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2013-08-15 00:42:13谢忠平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科学化建党政党

谢忠平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 300191)

在1894年,恩格斯就提出了“党在发展”[1]的著名论断。只要党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党的建设就不会停止,推动党的自身建设科学化的任务就不会结束。建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推进自身建设科学化的恢宏画卷,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同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样,党的建设也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伟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党的建设科学化也注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在理论上说,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范畴

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首先必须对科学本身有一个客观准确的把握。而在这个问题上,离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科学是说不清楚的,也是没有出路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人类以往追求科学的探索活动表明,科学的真理性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发展着的历史范畴。科学又是一个具体的范畴,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各个不同的学科,科学的具体含义也不尽相同。从这个角度来讲,必须把科学置于具体的领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切不可不分情况、不加区别地简单套用。科学还是相对的概念,以波普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认为,科学具有可证伪性,其基本逻辑是:科学是在一定条件下,基于某些理论假设,通过实证检验得来的,一旦条件发生变化,或外在条件的变化已经超出了原来的理论解释范围的时候,曾经验证了的科学结论也就不再成立。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与边界不是绝对的,任何领域的科学只有通过不断清除假设中的错误才能前进。“任何科学理论都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只能在不断的更新中呈现自身的真理性。”[2]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只不过是暂时可认可而还没有被推翻的知识,是存在一定的时空中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认识,是相对的知识,不是绝对的知识。

党的建设科学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认识、把握和运用党的建设客观规律,按照党的建设规律来确立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使党的建设各个方面都能按照本来的规律运转的过程。如同人们对其他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一样,对党的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规律的有限性,作为事物以及事物各要素之间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本身不是一下子就能充分地展示出来,而是逐步展示的过程,而且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作用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规律,必然是要经过多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多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经过充分的执政实践才能完全展现出来。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条件,人们也不能超越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的限制而达到下一个时代才能达到的认识高度。就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的时候不可能准确预测中国革命的道路一样,处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不可能认识和把握执政时期党的建设规律,在计划经济与封闭状态下也不可能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党的建设的特点[3]。执不执政、短期执政与长期执政,党的建设的规律和特点肯定有所差别,今天我们也不可能完全认识和把握未来党的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种对理想状态的追求,不是过去时,也不是现代时,而是将来时,它是政党毕生的追求。

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党的建设科学化还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同时科学化本身也没有绝对不变的标准。说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是说党的建设科学化必然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改调整不适宜的制度、政策,及时采取适应新形势的合理方式与方法,促进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完善。一般来说,随着实践的发展政党过去习以为常的组织结构、体制和运作方式会逐渐变得落后和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何与其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实现同频共振,不断改善政党内部的组织运作体制,探寻新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是所有政党都会面临的问题。“无论这个政党本身的性质是什么,如果机制、活动方式不科学、缺乏适应性,它就很难获得成功。”[4]我们说党的建设科学化没有绝对不变的标准,是说在某一时期、某一背景下被认识科学的、先进性的党的建设模式、被高度推崇的党的建设范式,也许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随着时过境迁而变得不科学、落伍过时了。对于党的建设来说,过去科学不等于现在科学,现在科学不等于未来科学。换言之,一定时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现程度,都是一定具体条件下的体现。一旦具体的条件和范围发生了变化,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容和范围也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在不断调整、适应,再调整、再适应中,促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向共同目标迈进。显而易见,党的建设科学化也是历史的、具体的和相对的。

二、从历史上看,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探索过程

党的建设始终与政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密相连。历史条件的变换、形势的变换以及党的中心任务的变换,必然要求党的建设与此相适应并对党的重点布局、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和转变,而这种调整和转变的过程就是一种改革创新的探索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调整得好、转变得快,适应性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高,党的建设的这种不断调整和变革的过程就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过程。

就党的建设布局结构来说,90多年来一直是围绕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和党自身状况进行不断的改革完善:在党的一大上针对当时“党员极少,必须发展”[5]的状况,把迅速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发展党员和开展党的各种活动作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显然建党初期的建设布局就是尽快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到了1929年古田会议时,为了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把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提出要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这样思想建设不但成了党的建设布局中的新内容,而且是党的建设的主线;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基本确定了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总体格局;延安整风至党的七大前后,党的作风建设开始融入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基于十年“文革”的惨痛教训,提出了“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成为新时期党建布局的重要内容;针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内消极腐败日益严重,党的十六大后又专门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了其中;党的十七大则形成了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在内的“一条主线,五大建设”新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建设主线的内涵。可以预见,随着以后形势的发展,将来对这一格局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变革也是必然的。

从党的建设的方式方法的演变来看,也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探索过程。一是思想建党的方式。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要求党员入党的关键是思想入党而不仅仅是组织入党。可以说,思想建党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最大特色,也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二是运动建党的方式。延安整风开启了运动建党的先河,在后来的党建实践也被反复应用,比如解放战争时期的“三查三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五反”、1957年的整风、1964年前后开展的“社教”、1969年开展的“开门整党”以及1983年的整党,都是运动建党的典型。三是制度建党方式。在改革开放新的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制度是决定性因素”,要求主要依靠党的规章制度、党规党法来推进党的建设,从而成功开辟了一条制度建党的新路子。也正是在这一方式的推动下,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活动开始向规范化和制度化迈进。四是民主建党的方式。党的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生命”的重要论断,自此以后有关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不断建立完善,十七大还进一步提出尊重和确立党员主体地位,探索扩大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以保障党员的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为核心的民主建党的方式大大加快了党内民主的进程[6]。五是科学建党的方式。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要求“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过程中要在总结继承以往成功的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借鉴吸收国外政党的有益做法。

从总体上看,从当初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同盟”到列宁的“无产阶级先锋队”,从毛泽东提出“伟大工程”到江泽民提出“新的伟大工程”,再到胡锦涛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体现的就是一种改革创新的探索过程;从我们党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到“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又到“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再到“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从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再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些转变和调整本质上也是一种改革创新的发展过程。在当前的这种大变革、大调整、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也需要大气魄、大视野、大智慧、大手笔。“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本质是要按照规律来建设党,它所要求的改革创新已经不再是对枝枝叶叶的修修补补了,而是要更加重视党的建设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既要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获得行动的指南,又要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吸取成长的营养,既要从以往丰富的建设实践中总结前进的经验,又要放眼世界从世界政党的兴衰成败中得到发展的教益,既要尊重历史、尊重前人、尊重现实,又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新的实践、实现新的发展。

三、就现实而言,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重大任务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推进的一个重大命题。对于这样一个重大任务和重大命题,我们固然可以从党自身和国外政党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不少经验教训,但躺在故纸堆里照搬照抄是不可能成功的,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是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党的建设的所有思想以及规律都只能是非常原则性的,在具体的操作层次主要还得靠“摸着石头过河”。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它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警惕行进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暗流险滩”,它就意味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未知与可能: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既可能前进,也可能后退;既可能使党得到发展,也可能导致党的垮台。鉴于“摸着石头过河”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多种可能的前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认为,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就前途一片光明,从此一切顺利。恰恰相反,党的建设的改革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总是意味着风险,意味着挑战,意味着必须做好应对各种苦难的准备,也意味着要有足够的承受挫折乃至失败的心理准备[7]。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尽力克服“四大危险:

——必须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我们党已经在全国执政60多年了,长期的执政地位和和平的建设环境,容易使党内出现精神懈怠的现象,其表现就是骄傲自满,思想僵化,停滞不前,意志消退,信念动摇,纪律松弛,贪图安逸,消极怠工,精神萎靡,忧患意识缺失,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政党表现出来的精神懈怠就是一种政治惰性。过去我们党干革命、打江山、夺政权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文革结束后我们党之所以能成功杀出一条血路、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靠的就是敢闯敢冒的那股气、敢试敢干那股劲。不难想象,一个精神上低俗平庸、消极颓废、自甘堕落的人能有多大的出息;一个思想上萎靡不振、暮气沉沉、不思进取的政党能有多大的作为。执政党最大及最难克服的危险就是精神懈怠,只有高度警惕和有效克服精神懈怠,才能为成功应对“四大考验”奠定思想基础。

——必须克服消极腐败的危险。腐败被誉为“政治之癌”,也是政党政治的毒瘤。腐败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与政党性质没有关系,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腐败是所有政党执政的大敌。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消极腐败出现了扩散蔓延的趋势,尽管我们党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反腐制度不断出台,反腐机制不断健全,反腐举措不断更新,反腐教育不断深入,但与此同时,腐败的手段日益多样化,腐败行为日益复杂化,腐败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也日益扩大化。治理腐败,仍然是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因此在一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扎实、监督更加有力、制度更加完善,使预防和治理腐败更加有效,这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解决的重大难题。

——必须克服能力不足的危险。高超的执政能力是政党赢得民众信任和支持的重要保证,执政能力建设也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如同一个木桶的容积是由组成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来决定的原理一样,尽管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是诸种能力组成的综合体,但政党的执政绩效却往往由它的“能力短板”来决定的,世界上很多大党老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就是因为执政时期的“能力短板”所引起的。比如市场经济带来了活力、动力、竞争与效率等好处的同时,也带来贫富加剧、阶层分化和思想多元等难题与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执政党在进行利益整合和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形成“能力短板”而沦为下台在野的危险。

——必须克服脱离群众的危险。我们党的根基在于人民、血脉在于人民、力量在于人民。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政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是由后者来选择前者,而不是由前者决定后者。党群关系好,政党就会如鱼得水,脱离群众,政党就如树断根。尽管我们党对脱离群众的危害的认识一直是清醒的、深刻的,但是理论上的清醒与深刻并不代表实践中的成功规避。目前党群干群关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党员干部群众意识淡薄、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严重退化,党群干群之间的思想隔阂不断加深、矛盾日益复杂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下降。所以,必须下大决心、下大力气真正解决脱离群众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信任度,这是检验和衡量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惟其艰难,方显伟大。就我们党化解“四大危机”的艰巨性复杂性而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一项名副其实的“新的伟大工程”。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0.

[2]丁东红.科学理性主义:追问“什么是科学”[N].学习时报,2004-02-16.

[3]王长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3.

[4]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4.

[5]宋晓明.中共党建史(1921—1949)[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6:35.

[6]张书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域中党的建设方式创新[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1).

[7]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6-7.

猜你喜欢
科学化建党政党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布达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建党百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 03:12:10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3:14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商周刊(2019年19期)2019-10-17 03:23:42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52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