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合作制思想与民粹主义

2013-08-15 00:47董鹏鹏禹国峰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集体化合作制小农经济

董鹏鹏 禹国峰

(1.中共毕节市委党校,贵州 毕节551700;2.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毛泽东同志建国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为中国社会顺利地走上社会主义铺就了成功的道路。但是,毛泽东同志指导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合作制思想和民粹主义的关系却成了疑问。有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合作制思想是一种民粹主义。该观点称,毛泽东主张合伙生产是更为落后基础上的民粹主义,并认为毛泽东建国后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实行合作制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乃是民粹主义的表现[1]。那么,毛泽东合作制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思想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究竟是不是民粹主义?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毛泽东合作制思想的产生,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合作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若要搞清毛泽东合作制思想,首先要厘清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发展的脉络。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最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奠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集体化思想,虽然仅仅停留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否定上,并未付诸实践,但是却足以成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强大理论武器。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其一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其二为集体化的劳动模式;第三是农业大机械的使用。在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发展史上,恩格斯首次指出了把小农经济引向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这就是合作社。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小农经济必然走向灭亡,但夺得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不会用暴力手段加速他们的灭亡。“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2]310恩格斯特别强调了引导小农走向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特别指明了带领小农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自愿原则。“如果他们还不能下决心,那就甚至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考虑考虑这个问题。”[2]311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集体化思想,在十月革命后就着手制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计划。然而列宁的农业集体化思想起初富有十分浓厚的直接过渡特征,忽视了俄国社会的小农经济占有绝对优势的现实,因而使得农业集体化思想在俄国的最初实践带有很浓的教条化和机械化的色彩,尽管这种色彩在当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占有,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初的设想一样,列宁肯定了俄国苏维埃土地的公共占有。1918年1月,苏维埃颁布的《土地社会化法令》,在肯定农业土地的社会所有权的基础上,指出苏维埃农业政策的宗旨在于引导农业过渡到集体化生产经营的社会主义经济。同年3月,列宁在俄共七大上宣布党在农业上的近期奋斗目标是“逐步而坚定地过渡到共耕制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农业”[3]81。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农业必须实行机械化生产,因此,在《科学技术工作计划草稿》中列宁提出要“特别注意工业和运输业的电气化以及电力在农业中的运用”[4]212。显然,列宁对俄国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最初规划是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集体化思想一致的,1918年春的建设构想几乎完全照抄照搬了马克思恩格斯农业集体化的三项设想措施,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施行则是实践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思想。但是由于脱离了俄国国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了失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促使列宁重新考虑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规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之后,列宁终于认识到了俄国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国情决定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建立在工业适应农业上,而不是相反,更不是建立在二者的对立上。列宁由此找到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的国情基础。毋庸讳言,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农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规划完全建立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社会主义革命虽然在俄国这一帝国主义最为薄弱的环节上取得了成功,但是俄国资本主义总体生产力水平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其一。其二,即便是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集体化思想仅仅停留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否定上,而向社会主义农业的过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农业集体化思想在农业社会主义实践中获得丰富、发展,甚至作出部分的修正,乃是不足为怪的事情。当列宁认识到了俄国的国情,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集体化思想和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特殊性,他的思想就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出台,特别是《论合作社》标志着列宁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在俄国的发展。

列宁否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共耕制办法,认为加速走向集体农庄式的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因此“集体农庄的问题并非当务之急”,“现在还不能设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过渡”。[5]177在新经济政策后期,在认识到社会主义必须和小农经济联合起来之后,列宁完全放弃了集体化的大农业模式,最终确立了依靠群众性的商业性组织——合作社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合法地位。和俄国极低的农业生产力相适应的农业社会主义模式必须根置于俄国国情。群众性的商业组织——合作社,虽然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之上,但是“既然国家政权操在工人阶级手中,既然全部生产资料又属于这个国家政权,我们要解决的任务的确就只剩下实现居民合作化了”[6]361,“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6]365。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政权支持小农经济发展的国家里,在工业必须适应农业小经济的条件下,商业将是联系工业和农业的唯一途径。因此,列宁充分肯定了商业在当时俄国发展的合理性和紧迫性。

列宁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性发展。列宁的后继者斯大林虽然最初继承了列宁的合作制思想,但是他不久就抛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合作社思想,而代之以充满左的色彩的教条化的集体农庄理论。尽管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斯大林肯定了列宁合作制思想的正确性及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7]65,然而斯大林把理论上的农业社会主义集体化的终点——集体农庄式的社会主义大农业,当作了实践中的俄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模型。在否定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在当时的可行性之后,他认为:“目前时期集体农庄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农业劳动组合”[8]80,并确信“集体农庄是使农民摆脱贫困的唯一手段”[8]91。关于集体农庄的本质,斯大林认为:“集体农庄作为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之一。”[8]48斯大林并未忘记马克思恩格斯农业集体化思想中的农业大机械的使用,他肯定集体农庄的集体化劳动模式将大大加速集体农庄的机械化。

斯大林自以为集体农庄理论与列宁的合作制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原则区别。斯大林给自己的辩解只是“列宁在他的‘论合作制’一书中指出的是合作社的一切形式,既包括它的低级形式(供销合作社),也包括它的高级形式(集体农庄)”[8]49。那么,斯大林突然抛弃列宁的合作制思想,而采用集体农庄理论,个中的原因是怎样的呢?

原因之一:是斯大林为实现他的工业化的目标,忽视了俄国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现实。斯大林忘记了俄国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客观状况,他把俄国小农经济置于和俄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对立的位置上,把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的终点当作现实的出发点,机械地照抄照搬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初设想的农业社会主义集体化的三项条目,使斯大林集体农庄理论带有浓重的机械色彩。

原因之二:是斯大林对小农经济心存偏见,对集体化劳动模式过分迷信。小农经济在社会主义中的存在有其历史合理性,恩格斯早在《法德农民问题》中就已阐明改造小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列宁的合作制思想就是建立在小农个体经济的基础之上的。斯大林无视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小农经济的正确思想,极端仇视小农经济,甚至将小农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他说,肯定小农经济在社会主义一定时期的合理性等于“赞美和巩固那个使千百万小农群众破产的资本主义制度”[8]39。对集体农庄较之于小农经济的优越性,斯大林仅仅停留在联合劳动模式开垦荒地数量的增加上。他说:“这种效果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转上集体农庄轨道后播种面积扩大了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以至百分之五十。”[8]43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斯大林认为:“因为农民在单干条件下是没有力量的,而当他们把自己的工具集合起来并联合为集体农庄的时候,就变成了巨大的力量。”[8]43斯大林最后总结说:“使用熟荒地和生荒地”,“是集体农庄优越于个体农民经济的一个根本原因”[8]44。斯大林痴迷联合劳动模式,完全忘记了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联合劳动方式的特殊性。将生产力发展标准置于生产关系的优越性之外,更是斯大林集体农庄理论错误的根本所在。

斯大林集体农庄理论不啻是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倒退,他的理论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虽然对列宁的合作制思想理解较为深刻,但是毛泽东合作制思想在其发展中,特别是发展的后期还是打上了较深的斯大林集体农庄理论的烙印。这恰恰是后人指责毛泽东合作制思想含有民粹主义因子的论据之一。

追溯毛泽东合作制思想的发展,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前期就一般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理论,特别是列宁的合作制思想。毛泽东认为合作社经济应该得到大力发展,不仅是“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而且是“信用合作社”[9]133。为了加快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毛泽东还提出了发展合作社必须注意的原则。“第一,从组织上动员群众”,“第二,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9]124。在总结各种经济成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作用时,毛泽东认为:“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9]133

很明显,毛泽东合作制思想在中国革命初期是富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色的。此时,毛泽东业已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循序渐进原则、群众自愿原则和国家帮助原则。毛泽东对于工业和农业合作社的关系采用协调共进的模式,而不是斯大林后来的对立方式。但是毛泽东合作制思想的发展是复杂的,随着中国革命的推进,这种复杂性在与斯大林集体农庄理论的关系中呈现了出来。在《组织起来》的讲话中,毛泽东继续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他再次坚持和肯定了农业合作社组建的自愿原则。在进一步突出国家帮助和干部领导的作用时,毛泽东指出了合作社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意义:“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10]932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毛泽东合作制思想开始表现出了受斯大林影响的痕迹。

在对待小农个体经济的态度上,毛泽东认识到个体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他说:“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10]931如果说这确实反映了小农经济在封建统治中的负面作用,那么这也同时隐含着毛泽东对小农经济在后来社会主义中的合理性的否弃。毛泽东认为:“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在边区,我们现在已经组织了许多的农民合作社,不过这些在目前还是一种初级形式的合作社,还要经过若干发展阶段,才会在将来发展为苏联式的被称为集体农庄的那种合作社。”[10]931

实际上,毛泽东在此误解了列宁的合作社思想。虽然列宁的合作社可以看作是走向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起点,但是列宁的合作社和斯大林集体农庄是有着原则上的重大区别的。毛泽东对此区别未作划分,而将两者统约为一,此其一。其二,毛泽东深受斯大林集体农庄理论的影响,他没有认识到斯大林集体农庄理论乃是对列宁合作制思想某种程度的反动,没有认识到斯大林将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的终极模式当作了实践的模式。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给后来毛泽东合作制思想的发展打上了教条主义的烙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毛泽东合作制思想在这一历史转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深受斯大林集体农庄理论的影响,在对国情的认识上,即对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的认识上,毛泽东忽视了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工业必须适合农业的思想,而根据苏联经验将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放在了与小农对立的位置上,要求农业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工业的需要,“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要求农业适应工业”[11]201。毛泽东认为,如果不及时实现农业的集体化,那么,“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并认为“这个问题,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曾经遇到了的,苏联是用有计划地领导和发展农业合作化的方法解决了,我们也只有用这个方法才能解决它”[11]181-182。

和斯大林一样,毛泽东同样对小农经济抱有偏见,对集体化劳动模式十分崇信。毛泽东认为:“个体农民,增产有限,必须发展互助合作”[11]117,“想从小农经济做文章”,“希望大增产粮食,解决粮食问题,解决国计民生的大计,那真是‘难矣哉’!”[11]120要想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产量,毛泽东认为唯一的手段就是合作化,而合作化是先于机械化的。由于毛泽东对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国情缺乏深入的体悟和对集体化劳动模式的过分崇信,这便使得中国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步伐略显仓促,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早产的后遗症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显示了毛泽东合作制思想的部分民粹主义特点。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毛泽东虽然深受斯大林教条化的集体农庄理论的影响,但是与俄国当时的土地的苏维埃国家所有制相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采取的是分配土地的措施,三大改造前的中国社会是土地的个体所有制。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乃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毛泽东怎样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改造步伐,但都是与中国革命的必然趋势相一致的。而当时中国农村的两极分化也必然会促使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早日到来。所以,在理论上斯大林的集体农庄理论乃是对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列宁合作制理论的否定,而毛泽东合作制思想虽然对斯大林集体农庄理论承袭较多,但总体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并且符合中国革命发展趋势的思想[12]。两者起点的不同决定了性质的不同。因此,简单凭借毛泽东合作制思想中主张了合伙生产,就否定毛泽东合作制思想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设意义,断定毛泽东合作制思想是民粹主义,是值得商榷的。

与斯大林简单主张集体农庄的优越性根本上在于垦荒较多不同,毛泽东认为农业合作制是否正确,检验的标准根本上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产量的增加。毛泽东的这一检验标准乃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的体现,这在根本上说明了认为毛泽东合作制思想是民粹主义观点的错误。毛泽东指出:“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上,必须比较单干户和互助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决不能老是等于单干户或互助组的产量,如果这样就失败了,何必要合作社呢?”[11]176

对毛泽东合作制思想的民粹主义的第二个论据,是毛泽东在农村推行了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推行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论据是否成立?毛泽东合作制思想是否完全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排斥在外呢?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来都主张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列宁全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即消灭商品,消灭货币,实行全民性的计划生产和分配。甚至在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初期,列宁也是认为社会主义只存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他说:“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这么说的,而对那些甚至连这点都不了解的人(无政府主义者和至少半数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是不值得多费唇舌的。”[13]199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联系来看,还是从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联系来看,毛泽东没有将市场体制和合作制加以融合都是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就此而言,认为毛泽东合作制思想是民粹主义,是毫无道理的。那么,毛泽东合作制思想是否完全排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呢?答案是否定的。早在1933年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讲话中,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合作社对外的交流只能是“进出口贸易”[9]123。在阐述合作社建立的注意原则时,毛泽东更为明确地指出:“号召群众购买公债,发展合作社,调剂粮食,巩固金融,发展贸易。”[9]1241943年,毛泽东在论述合作社经济的性质时说:“我们的合作社目前还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私有财产基础上)的集体劳动组织。”[10]931因此,商品贸易交流将是不可避免的经济运营形式。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并且在一些方面,毛泽东的思想还超过了斯大林。毛泽东指出:“必须肯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调拨的产品只是一部分,多数产品是通过买卖进行商品交换。”[14]436在谈到商品生产有可能不是作为社会形态性质的区分范畴时,毛泽东指出要“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14]437,并认为:“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14]439在论述商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时,毛泽东更是把商业提到了最高的地位。他说:“工农商并举,提得很好,一定要这样做。贬低商业,商不挂帅,工农两业是不会发展的。”[15]69针对斯大林提出的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毛泽东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说:“在我们国家就不同,生产资料又是商品又不是商品,有一部分生产资料是商品,我们把农业机械卖给合作社。”[14]435

毋庸讳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并未远远超出斯大林的水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重任落在了邓小平的肩上。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社会主义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途径乃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而不仅仅是市场经济。

[1] 赵平之.毛泽东和民粹思想暗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 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 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8] 斯大林.斯大林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2] 蒋玉珉.毛泽东合作制思想与中国专业合作社制度选择——兼论毛泽东的民粹思想暗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4).

[13] 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集体化合作制小农经济
浅谈南沙自贸区公证改革与实践
浅析中苏农村题材小说中的社会主义改革描写
用理想培育班级核心价值的探索与反思
小农经济完全过时了吗?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农村集体化时代及集体解散后的婚恋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纬度对比研究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合作制、在地化与农村信贷供给——以合作金融组织资金互助社为例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