书下乡,加快城乡图书阅览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电子图书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加强基本体育设施体系建设,新建社区全民健身路径,乡镇体育示范站,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图书管理员,文化活动辅导员等,努力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在以硬件设施建设为主的外延式发展阶段
这种情况在发展规划的设想与完成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例如: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1年1月5 日发布的一则数据:“我局又建成427个村级广播室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截止2010年12月23日,我市又完成了427 个村级广播室建设,其中阎良区30 个……。超额12%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
2012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围绕构建特色鲜明、覆盖城乡、群众满意、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年内实现街道、乡镇有文化站,社区和村有文化室,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3]其中对有关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文化活动内容建设、文化活动管理等少有涉及。
2.文化服务体系基本设施的利用程度不高
调查发现,在城区,大型的文体场馆中,有的被变相的用于商务活动,如省、市体育馆有体育用房出租卖衣服的,开餐馆的,用于商务会所的等等;城市居民社区中的体育活动场地,大多被居民停车占用,以缓解居民停车难问题,社区图书室大多闲置,光顾者寥寥无几。
在乡村,体育场所被用于打谷碾场,晾晒粮食,堆放建房沙石、木料,在体育器械上晾晒衣物,甚至有把挂面挂在单双杠上的情形。乡村书屋中,有变相用作杂物堆放的,或者是聊天打牌的场所,情况甚为普遍。
3.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总体建设相对落后,尤其是农村乡村社区
调查发现,城市社区中,只是一些大型企事业的单位社区,一些城中村原住民社区,建有电子信息资源中心用于居民文化信息需求的满足。例如:雁塔区的小寨路街道办红专南路社区、长延堡街道办的陕西师大社区、长延堡村社区等;而在乡村,仅在各乡镇文化中心建有网络数字文化信息资源站点,行政村、自然村基本还是奢望。
4.基层文化服务人才队伍还未组建起来,文化活动服务人才欠缺
调查获取的基本情况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指导所需的人才,有组织的专项活动,一般由街道、乡镇文化站,根据活动的需要,在所在区的学校、企业和民间,寻求体育文化人员,临时兼任辅导员进行辅导,至于日常的文化活动的指导,基本上没有专职指导人员。城市社区群众的日常文化活动,一般由参与活动的有一定特长者兼任指导,稳定性不强。乡村社区,由于社区拥有的文化体育人才匮乏,绝大多数社区的日常文化体育活动,基本处于无人指导的境况。
5.公共文化需求内容的提供上,文化信息的丰富程度与信息需求的差距大、文化资源共享程度低
调查获悉,在图书资料信息的提供上,城乡社区书屋拥有的图书资料差别比较大,城市大型企事业单位社区最好,其次是城市经济条件较好的综合社区,再次是农村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最差的是一般的乡村社区,靠政府的支持提供,且乡村社区的图书室仅建在行政村,自然村只是少数拥有。图书的使用也是各自为本,交流甚少。
在文艺、书画、体育等技能技巧的辅导上,处在以社区资源优势为本的、非系统化、常规化的状态。
在网络文化资源的提供上,基本是以各自的区域网为本使用,社会共享度较低。
6.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文化服务管理不到位
文化资源使用管理制度公示窗口偏少。各种文化站、文化中心,其图书室,网络资源服务站资源的使用制度,体育设施场所,器材的使用须知、基本要领及要求、规则等缺乏合适的窗口供使用者及时了解照办。
在文化活动的日常安排上,各级文化服务机构以工作安排的短期工作计划制度居多,系统性、长期性不够。
在文化体育设施的维修保护上,社区一级的管理制度比较薄弱。设施的不当使用、人为的损坏等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维修维护不及时不到位。
7.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社会各方投资不足,文化公益活动的后续资金缺乏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的投资。市区县各级政府,均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自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按计划纳入财政预算。除此而外,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对职工的文化活动拨付有公益费用,经济状况较好的村级社区有专门的费用支持,其他的城市公共社区、经济条件差的农村社区,基本上没有相应的自我资金支持。
社会资金的专门性的公益投资不多。目前唯一的典型性公益投资,是大唐西市的公益性大型建设投资,而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方面的长期投资,目前仅限于对文化团体活动的经营性投资,对文化事业的投资很少,这方面的专项社会基金的设立仍处于催生阶段。
政府资金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投入,在投向上也不平衡。在场所设施方面的投资比例大,在诸如图书资料、行为技能的提供,常态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网络信息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使用等方面的投资偏少。在资金使用效果上,因管理水平的差异,各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差别较大。
综上所述,西安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硬件投资为主,内容提供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没能发挥出理想的功能与效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所需的后续资金缺乏社会化的保障体系支撑等方面主要问题,亟待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1.对全市辖区内可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资源进行普查统计
(1)由市政府负责组织文化资源普查统计的指标体系设计;
(2)由市政府负责组织,由区县、街道、乡镇政府具体实施,对本辖区的各类文化资源进行统计;
(3)由政府牵头,组织社会研究力量对统计出来的文化资源进行功能分析,提出使用建议;
(4)利用博物馆、文化中心、社区展览室等,将各自辖区文化资源信息整理列表备查,以便社会各方有效利用;
(5)绘制文化资源分布图,尤其是电子分布地图,在公共场所设置查询窗口供公众查询。
2.建立西安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体系
(1)建立自上而下的,从市级—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层级目标体系;
(2)在目标构成上,应包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需的人财物、空间场所布局、时间利用、文化需求内容、日常文化活动等方面;
(3)在建设时间上,应按一年、三年、五年为周期进行设计,目标内涵具有连续性;
(4)下级所制定的目标要能分解上级制定的目标,上级制定的目标要能兼顾下级制定的目标;
5)目标应数字化,并有程度要求。
3.整合各方正在使用的公共文化图书资源,建立公共文化图书资源共享平台
(1)整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各大型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社区、乡村数字图书资源共享终端,解决纸质图书基层书源过少的矛盾;
(2)先行建立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型图书馆、大型企事业单位联网的小范围区域性共享数字图书资源平台,再就近链接逐步扩大向全市共享数字图书馆发展;
(3)城区街道社区,由政府提供数字图书资源,鼓励社区出力提升网速,建立小区域网络数字图书馆;
(4)远郊及乡村社区,由各级政府出资,为乡镇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提供由市上统一建立的早期网络数字图书馆资源;
(5)最终建立起社区、自然村网络数字图书馆终端服务中心站点,全市电子图书资源实现共享。
4.政府出资,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等社会组织出力,支持农村地区、远郊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等社会组织对各自周边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系统;
(2)建立中小学对其附近社区、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帮助指导系统;
(3)建立书画、音乐、舞蹈、体育等网络对口指导窗口;
(4)建立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等社会组织对山区、乡村、远郊社区的定期帮助支持系统;
(5)建立政府出资,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等社会组织对社区文化体育等指导人员的培训系统。
5.充分发挥社区、乡村中民间文化、艺术、体育等人员的作用,为所在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献计献力
(1)大力宣传民间文化人员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2)公开聘任民间文化人员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活动,为他们颁发聘任证书;
(3)政府对他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活动给予补助,对其作出的成绩予以奖励;
(4)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民间人员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
(5)协调好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民间人员与其所在单位的关系。
6.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社区、乡村社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1)对城市社区停车与公共文化活动争场地的问题进行协调,利用上下班时间差,劈出相对大的场地,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2)加强乡村社区的文化体育用品的供给、安装,加强前期使用的指导;
(3)改变城乡公共文化体育室内活动场所缺乏的现状,提供一定的公益性室内活动场所,解决风雨天的体育活动场所问题;
(4)尽快改变乡村日常文化体育活动缺乏人员指导的现状;
(5)整合城市社区以单位为主的居委会各自为主的文化服务活动,逐步形成以社区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平台新格局。
7.创新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方式
(1)鼓励号召地方机构,共同投资设立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基金;
(2)政府制定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主体,通过投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带动其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经营。
8.加快制定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制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体系建设,为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功能提供保障。
总之,西安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外延型发展阶段,需要在设施、内容、人才队伍、规章制度、管理体系、资金投入各个方面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加快其建设的步伐,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
[1]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与建设调研课题组.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3).
[2]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我局又建成427 个村级广播室提前超额完[EB/OL]//(2011-01-05)http://www.xawgxj.gov.cn/.
[3]董军.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2-02-25)http://www.xa.gov.cn/ptl/def/def/index_1121_540_ci_trid_66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