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在隐性教育中的助推作用刍议

2013-08-15 00:55闵海霖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真知真人实事求是

闵海霖,王 静

(1.铜陵学院思政部,安徽 铜陵 244061;2.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属精神文化范畴。它由理念、品德、知识、气质、性格等素质熔铸而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也。“感染教育法,就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或环境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感染教育法也可以叫隐性教育法”,[1]它属于工作方法范畴。“其身正,不令而行”是也。师德,以身垂范,文化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是一种隐性教育的魅力,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师德的重中之重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教书育人。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2]笔者认为:这个“真”字,对教师来说就是教真知,做真人(包括育人做真人)。它应该是师德的重中之重。什么是真知呢?真知就是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知识。教师不教真知,误人子弟,犹如庸医乱开假药,坑害病人。真善美共存互补,拿历史学科来说,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常识,大学讲规律。中小学讲的故事和常识,只要是真实的就是真知。大学教育是专业定向教育,讲规律就是要讲必然性,揭示历史的内在本质联系。司马迁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过程要阐述,但关键在画龙要画骨,其要在点睛,点睛点得妙,龙就活了,飞了。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至于龙鳞、龙爪这些东西,概由学生自己去画,部分教材要让学生课外看。

“学高为师”说明已拥有丰富真知、“业精于勤”才能掌握更多真知,均与师德相关,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人格魅力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影响学生素质的最直接因素”。“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3]在“学高为师”的魅力感召下,学生敬其师,便会乐其道,教学效果也必有相应提高。学生听完优质课,多叹时间流速太快,赞增智获益匪浅,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高档知识大餐,餐餐让学生吃饱,吃香。他们既拥有丰盛的真知资源,又掌握成功的教育艺术。“学无止境”就是不懈学习新的真知,科研创新就是开拓新的真知,也和师德相联。大学毕业,即使当了专家,还要继续学习。时代在前进,学术在发展,与时俱进就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同门弟子成就有别,多一分耕耘就多一分收获。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播、学术创新亦是知识物化的重要基地。华罗庚说:“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4]大学教师当然应学别人之长,看别人著作,但总不能老跟在别人后边。他应该有自己的创造力和对新的真知的追求,研究一个专题就吃透一个专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师以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动教学更给力,学生听自己老师的真知灼见更激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良师以自己毕生心血,灌溉出祖国的花丛绚烂,其人、其德都具有强大的隐性教育助推力。良师以治学的严谨、学术的创新、终生的奋力,折服学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对学生产生形象效应,较灌输说教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

如何理解做真人(包括育人做真人)呢?真人不仅生理上是人,而且伦理上也是人,否则只能称之为两足动物。做真人要求很多,重中之重有一条,即实事求是。做人也要遵循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德高望重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实事求是。搞理科的讲究科学的严密性。论定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度,此为永恒的真知,来不得半点随意性。搞历史的,论从史出,孤证不行,伪证也不行,史料和观点必须统一,此属史德。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一个真正的教书人,在实事求是的轨道上走惯了,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惯性。敢为真理而奋斗和敢向真理投降都是高尚的师德。你有高职称就应当有高能培育人才并虚怀若谷。如果你不但有高职称,还有高职务,双高形成的高位势能就更应有高能培育人才并从善如流。教风正,学风正是实事求是;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是实事求是;办事公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是实事求是。多次见到成功的学生面对恩师说:“我所以有今天,离不开你的教导。”老师总是笑道:“这是客气话吧”。学生当即把几十年前老师讲的不少带有个性特色,原汁原味的语言,及毕业题词背了出来,并且说:“我正是按照你的教导做的”。 此时,老师的心灵真的产生震撼,他更加认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内涵。教育者的师德在隐性教育中的助推作用显现在诲人于不知、育人于不觉。受教育者“见贤思齐”,自我领悟、自我提升。

二、师德的重要历史取向

这里谈的师德历史取向,是讲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容和结合问题。传统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用的东西。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前天和昨天延续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华部分可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只有如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才能根深叶茂。本文拟就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略谈浅见:

世界观方面:传统文化提倡“和为贵”,“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天下为公”,“道法自然”,“君子和而不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遵循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的思想,可以和师德应有的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容结合。师生都应遵循科学发展观,抵制各种破坏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的恶劣行为。它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和谐意识,提供了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

人生观方面:传统的文化宣扬“穷则思变”,“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卧薪尝胆”,“欲不可纵”,“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6]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 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积极入世,刚强有为的思想可以和师德应有的复兴中华,奋发图强相容结合。它为培养当代大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人生观有重要的影响。

价值观方面: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屈原“长叹息兮,以哀民生之多艰”;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先天下喜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孔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与我与浮云”。先贤大禹治水,周公吐哺,于谦两袖清风,包拯执法如山。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浩然正气可以和师德应有的为人民服务,清正廉洁相容结合。它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重视经济效益,讲究法规,维护国格和人格尊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师德的时代取向是科学技术。科技全面促进人类文化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创新,推动人类价值观、行为准则的不断发展。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2

[2]苏莆.愿陶行知式的教师遍布祖国大地[J].行知研究,1992.(1):20

[3]李香善.高校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力[J].教育理论实践 2009.(3):52

[4]李振润.中外名言大词典[M].重庆辞书出版社,1992:621

[5]《周易·乾》[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4

[6]杨伯峻.论语注释[M]中华书局,1980:2

猜你喜欢
真知真人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验出真知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实事求是”定乾坤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熟知非真知——其庸先生周年祭
分类求难题 讨论得真知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