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外交原则的演变

2013-08-15 00:48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威胁论外交和平

何 花

(绵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621006)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独立自主原则。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复杂的历史关系,独立自主外交原则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重新确立了独立自主外交原则,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江泽民和胡锦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它发扬光大,使其不断焕发出熠熠的光彩。

一、独立自主原则的运用及其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向全党慎重提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1]1472-1473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我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条件,我国选择了“一边倒”外交政策。虽然它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独立自主原则,但是,事实上,它使我国的独立自主性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在苏联的压力下,加上新中国需要苏联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向苏联全面“一边倒”。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帮助下,新中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与包围,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完成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大任务,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在苏联社会主义的示范效应和鼓舞作用下,我国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热潮。毛泽东指出,苏联共产党“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1]1481。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一边倒”向苏联,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它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而是一个封闭僵化、专制独裁、思想文化舆论严格控制、较少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苏共二十大后,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开始了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试图突破苏联模式,以消除其弊病。然而,在“左”倾思想指导下,我们不断强化阶级斗争理论与实践,以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我们又不断维护、强化和固化了苏联模式。1958年后,中苏关系不断恶化,毛泽东等人坚定地认为苏联等国发生“修正主义”变质,表示要与其划清界限。到1963~1964年中苏大论战后,中苏两党友好的历史被结束了,由此也使“一边倒”外交政策彻底结束。

早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在处理与印度、缅甸的边界问题时,党的领导人就意识到,世界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的对立,“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2]89周恩来提出与国际友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广交朋友,尤其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向他们学习好的经验。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甚至兵戎相见,同时,中国与南斯拉夫、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国的关系,由于意识形态之争也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继续实行封锁禁运,中国几乎处于“四面楚歌”境地。对此,我们提出了“两条线”、“反两霸”的外交策略,既反对苏联,也反对美国。与此同时,国内天灾人祸,苏联逼债,我们不仅没有外援,还要勒紧裤带支援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面对内外困境,毛泽东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决心向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困难挑战,我国因此走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毛泽东还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靠自己”,他指出:“外国经验,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只能供参考。”[3]339特别是中苏断绝往来后,我们既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隔绝,又与资本主义国家隔绝,走上了封闭发展道路。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独立自主被滥用。“四人帮”把凡是与外国往来的行为都视为崇洋媚外,搞洋奴哲学,使得我国外交关系一度处于紧张状态。由于我们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不敢作进一步的改变和发展,把社会主义模式固定化、刻板化,我国大搞“一大二公三纯四平均”,人为地搞社会主义,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使其走入绝境。同时,70年代初,美国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通过“小球推动大球”,我们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方针,联美反苏,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毛泽东后来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它不仅扩大了我国的外交空间,而且为我国争取一定的国际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改革开放以后新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历史条件。邓小平后来多次称赞这个理论,同时坚持和发展了它,不断把中国外交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来看,虽然我们经历了不少曲折和困难,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使我们逐步摆脱了苏联的控制与约束,彻底甩掉了苏联这根“拐杖”,摆脱了依附性,为我们真正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原则和立场,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打下了基础,使中国避免了后来苏东剧变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发展

从“一边倒”外交政策到“一条线”对外战略,它们都不算真正的独立自主。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曾说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4]1044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对外关系,使我们在外交方面比较被动;同时,这些外交方针还容易被霸权主义利用,有人就曾企图踏着我们的肩膀跑莫斯科,使某一方通过打“中国牌”增加与另一方抵抗的筹码[5]308。因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对外关系的拨乱反正,逐步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包括独立自主与和平两个原则、目标和方面,邓小平指出,“我们不能坐到别人的车子上去”,同时,“我们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最有利于世界和平”[6]156。它的内涵主要有以下方面:

1.真正不结盟、不扛头、不称霸。1982年6月,马耳他总理明托夫曾对邓小平建议,希望中国能成为不结盟运动的精神领袖。邓小平明确回答:“这我不赞成。千万不要想当什么头,兄弟关系、朋友关系比那个牢靠得多。”[4]829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明确表示,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最大最有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扛起社会主义大旗,邓小平仍然坚持“中国永远不当头”的思想,因为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6]363

2.发展各国兄弟党平等、友好的关系。在国际共运中,我国强调党与党之间应该实行“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四项原则,从而发展了与各国各党的友好关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国际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党平等协商解决,不应强加于人,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各国党的国内方针、路线是对还是错,应该由本国的人民去判断。即使错了,也要由他们自己去改正。

3.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6]96它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最经得住考验的原则”[6]283。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往是如此,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间的交往更是如此。特别是历史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曾经严重干涉其他弱小的不发达国家的内政。我们坚持以和平方式来解决地区冲突,而不是诉诸武力,这是我们的一贯立场和观点。特别是80年代末,国际风云际会,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创,中国一度也面临着西方国家联合制裁的威胁。邓小平再次提出了“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要求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6]359-360。

4.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和平演变。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战争的主要根源,我们历来反对霸权主义。将来中国发展了,还是不能实行霸权主义,“仍然属于第三世界”[7]112。邓小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或者叫联合和合作。”[7]415

5.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不以意识形态划线、而以国家利益为唯一外交立场。邓小平指出,中国观察问题,不是看社会制度如何,而主要是从国家利益出发。1986年9月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专访时,他指出,“中美关系是看中国和美国关系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中苏关系是看中国和苏联的具体情况来定。”[6]168在国与国的交往中,我们不以意识形态划线,而是寻求普遍的对话、合作与共识。

6.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就是在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选择上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决定,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同时主张各国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作主,不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再次强调中国的独立自主性,因为我们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我们屈服于西方世界的制裁和压力,“只能是看着美国人的脸色行事,看着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或者看着苏联人的脸色行事,那还有什么独立性啊!”[6]311

7.坚持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政策。政治上坚持独立自主,经济上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原则,同时要把它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国际交往。邓小平在会见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多伊时指出:“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7]406他进一步指出:“这并不是说不要争取外援,而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7]406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国外资金、设备、管理和技术,努力加以消化和吸收,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对外引进的目的,主要是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损害民族经济发展为代价。

三、独立自主“共同发展”外交理念的确立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独立自主外交思想与和平共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共同发展”外交新理念,指出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的国家应该长期共存、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发展。这不仅为独立自主外交原则提供了新视野,而且是对和平共处思想的新发展。

苏东剧变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世界多极化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重新组合与调整时期。江泽民在坚持邓小平关于未来世界多极化思想基础上,明确肯定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统一市场正在加快形成。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各国更加重视区域经济合作,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三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局势仍然很不稳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但是,世界局势总的趋势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世界要和平,国家要稳定,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8]525正是在此背景下,独立自主“共同发展”外交理念应运而生。

1.坚持独立自主原则。80年代末,中国面临苏东剧变的威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进行施压,试图使我国“一边倒”向西方,否则对中国进行制裁。江泽民等并不屈服,指出:“中国人民从来没有、今后也决不会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决不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和民族独立来换取别人的施舍。”针对国际上有人认为我们是搞资本主义,或者说我们是走“第三条道路”,江泽民指出:“世界各国情况千差万别,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各国共产党人可以在完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探索,不存在‘中心’,不能搞无谓的意识形态争论,不要对别人的探索和实践指手画脚,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模式强加于人。”[9]194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自己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商量解决[9]406。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应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寻求共同发展的外交模式。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建立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造成一种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8]479-480。这实际上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和谐的国际环境。共同发展,应本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求共同进步。同时,共同发展的实质是“和而不同”,而这又“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10]522在十六大报告上,江泽民强调:“中国外交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它的最终旨归,是要“在政治上互相尊重,经济上互相促进,文化上互相借鉴。”

3.开展多样化的外交实践。一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江泽民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核武器像一把高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9]314这是国际新秩序难以建立的真正原因。三是进一步“加强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9]372江泽民提到邓小平曾经提出应该给“南南合作”提法的发明者一枚勋章。同时,他还强调对第三世界“绝不当头”,但“必须有所作为”[9]374。四是努力与发达国家保持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实现南北对话。此外,我国还进一步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四、独立自主“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确立和发展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和谐世界”新的外交理念,并把它确立为我国的新的外交政策。“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提出有其理论基础。

1.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在制定对外战略的过程中,决策者一定会以文化价值观作为选择坐标。“和谐世界”外交理念就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密不可分。中国文明五千年,历来主张“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以及“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同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强调宽容和博爱。孔子以后到宋明理学以下,讲阴阳之道,天人之道,贯穿着中正、均衡、和谐、和平精神,成了治国安民的根本法则与哲学。这种和谐的政治治理思想,体现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即是主张“和为贵”,“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反对恃强凌弱,干预他国内政。“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正是吸收“和合”思想文化传统的产物。

2.是对和平共处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夜,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11]5这是新中国决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先声。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在1953年的中印谈判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在独立自主原则基础上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灵活外交政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共同发展”独立自主外交理念。这些都为“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奠定了基础。

不仅如此,“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确立还有其现实基础。首先,对“和平崛起”提法的扬弃。2003年11月3日,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崛起”理论。同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阐明了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庞中英概括说,“和平崛起”理论揭示了中国“崛起的目的是和平,崛起的手段是和平,崛起的后果是和平。”[12]但是,这一理论很快遭到国外的强烈反响。原因是“和平崛起”这个词不太被国际社会认同和接受。一是“和平崛起”中的“和平”,可能给人带来错误信号,正如有学者指出,“如果光强调和平,台湾问题怎么办?中国的‘和平崛起’会不会导致台湾的‘和平独立’?”[13]二是“崛起”一词让一部分国家感觉有威胁。因为“崛起”的本意是在短期内获得爆发式的实力增长,这引起了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警惕和担忧。

其次,对“中国威胁论”的回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威胁论”再一次沉渣泛起。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国威胁论”出现了新的发展,宣扬、赞同与附和者可谓形形色色,主要是来自美国。有人称中国会对美国等西方大国造成威胁。因而“中国威胁论”也不断翻新,从“地缘政治威胁论”、“意识形态威胁论”、“军事威胁论”、“经济威胁论”到“生态威胁论”、“文明威胁论”。特别是2004年乔舒亚·库珀·雷默提出“北京共识”后,又出现了“发展模式威胁论”等等。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近代以来唯一的独立自主崛起的大国。因此,继“和平崛起”提法在国际上引起的不良反响后,新一届政府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以“和谐世界”理念回击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

3.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的认识和把握。尽管和平与发展自80年代以来成为时代主流,但是,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矛盾斗争越演越烈,世界还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无视联合国及国际公约的存在,擅自干涉他国主权。民族、宗教和领土纠纷和冲突不断,恐怖主义成了新的国际公害,并且呈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不公正、不平等的对待,全球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处于调整状态,新的国家安全观和国际秩序尚未完全形成。全球天灾人祸和各种危机频发,并且越来越难以预防、控制和消除。这些使得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党在正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目的在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履行中国应尽的职责。

4.顺应了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现实目标。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资源紧缺,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这一系列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不断努力。目前,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国坚持“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中国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5.它是国内和谐社会的延伸和升华。本世纪初,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城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一些社会成员之间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了腐败贪污,干群、党群关系紧张。我党因此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列宁曾经指出,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中国国内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良好国际环境的支撑。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自然延伸到国际,催生了建设“和谐世界”这一外交新理念。

“和谐世界”外交理念自提出以来,不断得到国际社会强烈的反响,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为我国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党的十七大强调:“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4]。党的十八大对此再次强调,指出:“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是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和谐共处”,相对于“和平共处”,它更强调世界的普遍繁荣和发展,强调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努力,因而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周文琪.伟人的征程:中苏关系曲折发展中的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2]庞中英.构筑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N].中国青年报,2004-03-26(6).

[13]郑永年.如何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2006-06/27/content_627355.htm.

[1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猜你喜欢
威胁论外交和平
西方学者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论调、危害及其正确应对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话语的形成、特点和反制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中国黑客的现状、评估与治理
博弈·和平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期盼和平
外交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