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莹 (洮南香酒业有限公司)
我国酿酒技术历史悠久,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出现了酒具,因此我国酿酒历史至少已有5000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酿酒技术一直在被人们传承和创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酒类市场快速发展,尤其是白酒市场年消费量不断攀升,同时,人们对酒的种类和品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的强劲消费需求推动了国内酿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传统酿酒技术主要是固态发酵法,以大米、高粱等作为主料,辅以稻壳、玉米芯、高粱壳等,由于发酵不够充分,存在出酒率低、酒糟粗糙等问题,酒糟难以进一步利用。近年来,国内又发展了生料和熟料液态酿酒,虽然该工艺能大幅提高酒的产量,但酒的品质出现了下降,主要是因为全液态发酵虽然能使淀粉得到最大程度的转化,但酒类微生物缺乏酯化反应条件,使酒的香味下降,直接影响口感。半固态法酿酒技术是对传统酿酒和生料、熟料液态酿酒工艺进行革新,酿出的酒具有品质高、口感好、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酿酒工艺按原料发酵状态可分为:固态发酵、液态发酵和半固态发酵。半固态法酿酒工艺流程包含:原料处理,润料,蒸料,冷却,配曲,发酵,蒸馏等7道工序。
半固态法酿酒工艺包含7道工序,掌握这7道工序的技术要点对于提高出酒率,提高酒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分工序介绍其相应的技术要点:
原料处理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清洗原料,保证原料卫生干净,使酿出的酒口味纯正,比如经常使用的原料大米中就有稻壳和粉尘,为了去除杂质可以用40℃水充分淋洗,直到洗出的水中不含杂质为止;二是为润料做准备,因为每种原料的硬度和吸水能力不同,为了在润料阶段每种原料达到相同的润湿程度,有的原料需要粉碎处理,玉米、高梁、大米、稻谷、碎米等原料的吸水性较差、质较硬,一般需要需要粉碎过筛,小麦原料较易吸水,质较软并有较强粘性,有时就不必粉碎,玉米胚乳吸水最难、质最硬,需要粉碎后过细筛。
将处理好的原料按照干湿程度、颗粒度大小、吸水难以程度与适当要加的辅料混合,然后加入水,进行一定时间的处理。以大米为例,润料的目的是为了使大米中的淀粉充分吸水,淀粉吸水后大米变得膨胀起来,冬春季由于温度低,需要浸泡的时间较长,大约为1-2天,夏秋季温度较高,吸水较快,一般十几个小时即可,润料的程度以米的颗粒保持完整而米酥为宜,也就是手指捏米粒成粉状无硬粒为度。若米吸水不够,也就是米浸不透,在下一道工序蒸料时就会出现生米,影响发酵导致出酒率低,当然也不能把米浸得过度,那样米会强度变低而变粉末,造成淀粉损失,也会影响出酒率。总的来看吸水量大约为米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蒸料又称蒸饭,主要使用的是上口较下口大的甑桶,在甑桶的底部有筛板,将上道工序润料中浸泡好的原料平铺在筛板上,蒸料要分层铺分层蒸,要使用大火,蒸至原料变色后从顶部撒入热水,并翻转料层,确保每一部分都能蒸熟,这样出饭率在200%以上。
冷却是为使高温蒸制的饭粒迅速降至适合的发酵温度,在冷却饭粒前要把要使用的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冷却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淋饭冷却法和摊饭冷却法。淋饭冷却法是通过在饭上浇冷水来降温的,由于所用的冷水需要严格灭菌,比较繁琐,所以实际使用较多的是摊饭冷却法,把熟饭铺放在配曲台上摊开,进行自然冷却。冷却工序的要求是冷却迅速,饭粒不产生团块。
当米饭温度降至32-34℃时就可以开始配曲,将蒸好的饭充分混拌后撒播到配曲台上,将饭分为三份,分成下、中、上三层施曲,根据饭的质量,按照1%加曲,一边加一边翻饭,最终堆成梯形,盖上一层纱布保温。
将米饭摊入配曲台上后一定要保持温度,使其在32-34℃之间糖化,夏天温度高,大约需要5-8h,冬天温度相对低些,大约需要10-12h,正常情况下靠近可以闻到米饭的香味,仔细观察可见饭层高度微降,口尝有微甜味,转坛前要保证pH调控在4.5-5之间 。在转坛前还需要在坛内加入比大米略多的水,使糖化醪温度达到35-37℃,由于酵母菌快速繁殖,会产生大量的热,坛内的温度也会快速上升,要保证坛内的温度不超过38℃,温度高时可通过搅拌来降温,这样也可以使发酵均匀。该工序是酿酒的关键,需要密切关注,精细控制。
蒸馏的目的是为了取酒,在蒸酒工序中要特别注意控制火候,切忌时大时小,影响出酒率,馏酒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取酒时要先去掉浑浊液,再取酒头然后取中段酒,最后用大火排尾酒,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大火催头砍尾,微火馏中段酒”,蒸馏完毕后密封坛口,分别贮存。
半固态法酿酒工艺虽然工序较多,但掌握好各工序技术要点生产出高品质的酒并不难。半固态法酿出的酒雅香温软,纯净耐喝,并且该工艺对原料的适应性较好,适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