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间歌谣的内涵与现实功能——以河北民歌为例

2013-08-15 00:50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歌谣民歌

焦 石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河北省北部是高原和燕山山脉,中南部是平原,东临渤海,西部矗立有太行山脉,地理环境优越,这就是河北民歌诞生的摇篮。河北古称“燕赵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歌谣也是源远流长。民间歌谣形式短小、灵活,因此许多歌谣的传承并不仅仅依靠善唱的民间歌手或艺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传承着某一类别、某种内容的歌谣。同时,歌谣的传承也常常不受时间、场合的限制,朗朗上口和声声入耳的民歌深入到了人民大众生活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对唱者还是听者,都容易产生影响。这就决定了民间歌谣可以利用空间和时间条件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

一、记录与传承地区特有的历史记忆

民间歌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在人们的现实生活里发挥着多种功能。民间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具有传承性,其中民间歌谣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很强的传承能力,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是十分重要的。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几乎从他还在襁褓的时候就会从祖母、外祖母、母亲那里听到歌谣。那么一个地区源远流长的故事、传说、神话很大程度上就通过这样口耳相传的形式得以保留和发展。如此看来特别对于那些由来已久的神话传说,民间歌谣对其就有着传承记录的功能。以河北的标志性历史建筑——赵州桥来为例,有关它的建成有一段神话传说,而这段传说就被以民歌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相传在河北赵县有一条河叫洨河,在古代水势很大,给老百姓的出行造成不便,工匠鲁班闻讯一夜之间就造好了赵州桥。这创举惊动了仙界的张果老,他约柴荣和他一起来给鲁班开了个玩笑,俩人一个在驴背的褡裢里一边装上了“太阳”,一边又装上了“月亮”,一个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独轮车都从桥上走过,赵州桥被压得摇摇欲坠。鲁班一看情况不妙,赶忙跳下桥去,用手使劲托住桥身东侧,才使这两位仙人带着日月和五岳名山顺利通过。从此,桥上留下了几处人们津津乐道的“仙迹”:张果老的驴蹄印和斗笠颠落压成的圆坑;柴荣因推车力过猛,一膝着地压成的膝盖印和车道沟;还有鲁班托桥的手印。

河北民歌《小放牛》这一神话传说反映的就是这一题材:

赵州桥来什么人修? /玉石栏杆什么人留? /什么人骑驴桥上走? /什么人推车轧了一趟沟么一呀咳? /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趟沟么一呀咳。

这首民歌短小精悍,简练地传达出这段有趣的神话。用问答的形式将神话内容的概要表达了出来,可以说赵县百姓乃至全河北人民能记住这段神话,民歌《小放牛》起到了很大作用。如此看来正是民歌当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历史内涵,同时又来源于民间,对于当地文化的保留和记录功能是明显的。再加之人们的口耳相传,内容不断丰富,一段段的神话、历史就这样在丰富和发展中传承了下来。民间歌谣中的历史传说,也从侧面成为人们了解知识的窗口,这样的传承对于地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包括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等等。

二、表达深刻的劳动人民情感

在《礼记·乐记》中早就记录了乐教具有“善民心”、“感人深”、“移风易俗”三大功能。有感而发,缘事而发,以情而发,是民间歌谣的重要特点,正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和曲调等形式特征,并以短小或较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质与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等其他民间韵文样式相区别。”[1]劳动人民创作决定了绝大部分民歌真挚的情感态度,在民间文学中民间歌谣的抒情性是独一无二的。

民歌忠实地记录着普通百姓的情感世界和生活历程,无论是苦难、思念、还是欢乐,都直白地不加任何遮掩地显露在民歌中。在河北民歌中就有很多都承载着表达劳动人民情感的功能,而这样的感情表达,往往是直达人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影。比如:一(呀)剪一棵(那个)万年青,/“四化”在咱心里把根扎(的那个),/二剪一串(那个)夜明珠,/党的光辉照万家(的那个),/末了剪朵大葵花,/贴在窗前阳光下。

这是河北民歌《剪窗花》的一部分,这首民歌表达了一种劳动人民歌唱祖国、歌唱党的深厚感情。分别用“万年青”比喻“四化”扎根之深,用“夜明珠”比喻党的光辉之亮。正是通过这样的手法,人民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这样的民歌也侧面反映出民歌与时俱进,反映着人们的主流情感认知,在国家大干“四化”的时代,这样的民歌是鼓舞人心的。

“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呀。/跟着爹爹,过呀。/就怕爹爹,娶后娘呀。/娶娘,三年半呀。/生个弟弟,比我强呀。/弟弟吃面,我喝汤呀。/端起碗来,泪呀。/亲娘呀,亲娘呀。”这首《小白菜》是河北非常著名的民歌,利用叙述式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家庭苦难中,思念自己亲娘的孩子的心声。语言朴实无华,句子不长,一咏三叹,用真实的语言记录着主人公悲惨的生活以及对母爱的渴望和呼唤,无论是唱起来还是听起来都让人潸然泪下。以《小白菜》为代表的这样记录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民歌在河北还有很多,后人无论是听起来还是唱起来,都是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歌曲中所表达的那种悲痛之情,这也是人民苦难生活的一种侧面描绘。

“一(呀)更里(的那个)灯(哎)笼/绣在(了)正(哎)东(的那个),/上绣上(的那个)张(哎)生/下绣着莺(哎)莺(的那个),/张生(哎)莺莺(哎)/上(哎)边(哪)绣(哇),/粉皮儿墙上留(喂哎)诗(来我把呀呼儿嗨哎嗨哎嗨哎嗨),/莺莺她爱张生(啊嗯哎哎嗨呀哈哈哈)。”在河北民歌《绣灯笼》中,内容上则表达出人们对于爱情的看法,歌曲虽唱的是绣灯笼,但所绣的内容则是古代爱情故事,分别有张生和崔莺莺、吕布与貂蝉、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叙述虽简短却表达出了人们对爱情的热切向往之情,生动形象,唱起来也是生动易懂。其中同时有期盼、羡慕、纠结之情融合其中,可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自古以来情歌就占民歌的很大组成部分,以这样寄情于古代故事表达思念或爱意的情歌的河北民歌,对于传递普通人之间浓浓情谊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

三、记录生活,寓教于乐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民风也是多种多样的,而民歌作为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记录着人们生活的足迹,涵盖了方方面面。民歌的特点就是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下里巴人,普通百姓的生活点滴。民间歌谣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其无论从内容还是思想深度上,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特征。

“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得儿,哗啦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得忙又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咿呀咿得儿喂。”

民歌《回娘家》作为一首生活式民歌流传度极高,它记录的就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过程,这是河北的民俗生活的反映,里面既有景、有物、更有人。歌曲中把人物的情态刻画得很生动,前半部分绘声绘色地展现了媳妇儿回娘家的情态。后半部分的一场大雨是个意外,为歌曲增添了些许趣味。《回娘家》就是典型的记录生活式的民歌,整首歌很真诚,也很细腻,情景交融之中透露着些许俏皮。回娘家的路上所遇的种种就这样在轻快的旋律中得以传扬,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通过这首民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河北民风和生活习俗。诸如这样的民歌还有很多,特别是很多劳动歌、生活歌也是直接反映着人们田间地头的生活。

(甲)春季里来什么花儿开? /(乙)春季里开的是迎春花。/(甲)迎春花开什么人儿戴? /(乙)战斗英雄戴起来。/(甲)七不弄冬采冬采,/(齐)戴起来,(乙)八不弄冬采冬采,/(齐)戴起来,得儿色得儿色,得儿弄冬采冬采,战斗英雄戴起来。/(乙)夏季里来什么花儿开? /(甲)夏季里开的是石榴花。/(乙)石榴花开什么人儿戴? /(甲)劳动英雄戴起来。/(乙)七不弄冬采冬采,/(齐)戴起来,/(甲)八不弄冬采冬采,/(齐)戴起来,得儿色得儿色,得儿弄冬采冬采,劳动英雄戴起来。

很多地区都有民歌《对花》,仅仅是河北一带就有很多版本的《对花》,且十分有特色。《对花》是河北人民庆祝佳节时候演唱的小调歌曲,旋律优美、流畅、自然,经常使用排比句式,前后一一有照应,旋律节奏有规律可循,经常模仿民间音乐中的锣鼓点演奏曲调,还有大量衬字和衬句的使用,密集的曲调安排都增强了《对花》活泼的特点。

如果在节日中表演的话,就更是幽默诙谐、曲调自然、明快、口语化、生活化了,有时候还会添加一点少见的旋律曲调和节奏类型,使之形成了风趣的歌曲风格。内容上常常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其中串联四季的花名。但是《对花》的目的还不仅仅是串花名,有表达爱意的,有记叙劳动的,有的版本更是在歌曲中号召人们拥戴劳动和战斗英雄。欢快的旋律配上明快易懂的歌词,无论是唱还是听都很有趣味,更重要的是它其中具有教育内容。本文中引用的这一版本的《对花》最后以全国各地开满鲜花来预示着劳动者和战斗英雄的层出不穷,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教育意义是深刻的,在娱乐中突出体现了民歌的一种教化与道德规范的功能。

广阔的燕赵大地,既是河北人民生息繁衍的地域,也是河北人民歌唱自己生活劳动和情感的好地方。燕赵之地汇聚的精神内涵,由民间歌谣的记录传承得以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民歌就是这样,在民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几乎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会接触到民间歌谣:儿童有儿歌,青年男女有情歌,甚至鳏寡孤独也有自己的民歌,生老病死等各种生活状况和各种宗教信仰活动以及人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也都有歌。可以说,在多种多样的民间文学类别当中,没有哪一类更像民歌这样紧密地贴近着广大民众的生活,表达着人们的真情实感,象征着人们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晴雨表”。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王冼平.民歌故事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李国华,许来渠.河北歌谣简论[J].河北大学学报:1995(2)31-36.

[4]毕桪.民间文学概论[M].民族出版社,2009.

[5]万建中.新编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6]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徐英国.民间歌谣的社会功能初探[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1(2):94-100.

[8]蒋笛,谢萍.美学视野下的民歌功能[J].作家杂志,2009(9):207-208.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歌谣民歌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