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清华校长为何说良知?

2013-08-15 00:45:07文/刘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佼佼者陈吉宁良知

文/刘 鹏

没有煽情、没有调侃,只有温情的叮嘱。7月16日,清华大学4000多名研究生在校体育馆上了“最后一课”,校长陈吉宁的临行叮嘱聚焦于两个字——良知,他嘱咐学生要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7月17日新华网)

社会之所以存在与发展,有序与进步,除过自然规律之外,大体依赖于三个方面的规则:一是法律,二是道德,三是良知。法律是强制性规定,道德是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良知发自内心,是一份与人的主观意愿与素养直接相关的最基本规则要求。良知是一个可以自我控制的规则底线,也是比道德和法律更容易失去的规则。这是清华校长在4000名研究生“最后一课”上,讲良知的基本目标和依据。

清华大学是中国知名学府,正如校长陈吉宁所说,清华的学子是学子中的佼佼者,毕业之后,进入社会,也将可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聪明的孩子制造了金融危机”,因此,清华学子这些将来的佼佼者,就“更要做社会良知的坚守者,做善良、正直、诚信、守信的人。”与其说,这是清华校长对学子的寄语,莫如说是其对这些未来佼佼者的忠告甚至是警示:每一个人都坚守良知,都善良、正直、诚信、守信,社会才有可能发展与进步,我们也才可以有一个优良的生存环境和施展才华的机会。违背了良知,扰乱了社会,搅乱了规则,才华和抱负,又将何以依托?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

清华校长“最后一课”讲良知,强调良知,同时也是因为,当下社会,良知是比较稀缺的。比如商人失去良知,产品质量没有基本保障;比如医生失去良知,患者生命被无视甚至践踏;比如教师失去良知,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甚至赚钱的工具;比如律师失去良知,法律成为儿戏甚至成了为恶者脱罪的道具;比如执政者失去良知,为民意识缺失甚至腐败横行等等。这些,都将是社会进步的阻碍,也是清华学子们需要引以为戒的参照对象。

清华校长的“良知课”,是一种提醒、一份寄语,也是一个忠告和警示。虽然这种良知“恶补”代替不了“从娃娃抓起”的良知培养,代替不了今日的教育者、实践者、建设者以身作则的身教和示范,但还是希望,它能成为一记警钟,悬挂在清华大学这4000多名学子的心上,成为其言行举止的标准、参照和警示!

猜你喜欢
佼佼者陈吉宁良知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佼佼者的10个胜出特征
HW-350小型多用途长航时无人机:应急无人机领域的佼佼者
良知
醒狮国学(2019年6期)2019-09-16 04:38:07
陈吉宁强调:充分认识强化督查重要意义 打好蓝天保卫战
陈吉宁:不断加大执法力度 把环保法落到实处
陈吉宁履新周年:为环保装上“牙齿”
天津造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38
陈吉宁出席河北省环境保护大会 强调要以凤凰涅槃的勇气和追求 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
“良知”的义务
连环画报(2015年12期)2016-01-14 11:24:20
良知说话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