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瑞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9)
当今社会发展变迁迅速,竞争激烈,在校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和影响也在急剧增大,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著。 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且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没有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与补充, 想当然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属品, 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致使心理健康的预防性教育严重缺乏, 有些高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导致一系列恶性事件发生。本文认为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补互动关系, 高校应该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更多设施与条件, 采用多种方法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突出重点、 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原则上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它反映出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在人的素质整体结构中,心理素质居于核心地位, 制约着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但由于心理素质的内隐性、潜在性和作用的间接性等特点,使人们对心理素质的认识容易流于粗浅,甚至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或观念, 从而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无数事实证明,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不少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很多都是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所导致。 因此,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从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入手。 这方面内容主要包括认识与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意义;把握心理健康标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各种心理特点、发展趋势等。通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要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互相制约、互相渗透的辩证统一的整体,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辐射、 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影响着各种教育的效果,而且是其它教育的基础。 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必须建立在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为形成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和使他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创造良好条件。
各自所需解决的问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 而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从刺激性质、持续时间、泛化程度以及反应强度来看,又可以把心理问题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思想问题是因为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有偏差而产生的各种不正确的想法和观念, 往往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明显的表现有:意志衰退、信念动摇、事业心责任感弱化、对社会看法有偏差等等。 以上是二者的区别,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又不是彼此孤立。 心理活动是思想形成的基础之一,思想又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结果,心理活动的质量决定思想水平的高低,思想一旦形成又对心理活动起调控作用。思想问题可以加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可发展为思想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把握二者的界限,又要认清其联系,把握问题的本质。此外,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又是互相转化的。如果心理问题的出现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有可能转化为相对隐蔽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思想问题的产生,又会引发新的心理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除了要明白其思想症结之所在,还要对其心理现状进行分析,掌握其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为强调大学生对社会、对集体、对国家的认知,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但对于大学生如何认识与协调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涉及较少,对于如何引导大学生培育正确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态度关注不多,对于大学生情绪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内容也很少涉及。 总体来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缺乏关注、分析与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 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是在经历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由主体积极的心理活动产生的结果。 也就是说, 一个人内心的心理状况与其思想状况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人较为容易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 我们看到,在实际工作中,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的教育对象容易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建立和谐互信的关系,由于没有心理阻碍,可以顺利地接受教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信念或行为准则,纠正、规范自己的行为。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心理基础,解决心理问题是解决思想问题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并能敏锐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趋势,才能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即心理相通才易产生思想共鸣,牵人以心才能启人以志。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具有弥散性特点。 如果心境灰暗,则可能“对月伤心”,可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心境明快,则会感到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生机, 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因此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学生的不良心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提高教育效率。其次,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受教育的效果。 教育者如果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当,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但心理学中的疏导、角色转换、移情等却能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定势,那么, 他就会顺利地接受教育要求并努力去执行,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互补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要努力突破自身可能存在的只强调个人本位的功效而忽视它理应承担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 尽力朝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一致的方向和目标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点上,心理健康教育要把自己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 努力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所兼具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两种功能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在对教育的目标追求上, 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个性功能; 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功能。但是心理咨询虽是指向个人,也正是通过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以及个人参与社会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在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情况下,也具有个人性功能。 只有当思想政治教育在为自身的服务中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才使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了它原本应有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味地发展个人主体性, 而是要在发展学生个人主体性的同时,考虑到对它的调整和纠正,正确引导每个个人的独立发展,使其向人类共同发展之路迈进。
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追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我们既要突出个人价值,又要顺应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对学生个人价值的肯定和开发,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机结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发挥思想教育作用, 教育者自身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与此同时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要把解决学生认识情感与行为问题统一起来,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为学生提供缓和、化解矛盾、消除心理问题的疏通引导,既要考虑学生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其内在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的要求。要关注学生对咨询内容的可接受性,同时要适时地进行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在认清事实、了解自身价值体系中的矛盾之后,能够自己做出的合理判断。一个细致而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会以心理活动的规律为依据,把思想科学和心理科学结合起来,做到既能从心理现象层面来研究人, 也能从思想现象层面来把握人。 这样,学生不仅在接受教育时感到心理轻松,当再次面临类似的矛盾冲突时也能从容应对。
心理健康教育是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而通常所指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思想理论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心理发展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突出表现为二者之间存在着互动性、互补性、交融性等关系。
所谓互补性,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出发,在互动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使两者在实践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健康的心理必须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前提,良好的意志品质、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积极的人生态度都需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基础,而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塑造人的同时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基础。
此外,二者具有补充性的促进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的理性认识对人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则偏重于人的潜意识层面, 这就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纯通过灌输来解决思想问题的传统方式, 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保障,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首先必须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人的思想与心理紧密相连,健康的心理是正确思想形成的基础和保证, 正确的思想指导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认同。思想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维活动的心理反映过程。 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顺利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教育者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培养健康的心理结合起来, 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成效。
高校应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各种良好条件。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心理咨询工作,使其朝着进一步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应当明确心理咨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成为学校的正式机构。 此外,心理咨询中心应配备适量的专职人员,这些专职人员享受财政工资,占国家编制名额。各个高校要完善心理咨询机构的硬件设施, 组建设备齐全的咨询室、测验室、档案室等。此外,还要加强心理档案室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让咨询员对学生有全面、客观的了解和把握,为咨询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通过心理测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尽力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辅导员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有助于从心理层面指导学生更好的做人,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心理咨询要避免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观随意性和应急临时性,使其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最重要的还是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要明确咨询人员的职责,完善咨询人员职业道德条例,加强对咨询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为了促进咨询员专业素养的提高,应完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评制度的每个环节。 要充分调动心理咨询员的工作积极性, 还需要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经验的专家进行督导来弥补多数心理咨询人员非科班出身,理论和实践都欠缺的不足。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工作队伍是促进心理咨询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高校心理咨询队伍的整体质量还不高,仍然存在操作实施不规范、咨询工作缺乏目标、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不深等问题。 因此,需要组建一支由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医学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咨询员队伍。以便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加强团结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总结经验,努力促进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举办各种培训班来培养兼职人员,选拔部分人员出省、出国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提高心理咨询队伍的质量。
辅导员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 同时辅导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因此要着力加强对辅导员的专项培训。 优秀的辅导员责任心强、 工作热情高,对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情况、个性特点和人际关系状况都很了解。如果再结合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以丰富的经验辅助,则对于学生的一般思想、心理等问题,就有一定的解决能力。 目前各学校可以结合具体情况为辅导员补上缺乏的心理咨询专业理论这一课。 可以制定培训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先培训后上岗, 岗前培训和日常培训相结合的原则。特别要注重培养辅导员对于心理问题的预警能力,可以输送优秀辅导员外出进修心理学前沿的理论方法,充实和改进当前学校不完善的心理咨询制度。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辅导机构每年可以聘请心理专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周期性地举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例如一年级的新生面临尽快适应新生活问题, 二年级的学生关注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恋爱等方面的讲座,三、四年级的学生大多为就业问题而苦恼。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针对广大学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协会、学生工作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 及时提示与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期果断采取防范措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一种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系统的结构分为:(1)一级网络由学校心理中心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组成,总体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二、三级网络成员进行专业培训(2)二级网络由各系心理辅导员为主,其他学生辅导员为辅,主要负责所在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时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相关工作; 学院心理辅导站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担任站长, 一名专门负责全院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员为副站长,学办主任、团委书记、辅导员担任成员。 (3)学生班级发展委员。 在班委会中增加(心理)发展委员。每班设男生和女生发展委员各一人,专门负责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
新生心理普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普查可以全面了解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制定有关教育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能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早期发现, 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治疗,同时它还能起到心理卫生的宣传作用,使新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一般会采用国际标准化问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 根据普查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预约咨询等方式,及时疏导教育,减轻心理问题较严重的一年级学生的困惑及其负面影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诊断测量后,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并分类保存,以便查找。心理档案能客观地记录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能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随着网络的发展, 各大高校纷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校园网站。 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利用网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创造平等、信任和理解,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受教育者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直接对话,沟通思想。 我们可以在网站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和探讨自身的身心发展;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平台,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网上咨询指导; 开辟和完善关于心理健康的专题介绍; 建立与国内外知名的心理咨询专业网站的链接,帮助学生拥有更多维护、救助自身身心健康的途径。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补互动关系, 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高校应该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更多设施与条件,采用多种方法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原则上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2 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黄希庭,徐建凤.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