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雄 ,陈剑旄,邓喜英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a.组织人事处;b.院长办公室;c.护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建设“绿色湖南”,推行“四化两型”战略,实施农业产业化政策和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这些战略思路与政策制度无疑为我省农林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深化发展释放了新的空间.在这个由新的发展理念与政策牵引所激发出极大活力的农林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势必需要大量农林第一线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这必然给农林高职教育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事实上,我省农林高职院校在各自的办学历程中确实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技能型人才,有力地为我省农林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但是自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我省农林高职院校发展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为:
1)农林高职院校的社会弱势地位与农林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我省是农林大省,农林产业的新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农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潜力巨大.根据我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 年,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20 万人左右;到2020 年,达到141 万人左右,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1]据此推算,未来10 年,我省农林专业技术人员的净增需求量每年约为1 万人.但是目前我省共有高职院校73 所,其中农业职业院校13 所,林业职业院校1 所,仅占总数的19%.另外,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普教、轻职教,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倾向,致使相当部分学生放弃农林类专业,而选择与二、三产业有关的专业,为此部分高职院校农林技术类专业被迫停止办学,甚至有部分涉农涉林高职院校开始筹划转行,改为工科高职.毋庸置疑,农林高职院校的这种办学弱势无法承载我省建设“绿色湖南”和实现“四化两型”社会对农林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培养使命.
2)农林高职院校办学基础条件薄弱与农林人才培养的高素质要求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正处于初步小康社会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逐步提高,现代交通技术的迅猛发展,家庭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变,即由过去仅仅追求“吃得饱、穿得暖”的温饱型向追求“健康、快乐、绿色、环保”为需求的健康长寿型、愉悦文化型等方向转化,体现科技含量的绿色生态农产品日受青睐.这种新的家庭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客观要求传统农林行业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自觉推动产业结构转化升级.譬如林业行业要改变过去由以采伐与木材的粗加工及建筑用材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化为以营林、尤其是经济林和珍稀林木为主,以林木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林下植物的开发与利用生态林业、都市生态林木的开发等为主.[2]传统农林行业的升级换代必然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目前绝大数农林高职院校是在原农林中专的基础上独立升格而来,或者在中专基础上通过合并其他教育资源发展而来.过去几年,尽管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整体上看,农林高职院校发展历史短、办学实力偏弱、竞争力不强,其培养高技能人才所必需的实验实训及教学仪器设备,陈旧简陋、数量匮乏,现代化教学设施薄弱,直接影响了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3]
3)农林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与政府经费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适应某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而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需要建设与其人才培养规模相适应的实验实训条件作物质支撑.据有关学者调查显示,职业教育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的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6 倍.[4]农林类高职院校又是服务性教育,与科技经济结合,社会效益大于自身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自身根本无能力吸引社会各方资金共同支撑其发展,事实上,社会民间资本基本上是不“光顾”农林高职教育.加上农林高职院校的学杂费收取标准普遍低于其他类院校,这种少收多支的现况使得农林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而政府部门尽管近几年一再加大对农林方面的投入,但主要用于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对农民的直补,而直接用于发展农林职业教育的投入却相对有限.据省统计年鉴记载,2009 年、2010 年我省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分别是1 650 773万元、1 700 790万元,其中事业性经费支出分别为1 577 569万元、1 637 515万元;基本建设支出分别为73 204 万元、63 275 万元.而这其中大部分经费则投入到了普通本科院校,农林高职院校是少之又少.
这些矛盾的存在,直接制约了我省农林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也终将成为我省实现“教育强省”、“人才强省”等战略目标的瓶颈.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农林高职院校除了自身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打造特色专业,铸造办学品牌以及坚持办好农林类专业和办好涉农林类与非农林类专业两条腿走路外,还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多方面支持、牵引与鼓励.
1)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学生接受农林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受历史与现实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农林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某种偏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确立农林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应有的地位,吸引更多生源,建议政府部门:①允许有办学优势条件的省级示范性农林高职院校增设本科专业招生,满足学生进一步晋升学历的求学欲望.②逐步有条件地实行农林职教免费培养制度,对报名就读农林类专业的学生免收学费或减少收费.③适当提高涉农林类职教学生的助学金补助额度并实行按月发放制度,减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经济生活负担和压力,减少学生因家庭经济窘迫而产生怯学或辍学的后顾之忧,以提高全社会对报考涉农林类专业的积极性,扩大生源.④可以适当提高农林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毕业生扎根农村.⑤实行农林类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创业优先扶持政策,譬如给予一定的生活财政补助等待遇政策;优先安排相关现代农林类扶持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具有一定从事农林实践活动经历的农林类专业背景的人员充实到县乡级农(林)业公共服务机构;优先支持农林业小额担保并,给予利率优惠;等等.
2)建立行业从业准入制,增强农林职教吸引力.农林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本系统招考从业人员时制定和实施就业准入制度,要求报考人员必须是农林类专业或者涉农林学专业的毕业生等,以充分保证生源的入口和出口顺畅,增加农林职业院校的吸引力.
3)建立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农林职教投资机制.[5]为了确保农林职业教育经费的有效投入,确保我省储备现代农林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经济基础,我们建议:①实行财政救助制度.即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实行分级按比例专门安排一部分专项救助资金,用于支持开展农林职业教育事业.②设立农林职业教育基金,可以考虑从支农支林资金中提出10%~15%的比例,专项用于发展农林职业教育事业.③农林行业主管部门可以考虑从农林行业年度经费预算中拿出1%的经费切块划拨给农林职业院校,以改善农林职业院校办学条件.④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当地企业对农林职业教育进行投入,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4)构建多样式的农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生源问题是关乎农林类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瓶颈因素.为了破解这一现实难题,我们建议:①推行定向委培培养机制,即允许农林职业院校面向农林大户与企业,乡村干部与素质较高的优秀农林从业人员,通过定向招生、注册入学、就地学习与培训等定向委托培养方式,按照“教学做合一”原则,传授他们农林专业文化知识,农(林)业相关政策以及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促使培养目标与培养对象同位,使培养的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使学生能真正做到“农忙做,农闲学”.[6]
[1]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湖南领导人才网[EB/OL](http://www.hnleader.gov.cn/Html/2010-8/2010824153335157.html),2010-8-24.
[2]孙绍年.浅谈高职农林教育的发展走向[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1,(6):16-17.
[3]贺建伟.我国林业职业技术院校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旬刊),2008,(29):19-21.
[4]刘 伟.关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16-17.
[5]陆 迁,赵 凯.农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1):8-11.
[6]孙国华,郭 伟.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201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