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的考察分析与培育

2013-08-15 00:42:13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心态公平利益

何 妍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社会心态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民心士气,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一种认知程度和特定事物的价值评价。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多元价值取向互相产生碰撞,导致人们在价值判断上产生了困惑和迷茫。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利益原则的驱使下,容易使人们形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可以从多种途径中获得社会资源,导致社会收入差距扩大,使得一部分人心里产生失衡的状态。而社会地位的多样化,又会使一部分人产生失落的心态。总地来说,在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心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既具有积极的作用,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如果不能全面认识社会心态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种种影响,其消极作用就会使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指数下降,从而影响到我国的建设和发展。

一、转型时期社会心态失衡的表现

当前,社会心态中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等非理性因素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增无减;传统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趋向分化和多元化。在当下世俗社会,社会心态受到市场交易法则的消极影响,更多表现为它的负面形态。目前我国社会存在不良的社会心态的倾向,即物欲化的倾向、冷漠化的倾向、虚假化的倾向、浮躁化的倾向、无责任化的倾向,这些消极的心态的存在容易使人失去理性,特别注重金钱欲,从而失去抱负和理想,在行动上表现为不负责任、不爱岗敬业,并使社会风气败坏、腐败之风蔓延,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的失衡主要体现在:

1.社会公平感的缺失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认为,公平不仅是一种分配结果的正当性,它还体现在人的主观感受上。人的公平感既与自身利益的纵向改进有关,也与自身利益同他人利益的横向比较有关,即公众的公平感不仅仅是自身利益的改善,更是同他人相比较的结果[1]。要保证一个国家的民众获得公平感,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然而,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向更深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某种程度上会伴随着贫富分化的扩大,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化,对于弱势群体阶层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不公平感。这种心理如不及时得到疏导,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因素,也不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2.主观幸福感的缺失

“你幸福吗?”这是最近网络上热议的一个话题,从这个话题背后折射出来的就是人们对幸福的一种主观感受。人们是否幸福,或者说幸福感是否强烈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的强大和发展。不容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得到了巨大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在不断加强。在各省的“十二五”规划中,多个省份将“幸福”两字列入规划,百余座城市也相继提出要建设“幸福城市”的目标。可见,人民的主观幸福感如何,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执政方略之一。然而,主观幸福感归根结底是人的一种感受,主要体现在人民对生活的一种满意度,所以,不同阶层的人民对幸福感的理解就会不一样。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现实生活的困难以及社会上一些不和谐因素的影响,会使得一部分群众的幸福感减弱甚至是缺失。因此,我们在不断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建设。

3.社会信任度的缺失

信任是促进社会整合的力量,如果人们的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无法建立,社会就会解体。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市民进行了意向的关于社会信任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地市民总体社会信任属于低度信任水平。其中,政府机构、公共媒体、公共事业单位或部门等受信任程度较高仅接近“中度信任”水平;商业行业最低,属“基本不信任”范围。三地市民认为广告、房地产行业信任缺失,食品、药品行业信任危机严重。调查显示,虚假广告欺骗现象的严重程度得分为78.3分,属于“非常严重”范围;房地产开发和中介、食品行业、药品行业的严重程度得分分别为71.0分、65.4分、64.0分,均属“严重”范围。从这份调查报告也能窥见一斑。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时期,信任的缺失已经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要现实问题。这种对社会信任度的缺失不仅体现在宏观的政府信任、制度信任,而且还扩展到微观的消费信任与人际信任,可以说,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社会信任度决定社会秩序的稳定,如何重构社会信任度,是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4.浮躁、焦虑心态的蔓延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有些人梦想升官,有些人梦想发财,有些人抵制不了种种诱惑而铤而走险,有些人不安分自己的工作,社会责任感降低,浮躁、焦虑的心态蔓延在我们的周围。这些消极心态不仅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发展,一旦这种心态形成一种风气,也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新的不稳定的因素。

二、转型时期社会心态失衡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使民众生活得到了改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从总体上看,人们的社会心态是理智平和、多元包容,认同改革,积极进取,民族荣誉感和自信心是不断增强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这一时期人们的社会心态也正处在不断调整中,由此带来了一些消极作用和影响也是存在的。纵观出现的种种社会心态失衡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有:

1.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历经了30多年,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的30多年。这种社会变迁是全方位的变迁,它包括社会阶级结构的变迁、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及经济体制的变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社会阶级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些传统的“基础阶层”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兴阶层”、“复兴阶层”和“边缘阶层”。由于这些不同的群体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别,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变得比较复杂,由此产生的社会心态也不一样。政治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和政治权力上,执政党通过制度建设可以有效地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以保证不同利益诉求之间能达成更多的共识。但是制度的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当制度建设达不到人们预想的程度时,人们的心理就会相应出现失望、愤怒等复杂的心理。政治权力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权力主要是指某一个政治主体凭借一定的政治资源,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而在实际的政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强制性的制约能力。”[2]当不能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制约时,民众的心理同样会出现困惑,从而使得社会心态产生失衡。经济体制的变迁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政策得到了不断调整,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这种调整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可能满足所有阶层的利益诉求,当这些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人们的社会心态就会出现变化。如生活压力特别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增大,尤其是物价的上涨,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加强宏观调控,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就会增加生存成本,并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我们既要享受社会变迁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要着力解决社会变迁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加民众的幸福感、信任度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2.社会公平机制不健全

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富裕、文明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公平的社会。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是伴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这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但是,也要看到,现阶段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中也包含有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如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的秩序还没有完全形成,市场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使得某些特殊行业和特殊企业牢牢控制和掌握着垄断性权力和资源,由此出现不公平现象。另外,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得到充分贯彻,对生产条件的不平等带来的收入差距还没有采取有效的调节手段,所以,在某些领域中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人们自然会产生不公平感。解决社会公平问题需要经济的调节,需要靠各种机制的完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政权的重要基础。

3.政策制定滞后,执行不到位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阶层利益差距的扩大,对现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和机制形成了挑战,加上某些领域政策制定滞后,制度建设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了相关政策的执行不到位,这也是当前民众心态失衡的重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对政策曲解盲目执行、政策宣传不到位、政策自身缺陷、政策执行受到环境影响、政策执行受执行人员素质的影响以及法制的不健全、对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如果相关政策制定滞后,执行不到位,就会引发群众的不满或是怨言,当这种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人们的社会心态。比如当前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教育改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等,发布政策和执行政策相比略显滞后,一旦政策执行不到位,就会扩大群众的不满情绪,给社会心态造成危机。

三、转型时期和谐社会心态的培育途径

社会心态问题早就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曾经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1年3月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把社会心态写了进去,我们要建立“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因此,我们要积极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心态调适机制,有效引导和调节社会心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1.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和生计问题。可见,是否顺民心、重民生关系到执政党的兴衰。目前,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树立“科学发展观”,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民生问题都摆在首位,当前的民生问题远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解决不好将关系到党的执政合法性。民生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解决的问题,而解决的关键在于充分实现民主,要把发展民主作为解决民生的根本,建立相应的制度。如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从根本上防止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发生。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人民政府是解决好民生问题的主要执行者,要适应民生政治的需要,政府就要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真正树立服务的理念,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政府在价值追求上要实现过去的单纯追求经济价值向公平正义转变,更多关注社会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的公正。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获得幸福感,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也才能够构建和谐的社会心态。

2.重视弱势群体的利益

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中,农民、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占到了我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又离不开这些弱势群体。同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的扩大现象,又给我们敲响警钟,如果不重视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不仅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印度人民党就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教训。印度人民党民主联盟发起的“印度大放光芒”的运动,受益的是占少数的中产阶级,而广大的农民没有多少受益,所以在竞选投票时,印度人民党没有得到最广大的农民阶级的支持,最终导致竞选失败。在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扩大的现象,我们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不断缩小这种差距,如完善农民、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措施,在各种利益群体的寻求平衡与协调,通过二次分配乃至三次分配使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等等。在现有的调节措施下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更加有效的机制,来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3.培植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出现了经济结构多元化、各种利益阶级多元化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这些多元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国民的社会心态总体上呈现出社会安全感、社会公平感和社会满意度降低,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弱。怎样提高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充分履行人民群众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的使命,强调“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积极发挥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感召力和凝聚力,正确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4.努力营造社会公平的氛围

要想把民主价值和公正、公平的理念融入到社会,仅仅靠想象中追求民主和正义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实际公平的制度下使人们产生这种情感认同。一是要创造社会公平的舆论氛围。传统的儒家思想广泛地把社会公平、公正用于对人的道德的评判标准,因此,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氛围,使人民崇尚公平、正义,追求社会的公正、公平。现代社会,更是要在理性层面真正领悟社会公平的内涵,为形成这种理念营造良好的氛围。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治理国家,充分重视群众,强调人民应当公平地享受发展的成果,在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上,对过去强调“效率优先”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更加注重公平。二是要通过教育使社会公平的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发挥教育的功能,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通过制定公平合理的教育体制,如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政策,使教育资源能够不因地域的限制而受到影响,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积极制定公平的教育体制,使人们从小树立社会公平的理念,并在一生中贯彻这种理念。如果人人心中的天平都是平衡的,那么,整个社会公平的氛围就会自觉的形成。

5.重视理想和信仰教育,传承优良的中华文化

在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中衍生成熟起来的民族文化,不仅具有割舍不断的社会基础,而且它也包含着体现中国民族精神的精华[3]。因此,我们要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新,通过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来加强民众的社会认同,树立共同的理念和信念。如我们坚持用先进的政治文化引导和教育民众,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时代主旋律得到弘扬,民族精神得到彰显;树立先进典型使社会风气逐步形成;建立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重视并加强了公民的道德建设。通过对这些文化的传承,不断培育民族荣誉感,构建和谐的社会心态。

[1]蔡新燕.转型时期社会心态嬗变及调适[J].理论学习,2012,(4).

[2]王沪宁.政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59.

[3]齐卫平.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中的文化资源研究[J].理论学刊,2008,(11).

猜你喜欢
心态公平利益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做谦逊的人
公平比较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还是“看掐架”心态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