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和年龄: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分段式探讨——以烟台市相关企业为例

2013-08-15 00:51田丽杰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农民工技能培训

李 爱,田丽杰

(1.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2.烟台山医院党委办公室,山东烟台264008)

一、引言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庞大,在这大军当中,有两大群体最为引人瞩目,一是毕业的大学生;二是农民工。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农民工,即进城务工的农民。每年靠近农历年根,他们才返乡回家,与一年甚至多年不见的亲人团聚几天,新年伊始,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打工生活。很多的农民工习惯在这个时间换工作,而重新找工作又是一个寻求高工资、好工作条件的机会。此时较发达地区的企业用工缺口依旧在加大,一方面随着发达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的农民工越来越多,今年尤以技术工人、熟练工最为紧缺;另一方面,农民工流动性大,过完年换一份工作也成了多数人的习惯,而且随着劳务输出地区经济的发展,留在本地务工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据央视新闻报道,2012年初仅东莞地区用工缺口就超过20万人。

二、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迫切性

进入2000年以来,国家连续下发了诸多文件,从中央到地方到各相关部门,提了很多的措施和办法联合加大对农民工技能的培训和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2003年,国家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6部委联合下发《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就农民工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培训的目标和任务、推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做具体规定。2004年,继续下发《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规定,农民参加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政府给予一定金额的培训补贴。从2005到2009,多个文件的下发,更是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补贴方式、培训方式等做出了更详细、更全面的指导。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5年内对4 000万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使其提高职业技能后实现转移就业。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对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完善农民工补贴办法、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等作出相关规定。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指出,继续健全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有效形式,提高农民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输入地要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岗位技能培训。2008年,《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要求对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开展实用技能培训[1]。尽管目前国家出台的措施不少,可农民工技能培训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难题,也出现了许多让人无奈和尴尬的情况,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农民工技能培训这个主题“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不如人意”。

本文以烟台市农民工最为密集的两大行业——毛衫针织业和石材加工业为考察对象,来探讨当地农民工培训难题的可行解。在立足烟台市相关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这两个行业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针织厂和石材厂农民工均以年轻人居多)为了提高技能,增加收入,而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出路在哪里。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由此开始,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开始进入大众视线。

三、烟台农民工现状

1.年龄层次分化

农民工年龄分化明显,30岁左右的和20岁左右的分属在不同的行业。哪怕他们不断的变换工作也是在同一个行业内部不同的企业(工厂)之间变换。

2.行业分布集中

30岁左右的农民工大多在建筑工地或石材加工厂,而20岁左右的农民工,尤其是女性,基本集中在毛衫厂、服装加工厂[2]。

3.同乡关系网,地域性特征明显

农民工以自谋职业为主,外出多靠“血缘、地缘和厂(企业)缘”关系,通过亲威、朋友、同乡介绍来此务工。当一个来到这里安顿之后,他(她)会通过亲身的感受把这里的情况介绍给更多“同乡人”,然后这些人就会跟着走出来打工;相反,如果他们觉得这里不好,就会陆续离开,并传播给“同乡”,这样就没有人愿意来。所以口碑的作用在这些人当中是很重要的。

4.文化结构参差不齐,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从统计数据来看,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的占到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5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而大专及以上几乎没有。

5.思想观念单一、短期化

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绝大多数都是一方面打工赚钱,自己生活消费,或少部分寄给家人,另一方面主要是出来见见世面,闯荡一番。他们在外务工,相对于年龄较大(已婚的)、家里有老有小的农民工来说,养家观念较弱,攒钱的动力也较小。对于今后长远的发展规划,是学有所成、有一技之长,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家乡,则考虑较少,没有自己的计划。尽管有一部分农民工主观上也想留在城市,过上好生活,但却没有规划,更没有实际行动力。比如,在对毛衫厂工人的了解中,20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多是女性,基本上不考虑长远劳动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在外面干了几年,见见世面,挣点钱,就回家结婚生子,即便不回家乡留在外面,结婚之后,也是在家带孩儿,操持家务,继续做工的很少[3]。

四、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困境

如今,各地都在为农民工技能培训想尽办法,并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实施,尤其是四川、河南这样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可总体来看,农民工培训的效果不好,还生出了诸多方面的矛盾。据笔者了解,农民工认为,很多培训流于形式,上课方式就是“我说你记”,课堂内容,过于理论化,不实用,农民工理解不了,不会操作,对找工作、涨工资也没有帮助;培训机构认为,政府相关部门拨付的经费不够,支持不足,培训条件得不到改善,而农民工到课不积极,听课不认真,课堂纪律涣散;企业也出于时间、成本等各种考虑不愿意参与到农民工培训这个过程中来。种种困难使得农民工培训停也不行,进也艰难。下面将从上面提到的三个主体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其中的问题所在。

1.农民工

农民工劳动强度大,以机械化的体力劳动为主,工资基本上与劳动时间成正比,尤其是在不确定学完后有没有没有用的情况下,农民工不愿意占用“赚钱的时间”,而且在一天做工之后,也想休息或放松娱乐一下,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培训。

多数农民工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对找工作、涨工资有没有帮助,回到家乡后能不能用得上。外出打工之前,在家乡接受教育不多,也使得多数年轻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问题,而出来打工之后,所处的环境也容易使他们“人云亦云”,即大家都这样,我也就这样过。年轻人上网、逛街、交朋友,几乎占据了他们全部的自由时间。另外,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虽然有的不支付培训费用,甚至国家还给补贴,但仍需支付交通费、伙食费、甚至住宿费等,若补贴不够付出的,农民工也不愿意花这份钱。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外出赚钱是第一位的,这部分钱能少花就少花,所以就选择不参与培训。如果∏来表示净收入,那么我们就有这样的一个式子:∏=增加的收入+补贴(如果有的话)-培训费用-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那么,至少要保证∏>0,农民工才有可能参加培训。但是这其中“增加的收入”是未来收入,不确定的,所以农民工宁愿选择继续工作而不愿去学习。

即使参与培训,再加上有的培训收费,农民工大多也只重视从业基本能力的培训,简单易学,上手就行。农民工在对培训内容的选择上也比较现实,看中短期收益,往往参加在短期内可以带来收益的项目。而且自费培训对农民工来说是不太可能参加的,除非个别确实需要,但也会仔细权衡。

由于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以及农民工自身条件的不足,他们中的不少人没有固定或长远工作,甚至连劳动合同都没见过,更别说是签了。这种短暂的工作状态,使他们只能选择得过且过,从而很难激活其潜在的培训需求和培训热情。

2.企业

农民工的流动性大,企业在培训农民工的同时,有技术的农民工也在不断地流失,使企业遭受了损失。许多企业负责人都对农民工的频繁流动感到头疼。企业花费了时间和金钱对农民工培训,他们一旦掌握了一些技术,成为熟练工后就可能流失,而且有些农民工本身就是抱着到城市学技术然后再自己干的想法来的[4]。对企业而言,即使与农民工签订了用工合同,一旦他们离开,想再找到人就不容易,违约责任、赔偿都无法兑现,而且企业考虑到效益和各种成本问题,也不会为了个别违约工人而“满世界”找人。这样企业对他们就没有约束力,在实际操作中,法律也无可奈何。

培训给企业带来了麻烦,威胁到了企业利益。对很多毛衫企业来说,规模不大,制度和管理也没有规范化,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注重眼前利益。比如对农民工进行了《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后,企业一旦有触动到他们的利益时,农民工就会到政府部门讨说法,或是与企业进行“斗争”。企业认为,通过《劳动法》的学习,农民工了解了有关权益保护的知识,并知道如何向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权益受损情况,尤其年轻人,不像一些长辈的农民工顾虑很多,从而给企业带来了麻烦,影响了企业正常经营和利润水平。

培训上的投入使得企业利润流失。企业单纯的认为,在利润一定的情况下,对工人投入越大,损失就越多。受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企业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不愿有较多投资,也不想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是能躲就躲,能避就避。导致一些农民工虽打工数年,但在职业技能方面并无长进,遇到金融危机,经济萧条,企业面临结构调整或技术改造时,第一波被淘汰出局的就是他们。这是企业的短期化行为造成的。

3.政府

对农民工培训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引导扶持不力的问题。在实际的农民工培训过程中,有些部门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从省到地市再到乡镇,甚至到村里,在这一链条中应付了事者比比皆是,涉及到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有的认为,这是劳务输出地区的工作;有的认为,这是企业的任务;有的部门则大吐苦水,觉得自己有难处,上级不支持,下面不配合;总之,相关的政策、措施不到位,到位的又运行不畅,农民工培训就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想正规化难度较大,当然效果就不好。

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作支撑。俗语说的好,“都是钱闹的”,“没有钱是办不成事的”。对地方政府而言,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做的事很多,钱更得用在刀刃上,能快速提升本地经济水平的,能产生明显政府“业绩”的优先考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很少,加之工作人手严重不足,工作经费远远不够,所以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都希望小钱办大事,也只能尽力而为。

农民工培训的管理缺乏制度化、系统化。这是目前所不能避免的,非一日之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通过调研、考察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同时,农民工就业指导信息渠道不通畅,农民工与招工企业两头热,中间的就业指导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双方的沟通,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一些部门培训的方式和内容,没有经过市场调研,通过“拍脑袋”想出来的,无法吸引农民工的关注,形式主义,没有实用价值。农民工认为,与其到那里浪费时间,不如用这个功夫,练成熟练工多赚钱[5]。

五、农民工培训的可操作性研究

从目前市场上农民工供求来看,不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出现了一边是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一边是用人单位发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难题。也就出现了“民工荒”倒逼农民工工资、待遇提高的现象,这也算是好的一个结果,起码对农民工如此。立足市场需求,以就业带动培训是开展好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关键。一些在制造、缝纫、电子、电焊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大批专业技能人才,是目前市场最需要的,因此培训要因地制宜。很多农民工觉得不需要,不愿意来;一旦发现需要了,哪怕花钱也愿意学,因为学成之后的收益更大。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他们的父辈,有着许多方面的优势,他们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对城市生活有着较强烈的向往。

鉴于本文考察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石材业、毛衫业,以20~30岁居多,后者尤其是以女工为主,所以对症下药,建议主要面向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相对而言,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技能、新的思想。

在培训内容上,采取轻理论、重实践的方法,注重实用技能培训。比如,石材业的切具和磨具使用,不需要告诉农民工它的内部构造、作用机理,可直接通过实际操作告诉农民工如何使用、注意事项即可。至于机器本身的维修和保养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管理;毛衫业不管是编织还是缝合,不需要工人坐在教室拿着课本听课、记录,让他们直接上机学习、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直接发现他们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这样只需要老师现场指导就可以了,把农民工召集起来,选择一家企业作为教授现场,既不用为实习设备发愁,也可以与农民工直接交流,现场解决问题。培训效果更好、更快,还节省了培训的各种投入费用。

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分散与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方式,不一定要政府提供配套齐全的实习基地,可依靠一些研究所的实验室和职业技术学校的一些实习基地解决一部分实际困难。分散学习有很多优势,三两人或几人一组,由老师在企业里分开讲解指导,节约场地费用、不占用太多白天上班时间,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效率。比如,对毛衫业在上机制衣的过程中,各种织法、针法,对初次接触的农民工在上岗之前,可上课集中培训学习,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工人只要简单指导一下,不需要集中起来学习。另外,工人白天还要做工赚钱,也不愿意拿出时间放到培训上,可分散指导、现场讲解。

在培训时间上,可灵活掌握。就像上面所说,白天工人要做工赚钱,不愿意把时间用来培训,更何况参加培训的话,不能赚钱了,还要搭上交通费、甚至后续的其他费用。所以培训时间可灵活分散。到现场去或者晚上进行等,只要是基层培训组织直接跟企业挂钩,时间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农”问题。对农民工进行具体的创业指导,包括国家相关的税收、贷款优惠政策,适合农民工创业的行业信息、市场前景等。从思想上让农民工明白,创业可以从小做起,从细做起。比如有的开个养殖场,有的开个修理厂,有的开个服装加工厂等,可以慢慢做起。同时,也要强调,投资有风险,做事需谨慎。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可误入歧途,比如传销组织等。

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帮助农民工进行自我规划。比如,在解决生存问题之余,可按照兴趣学习一定技能,毛衫企业的农民工可学习电脑制衣,这样以后自己也可开一个小型毛衫加工厂;农民工对自己的长远发展也要有一个思路,尤其是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更不可得过且过,有规划有上进心,农民工才可脱离这尴尬的身份。在培训时,老师要有意识的做这方面的引导,通过一些农民工成功变身的真实案例让农民工建立信心,才能做下去。这样未来的农民工或者成为现代的农民或者成为现代的工人,他们的下一代自然也就有更大的可能成为一个有能力、有文化、有素养的人。

农民工就业指导部门要开发多种方式方法来促进农民工与企业之间的沟通,通过供需双方面对面,这无论是对农民工还是对企业都是一个很好的改进自我的机会。比如,在农民工聚集的地方发放用工信息单,在指定公告栏张贴用工信息,当然考虑到部门经费和人手的问题,再加上招工信息要定期公布、更换,发放和张贴的办法都做不到长远性。其实,当前最有效的就是通过电信运营商们发送手机短信,一方面成本很低,解决了经费和人手的难题,另一方面操作简单,只需要农民工登记本人真实的手机号码即可。新生代农民工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机,他们对手机的利用率很高,而且对手机上各种功能,尤其是短信操作很熟练,这是一个可以一试的好办法。

六、结语

要真正实现“让农民工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政府满意”的目标,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要抓紧。大量分析表明,劳动力的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关系。一般劳动力素质越高,转移速度越快,同时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层次也越高。对于年轻一代的农民工来说,接受较多教育培训和有较高技能更能帮助他们适应变化,从新机会中受益,并且能创造他们自己的创业机会,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能力相对来说也就越强。中国有9亿农民,而农民工超过了2.3亿,解决好这2.3亿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仅是对9亿农民,对中国13亿人都是一件大事。2.3亿人的问题得到解决,那“三农”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问题都将顺利、快速的得到解决。我们期望以这样的方法和目的来提高农民工的技能,促进产业升级,解决“三农”问题,构造和谐社会。

[1]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农民工培训相关政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18):53-53.

[2]李爱.山东省城市农民工就业现状研究[J].乡镇经济,2008,(9):26-28.

[3]李爱.民工荒促进行业发展:对海阳市针织毛衫产业的实证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5):32-34.

[4]许晓峰.关于农民工培训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9,(8):28-29.

[5]韩秋黎,石伟平,王家祥.农民工培训问题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5-17.

猜你喜欢
农民工技能培训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