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立
(商丘师范学院 法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得以摆脱了封建专制的压制和束缚,进入了独立思索的新时期。但毕竟是从旧的体制中脱胎而来,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并没有在新世纪曙光中虚化而去,文化责任和担当意识依然在20世纪初期的知识分子中间发挥着强大作用。他们并没有屈从于西学的影响,而是在西学的镜片之后,用心审视着中国传统文明的普世价值。他们以游离于政治之外的心态,苦心经营着中国传统文明的营垒,并试图在新世纪里找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之路。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正是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态,在乱世中筚路蓝缕,营筑着传统文化的栖息地,孤独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1.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哲学大纲》是张岱年20世纪30年代的力作,全书50余万字,完成于1937年,经冯友兰等推荐给商务印书馆出版,但因世事多变,直到1982年该著才以“张岱年”之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之后的又一部奠基性著作,对于中国哲学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著分“宇宙论”、“人生论”和“致知论”三个部分对中国哲学史进行论述,其间宋明理学思想占有重要篇幅。主要阐述了宋明理学中的天人关系、人性论思想、人生理想和人生问题,并且还就张载、罗钦顺、王廷相等人的思想进行了具体论述。特别是首次提出了宋明理学思想中有三个主要潮流,即程朱之学、陆王之学和唯气思想,这些观点为后来学者所接受。
在结论中,张岱年还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程朱、陆王之学进行了评价。
2.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通论》
《中国哲学史通论》是范寿康先生的代表作之一,1937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83年三联书店重印,2008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将该书列入《武汉大学百年名典》再版。武汉大学李维武教授在该书“再版前言”中,对范著《中国哲学史通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写作的中国哲学通史”[1]1。
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共6 编,其中“宋明的哲学”一编,分“概说”、“宋明儒家思想的概要”、“佛教教宗的衰落与禅宗的隆盛”、“道教宗派的分裂与教理的革新”等四章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贾丰臻的《中国理学史》
《中国理学史》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贾丰臻的《中国理学史》,如果单从书名看,就一般的中国哲学史常识讲,读者的印象该是对宋明理学思想的研究。其实不然,贾丰臻认为,理学自两宋时代始有其名,但从历史的眼光考察,理学应起自于上古,所以他将中国理学史分为上古理学史、中古理学史和近世理学史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近世理学史,主要讨论了宋元明清时期的思想。在这部分论述中可以看出,贾丰臻对于宋元明时期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把握比较清楚,涉及的理学人物和思想是较为全面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思想挖掘的深度不够,特别是理学名家如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体系方面,所论显得简略,没有能够将其哲学思想概貌展示出来。
1.陈钟凡的《两宋思想述评》
《两宋思想述评》于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被公认为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名著。
《两宋思想述评》全书共分16章,探讨了“两宋学术复兴之原因”、“宋学发生之近因”、“宋代思想家之论证法”、“周敦颐之图书学说”、“邵雍之数理学说”、“张载之二元论”、“程颢之一元学说”、“程颐之理气二元论”、“程氏学派”、“江西学派”、“朱熹之综合学说”、“朱氏学派”、“陆九渊之惟理学说”、“陆氏学派”等。
陈钟凡对两宋思想变化及两宋学者进行分析评论时,把握材料丰富,运用语言简洁,概况分析精准,赢得了学术界一致好评,成为研究宋明理学的上乘佳作。
2.蒋维乔与杨大膺合著的《宋明理学纲要》
《宋明理学纲要》于1936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宋明理学纲要》一书,顾名思义,是叙述宋明理学的大纲。该书将宋明理学分为四个纲类进行分析。第一纲为“论道体”,对理学中的太极、太和、理、气、阴阳、心性、鬼神、人物等分类进行研究;第二纲为“论为学”,对理学中的为学、格物穷理和教与学的方法进行了论述,主要是教育哲学,分析了教育的目的、意义、力量和研究对象、方法等;第三纲为“论存养”,讨论的主要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问题,包括涵养问题、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出处进退辞受之义、改过及人心疵病等,属于理学中的人生哲学问题;第四纲为“论政治”,主要研究的是理学中的政治哲学问题,包括治国平天下之道、政治制度原理、齐家之道、处事之方等。该著具有自己明显的学术特点和撰写方法。
3.谭丕谟的《宋元明思想史纲》
《宋元明思想史纲》于1936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全书分七个部分对宋元明思想进行史纲式分析。谭著《宋元明思想史纲》带有非常明显的阶级分析痕迹,应该说,这在20世纪30年代有关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是不多见的。李达在1935年为《宋元明思想史纲》所作的序言中,对该书的特征进行了总结,揭示了谭著阶级分析的立场观点和写作方法,应该说是十分确当的。中国近现代著名经学家、教育家吴承仕也评价谭著“能够用哲学的立场、历史的方法,去发现它的真实,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和有效能的创作”[2]4。
1.徐敬修的《理学常识》
该书为徐敬修于20世纪30年代编写的“国学常识”十种之一,1932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
《理学常识》,顾其名可知,该书是关于理学一般知识的小册子,也可作为研究学习理学的工具书,正因为其简易特点,所以该书多次再版,受到当时读者的追捧。
该书分四章对理学进行了通俗简易的介绍。此外,徐敬修还在该书最后就理学入门书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讨论,为理学学习和研究者提供了入门的帮助。
2.吕思勉的《理学纲要》
《理学纲要》是吕思勉于1926年在上海沪江大学讲中国哲学史时编的讲义,略加修改后于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理学纲要》全书共分15 篇,提纲挈领式地论述了宋明理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
吕思勉出版此书的初衷,试图以提纲挈领式的研究,向世人展示一个通俗明了的理学发展史。
3.嵇文甫的《左派王学》
《左派王学》是嵇文甫在北京大学执教时所编《明清思想史讲义》的一部分,上海开明书店于1937年将其单独出版。
《左派王学》可以说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关于王学的稀世之作。在该书中,嵇文甫认定从1527年天泉证道起,王学开始分出左右两派。嵇文甫认为,王学是靠了左派而发扬光大的,所以特别看重王门左派的发展,立专著对王学左派进行研究。《左派王学》分五个部分对王学左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左派王学的历史评价”中,嵇文甫通过对当时对于左派的批评的分析,肯定了左派王学思想的历史性贡献,认为“大抵左派王学的历史地位,颇有些像欧洲宗教改革时代的许多‘异端’。他们都受下层社会的影响,都富于自由思想,富于反抗精神,却也都不免有些怪诞,而又都只是替后来新统治者作驱除,旋被镇压下去”[3]465,但左派王学的发展也的确推动了明代思想解放运动发展到极端。其思想启蒙之功不可泯灭。
4.容肇祖的《李卓吾评传》
《李卓吾评传》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该书分三部分进行研究,一为李贽年谱,二为李贽的思想,三为李贽的文学见解。在该书中,容肇祖依据搜集到的历史资料,对李卓吾的生平事迹和活动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勾勒,认真探讨了李贽的反道学思想,分析了其思想对于晚明人文思潮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肯定了他在王门左派泰州学派中的宗师地位,澄清了史实,祛除了人们对李贽的偏见,并对其学术观点作了客观、公正地评述。
容肇祖不但研究了李卓吾的生平思想,同时他还于1936年开始搜集、发掘明代思想家何心隐的资料,于1960年出版了《何心隐集》。后于1984年又点校出版了《吴廷翰集》,为进一步研究明代思想家吴廷翰和明代思想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成就斐然,其中成就最显著者当为冯友兰先生。
“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可以说是对冯友兰一生学术成就的最好总结。冯友兰一生勤于著述,留美期间即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于1923年夏季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又写成《一种人生观》和《人生哲学》两部著作,从而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冯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于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前,冯友兰先生还于1933年12月出版了《中国哲学小史》,通过接纳和吸收西方哲学的模式和方法,冯友兰从形而上学、人生哲学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切入,系统研究了先秦诸子以及宋明道学家的哲学思想,并将其视做中国哲学传承和发展的主流加以梳理、阐释。可以说,该书是冯先生为中国哲学史奠定基础框架、指明方向的一部作品。当然,30年代冯友兰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还是《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分上下两卷,下卷从两汉经学开始,下迄清代今文经学止,其中用四章篇幅对宋明理学进行了专门研究。
在“周濂溪、邵康节”一章,冯先生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以及《太极图说》与《通书》的关系问题,邵雍的太极与八卦、先天图、人与圣人的关系、政治哲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冯友兰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影响很大,特别是理学的本体论问题,多脱胎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理论,如说:“周濂溪取道士所用以讲修炼之太极图,而与之以新解释、新意义。其解释此图之《太极图说》为宋明道学家中有系统著作之一。宋明道学家讲宇宙发生论者,多就其说推衍。”①[4]211冯友兰认为,周敦颐《通书》本名《易通》,系讲易之作,所以冯氏还将《太极图说》与《通书》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在冯友兰看来,周敦颐的太极图,即是其象学,但其无数学,而邵雍则兼有象学和数学。冯先生认为,邵雍重太极,其图都是用以表示事物生长进行的公式。他还分析了邵雍先天图和其他图、人与圣人之关系、世界年表和政治哲学等等。对于后来者研究理学本体论起源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张横渠与二程”一章,冯友兰对张载和程颢程颐兄弟的思想进行了分析。对于张载,冯友兰认为,其《正蒙》是张载一生思想的结晶,张载思想是从《易》推衍而来,气是张载思想中的主要概念。气聚而生物,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是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冯友兰还针对张载关于天文地理、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分析,解释了张载思想的唯物性质。
对于程颢程颐兄弟,冯友兰认为,他们的思想对宋明道学的确立起了关键作用,也可以说宋明道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自二程始,如说:“濂溪、康节、横渠,虽俱为道学家中之有力分子,然宋明道学之确定成立,则当断自二程兄弟”[4]237;“明道、伊川兄弟二人,俱以濂溪为师,以康节为友,又与横渠为亲戚。兄弟二人之说,旧日多视为一家之学,故《二程遗书》中所载二人语录,有一部分俱未注明二人中何人之语。但二人之学,开此后宋明道学中所谓程朱陆王之二派,亦可称为理学心学之二派。程伊川为程朱,即理学一派之先驱,而程明道则陆王,即心学一派之先驱也。”[4]238与此同时,冯友兰还讨论了二程兄弟与周敦颐、邵雍及张载之关系,以及二程对于宋明理学的奠基之功,分析入理,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调。冯友兰还就二程的天理、气、性等概念,以及二程伦理思想、修养方法等逐个进行了探讨。
在“朱子”一章,冯友兰设专章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因为朱子思想的宏富,另一方面是朱熹集程朱理学之大成,对于后世影响较之二程更为深远。冯友兰在本章开篇即说:“道学家中,集周邵张程之大成,作理学一派之完成者为朱子”。此说作为对朱子思想的总评价,一直沿袭至今。关于朱子学说,冯友兰从理和太极、气、天地人物之生成、人物之性、道德及修养之方、政治哲学和对于佛家之评论等七个方面进行阐释,指出了朱子的形上学是以“周濂溪之《太极图说》为骨干,而以邵康节所讲之数,横渠所说之气,及程氏弟兄所说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融合之”[4]254,并且点出了佛教华严宗对朱熹天理说的影响和朱熹对佛教的认识与看法。
在“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一章,冯友兰着力对陆王心学进行研究,对以陆象山、杨慈湖为代表的南宋心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朱陆之异同和朱子以后之理学;对明代心学发展如陈白沙、湛甘泉、王阳明、王龙溪及王心斋等人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着力于王阳明心学思想研究,详细分析了王阳明的《大学问》、知行合一说、朱熹王阳明思想的异同、王阳明对佛道的批判以及王阳明的爱之差等、恶之起源和动静合一说。同时还对阳明心学所引起的反动进行了辨析。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其中许多概念已成为定论,为后世学者所共同接受,堪称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于1934年出版后,张岱年先生于1935年发表了题为《冯著<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和读法》书评②,对冯著《中国哲学史》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实在是一本最好的中国哲学史,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精彩,为别的中国哲学史所不能及。如果说这本书在中国哲学史书中是空前的,实非过甚其词。这实在是近年来出版的一本极有价值的巨著,的确能对中国哲学思想之发展演变,作一个最清楚的最精审的最有系统最有条理的叙述。读了这本书便可以对于中国哲学思想之发展演变,有一种整个的明确的了解”。张岱年先生还就该书优点进行了总结,认为“此书最能客观,且最能深观。此书善能写出各家哲学之本来面目,能领会各家哲学之精微幽隐之处而以明白透彻的文字表述出之。这实在大非易事。许多哲学史,常失之肤浅;更有依一个观点写成的,结果为此观点所蔽,常不能领会古哲学家思想之隐微处。……此书则不然,可以说,此书写某一家时即以某一家的观点为观点,如写儒家哲学是以儒家的观点来写的,……写宋明道学,则又以道学的观点。然而本身并非四分五裂,本书仍有其一贯的观点,这即是客观。惟其如此,故本书对于各家,皆能通其幽微,会其幽深,能窥透各家之本来面目,尽如实摹状之能事。对于一种哲学,可以说有内观与外观之不同。内观即以同情的态度观察之,外观则只观其表面。对于一个哲学,不以同情的态度观察之,是绝不能了解其精髓的。此书则的确能以同情的态度观察各家哲学而无所偏倚”。陈寅恪、金岳霖先生对该书的评价也是与张岱年先生相一致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对于宋明理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观冯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看到冯先生研究宋明理学的独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方法论角度明确了把钻研西方哲学作为研究宋明理学的方法,也可以延展到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对此,高秀昌先生有自己的研究心得,他撰文说:“在冯友兰看来,中国哲学没有形式上的系统,如果不研究、了解西方哲学,则我们整理、诠解中国哲学,便无所取法;中国过去也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成文的中国哲学史,如果不研究了解西方哲学史,则我们著述中国哲学史,也无所矜式”[5]。冯友兰正是把西方哲学史的形式上的系统,看做整理中国哲学的范式,并以钻研西方哲学作为研究宋明理学以及中国哲学史的最基础的方法。陈寅恪先生在审查冯著《中国哲学史》时,对冯友兰以西方哲学研究方法对新儒学的阐释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此书于朱子之学多所发明,……今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概念,以阐明紫阳之学,宜成其系统而多新鲜。”[6]460
二是注重对哲学史料的搜集。冯友兰先生认为,无论是宋明理学还是中国哲学史,它们都是中国哲学和中国史学交叉贯通的产物,研究宋明理学或中国哲学史就要以搜集整理中国历史上关于哲学研究的历史资料为前提,并通过对哲学史料的浏览、遴选、辨伪、会通等步骤,对哲学史料作深入整理分析和研究,以便得出中国哲学的真的结论。研究宋明理学亦然。
三是采取分期、明域、别派的方法进行研究。所谓分期,并非是任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标准,冯友兰把分期的标准定为哲学思潮起伏的段落或者是历史的类型;所谓明域,冯友兰认为是对中国哲学史进行空间划分和定位,亦即是横向研究的一种方法;所谓别派,冯友兰认为其划分标准是师承关系和思想类似。从冯先生对宋明理学的研究,可以深刻感受到他的这一独到研究方法。
四是评述哲人之哲学。冯先生认为,这一方法非常重要。研究宋明理学或中国哲学史的目的,就是要辨别清楚中国传统哲学之源流,寻找出中国传统哲学的得失及成就;否则,就失去了研究宋明理学或中国哲学的价值。冯友兰还认为,评述中国历史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应成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首要方法,冯先生《中国哲学史》的有关宋明理学研究充分体现了其研究特点。
以上四种方法都在冯先生《中国哲学史》关于宋明理学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式方法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也基本代表了冯友兰在20世纪30年代整理研究宋明理学或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同时,这些研究方法的提出和总结,也是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冯友兰于1919年赴美留学,四年后归国。30年代初期,执教于燕京大学,积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出版了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冯友兰一方面继承程朱理学“理在事先”的本体论原则、伦常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又对其加以改造。他用西方哲学思想解释、改造和印证程朱理学思想,把中国哲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学说都综合到理学的论域之中,并且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程朱理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观点作出理论上的论证,创立了新理学体系。
冯友兰先生曾多次指出,他的哲学“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一派。我们说‘大体上’,因为在许多点,我们亦有与宋明以来的理学有大小相同之处。我们说‘承接’,因为我们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而不是‘照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在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中,冯友兰先生不仅仅是从知识和思想的角度去作学理的研究,而是全身心沉浸其中,并以其中的思想影响着自己的人生实践,如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冯友兰影响巨大,并贯穿了其一生的学术活动。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此第二遍稿最后校改时,故都正在危急之中。身处其境,乃真知古人铜驼荆棘之语之悲也。值此存亡绝续之交,吾人重思吾先哲之思想,其感觉当如人疾痛时之见父母也。吾先哲之思想,有不必无错误者,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乃吾一切先哲著书立说之宗旨。无论其派别为何,而其言之字里行间,皆有此精神之弥漫,则善读者可觉而知也。‘魂兮归来哀江南’;此书能为巫阳之下招欤?是所望也。”[7]自序二 从1939年到1946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贞元六书”正是冯友兰先生从“照着讲”转向“接着讲”的产物。从《中国哲学史》到“贞元六书”,冯先生以逻辑分析法诠释程朱理学,以自己独出的形而上学说明了宇宙与人生的问题,创立了“新理学的人生哲学体系”[8]。新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一个有益尝试,也是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可贵探索。从冯友兰新理学的创立,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20世纪30年代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对于其思想和学术之影响。同时也通过新理学,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哲学史》的重大影响和历史性贡献。
注释:
①华东师大再版的《中国哲学史》,是根据冯友兰30年代出版的原版进行再版的,新版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蔡仲德之“校勘后记”中有说明。
②此篇书评发表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周刊》1935年4月27日和5月4日的“读书指导”栏目中。
[1]李维武.中国哲学史通论:再版前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谭丕谟.宋元明清思想史纲:吴检斋先生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3]嵇文甫.嵇文甫文集:上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高秀昌.试论30年代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J].南开学报,2003(4).
[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3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沈素珍,钱耕森.新理学的人生哲学体系与“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境界——解读冯友兰先生的“贞元六书”[J].现代哲学,2009(5).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